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接把信使绑了送到小皇帝那里——两人确实战友情深,但别人已经身居高位了,没有动机也没有理由陪你一块造反。况且全国最精锐的军队全在皇帝手里,朱高煦那点兵力根本不够打。
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为自己刷点威望。他8号出发,20号大军就将朱高煦团团围困在城中。皇帝炫耀了一下强大的军威,朱高煦就吓得赶紧投降。他本想打开正门,却被不甘失败的手下阻止了。他连手下的将领都不敢得罪,只能乖乖回府,然后从后门小路出城乞降,很是窝囊。
谋反是当之无愧的死罪,群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处死朱高煦。然而小皇帝不愿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只是剥夺了他的王位,把他带回京城中,找了间大宅子,将他软禁起来。这简直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大好事,身负叛国重罪,既没有砍头,也没有流放,连大牢都没进。一辈子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然而,朱高煦还没有放弃,可谓是“生命不息,作死不止”。过了几年,朱瞻基闲着没事去探望这个叔叔,两人本来谈的好好的,不知道朱高煦哪根筋没搭对,突然对皇帝来了一记“扫堂腿”,将他绊倒在地。朱瞻基非常生气,命令侍卫搬来一口大铜缸,将他扣在里面。
皇帝还算是仁慈,等他气消了,可能还是能饶叔叔一命。然而朱高煦出身武将,力大无比,居然顶着铜缸站了起来,在院子里横冲直撞。皇帝再也受不了了,下令搬来一堆木炭放到缸旁,点起一把大火,直接将这个“作死之王”烤成一团焦炭。
而且这还是一个嚣张跋扈而不自知的人。1404年,朱棣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煦感到私下不满:“父皇曾经答应过要立我为太子,现在竟然违背了诺言!”朱棣得知后感到非常愧疚。徐皇后对他说:“老二性格暴躁,如果他成为皇帝,可能不会善待兄弟,所以我们必须立老大为太子。”
朱高煦是朱棣和徐皇后的次子,性格狡黠、顽固,年幼时在京城接受教育,但因为言行轻率而未能赢得祖父朱元章i的青睐。1395年,朱元章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朱高煦为高阳郡王,那时的朱高煦并没有想要争夺继承人的地位。
1399年,朱高煦和兄弟们一起前往京城奔丧,建文帝想扣留朱高煦等人,以此来威胁燕王朱棣,但又犹豫不决。徐辉祖对建文帝说:“在我的三个侄子中,只有朱高煦勇勐而蛮横。他不会忠于朝廷,将来可能背叛燕王,是个潜在的祸患。”
必须承认,徐辉祖对人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朱高煦在返回北平的途中杀害了几个百姓,给人留下极坏的印象,大臣们都指责燕王没有教育好子弟。
1399年,朱棣起兵平定叛乱,命令朱高炽留守北平,而朱高煦则随军出征。朱高煦勇敢善战,他在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i中击败了瞿能i父子,又在次年的东昌之战中击退了朝廷大军,救出了朱棣。这些战斗使朱棣对朱高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1402年,在朱棣在浦子口战败之际,朱高煦及时赶到,为了激励儿子,朱棣含义深长地拍着朱高煦的背说:“好好努力,世子经常生病。”言外之意是鼓励他努力奋斗,因为他的哥哥身体不好,将来我会让你成为继承人。
朱高煦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于是勇敢地战斗,击退了朝廷大军。朱棣登基后,朱高煦原以为父亲会兑现当初的承诺,没想到父亲仍然立了病弱的长兄为太子,心中十分愤怒,于是就发生了开头所描述的那一幕。
朱棣在立储的问题上其实也曾犹豫过,毕竟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立下了大功。但长子朱高炽并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为人仁厚,在靖难之役中也有功劳,因此朱棣最终选择立朱高炽为太子,让朱高煦去云南就藩。
朱高煦意识到一旦离开京城就藩,将失去争夺继承人地位的机会,因此他选择留在京城,等待逆境中的机会,尽管朱棣多次催促他离开。朱棣虽然对次子这种固执的行为感到不满,但每当想到在立储的事情上对次子有所亏欠,他便忍耐着。
然而朱高煦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父亲的反感,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陷害朝廷大臣。到了1416年,朱棣对朱高煦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决定废除他的王位,使他成为庶人。朱高炽虽然知道弟弟的过分行为,但还是为弟弟在父亲面前求情。
考虑到太子的请求,朱棣不再深究,但仍然严厉惩罚了朱高煦,并强迫他去山东就藩。尽管朱高煦离开京城,带着家卷到达封地,但他仍然心怀皇位的欲望。因此,一到封地,他就开始策划如何夺取皇位。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朱高煦动了反叛的念头,派遣心腹人潜入京城,等待时机发动叛乱。朱高炽对此心知肚明,但他选择重赏弟弟,希望他能顾念兄弟之情。朱高煦害怕兄长的实力,于是顺势停止了行动。
然而,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皇位传给了年轻的朱瞻基。此时的局势与建文帝继位时相似,一方是年轻的皇帝,一方是雄心勃勃、经历过战争的皇叔。然而,类似的开局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1426年,朱高煦起兵反叛,明宣宗朱瞻基多次劝说无果后,选择亲自率军征讨。朱高煦本以为自己可以侥幸成功,但当朝廷大军到来后,他发现自己没有胜算,最终只能出城投降,请求侄子的宽恕。
这位皇叔没有好感,但毕竟他们是一家人,再加上要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因此他只是将朱高煦关押起来。然而,在某次宣宗探视朱高煦时,朱高煦故意将宣宗绊倒,结果却被宣宗用酷刑处死。
帝王的承诺往往是不可靠的,朱高煦过于轻信父亲的话,结果发现自己被欺骗,激起了他的愤恨之情,一心想夺取皇位,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另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从先帝指定的继承人手中夺取了皇位,也让朱高煦抱有幻想,认为自己可以重复成功,但他并未意识到他的侄子比建文帝更加聪明机敏。
虽说智商有些感人,但即便是愚笨的朱高旭也明白,自己三兄弟非常需要一个能够让他们全身而退的办法。
只是还没等这三个人想出来,就听到了朝廷准备放他们回北平的惊喜消息。
接把信使绑了送到小皇帝那里——两人确实战友情深,但别人已经身居高位了,没有动机也没有理由陪你一块造反。况且全国最精锐的军队全在皇帝手里,朱高煦那点兵力根本不够打。
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为自己刷点威望。他8号出发,20号大军就将朱高煦团团围困在城中。皇帝炫耀了一下强大的军威,朱高煦就吓得赶紧投降。他本想打开正门,却被不甘失败的手下阻止了。他连手下的将领都不敢得罪,只能乖乖回府,然后从后门小路出城乞降,很是窝囊。
谋反是当之无愧的死罪,群臣也纷纷上书要求处死朱高煦。然而小皇帝不愿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只是剥夺了他的王位,把他带回京城中,找了间大宅子,将他软禁起来。这简直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大好事,身负叛国重罪,既没有砍头,也没有流放,连大牢都没进。一辈子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
然而,朱高煦还没有放弃,可谓是“生命不息,作死不止”。过了几年,朱瞻基闲着没事去探望这个叔叔,两人本来谈的好好的,不知道朱高煦哪根筋没搭对,突然对皇帝来了一记“扫堂腿”,将他绊倒在地。朱瞻基非常生气,命令侍卫搬来一口大铜缸,将他扣在里面。
皇帝还算是仁慈,等他气消了,可能还是能饶叔叔一命。然而朱高煦出身武将,力大无比,居然顶着铜缸站了起来,在院子里横冲直撞。皇帝再也受不了了,下令搬来一堆木炭放到缸旁,点起一把大火,直接将这个“作死之王”烤成一团焦炭。
而且这还是一个嚣张跋扈而不自知的人。1404年,朱棣决定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朱高煦感到私下不满:“父皇曾经答应过要立我为太子,现在竟然违背了诺言!”朱棣得知后感到非常愧疚。徐皇后对他说:“老二性格暴躁,如果他成为皇帝,可能不会善待兄弟,所以我们必须立老大为太子。”
朱高煦是朱棣和徐皇后的次子,性格狡黠、顽固,年幼时在京城接受教育,但因为言行轻率而未能赢得祖父朱元章i的青睐。1395年,朱元章立朱高炽为燕王世子,朱高煦为高阳郡王,那时的朱高煦并没有想要争夺继承人的地位。
1399年,朱高煦和兄弟们一起前往京城奔丧,建文帝想扣留朱高煦等人,以此来威胁燕王朱棣,但又犹豫不决。徐辉祖对建文帝说:“在我的三个侄子中,只有朱高煦勇勐而蛮横。他不会忠于朝廷,将来可能背叛燕王,是个潜在的祸患。”
必须承认,徐辉祖对人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朱高煦在返回北平的途中杀害了几个百姓,给人留下极坏的印象,大臣们都指责燕王没有教育好子弟。
1399年,朱棣起兵平定叛乱,命令朱高炽留守北平,而朱高煦则随军出征。朱高煦勇敢善战,他在1400年的白沟河之战i中击败了瞿能i父子,又在次年的东昌之战中击退了朝廷大军,救出了朱棣。这些战斗使朱棣对朱高煦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1402年,在朱棣在浦子口战败之际,朱高煦及时赶到,为了激励儿子,朱棣含义深长地拍着朱高煦的背说:“好好努力,世子经常生病。”言外之意是鼓励他努力奋斗,因为他的哥哥身体不好,将来我会让你成为继承人。
朱高煦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于是勇敢地战斗,击退了朝廷大军。朱棣登基后,朱高煦原以为父亲会兑现当初的承诺,没想到父亲仍然立了病弱的长兄为太子,心中十分愤怒,于是就发生了开头所描述的那一幕。
朱棣在立储的问题上其实也曾犹豫过,毕竟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表现出色,立下了大功。但长子朱高炽并没有犯过错误,而且为人仁厚,在靖难之役中也有功劳,因此朱棣最终选择立朱高炽为太子,让朱高煦去云南就藩。
朱高煦意识到一旦离开京城就藩,将失去争夺继承人地位的机会,因此他选择留在京城,等待逆境中的机会,尽管朱棣多次催促他离开。朱棣虽然对次子这种固执的行为感到不满,但每当想到在立储的事情上对次子有所亏欠,他便忍耐着。
然而朱高煦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父亲的反感,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陷害朝廷大臣。到了1416年,朱棣对朱高煦的忍耐达到了极限,决定废除他的王位,使他成为庶人。朱高炽虽然知道弟弟的过分行为,但还是为弟弟在父亲面前求情。
考虑到太子的请求,朱棣不再深究,但仍然严厉惩罚了朱高煦,并强迫他去山东就藩。尽管朱高煦离开京城,带着家卷到达封地,但他仍然心怀皇位的欲望。因此,一到封地,他就开始策划如何夺取皇位。
1424年,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朱高煦动了反叛的念头,派遣心腹人潜入京城,等待时机发动叛乱。朱高炽对此心知肚明,但他选择重赏弟弟,希望他能顾念兄弟之情。朱高煦害怕兄长的实力,于是顺势停止了行动。
然而,朱高炽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皇位传给了年轻的朱瞻基。此时的局势与建文帝继位时相似,一方是年轻的皇帝,一方是雄心勃勃、经历过战争的皇叔。然而,类似的开局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1426年,朱高煦起兵反叛,明宣宗朱瞻基多次劝说无果后,选择亲自率军征讨。朱高煦本以为自己可以侥幸成功,但当朝廷大军到来后,他发现自己没有胜算,最终只能出城投降,请求侄子的宽恕。
这位皇叔没有好感,但毕竟他们是一家人,再加上要做样子给天下人看,因此他只是将朱高煦关押起来。然而,在某次宣宗探视朱高煦时,朱高煦故意将宣宗绊倒,结果却被宣宗用酷刑处死。
帝王的承诺往往是不可靠的,朱高煦过于轻信父亲的话,结果发现自己被欺骗,激起了他的愤恨之情,一心想夺取皇位,最终导致了悲惨的结局。另外,朱棣以藩王的身份从先帝指定的继承人手中夺取了皇位,也让朱高煦抱有幻想,认为自己可以重复成功,但他并未意识到他的侄子比建文帝更加聪明机敏。
虽说智商有些感人,但即便是愚笨的朱高旭也明白,自己三兄弟非常需要一个能够让他们全身而退的办法。
只是还没等这三个人想出来,就听到了朝廷准备放他们回北平的惊喜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