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隋风飞扬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杨凌居留建康,为张家寻购书卷的这段时间里,阿棠先后三次派人来催问他的归期。
杨凌因不便将实情通过书信或别的方式告知阿棠,只得含混声称建康的“羊羊羊”汤饼馆有事需要料理,故而耽搁了行程。
如今书卷已经购齐,移交给了三郎暂为保管,杨凌在启程返回广州前,为弥补对阿棠的亏欠,特地在建康精心挑选了几样做工精美的衣饰、头饰,打算送给阿棠。
可哪知,几天之后,当带着一身风尘的杨凌兴致冲冲地回到广州“羊羊羊”汤饼馆门前,正欲迈步进店去见阿棠时,却被几名像是早就守候在附近的军士给拦下了。
其中为首的一名军官口头上对杨凌倒是很客气,只说“刘刺史请杨先生到刺史衙门去一趟”,却不给杨凌任何在汤饼馆门外逗留的机会,带领几名军士拉起杨凌就走。
这时,恰巧杨凌收下的那位波斯弟子莫森从汤饼馆里走出来,一眼望见几名军士正拉着杨凌向巷外走去。莫森不明就里,没敢上前拦阻,掉头转身进店去向阿棠报信去了。
讲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了:你这时间对不上啊?刘方晋京见杨广是在皇帝到仁寿宫避暑不久,而杨凌也是在这前后北上广陵参加张伯和的葬仪的。如果按照前文所说,杨凌在建康等候与张家后人相见,寻购书卷,前后共在建康住了一月之久,那么刘方不早就该返回广州,查知杨凌的去向了吗?怎么还会派了军士守候在汤饼馆外呢?
您提的的确有道理,可这两章咱们只写了杨凌如何帮张家保全下最后一笔财产了,没有讲到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岭南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冯喧在接到朝廷册任他的诏书后,却以祖母病重,自己身为嫡长孙,不宜远离为由,拒绝出使辽东。
刘方身为隋朝设在岭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了劝说冯喧奉诏离开岭南,与初到江南主持政务的新任晋王府长史于仲文一道,亲自前往石龙郡城,给冼夫人带来了江南最好的郎中和药材,暂时稳定住了老人家的病情,并趁冼夫人病情略为好转之时,就把朝廷册任冯喧为钦使,命他出使辽东一事告诉了老人家。
冼夫人拖着支离的病体,勉强打起精神听于仲文宣读罢诏书,遂吩咐仆从立即将冯喧、冯盎两个嫡孙传来,手指身边侍女手里捧着的一根扶南犀杖,用微弱却十分郑重的语气训诫两人道:“我冯氏一门承朝廷信任,委以执掌岭南军政庶务的重任,怎可做出有违朝廷诏旨之事?”她见冯喧低头不语,缓了口气,继续说道,“况且,方才蒙于长史、刘刺史二位当面相告,此次册任你为朝廷钦使,出使辽东系晋王殿下向朝廷举荐。数年前,晋王殿下正是派人给老身送来了这根扶南犀杖,劝使老身归降了大隋,如今,晋王殿下又给了你一个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机会,喧儿,你怎敢违旨不遵呢?”
冯喧听到这儿,猛然抬起头,张嘴想辩说什么,可当他看到祖母那严厉的目光时,不禁唬得浑身一颤,什么也不敢说了。
“你明日就动身出使辽东!祖母就在这城里等着你回来!”冼夫人再也没有力气说对冯喧说更多的话了,强撑着一字一句地说道。
冯喧得到祖母亲口许诺,这才不很情愿地匍匐于地,口称“遵旨”,在于仲文和刘方二人的监视下依依不舍地离开岭南,出使辽东去了。
等到亲自送冯喧离开岭南,返回广州,刘方才陡地想起杨广正在长安等着接见杨凌呢,遂急忙派出军士来找杨凌。结果,广州刺史府的军士与杨凌走了个前后脚,刚好在“羊羊羊”汤饼馆门外碰到。于是,领头的别将不由分说,命军士们拖上杨凌就返回刺史府来向刘方交差了。
刘方在广州刺史府公堂上传见了杨凌,可是,还没等他向杨凌说明传他来见的原由,就听到府门外传来了一阵嘈杂的人声。
刘方自出任广州刺史以来,从未遇见过有人公然跑到刺史府门前吵闹喧哗,立时便沉下了脸,问道:“外面是怎么回事?何人大胆,竟敢跑到官府衙署外聒噪!”
手下的护卫连忙跑去询问事由,不多时,带着值守府门的校尉返回公堂,来向刘方禀报道:“禀刺史,在府门外带头闹事的是云水客栈的班首,名叫阿棠。据她本人声称,她是因为官府捉了她家当家的,来讨要个说法的。”
杨凌站在一旁,听到此处,急忙对刘方说道:“老爷,阿棠一定是得知我被官府带走的消息,救人心切,才跑来找我的,求老爷开恩,放过她吧。”
刘方既听说在府门外吵闹之人是为找杨凌来的,遂点了点头,板着脸训斥那捉杨凌来的别将道:“你们一定是没有把话同杨公子讲说清楚,才引起了人家的误会,还不快去把杨公子的家人请到这里来,本官要当面向她致歉。”
那别将吓得面色煞白,一句话没敢说,就乖乖地遵命跑去府门外将阿棠客客气气地请来了公堂。
阿棠走进公堂,一眼瞧见杨凌,也不顾刘方及一干吏员在场,几步冲到杨凌面前,“嘤咛”一声,一头扎进了杨凌怀里。
杨凌猝不及防,红着脸将阿棠推开,提醒她道:“没瞧见老爷在堂上坐着吗?还不上前行礼,认错?”
阿棠这才转过身,敛衽冲刘方施了一礼,嘴里却仍问道:“民女见过刺史老爷了,请问老爷,杨凌犯了哪条王法,要将他捉来问罪呀?”
刘方见阿棠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且生得娇小靓丽,但观其行、听其言却像是见过些世面的,心里暗自惊讶,遂面露笑容,向阿棠解释道:“姑娘误会了,本官派人去请杨公子到此,是为晋王殿下有请杨公子到长安一见,并不为别的。”
在杨凌居留建康,为张家寻购书卷的这段时间里,阿棠先后三次派人来催问他的归期。
杨凌因不便将实情通过书信或别的方式告知阿棠,只得含混声称建康的“羊羊羊”汤饼馆有事需要料理,故而耽搁了行程。
如今书卷已经购齐,移交给了三郎暂为保管,杨凌在启程返回广州前,为弥补对阿棠的亏欠,特地在建康精心挑选了几样做工精美的衣饰、头饰,打算送给阿棠。
可哪知,几天之后,当带着一身风尘的杨凌兴致冲冲地回到广州“羊羊羊”汤饼馆门前,正欲迈步进店去见阿棠时,却被几名像是早就守候在附近的军士给拦下了。
其中为首的一名军官口头上对杨凌倒是很客气,只说“刘刺史请杨先生到刺史衙门去一趟”,却不给杨凌任何在汤饼馆门外逗留的机会,带领几名军士拉起杨凌就走。
这时,恰巧杨凌收下的那位波斯弟子莫森从汤饼馆里走出来,一眼望见几名军士正拉着杨凌向巷外走去。莫森不明就里,没敢上前拦阻,掉头转身进店去向阿棠报信去了。
讲到这里,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了:你这时间对不上啊?刘方晋京见杨广是在皇帝到仁寿宫避暑不久,而杨凌也是在这前后北上广陵参加张伯和的葬仪的。如果按照前文所说,杨凌在建康等候与张家后人相见,寻购书卷,前后共在建康住了一月之久,那么刘方不早就该返回广州,查知杨凌的去向了吗?怎么还会派了军士守候在汤饼馆外呢?
您提的的确有道理,可这两章咱们只写了杨凌如何帮张家保全下最后一笔财产了,没有讲到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岭南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冯喧在接到朝廷册任他的诏书后,却以祖母病重,自己身为嫡长孙,不宜远离为由,拒绝出使辽东。
刘方身为隋朝设在岭南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了劝说冯喧奉诏离开岭南,与初到江南主持政务的新任晋王府长史于仲文一道,亲自前往石龙郡城,给冼夫人带来了江南最好的郎中和药材,暂时稳定住了老人家的病情,并趁冼夫人病情略为好转之时,就把朝廷册任冯喧为钦使,命他出使辽东一事告诉了老人家。
冼夫人拖着支离的病体,勉强打起精神听于仲文宣读罢诏书,遂吩咐仆从立即将冯喧、冯盎两个嫡孙传来,手指身边侍女手里捧着的一根扶南犀杖,用微弱却十分郑重的语气训诫两人道:“我冯氏一门承朝廷信任,委以执掌岭南军政庶务的重任,怎可做出有违朝廷诏旨之事?”她见冯喧低头不语,缓了口气,继续说道,“况且,方才蒙于长史、刘刺史二位当面相告,此次册任你为朝廷钦使,出使辽东系晋王殿下向朝廷举荐。数年前,晋王殿下正是派人给老身送来了这根扶南犀杖,劝使老身归降了大隋,如今,晋王殿下又给了你一个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机会,喧儿,你怎敢违旨不遵呢?”
冯喧听到这儿,猛然抬起头,张嘴想辩说什么,可当他看到祖母那严厉的目光时,不禁唬得浑身一颤,什么也不敢说了。
“你明日就动身出使辽东!祖母就在这城里等着你回来!”冼夫人再也没有力气说对冯喧说更多的话了,强撑着一字一句地说道。
冯喧得到祖母亲口许诺,这才不很情愿地匍匐于地,口称“遵旨”,在于仲文和刘方二人的监视下依依不舍地离开岭南,出使辽东去了。
等到亲自送冯喧离开岭南,返回广州,刘方才陡地想起杨广正在长安等着接见杨凌呢,遂急忙派出军士来找杨凌。结果,广州刺史府的军士与杨凌走了个前后脚,刚好在“羊羊羊”汤饼馆门外碰到。于是,领头的别将不由分说,命军士们拖上杨凌就返回刺史府来向刘方交差了。
刘方在广州刺史府公堂上传见了杨凌,可是,还没等他向杨凌说明传他来见的原由,就听到府门外传来了一阵嘈杂的人声。
刘方自出任广州刺史以来,从未遇见过有人公然跑到刺史府门前吵闹喧哗,立时便沉下了脸,问道:“外面是怎么回事?何人大胆,竟敢跑到官府衙署外聒噪!”
手下的护卫连忙跑去询问事由,不多时,带着值守府门的校尉返回公堂,来向刘方禀报道:“禀刺史,在府门外带头闹事的是云水客栈的班首,名叫阿棠。据她本人声称,她是因为官府捉了她家当家的,来讨要个说法的。”
杨凌站在一旁,听到此处,急忙对刘方说道:“老爷,阿棠一定是得知我被官府带走的消息,救人心切,才跑来找我的,求老爷开恩,放过她吧。”
刘方既听说在府门外吵闹之人是为找杨凌来的,遂点了点头,板着脸训斥那捉杨凌来的别将道:“你们一定是没有把话同杨公子讲说清楚,才引起了人家的误会,还不快去把杨公子的家人请到这里来,本官要当面向她致歉。”
那别将吓得面色煞白,一句话没敢说,就乖乖地遵命跑去府门外将阿棠客客气气地请来了公堂。
阿棠走进公堂,一眼瞧见杨凌,也不顾刘方及一干吏员在场,几步冲到杨凌面前,“嘤咛”一声,一头扎进了杨凌怀里。
杨凌猝不及防,红着脸将阿棠推开,提醒她道:“没瞧见老爷在堂上坐着吗?还不上前行礼,认错?”
阿棠这才转过身,敛衽冲刘方施了一礼,嘴里却仍问道:“民女见过刺史老爷了,请问老爷,杨凌犯了哪条王法,要将他捉来问罪呀?”
刘方见阿棠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且生得娇小靓丽,但观其行、听其言却像是见过些世面的,心里暗自惊讶,遂面露笑容,向阿棠解释道:“姑娘误会了,本官派人去请杨公子到此,是为晋王殿下有请杨公子到长安一见,并不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