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亲信大将。那么李景隆还有什么其他功劳吗?
我认为李景隆就是朱棣的内奸,否则这一切都无法解释。当时的内奸并不只有李景隆一个,驸马王宁、徐达的儿子徐增寿都是内奸。只是李景隆当内奸的危害最大,直接将江山送给了朱棣。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先是启用老将耿炳文,但耿炳文擅长防守,不擅进攻,不是朱棣的对手,建文帝这才启用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李景隆。
李景隆在靖难中的表现,破绽百出。如果不是能力问题,那就一定是立场问题。
建文帝这边,并不是没有良将,平安、盛庸、瞿能都是大将之才,可是在李景隆的乱指挥和打压之下,根本无法施展,数十万大军就这样灰飞烟灭,导致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神奇的是建文帝那句“勿伤吾叔”,让朱棣开了挂,作战更是英勇无比)
朱棣在战后总结了南军失败的五个原因:军纪不严,将士不同心;对北方环境不适应,后勤保障不足;贪功求胜,贸然轻进;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嫉贤妒能,任用小人。
这五个原因,都是李景隆的责任。最搞笑的是,李景隆一遇到形势不妙,马上丢下大军逃跑,丝毫不管大军的死活。主帅逃了,部队当然群龙无首,一溃千里。这就是为什么朱棣总能以少胜多的原因。
建文帝为什么这么盲目的信任李景隆,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说法。(很神奇,建文帝的这种盲目信任)
有人说是建文心软,他连朱棣都舍不得杀掉,要求不能让自己背上杀叔叔的罪名,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蛋。正是建文帝的识人不明,重用李景隆,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朱棣当上皇帝后,李景隆因为“默相事机之功”成为第一功臣,这个“默相事机”是什么意思呢?按照现在普遍的解读,就是李景隆一直在寻找时机,暗中帮朱棣的忙!
这真有意思。建文的统帅,居然是个间谍。那些不停的失败和最后投降,都是“默相事机”的结果,怪不得朱棣能在实力和道义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三年内咸鱼翻身,实现逆袭了。
我们从后来李景隆的表现,也可以倒推一下。如果他不是内奸,朱棣当皇帝后,做为败军之将,应该是要夹着尾巴做人的。
但李景隆居然“居功自傲”,“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又强占百姓的土地,蓄养数百奴仆,表现得十分猖獗。
这证明李景隆自恃有功,有恃无恐。他能恃什么功?不就是配合朱棣,断送了朱允炆的几十万大军和江山吗?
朱棣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主,按说臣子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就算有十个脑袋也得砍了。
但是朱棣始终没有杀李景隆,只褫夺爵位,抄没家产,将李景隆软禁起来。当时建文帝手下投降朱棣的旧臣很多都被朱棣杀掉,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亲自在朱棣面前告发李景隆,要求哥哥严惩,朱棣也没舍得杀他,这一定是朱棣之前与李景隆达成了某种交易,所以朱棣才对李景隆网开一面,多有包容。
李景隆虽然出卖了建文帝,但也没有得到什么好报。他被朱棣软禁在家,虽然活到了永乐末期,但也与囚犯无异,过着没有自由的行尸走肉的日子。
背叛者没有好下场,这是历史的规律,李景隆也跑不出这个规律。
燕王朱棣举兵靖难之后,接连拿下通州、蓟州、遵化、密云等地区。
此时朱允炆并没有特别慌张,他放眼望去,目前能够挂帅出征的开国名将里,只剩下以防守出名的耿炳文了,所以便让他带兵去平定叛乱。
结果在真定一战,耿炳文被打得大败而归,只能放弃进攻,龟缩在城内,正准备发挥自己的防守才能时,远在南京城的朱允炆觉得他太怂了,便让年轻且富有朝气的李景隆前去换帅。
在出征之前,朱允炆亲自到江边给李景隆送行,用的是“捧毂推轮”这样的隆重大礼,还给了他便宜行事的大权。
朱棣这边在得知李景隆挂帅出征之后,大为惊喜,他根本就没有将这个在金窝子里长大的将二代放在眼里,认为他骄傲自大,又没有真正的才能,根本就不足为惧。
当李景隆领着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伐的时候,朱棣却直接带着精锐人马援救永平,后又奔袭大宁。
李景隆闻讯,想要来一招“围魏救赵”,率军直扑北平。当时,留守北平的只有一万多老弱病残的兵,但在世子朱高炽的带动下,军民一起凭城坚守,期间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但却由于李景隆忌功,最终使得功败垂成,围攻了几个月都没能将北平给拿下来。
到了当年十一月的时候,朱棣率军回师北平,在郑村坝,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兴东二十里,发生大规模的会战,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此时城中守军,也被冲杀出来,将李景隆打得大败,南军丢弃大量的物资粮草,连夜撤退。
李景隆经此一役大败之后,只得暂时屯在德州修整。
对于郑村坝的败仗,朱允炆虽然感到失望,但并没有怪罪李景隆,认为这不是他的过错,是因为他身为主将的权力还不够大的缘故,所以便下令给了他“专征伐”的大权。
到了建文二年的四月份,李景隆和老将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人会师真定,合军六十万,进驻白沟河,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雄县境内,结果又被朱棣给击败,而且这一次败得比上一次还彻底,南军战死十万余人,投降者更多,无数的物资粮草被抛弃,而李景隆则几乎一个人逃到了德州去,不久又退到了济南,差点就被活捉了。
两度大败,使得朱允炆终于看清了李景隆的真实才能,将其召回了南京,而当初极力推荐他的黄子澄,此时疯狂地向朱允炆建议,要杀了李景隆以谢天下,但朱允炆始终都没有问罪李景隆的意思。
此后,南军里虽然还拥有盛庸、吴杰、铁铉、平安等人,这样有一定才能,且一心平叛的将领,但由于李景隆的两场大败仗把精锐主力都给丢光了,最终使得他们无力回天。
当朱棣的大军兵临南京城下之后,李景隆和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背叛了朱允炆,打开了南京城门,放朱棣军进来,朱允炆闻讯后,绝望地纵火自焚而死。
李景隆此举彻底将他给钉在了历史耻辱柱在,你打仗没能力就算了,居然还没有骨气,做起了二五仔。这不就让后人更加相信,你李景隆就是朱棣派到朱允炆身边的间谍吗?只是缺少证据而已,但做出的行为,却比大多数间谍要厉害得多。
朱棣当上永乐皇帝之后,不仅保留了李景隆曹国公的爵位,还加封他为太子太师等职衔,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将其奉为了靖难第一功臣,这明显就是朱棣在羞辱李景隆。
永乐二年时,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也都纷纷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朱棣这才废除了其功臣的称号,并将其软禁在家里。
期间他一度绝食十日,但没有自杀成功,最终一直活到永乐末年方才自然病死,这样的人也简直是堪称笑话一样的存在,被后人一笑千古!
亲信大将。那么李景隆还有什么其他功劳吗?
我认为李景隆就是朱棣的内奸,否则这一切都无法解释。当时的内奸并不只有李景隆一个,驸马王宁、徐达的儿子徐增寿都是内奸。只是李景隆当内奸的危害最大,直接将江山送给了朱棣。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先是启用老将耿炳文,但耿炳文擅长防守,不擅进攻,不是朱棣的对手,建文帝这才启用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李景隆。
李景隆在靖难中的表现,破绽百出。如果不是能力问题,那就一定是立场问题。
建文帝这边,并不是没有良将,平安、盛庸、瞿能都是大将之才,可是在李景隆的乱指挥和打压之下,根本无法施展,数十万大军就这样灰飞烟灭,导致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神奇的是建文帝那句“勿伤吾叔”,让朱棣开了挂,作战更是英勇无比)
朱棣在战后总结了南军失败的五个原因:军纪不严,将士不同心;对北方环境不适应,后勤保障不足;贪功求胜,贸然轻进;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嫉贤妒能,任用小人。
这五个原因,都是李景隆的责任。最搞笑的是,李景隆一遇到形势不妙,马上丢下大军逃跑,丝毫不管大军的死活。主帅逃了,部队当然群龙无首,一溃千里。这就是为什么朱棣总能以少胜多的原因。
建文帝为什么这么盲目的信任李景隆,目前还没有准确的说法。(很神奇,建文帝的这种盲目信任)
有人说是建文心软,他连朱棣都舍不得杀掉,要求不能让自己背上杀叔叔的罪名,是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蛋。正是建文帝的识人不明,重用李景隆,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朱棣当上皇帝后,李景隆因为“默相事机之功”成为第一功臣,这个“默相事机”是什么意思呢?按照现在普遍的解读,就是李景隆一直在寻找时机,暗中帮朱棣的忙!
这真有意思。建文的统帅,居然是个间谍。那些不停的失败和最后投降,都是“默相事机”的结果,怪不得朱棣能在实力和道义都不占优的情况下,三年内咸鱼翻身,实现逆袭了。
我们从后来李景隆的表现,也可以倒推一下。如果他不是内奸,朱棣当皇帝后,做为败军之将,应该是要夹着尾巴做人的。
但李景隆居然“居功自傲”,“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又强占百姓的土地,蓄养数百奴仆,表现得十分猖獗。
这证明李景隆自恃有功,有恃无恐。他能恃什么功?不就是配合朱棣,断送了朱允炆的几十万大军和江山吗?
朱棣并不是什么仁慈的主,按说臣子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就算有十个脑袋也得砍了。
但是朱棣始终没有杀李景隆,只褫夺爵位,抄没家产,将李景隆软禁起来。当时建文帝手下投降朱棣的旧臣很多都被朱棣杀掉,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亲自在朱棣面前告发李景隆,要求哥哥严惩,朱棣也没舍得杀他,这一定是朱棣之前与李景隆达成了某种交易,所以朱棣才对李景隆网开一面,多有包容。
李景隆虽然出卖了建文帝,但也没有得到什么好报。他被朱棣软禁在家,虽然活到了永乐末期,但也与囚犯无异,过着没有自由的行尸走肉的日子。
背叛者没有好下场,这是历史的规律,李景隆也跑不出这个规律。
燕王朱棣举兵靖难之后,接连拿下通州、蓟州、遵化、密云等地区。
此时朱允炆并没有特别慌张,他放眼望去,目前能够挂帅出征的开国名将里,只剩下以防守出名的耿炳文了,所以便让他带兵去平定叛乱。
结果在真定一战,耿炳文被打得大败而归,只能放弃进攻,龟缩在城内,正准备发挥自己的防守才能时,远在南京城的朱允炆觉得他太怂了,便让年轻且富有朝气的李景隆前去换帅。
在出征之前,朱允炆亲自到江边给李景隆送行,用的是“捧毂推轮”这样的隆重大礼,还给了他便宜行事的大权。
朱棣这边在得知李景隆挂帅出征之后,大为惊喜,他根本就没有将这个在金窝子里长大的将二代放在眼里,认为他骄傲自大,又没有真正的才能,根本就不足为惧。
当李景隆领着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伐的时候,朱棣却直接带着精锐人马援救永平,后又奔袭大宁。
李景隆闻讯,想要来一招“围魏救赵”,率军直扑北平。当时,留守北平的只有一万多老弱病残的兵,但在世子朱高炽的带动下,军民一起凭城坚守,期间都督瞿能几乎攻破张掖门,但却由于李景隆忌功,最终使得功败垂成,围攻了几个月都没能将北平给拿下来。
到了当年十一月的时候,朱棣率军回师北平,在郑村坝,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兴东二十里,发生大规模的会战,双方打得不可开交,此时城中守军,也被冲杀出来,将李景隆打得大败,南军丢弃大量的物资粮草,连夜撤退。
李景隆经此一役大败之后,只得暂时屯在德州修整。
对于郑村坝的败仗,朱允炆虽然感到失望,但并没有怪罪李景隆,认为这不是他的过错,是因为他身为主将的权力还不够大的缘故,所以便下令给了他“专征伐”的大权。
到了建文二年的四月份,李景隆和老将郭英、安陆侯吴杰等人会师真定,合军六十万,进驻白沟河,也就是现在的河北雄县境内,结果又被朱棣给击败,而且这一次败得比上一次还彻底,南军战死十万余人,投降者更多,无数的物资粮草被抛弃,而李景隆则几乎一个人逃到了德州去,不久又退到了济南,差点就被活捉了。
两度大败,使得朱允炆终于看清了李景隆的真实才能,将其召回了南京,而当初极力推荐他的黄子澄,此时疯狂地向朱允炆建议,要杀了李景隆以谢天下,但朱允炆始终都没有问罪李景隆的意思。
此后,南军里虽然还拥有盛庸、吴杰、铁铉、平安等人,这样有一定才能,且一心平叛的将领,但由于李景隆的两场大败仗把精锐主力都给丢光了,最终使得他们无力回天。
当朱棣的大军兵临南京城下之后,李景隆和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背叛了朱允炆,打开了南京城门,放朱棣军进来,朱允炆闻讯后,绝望地纵火自焚而死。
李景隆此举彻底将他给钉在了历史耻辱柱在,你打仗没能力就算了,居然还没有骨气,做起了二五仔。这不就让后人更加相信,你李景隆就是朱棣派到朱允炆身边的间谍吗?只是缺少证据而已,但做出的行为,却比大多数间谍要厉害得多。
朱棣当上永乐皇帝之后,不仅保留了李景隆曹国公的爵位,还加封他为太子太师等职衔,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将其奉为了靖难第一功臣,这明显就是朱棣在羞辱李景隆。
永乐二年时,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也都纷纷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朱棣这才废除了其功臣的称号,并将其软禁在家里。
期间他一度绝食十日,但没有自杀成功,最终一直活到永乐末年方才自然病死,这样的人也简直是堪称笑话一样的存在,被后人一笑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