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帝国霸业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r /> 关于春秋时代的下限,在《序言》中曾经提到过,虽然分法有很多,但最主流的一种分法还是以发生于公元前403年的赵、韩、魏三家分晋为春秋与战国的年代界限。
这种分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一定问题。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正式出现的标志是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在洛阳废汉称帝,随后刘备、孙权相继称帝。
问题在于,有谁会看没有吕布、关羽、孙策、周瑜、曹操、郭嘉,没有宛城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的三国?这些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事件都发生于公元220年之前。
三国鼎足的真正确立点是公元前208年的赤壁之战,曹操从此再无力南下,孙权守住江东,刘备据荆图益,终成三分天下。同理,虽然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颁诏天下,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诸侯,但之所以是这三家瓜分晋国,原因还在于公元458年那场著名的晋阳之战。
《春秋左氏传》的最后一年是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但左丘明却在正文结束之后突然插了一段四年后的后话,讲的就是晋阳之战的起因,可见《左传》实际上也认为晋阳之战是春秋的下限。
在不可思议的晋阳之战后,晋国第一大卿知氏的势力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标志着曾经威震天下的晋国统治的彻底崩溃,也意味着轰轰烈烈的战国七雄时代也缓缓朝着历史的近处走来。
关于赵、魏、韩三家分晋并成为战国七雄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其实战国七雄本有可能成为战国五雄,赵、魏、韩三雄差点成为历史上的酱油客。晋国的百年世家知氏本来最有可能取代晋国单独称雄,结果历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实力最强的知氏家族突遭经典逆转,大好形势急转直下,笑到最后的是赵、魏、韩,知氏却成了悲摧的酱油客。
先把与晋阳之战有关的各方势力简要地介绍一下,也就是常说的晋国六卿:
知氏,首任宗主是荀首,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荀首出任下军大夫。因荀首的封地在智(今山西永济北),是第一任知伯,史称知庄子。现任宗主是荀瑶,也就是待豫让如国士的那位知伯(即知襄子),荀瑶是荀首的六世孙。
中行氏,首任宗主是荀林父(荀首之兄),邲之战中的晋军最高统帅。因为荀林父主持的晋中军后来被改为中行,所以以中行为氏,荀林父史称中行桓子。最后一任宗主是荀寅,即中行文子。
范氏,首任宗主是士会,邲之战中任晋上军主将,士会是士蒍的孙子。士会本来受封于随,后改封于范,所以世称范氏。最后一任宗主是范吉射,晋国名相士鞅之子。
魏氏,首任宗主是魏绛,魏绛即晋文公五贤臣之一的魏犨之孙。魏氏本来封于毕,魏绛时改封于魏,所以称为魏氏。时任宗主是魏驹,也称魏桓子。闲插一句,后来为报荀瑶国士之恩的豫让和魏驹是同宗兄弟。
赵氏,堪称晋国第一大卿,首任宗主便是文公五贤臣之一的赵衰,执政晋国二十年的赵盾即赵衰之子。现任宗主是赵毋恤,也称赵襄子,即被豫让到处寻仇的那位赵家大爷。赵氏世系是(皆为父子):赵成子赵衰——赵宣子赵盾——赵庄子赵朔——赵文子赵武——赵景叔赵成(未为宗主)——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
韩氏,正式的首任宗主是韩虽然韩氏就封很早,但政治地位较低,转折点是韩献子韩厥被赵衰收养,后来平步青云,成为晋国的执政大卿,这标志韩氏正式成为晋国的顶尖豪门。时任宗主是韩康子韩虎。
除此之外,还有栾氏、先氏、原氏等一等大族,但历史的大浪淘沙之下,这些曾经威赫一时的大族都无奈地躺在了历史长河的河床上,浮在河面上的,只有以上提到的六家。
之所以是这六家大卿主宰晋国政坛,一个重大标志是,从晋悼公三年(公元前566年)至晋定公三年(公元前509年)的五十八时间里,六家大卿轮流执政。
知氏:荀罃,执政七年,从公元前566年至公元前560年。
中行氏:荀偃,执政七年,从公元前560年至公元前554年。
范氏:士匄,执政七年,从公元前554年至公元前548年。
赵氏:赵武,执政八年,从公元前548年至公元前541年。
韩氏:韩起,执政二十八年,从公元前541年至公元前514年。
魏氏:魏舒,执政六年,从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509年。
除了韩宣子韩起执政长达不可思议的二十八年之外,其他诸家执政均在七年左右,大家都有肉吃,保证了各自家族在一定时间内的权力垄断。
按不成文的规定,某家的执政期结束后必须让位于其他家族。魏舒死后,由范献子士鞅执政九年(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501年),但自知氏宗主荀跞执政之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荀跞执政九年(公元前501年至公元前493年)之后,由著名的赵简子赵鞅接位,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辉煌执政生涯。赵鞅在赵氏开国立基过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是他夯实了赵氏在晋国的独特地位,相当于西晋王朝的实际创建者司马懿。
赵鞅于公元前475年去世之后,晋国大卿的位子应该出自中行、韩、魏三家。但接替赵鞅执政的,依然出自知家,就是晋国最后一位不是出自赵、魏、韩三家的执政者——大名鼎鼎的知伯知瑶。
r /> 关于春秋时代的下限,在《序言》中曾经提到过,虽然分法有很多,但最主流的一种分法还是以发生于公元前403年的赵、韩、魏三家分晋为春秋与战国的年代界限。
这种分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有一定问题。众所周知,三国时代正式出现的标志是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在洛阳废汉称帝,随后刘备、孙权相继称帝。
问题在于,有谁会看没有吕布、关羽、孙策、周瑜、曹操、郭嘉,没有宛城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的三国?这些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事件都发生于公元220年之前。
三国鼎足的真正确立点是公元前208年的赤壁之战,曹操从此再无力南下,孙权守住江东,刘备据荆图益,终成三分天下。同理,虽然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颁诏天下,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诸侯,但之所以是这三家瓜分晋国,原因还在于公元458年那场著名的晋阳之战。
《春秋左氏传》的最后一年是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但左丘明却在正文结束之后突然插了一段四年后的后话,讲的就是晋阳之战的起因,可见《左传》实际上也认为晋阳之战是春秋的下限。
在不可思议的晋阳之战后,晋国第一大卿知氏的势力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标志着曾经威震天下的晋国统治的彻底崩溃,也意味着轰轰烈烈的战国七雄时代也缓缓朝着历史的近处走来。
关于赵、魏、韩三家分晋并成为战国七雄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其实战国七雄本有可能成为战国五雄,赵、魏、韩三雄差点成为历史上的酱油客。晋国的百年世家知氏本来最有可能取代晋国单独称雄,结果历史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实力最强的知氏家族突遭经典逆转,大好形势急转直下,笑到最后的是赵、魏、韩,知氏却成了悲摧的酱油客。
先把与晋阳之战有关的各方势力简要地介绍一下,也就是常说的晋国六卿:
知氏,首任宗主是荀首,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荀首出任下军大夫。因荀首的封地在智(今山西永济北),是第一任知伯,史称知庄子。现任宗主是荀瑶,也就是待豫让如国士的那位知伯(即知襄子),荀瑶是荀首的六世孙。
中行氏,首任宗主是荀林父(荀首之兄),邲之战中的晋军最高统帅。因为荀林父主持的晋中军后来被改为中行,所以以中行为氏,荀林父史称中行桓子。最后一任宗主是荀寅,即中行文子。
范氏,首任宗主是士会,邲之战中任晋上军主将,士会是士蒍的孙子。士会本来受封于随,后改封于范,所以世称范氏。最后一任宗主是范吉射,晋国名相士鞅之子。
魏氏,首任宗主是魏绛,魏绛即晋文公五贤臣之一的魏犨之孙。魏氏本来封于毕,魏绛时改封于魏,所以称为魏氏。时任宗主是魏驹,也称魏桓子。闲插一句,后来为报荀瑶国士之恩的豫让和魏驹是同宗兄弟。
赵氏,堪称晋国第一大卿,首任宗主便是文公五贤臣之一的赵衰,执政晋国二十年的赵盾即赵衰之子。现任宗主是赵毋恤,也称赵襄子,即被豫让到处寻仇的那位赵家大爷。赵氏世系是(皆为父子):赵成子赵衰——赵宣子赵盾——赵庄子赵朔——赵文子赵武——赵景叔赵成(未为宗主)——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
韩氏,正式的首任宗主是韩虽然韩氏就封很早,但政治地位较低,转折点是韩献子韩厥被赵衰收养,后来平步青云,成为晋国的执政大卿,这标志韩氏正式成为晋国的顶尖豪门。时任宗主是韩康子韩虎。
除此之外,还有栾氏、先氏、原氏等一等大族,但历史的大浪淘沙之下,这些曾经威赫一时的大族都无奈地躺在了历史长河的河床上,浮在河面上的,只有以上提到的六家。
之所以是这六家大卿主宰晋国政坛,一个重大标志是,从晋悼公三年(公元前566年)至晋定公三年(公元前509年)的五十八时间里,六家大卿轮流执政。
知氏:荀罃,执政七年,从公元前566年至公元前560年。
中行氏:荀偃,执政七年,从公元前560年至公元前554年。
范氏:士匄,执政七年,从公元前554年至公元前548年。
赵氏:赵武,执政八年,从公元前548年至公元前541年。
韩氏:韩起,执政二十八年,从公元前541年至公元前514年。
魏氏:魏舒,执政六年,从公元前514年至公元前509年。
除了韩宣子韩起执政长达不可思议的二十八年之外,其他诸家执政均在七年左右,大家都有肉吃,保证了各自家族在一定时间内的权力垄断。
按不成文的规定,某家的执政期结束后必须让位于其他家族。魏舒死后,由范献子士鞅执政九年(公元前509年至公元前501年),但自知氏宗主荀跞执政之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荀跞执政九年(公元前501年至公元前493年)之后,由著名的赵简子赵鞅接位,开始了长达十九年的辉煌执政生涯。赵鞅在赵氏开国立基过程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是他夯实了赵氏在晋国的独特地位,相当于西晋王朝的实际创建者司马懿。
赵鞅于公元前475年去世之后,晋国大卿的位子应该出自中行、韩、魏三家。但接替赵鞅执政的,依然出自知家,就是晋国最后一位不是出自赵、魏、韩三家的执政者——大名鼎鼎的知伯知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