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碧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老先生,你认为‘圣人’是什么?”
王德山没想到当世枭雄居然以这个问题为开场白。沉吟了一会儿,反问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为圣人。但不知王爷以为如何?”
“哦,您说的是标准答案。我想问的是,您认为该怎么看‘圣人’?是‘圣’,还是‘人’?”
老夫子捻着胡须,看了看一脸真诚求教样子的李雪鳞:“王爷,圣人乃是天地造化产物,脱凡尘、存大道,是以为圣。”
“嗯,那么老先生的意思是,圣人不是人,是天地精气所生的精怪?”李雪鳞脸上的笑容如同辩日的两小儿一般,笑得纯真无邪,“我倒是不知道孔仲尼是从仙桃还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老先生,你是从哪本书上看来的,能给我说说不?”
这这这……蛮夷!有这么糟践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吗!当他是桃太郎还是孙悟空?王德山两眼一翻,神色不豫。他有点生自己的气。原以为渤海稀奇古怪的新闻不断,民生却一日好过一日,这渤海王理当是个人杰。没想到也不过就是个脑子比较好使的蛮夷。
李雪鳞见大儒沉下脸来,也不着恼,仍然笑眯眯的问道:“老先生别动气。我虽然没有受过圣人教诲,却也不是不学无术。只不过我所学的和中土之显学差异很大。我的老师曾说过,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知老先生以为然否?”
王德山捻胡子的手停住了,思索了一下。
儒家是入世的学说,诞生的基础是当时世俗社会中的现状,诞生的目的是为了对现有情况作出改良。以孔夫子的所作所为来说,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生。既然要在实际中进行运用,那么理论除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同样也在检验理论。
但是在长久的形而上的过程中,中国人喜欢杂烩的毛病也影响了儒家。孔仲尼从一个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教育家、哲学家,被升格成了圣人,进而与神仙排排坐。当然,这其中有独尊儒术政策的推波助澜,统治阶层希望以此实现中国式的政教合一。而从迄今为止的历史来看,他们达到了目的。
这样一来,儒家经典又脱离了世俗。随着时代变迁,儒学典籍所立足的社会情况被历史湮灭,儒家的思想体系成了空中楼阁。如果这时候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来检验,空中楼阁估计会和上海的“楼脆脆”一个下场。之所以还没有完蛋,不过是托了独尊儒术的福,让社会发展在儒家典籍的框框里兜圈子。换句话说,儒生们在玩着既是包工头又是验收员的把戏。但是社会不是橡皮泥,在几百上千年之后,现实与理论的差距已经显现。
作为一个身处在正常时空中的人,王德山的思维再敏锐,也难以像渤海王那样站在历史长河之外,从下游很远处纵览全景。他大半辈子都花在了研读圣人之言上,听到李雪鳞隐然有把孔夫子拉下祭坛的意味,自然而然地找理由为师门辩护。
“实践出真知?这个提法倒也新鲜,不知王爷师承何家?但在下以为,圣人微言大义,虽历经千古亦存大道。实践……这乃是术业,与圣人所立之言相比,等而下之了。以术业证大道,似乎有失偏颇。”
王德山说完,又捻起了胡子。他原指望这番话能让车厢里其余三人咀嚼一番,再露出一副顿悟的样子。但是齐楚和阿史那似乎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在意。而李雪鳞仍是那副纯良灿烂到让人不忍拒绝的笑容。
“不好意思,老先生。您刚才说了那么一大堆古文,是不是想告诉我,圣人说的话都对,不需要理由,不需要验证。我们想去验证它的可靠性,反而是不入流的粗鄙行为。是不是这样?”
王德山想点头同意,却又被话中明显的嘲讽之意阻住。渤海王虽然总结得很粗俗,却把他刚才的意思都点了出来。但把文言文挤去水分之后,却又显得是无赖说辞,这让老夫子心中很是郁闷。
“老先生,我也来给您说个故事吧。”李雪鳞将手肘支在膝盖上,手指交叉撑着下巴,如同面对着病人的心理咨询师,“您听好,现在我们所坐的这个马车车厢里有一条火龙——会喷火的巨龙。但是这条龙是神物,你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总之,你无法用任何手段去感知它。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条龙确确实实在这儿。啊,这会儿它正看着您呢,舌头还一舔一舔的。
“那么您是否可以回答我,您相不相信这条火龙的存在?”
“这个……王爷见笑了。”
李雪鳞似乎早知道他会捣糨糊,转头问秘书:“哲伦,你信不信?”
“眼见为实,我不信。”
“你呢,齐楚?你信不信?”
“长官,如果要我相信不可感知又不可描述的东西,那就意味着我们身边也有可能潜伏着这么一个没法发现的刺客。”内务部长笑着一摊手,“请您允许我辞职,我们内务部只能管活人的事。”
“齐楚,你倒是很懂得职责清晰的概念嘛。不错。”李雪鳞也回以微笑,转而对儒生道,“老先生,我讲这个故事并非要寻你开心,只是想说明一个概念——如果某个说法是真实可信的,就必须能有证伪的可能性,而它的可信度源自证伪尝试的失败……换个您能听懂的方式,那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是真的、正确的,比如你所说的大道,那么我应当能试着用当前存在的任何手段去证明它是错的,是狗屁理论。只有当我在反复尝试之后仍然无法证明它错误,那它才是正确的。
“请注意,刚才我说了一个很重要的因果关系——就客观情况来说,因为理论是正确的,所以它无法被证伪……是的,我想您和其他儒生一样,都相信孔仲尼先生的学说符合这个因果关系。但是这个因果关系中隐含了一个逻辑陷阱——客观情况虽然摆在那儿,却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局限——你如何知道理论是正确的?谁告诉你的?圣人说的就正确?那圣人的弟子说的正确吗?圣人的老师呢?父母呢?君主呢?
“对于人类有限的学识来说,没有任何理论是天然正确的,就算是一些看似不证自明的现象,比如‘连接两点的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其实也有着局限性。如果这两点是在球面上,就无法在球体表面作出连接它们的直线。因此任何理论都需要通过证明来确定它正确与否。更严格地说,证明它在我们当前所认识的世界中是否正确。当然,因为局限于证明手段,即使当前无法证伪,也不能保证日后同样不能。所以一个在当前正确的理论,在日后却未必正确……您能跟上我的思路吗?……哦,很好,您居然能大致上听懂,思维真是十分敏锐,让我很惊讶。那么我就继续了。好吗?
“同样因为我们身为人类的局限性,很难在用尽一切手段对理论进行证伪之后,再去使用它,因此往往通过证明它的等价命题进行求证。在不引入其他条件改变命题的情况下,一个命题等价于它的逆否命题…如果把刚才那个因果关系转换成逆否命题,表述为:如果一个理论被证伪,那么它是不正确的。
“啊,对了,逆否命题。是这样,老先生,在我所学的哲学中,一个命题的真伪和它的逆否命题一致。比如说,‘如果甲是乙的儿子,那么甲的儿子是乙的孙子’——您对这个表述没有疑义,对不对?这个命题逆否之后就成为‘如果甲的儿子不是乙的孙子,那么甲不是乙的儿子’——将因果双方都做否定,再倒转,命题的真伪仍然和原来一样。很有意思,不是吗?另外还有逆命题和否命题的概念,我稍后会向您介绍。这种推理方式就叫逻辑推理,儒学中似乎没有单独立说,但却是一切学问能够脱离街头无赖打口水仗的层次,不成为狗屁的最重要根本。也是我所学的哲学建立的基础,人类的一点小聪明。不过这种智力游戏已经足够把所谓圣贤拉下神坛。
“好了,让我们回到之前的话题,我说到哪儿了?……哦,对,如果将命题证伪所需的手段在当前不存在,那么这件事的真伪和正确也就是个狗屁,至少就当前而言是如此。因为它与我们的世界无关。打个比方,假设我在刚才的故事里加一个条件——我们能通过太上老君的尿壶看到这条火龙。那么您可以想想,这个条件达加入与否,对于这个故事的荒诞是否有影响?”
李雪鳞将一条逻辑链整理得清清楚楚,放在王德山眼前。他满意地看到大儒张口结舌,似乎脑子里一下子钻进个新的灵魂。那个灵魂有着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因此之前那些模糊暧昧的学说在它面前显得破绽百出,简直是笑话的堆砌。
李雪鳞继续循循善诱道:“老先生,我刚才所说的‘看不见的火龙’,是区分科学与神学的重要标准。科学,以现实的现象为根脉,以严密的逻辑为茎干,最后结出智慧的果实。果实之所以能成熟,是因为它如果用其他的方式生长必定夭折。要想收获果实,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把握现状,尽可能严密地使用逻辑推理。而神学没有这个顾虑,那是个无赖学说。它以凭空臆想为基础,以吹牛扯谎为梁柱,最后搭建起的是一个只能存在于空想里的空中楼阁。某些人可以说针尖上能站上十个天使跳伦巴,也可以说能站上一百个天使跳踢踏,但是在无法证伪的情况下,这种说法和羊癫疯发作时的抽风没有两样。
“而要维持社会的运行,让国家正常运作,我们需要的是科学;是能够被量化后加以衡量、比较、计算的科学;是立足于现实、作用于现实的科学;是有着种种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科学。不是神学。神学的去处只有一个——寺庙,它的传播范围也只应该限于寺庙小小的山门之内。
“既然儒学是治国之学,那它就应该是科学而非神学,它的理论也就应当能让我们以实践进行检验,进行证伪。而您之前似乎是将孔仲尼先生的学说当成了神学,拒绝证伪。所以我在一开始就请教您,圣人,到底是‘圣’,还是‘人’?他的学说,是科学,还是神学?我们对于他的学说,是像村妇对着符纸香灰那样不问真假顶头膜拜,还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断加以完善,去芜存菁,让这个学说可以在新旧更替中真正成为万世长存的真理?老先生大才,可否教我?”
李雪鳞曾听过一个苏联的笑话:甲问乙说,共产主义理论是科学吗?乙答,不是。问,为什么?答,如果是科学,他们应该先用小白鼠做实验。
听到这个笑话之后,李雪鳞想象了一下,如果去问**时那些左疯子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现在看到了王德山的样子,他觉得和自己想象中的景象相差也不是很大。
逻辑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可惜的是,华夏虽然开化时间早,数千年来才俊辈出,却始终没有建立起逻辑推理的治学之道,乃至有些时候还出现了以清谈为荣的风气。就连原本类似于《卡内基成功学》的儒学,竟然也有了“五德轮回”、“天人感应”这种乌七八糟的东西。李雪鳞能一下子就判断出这些玩意儿是垃圾,并不是他有多聪明,也不是因为他多活了七百年,而是他大脑沟回里的每一个褶子都堑刻着“逻辑”的印记。
王德山一时有些痴了。他是个学问家,自三岁开始识字、十二岁乡试中了秀才,这一辈子都花在了读书上。这个年代传世的专业书很少,通读一遍也花不了多少年。等把书都读完了,接下来就是要自己做学问。士子们都喜欢变着法子揣摩圣人的只言片语,以注释考据为荣。王德山虽然在此道上颇有声明,但他真... -->>
“老先生,你认为‘圣人’是什么?”
王德山没想到当世枭雄居然以这个问题为开场白。沉吟了一会儿,反问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为圣人。但不知王爷以为如何?”
“哦,您说的是标准答案。我想问的是,您认为该怎么看‘圣人’?是‘圣’,还是‘人’?”
老夫子捻着胡须,看了看一脸真诚求教样子的李雪鳞:“王爷,圣人乃是天地造化产物,脱凡尘、存大道,是以为圣。”
“嗯,那么老先生的意思是,圣人不是人,是天地精气所生的精怪?”李雪鳞脸上的笑容如同辩日的两小儿一般,笑得纯真无邪,“我倒是不知道孔仲尼是从仙桃还是石头里蹦出来的。老先生,你是从哪本书上看来的,能给我说说不?”
这这这……蛮夷!有这么糟践至圣先师孔夫子的吗!当他是桃太郎还是孙悟空?王德山两眼一翻,神色不豫。他有点生自己的气。原以为渤海稀奇古怪的新闻不断,民生却一日好过一日,这渤海王理当是个人杰。没想到也不过就是个脑子比较好使的蛮夷。
李雪鳞见大儒沉下脸来,也不着恼,仍然笑眯眯的问道:“老先生别动气。我虽然没有受过圣人教诲,却也不是不学无术。只不过我所学的和中土之显学差异很大。我的老师曾说过,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知老先生以为然否?”
王德山捻胡子的手停住了,思索了一下。
儒家是入世的学说,诞生的基础是当时世俗社会中的现状,诞生的目的是为了对现有情况作出改良。以孔夫子的所作所为来说,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生。既然要在实际中进行运用,那么理论除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实践同样也在检验理论。
但是在长久的形而上的过程中,中国人喜欢杂烩的毛病也影响了儒家。孔仲尼从一个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教育家、哲学家,被升格成了圣人,进而与神仙排排坐。当然,这其中有独尊儒术政策的推波助澜,统治阶层希望以此实现中国式的政教合一。而从迄今为止的历史来看,他们达到了目的。
这样一来,儒家经典又脱离了世俗。随着时代变迁,儒学典籍所立足的社会情况被历史湮灭,儒家的思想体系成了空中楼阁。如果这时候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来检验,空中楼阁估计会和上海的“楼脆脆”一个下场。之所以还没有完蛋,不过是托了独尊儒术的福,让社会发展在儒家典籍的框框里兜圈子。换句话说,儒生们在玩着既是包工头又是验收员的把戏。但是社会不是橡皮泥,在几百上千年之后,现实与理论的差距已经显现。
作为一个身处在正常时空中的人,王德山的思维再敏锐,也难以像渤海王那样站在历史长河之外,从下游很远处纵览全景。他大半辈子都花在了研读圣人之言上,听到李雪鳞隐然有把孔夫子拉下祭坛的意味,自然而然地找理由为师门辩护。
“实践出真知?这个提法倒也新鲜,不知王爷师承何家?但在下以为,圣人微言大义,虽历经千古亦存大道。实践……这乃是术业,与圣人所立之言相比,等而下之了。以术业证大道,似乎有失偏颇。”
王德山说完,又捻起了胡子。他原指望这番话能让车厢里其余三人咀嚼一番,再露出一副顿悟的样子。但是齐楚和阿史那似乎是左耳进右耳出,根本不在意。而李雪鳞仍是那副纯良灿烂到让人不忍拒绝的笑容。
“不好意思,老先生。您刚才说了那么一大堆古文,是不是想告诉我,圣人说的话都对,不需要理由,不需要验证。我们想去验证它的可靠性,反而是不入流的粗鄙行为。是不是这样?”
王德山想点头同意,却又被话中明显的嘲讽之意阻住。渤海王虽然总结得很粗俗,却把他刚才的意思都点了出来。但把文言文挤去水分之后,却又显得是无赖说辞,这让老夫子心中很是郁闷。
“老先生,我也来给您说个故事吧。”李雪鳞将手肘支在膝盖上,手指交叉撑着下巴,如同面对着病人的心理咨询师,“您听好,现在我们所坐的这个马车车厢里有一条火龙——会喷火的巨龙。但是这条龙是神物,你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总之,你无法用任何手段去感知它。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条龙确确实实在这儿。啊,这会儿它正看着您呢,舌头还一舔一舔的。
“那么您是否可以回答我,您相不相信这条火龙的存在?”
“这个……王爷见笑了。”
李雪鳞似乎早知道他会捣糨糊,转头问秘书:“哲伦,你信不信?”
“眼见为实,我不信。”
“你呢,齐楚?你信不信?”
“长官,如果要我相信不可感知又不可描述的东西,那就意味着我们身边也有可能潜伏着这么一个没法发现的刺客。”内务部长笑着一摊手,“请您允许我辞职,我们内务部只能管活人的事。”
“齐楚,你倒是很懂得职责清晰的概念嘛。不错。”李雪鳞也回以微笑,转而对儒生道,“老先生,我讲这个故事并非要寻你开心,只是想说明一个概念——如果某个说法是真实可信的,就必须能有证伪的可能性,而它的可信度源自证伪尝试的失败……换个您能听懂的方式,那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是真的、正确的,比如你所说的大道,那么我应当能试着用当前存在的任何手段去证明它是错的,是狗屁理论。只有当我在反复尝试之后仍然无法证明它错误,那它才是正确的。
“请注意,刚才我说了一个很重要的因果关系——就客观情况来说,因为理论是正确的,所以它无法被证伪……是的,我想您和其他儒生一样,都相信孔仲尼先生的学说符合这个因果关系。但是这个因果关系中隐含了一个逻辑陷阱——客观情况虽然摆在那儿,却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局限——你如何知道理论是正确的?谁告诉你的?圣人说的就正确?那圣人的弟子说的正确吗?圣人的老师呢?父母呢?君主呢?
“对于人类有限的学识来说,没有任何理论是天然正确的,就算是一些看似不证自明的现象,比如‘连接两点的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其实也有着局限性。如果这两点是在球面上,就无法在球体表面作出连接它们的直线。因此任何理论都需要通过证明来确定它正确与否。更严格地说,证明它在我们当前所认识的世界中是否正确。当然,因为局限于证明手段,即使当前无法证伪,也不能保证日后同样不能。所以一个在当前正确的理论,在日后却未必正确……您能跟上我的思路吗?……哦,很好,您居然能大致上听懂,思维真是十分敏锐,让我很惊讶。那么我就继续了。好吗?
“同样因为我们身为人类的局限性,很难在用尽一切手段对理论进行证伪之后,再去使用它,因此往往通过证明它的等价命题进行求证。在不引入其他条件改变命题的情况下,一个命题等价于它的逆否命题…如果把刚才那个因果关系转换成逆否命题,表述为:如果一个理论被证伪,那么它是不正确的。
“啊,对了,逆否命题。是这样,老先生,在我所学的哲学中,一个命题的真伪和它的逆否命题一致。比如说,‘如果甲是乙的儿子,那么甲的儿子是乙的孙子’——您对这个表述没有疑义,对不对?这个命题逆否之后就成为‘如果甲的儿子不是乙的孙子,那么甲不是乙的儿子’——将因果双方都做否定,再倒转,命题的真伪仍然和原来一样。很有意思,不是吗?另外还有逆命题和否命题的概念,我稍后会向您介绍。这种推理方式就叫逻辑推理,儒学中似乎没有单独立说,但却是一切学问能够脱离街头无赖打口水仗的层次,不成为狗屁的最重要根本。也是我所学的哲学建立的基础,人类的一点小聪明。不过这种智力游戏已经足够把所谓圣贤拉下神坛。
“好了,让我们回到之前的话题,我说到哪儿了?……哦,对,如果将命题证伪所需的手段在当前不存在,那么这件事的真伪和正确也就是个狗屁,至少就当前而言是如此。因为它与我们的世界无关。打个比方,假设我在刚才的故事里加一个条件——我们能通过太上老君的尿壶看到这条火龙。那么您可以想想,这个条件达加入与否,对于这个故事的荒诞是否有影响?”
李雪鳞将一条逻辑链整理得清清楚楚,放在王德山眼前。他满意地看到大儒张口结舌,似乎脑子里一下子钻进个新的灵魂。那个灵魂有着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思考模式,因此之前那些模糊暧昧的学说在它面前显得破绽百出,简直是笑话的堆砌。
李雪鳞继续循循善诱道:“老先生,我刚才所说的‘看不见的火龙’,是区分科学与神学的重要标准。科学,以现实的现象为根脉,以严密的逻辑为茎干,最后结出智慧的果实。果实之所以能成熟,是因为它如果用其他的方式生长必定夭折。要想收获果实,我们就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把握现状,尽可能严密地使用逻辑推理。而神学没有这个顾虑,那是个无赖学说。它以凭空臆想为基础,以吹牛扯谎为梁柱,最后搭建起的是一个只能存在于空想里的空中楼阁。某些人可以说针尖上能站上十个天使跳伦巴,也可以说能站上一百个天使跳踢踏,但是在无法证伪的情况下,这种说法和羊癫疯发作时的抽风没有两样。
“而要维持社会的运行,让国家正常运作,我们需要的是科学;是能够被量化后加以衡量、比较、计算的科学;是立足于现实、作用于现实的科学;是有着种种局限性和适用范围的科学。不是神学。神学的去处只有一个——寺庙,它的传播范围也只应该限于寺庙小小的山门之内。
“既然儒学是治国之学,那它就应该是科学而非神学,它的理论也就应当能让我们以实践进行检验,进行证伪。而您之前似乎是将孔仲尼先生的学说当成了神学,拒绝证伪。所以我在一开始就请教您,圣人,到底是‘圣’,还是‘人’?他的学说,是科学,还是神学?我们对于他的学说,是像村妇对着符纸香灰那样不问真假顶头膜拜,还是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不断加以完善,去芜存菁,让这个学说可以在新旧更替中真正成为万世长存的真理?老先生大才,可否教我?”
李雪鳞曾听过一个苏联的笑话:甲问乙说,共产主义理论是科学吗?乙答,不是。问,为什么?答,如果是科学,他们应该先用小白鼠做实验。
听到这个笑话之后,李雪鳞想象了一下,如果去问**时那些左疯子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反应。现在看到了王德山的样子,他觉得和自己想象中的景象相差也不是很大。
逻辑是一切学问的基础,可惜的是,华夏虽然开化时间早,数千年来才俊辈出,却始终没有建立起逻辑推理的治学之道,乃至有些时候还出现了以清谈为荣的风气。就连原本类似于《卡内基成功学》的儒学,竟然也有了“五德轮回”、“天人感应”这种乌七八糟的东西。李雪鳞能一下子就判断出这些玩意儿是垃圾,并不是他有多聪明,也不是因为他多活了七百年,而是他大脑沟回里的每一个褶子都堑刻着“逻辑”的印记。
王德山一时有些痴了。他是个学问家,自三岁开始识字、十二岁乡试中了秀才,这一辈子都花在了读书上。这个年代传世的专业书很少,通读一遍也花不了多少年。等把书都读完了,接下来就是要自己做学问。士子们都喜欢变着法子揣摩圣人的只言片语,以注释考据为荣。王德山虽然在此道上颇有声明,但他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