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苍山如海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喜欢东坡。喜欢他大江东去的磅礴大气,喜欢他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英武雄浑,同样喜欢的他的细腻深情!在他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背后还有柔情的一面,那些温情的词句里有着最真实的情感,流淌着最质朴的怀念,江城子悼念亡妻之作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每每诵读,总是很容易的陷入一种天人相隔的无端忧伤中,那样的词曲是适合浅唱低咛,适合在午夜梦回去细细品茗。
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轼,一生受尽毁谤和打击,才人命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典型的验证,于是,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也就成了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但是,早年的苏轼可以说还是一帆风顺的,他幼年从父苏洵学习诗文,二十余岁便已“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与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其中,苏轼所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欧阳修的极大赞誉,欧阳修还因此写信给梅尧臣说:“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苏轼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考取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从此步入仕途,被授予大理评事,任凤翔府签判,此后他又做过杭州通判,后调任密州知州。
王弗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王弗婚后,温柔贤淑,两人恩爱情深。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遗憾的是,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治平二年(1065)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连苏洵都为之悲痛不已“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诸其姑之侧。”(墓志铭)意谓应将她与苏轼的生母葬在一处,可见对这位贤儿媳,老苏也是挺疼惜的。后王弗归葬于东坡家乡的祖莹。
十年之后,1074年9月,苏轼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苏轼来到密州,面对的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民不聊生的惨淡景象,他凭借文人的良知,一边将实际情况写成奏章,呼吁朝廷减免赋税,一边组织百姓生产救灾,并拨出库粮,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此时的苏轼,只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等赈灾结束,已是冬天。这一年密州的冬天是荒凉的,面对枯木残雪、萧瑟孤寂。他开始思念家乡和亲人。在日夜的思念里,在无数的煎熬里,王弗总是东坡生命里挥之不去的那缕缠绵的纱,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晚上,他的思念终于化成了梦境,夜里梦见爱妻,悲不能去,起身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悼亡词。
十年漫长的岁月,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恩爱夫妻,生死永决,转瞬十年“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爱妻已去,留下一掊不黄土,凄凉谁与说?
如今,亡妻远葬千里之外,生死契阔,幽明永隔,何况“十年”、“千里”于时于空,都绝无相逢的可能!已是40岁的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决绝的“不思量”实际上是刻骨铭心的“自难忘”柳三变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的爱情浓烈的词句,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东坡的“不思量,自难忘”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夫妻感情,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面对这样的人生悲剧,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的东坡,相信梦中的王弗必然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可东坡梦中的故乡,美丽的王弗在小轩窗前,对镜梳妆,犹如新婚未久的少妇,他结发的妻子,依然是云鬟香雾,明眸皓腕,依窗慵懒地梳理黑发。依然是温柔贤淑,恩爱情深。但是十年相思,一朝梦里相见,千言万语从何说起?这十年,东坡命运多舛,仕途多厄,世间百苦,冷落凄清,衷肠难诉,郁结于心。梦中相见,伤心欲绝,出语哽咽,痛心彻骨。痴望许久,妻子转过身来,也只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了。
在泪水中,东坡意识到了亡妻长眠于千里孤坟的孤独与哀伤“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清冷幽的画面白描出了东坡心中的凄凉、苍茫和悲伤,写出了东坡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读这样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不是是那位怀抱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这些文字浸透着东坡感人至深的真情,正是这样的丰富的东坡,才让我们如此的喜欢他,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读着、喜欢着!
这样的文字,我无数次读到还会眼眶潮湿。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评价说: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我以为十分精辟!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喜欢东坡。喜欢他大江东去的磅礴大气,喜欢他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英武雄浑,同样喜欢的他的细腻深情!在他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背后还有柔情的一面,那些温情的词句里有着最真实的情感,流淌着最质朴的怀念,江城子悼念亡妻之作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每每诵读,总是很容易的陷入一种天人相隔的无端忧伤中,那样的词曲是适合浅唱低咛,适合在午夜梦回去细细品茗。
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轼,一生受尽毁谤和打击,才人命骞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典型的验证,于是,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也就成了他命运的最真实的写照。但是,早年的苏轼可以说还是一帆风顺的,他幼年从父苏洵学习诗文,二十余岁便已“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与苏辙同时考中进士。其中,苏轼所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欧阳修的极大赞誉,欧阳修还因此写信给梅尧臣说:“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嘉祐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苏轼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考取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从此步入仕途,被授予大理评事,任凤翔府签判,此后他又做过杭州通判,后调任密州知州。
王弗十六岁时与比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王弗婚后,温柔贤淑,两人恩爱情深。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遗憾的是,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治平二年(1065)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连苏洵都为之悲痛不已“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必葬诸其姑之侧。”(墓志铭)意谓应将她与苏轼的生母葬在一处,可见对这位贤儿媳,老苏也是挺疼惜的。后王弗归葬于东坡家乡的祖莹。
十年之后,1074年9月,苏轼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苏轼来到密州,面对的是长期干旱、蝗虫遍野、民不聊生的惨淡景象,他凭借文人的良知,一边将实际情况写成奏章,呼吁朝廷减免赋税,一边组织百姓生产救灾,并拨出库粮,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此时的苏轼,只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廷命官,全然没有才子的倨傲和诗人的浪漫。
等赈灾结束,已是冬天。这一年密州的冬天是荒凉的,面对枯木残雪、萧瑟孤寂。他开始思念家乡和亲人。在日夜的思念里,在无数的煎熬里,王弗总是东坡生命里挥之不去的那缕缠绵的纱,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晚上,他的思念终于化成了梦境,夜里梦见爱妻,悲不能去,起身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悼亡词。
十年漫长的岁月,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恩爱夫妻,生死永决,转瞬十年“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爱妻已去,留下一掊不黄土,凄凉谁与说?
如今,亡妻远葬千里之外,生死契阔,幽明永隔,何况“十年”、“千里”于时于空,都绝无相逢的可能!已是40岁的他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决绝的“不思量”实际上是刻骨铭心的“自难忘”柳三变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的爱情浓烈的词句,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东坡的“不思量,自难忘”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夫妻感情,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
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面对这样的人生悲剧,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的东坡,相信梦中的王弗必然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可东坡梦中的故乡,美丽的王弗在小轩窗前,对镜梳妆,犹如新婚未久的少妇,他结发的妻子,依然是云鬟香雾,明眸皓腕,依窗慵懒地梳理黑发。依然是温柔贤淑,恩爱情深。但是十年相思,一朝梦里相见,千言万语从何说起?这十年,东坡命运多舛,仕途多厄,世间百苦,冷落凄清,衷肠难诉,郁结于心。梦中相见,伤心欲绝,出语哽咽,痛心彻骨。痴望许久,妻子转过身来,也只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了。
在泪水中,东坡意识到了亡妻长眠于千里孤坟的孤独与哀伤“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凄清冷幽的画面白描出了东坡心中的凄凉、苍茫和悲伤,写出了东坡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读这样的文字,我们看到的不是是那位怀抱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这些文字浸透着东坡感人至深的真情,正是这样的丰富的东坡,才让我们如此的喜欢他,千百年来,一如既往的读着、喜欢着!
这样的文字,我无数次读到还会眼眶潮湿。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评价说: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我以为十分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