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洞天福地系统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古代大儒以下的儒者需要靠科举,之后提升儒者境界,浩然正气却需要熟读圣人之道,领悟自己的道理,慢慢修养出来。
儒者境界的高深看你职位的高低,但是浩然正气却不看你职位,多就是多,少就是少。但是境界高的使用口舌成剑,书画文章威力不一样,境界高肯定比境界低威力大。
浩然正气多寡只是看你使用口舌成剑,书画文章的次数多少,浩然正气多就使用口舌成剑,书画文章的次数就多,相反就少。
而且每个境界的浩然正气数量也有限制,境界越高,这个境界的浩然正气就多。达到一定数量的浩然正气就需要突破境界了。
在科举没开之前。境界靠自己领悟,但是开了科举之后,境界就可以靠考科举提升,这是圣人或者亚圣看儒者境界提升难而想的办法。
所以才说有官职或者军衔的人修炼浩然正气会好些,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境界,李星就是借助大将军衔一举突破进士儒者,这可谓是赚大了。
而且儒者的浩然正气威力可以说是天下最强硬,最阳刚。什么仙法仙术都差一筹。当然也有天道圣人之道可以和浩然正气比肩,毕竟都是圣人之道,只是一个是儒者圣人,一个是天道圣人。
李星和华夏高层提了一个议,让普通人学习四书五经,然后修养浩然正气,这样对国家大有好处。
可以更加提升民智,修养了浩然正气头脑灵活,思维力强,甚至很多科学家的难解之题在高深的儒者眼里不是个问题。
再来看看儒者的七大智慧。
一、奉天法古
儒家非常强调以天为则,以史为鉴,这就是要奉天法古。以天为则就是要效仿自然,顺从自然。对于自然,对于天地万物,我们必须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去理解它,而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随意地改变它。这不仅仅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
在《论语》里面曾经提到,尧为什么伟大啊?“唯尧则天”!赞扬尧舜能够无为而治。我们已经一再说过,无为而治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相反,它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没有采取“堵”的方式治水,而是顺应水性去化解水灾。儒家对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那么以史为鉴呢,唐太宗有一句话是“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刚才讲到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当政局稍微稳定以后,一定会修订礼乐,另外还一定会修前朝的历史。为什么?是为了总结前朝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以史为鉴。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所以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来讲也是最发达的。
二、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自己的修养要高,那么怎样提高修养呢?就是以君子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但是,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外王”。“外王”就是所谓的“事功”,即不仅要有内心高明的修养,还要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并做出成绩来。
在中国形容一个人品德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品德;然后还要“立言”,就是说你的话能够让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但只有立德、立言还不行,还要立功,就是要做出成绩来。
三、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是指内外两个方面——既要有自己的修养又要有外在实际的业绩,就是强调要能够经世致用。怎么用呢?《中庸》就讲,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就是要多搜集资料,直接去考察一下;然后“慎思之”——慎重地思考;还要“明辨之”,即辨析清楚;最后“笃行之”,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笃”就是实在的意思,要很坚定,实事求是地去做。儒家荀子有一句话叫“学止于行而至矣”。行,就是做学问的最高点了。
朱熹也讲过一句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 -->>
古代大儒以下的儒者需要靠科举,之后提升儒者境界,浩然正气却需要熟读圣人之道,领悟自己的道理,慢慢修养出来。
儒者境界的高深看你职位的高低,但是浩然正气却不看你职位,多就是多,少就是少。但是境界高的使用口舌成剑,书画文章威力不一样,境界高肯定比境界低威力大。
浩然正气多寡只是看你使用口舌成剑,书画文章的次数多少,浩然正气多就使用口舌成剑,书画文章的次数就多,相反就少。
而且每个境界的浩然正气数量也有限制,境界越高,这个境界的浩然正气就多。达到一定数量的浩然正气就需要突破境界了。
在科举没开之前。境界靠自己领悟,但是开了科举之后,境界就可以靠考科举提升,这是圣人或者亚圣看儒者境界提升难而想的办法。
所以才说有官职或者军衔的人修炼浩然正气会好些,不同的职位不同的境界,李星就是借助大将军衔一举突破进士儒者,这可谓是赚大了。
而且儒者的浩然正气威力可以说是天下最强硬,最阳刚。什么仙法仙术都差一筹。当然也有天道圣人之道可以和浩然正气比肩,毕竟都是圣人之道,只是一个是儒者圣人,一个是天道圣人。
李星和华夏高层提了一个议,让普通人学习四书五经,然后修养浩然正气,这样对国家大有好处。
可以更加提升民智,修养了浩然正气头脑灵活,思维力强,甚至很多科学家的难解之题在高深的儒者眼里不是个问题。
再来看看儒者的七大智慧。
一、奉天法古
儒家非常强调以天为则,以史为鉴,这就是要奉天法古。以天为则就是要效仿自然,顺从自然。对于自然,对于天地万物,我们必须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去理解它,而不应该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去随意地改变它。这不仅仅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
在《论语》里面曾经提到,尧为什么伟大啊?“唯尧则天”!赞扬尧舜能够无为而治。我们已经一再说过,无为而治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相反,它蕴含着积极的意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禹治水。大禹没有采取“堵”的方式治水,而是顺应水性去化解水灾。儒家对他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那么以史为鉴呢,唐太宗有一句话是“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刚才讲到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当政局稍微稳定以后,一定会修订礼乐,另外还一定会修前朝的历史。为什么?是为了总结前朝兴亡成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以史为鉴。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所以中国历史在世界上来讲也是最发达的。
二、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自己的修养要高,那么怎样提高修养呢?就是以君子为榜样来要求自己。但是,仅仅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外王”。“外王”就是所谓的“事功”,即不仅要有内心高明的修养,还要把它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并做出成绩来。
在中国形容一个人品德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首先是培养自己的品德;然后还要“立言”,就是说你的话能够让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但只有立德、立言还不行,还要立功,就是要做出成绩来。
三、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是指内外两个方面——既要有自己的修养又要有外在实际的业绩,就是强调要能够经世致用。怎么用呢?《中庸》就讲,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审问之”就是要多搜集资料,直接去考察一下;然后“慎思之”——慎重地思考;还要“明辨之”,即辨析清楚;最后“笃行之”,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笃”就是实在的意思,要很坚定,实事求是地去做。儒家荀子有一句话叫“学止于行而至矣”。行,就是做学问的最高点了。
朱熹也讲过一句话,“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