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战争从未如此热血:二战美日太平洋大对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把东海林踢开的人满脸都是怒气。
第2师团气坏了。他们是第16军里唯一的老牌常备师团,九一八事变时就在东北跟马占山等抗日武装干了,那个时候第38、第48师团还在娘胎里没生出来呢。再说了,东海林是什么人,那是当初被我们扫地出门的渣滓,现在成了功臣,这不是咒我们瞎了眼、不识才吗?
东海林自己不会做人,不知道让着老东家也就算了,军司令官居然也一声不吭,这让第2师团极其愤怒。他们要求今村下令,禁止东海林支队进入万隆。
对今村来说,哪支部队进万隆都一样,不值得为此得罪牛哄哄的老师团,于是当即批准。
1942年3月10日,后来的第2师团顶替先到的东海林支队,随今村晃着膀子开进了万隆城,接受6万盟军的投降。
东印度战役告一段落,它的直接后果是,使得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更加被动,同时也令巴丹半岛上的美菲军雪上加霜。
罗斯福向菲律宾总统奎松反复保证,援助正在途中,但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这些保证根本就无法兑现,美国可以做的,只能是先行安排奎松及政要们撤离。
奎松与麦克阿瑟私谊颇深,奎松夫妇还是麦克阿瑟孩子的教父教母,双方有着同生共死的朋友交情。临别之时,奎松卸下刻有自己印章的戒指,把它套在了麦帅的手指上:“如果你战死疆场,当他们找到你的尸体时,我要所有菲律宾国民知道,你是为我们的国家战死的。”
麦克阿瑟已经做好了战死疆场的准备,但就在奎松走后不久,他收到了罗斯福、马歇尔以及美国陆军部长联合签署的一份电报,命令他转赴澳大利亚,指挥西南太平洋的盟军作战。
在太平洋战场上,麦克阿瑟已经成为美国乃至盟国抵抗日军的旗帜和超级英雄,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不管是死是活,都不能落在日本人手里,否则对盟军将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而且菲律宾作为一个迟早要失守的次要战场,并无坚守的必要,其统军人物应及早脱离险地,而不应与其同归于尽,用罗斯福的话来说,“美国不需要一个战死在菲律宾的上将”。
与此同时,由于韦维尔指挥乏术,美英荷澳盟军联合司令部行将解散,罗斯福和马歇尔一致认为,只有麦克阿瑟才能重新肩负起统领盟军的重任。
接到电报,麦帅的第一个反应是拒不从命。他甚至对马歇尔说,如果“逼人太甚”,他就辞去现职,以一个美国志愿兵的身份到巴丹去参加防守。
麦克阿瑟不愿离开菲律宾,有着属于他个人的种种理由。在奎松撤离科雷希多岛后,麦克阿瑟就成了岛上唯一的决策人物,这也就是说,所有责任都必须由他一肩挑起,他不能说走就走。
当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麦克阿瑟希望自己能在菲律宾亲手击倒本间。在他看来,即使一支多次败北的军队,也能在最后一刻获胜,何况美菲军已经重挫过日军,这样的战机一定还会再次到来。
局势似乎也有了发生转折的迹象和苗头。当时谣传本间在巴丹受挫后,对美军大大称赞了一番,然后跑到马尼拉饭店,一头钻进麦克阿瑟曾住过的房间——不是住宿,而是羞愤自杀了。
二战时的此类传闻很多,比如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稍稍败了一下,就会说这个那个指挥官剖腹了。其实剖腹固然是日本人的行为艺术之一,但要是不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一般也没人肯做这种高难度的动作,毕竟这不是在过家家。
于是有人向麦克阿瑟建议主动发起反击。麦帅倒不认为反击的时机真的已经到来,他很清楚,没有制空权,就算是勉强组织起攻势,也难以持久,但在补给不继的情况下,他又觉得未尝不可一试,或许还可以趁机夺取日军的补给基地,以后再不用为此发愁了。
他要留下来,和士兵们一起争取胜利。
然而麦克阿瑟的幕僚并不这么看。幕僚们觉得麦帅应该去澳大利亚:美菲军为什么会出现窘境,还不是军援通道被阻住的原因,你去澳大利亚后,可以把兵员、武器和运输工具全部集结起来,然后再打开通道,出手援救菲律宾,这不比没枪没弹的反攻要强得多,也有把握得多吗?
麦克阿瑟被说服了。
他特地推迟了三周动身。在这三周里,他一方面制订应变计划,以避免因为自己的离去,导致巴丹防线骤然崩溃,另一方面精心挑选人员,提前为反攻搭建班子,随他一同前往澳大利亚的共有18名将领,后来也都成了指挥反攻的中流砥柱。
终于到了分别时刻。1942年3月10日,也就是日军占领万隆的当天,麦克阿瑟派人将温赖特请到科雷希多岛。温赖特被任命为留守菲律宾的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告诉他:“现在我要走了,但我会尽早回来。”
对温赖特,以及留下来作战的每一个士兵,麦克阿瑟都充满了歉疚和不舍。临别时,他紧紧握着温赖特的手:“守住这里,直到我回来代替你!”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麦帅还不知道,他将再一次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他会回来,只是太晚了。
第二天,华盛顿电告麦克阿瑟,日本人已经掌握他即将离去的情报,他再不能迟延,必须马上离开。
把东海林踢开的人满脸都是怒气。
第2师团气坏了。他们是第16军里唯一的老牌常备师团,九一八事变时就在东北跟马占山等抗日武装干了,那个时候第38、第48师团还在娘胎里没生出来呢。再说了,东海林是什么人,那是当初被我们扫地出门的渣滓,现在成了功臣,这不是咒我们瞎了眼、不识才吗?
东海林自己不会做人,不知道让着老东家也就算了,军司令官居然也一声不吭,这让第2师团极其愤怒。他们要求今村下令,禁止东海林支队进入万隆。
对今村来说,哪支部队进万隆都一样,不值得为此得罪牛哄哄的老师团,于是当即批准。
1942年3月10日,后来的第2师团顶替先到的东海林支队,随今村晃着膀子开进了万隆城,接受6万盟军的投降。
东印度战役告一段落,它的直接后果是,使得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更加被动,同时也令巴丹半岛上的美菲军雪上加霜。
罗斯福向菲律宾总统奎松反复保证,援助正在途中,但在日军的严密封锁下,这些保证根本就无法兑现,美国可以做的,只能是先行安排奎松及政要们撤离。
奎松与麦克阿瑟私谊颇深,奎松夫妇还是麦克阿瑟孩子的教父教母,双方有着同生共死的朋友交情。临别之时,奎松卸下刻有自己印章的戒指,把它套在了麦帅的手指上:“如果你战死疆场,当他们找到你的尸体时,我要所有菲律宾国民知道,你是为我们的国家战死的。”
麦克阿瑟已经做好了战死疆场的准备,但就在奎松走后不久,他收到了罗斯福、马歇尔以及美国陆军部长联合签署的一份电报,命令他转赴澳大利亚,指挥西南太平洋的盟军作战。
在太平洋战场上,麦克阿瑟已经成为美国乃至盟国抵抗日军的旗帜和超级英雄,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不管是死是活,都不能落在日本人手里,否则对盟军将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而且菲律宾作为一个迟早要失守的次要战场,并无坚守的必要,其统军人物应及早脱离险地,而不应与其同归于尽,用罗斯福的话来说,“美国不需要一个战死在菲律宾的上将”。
与此同时,由于韦维尔指挥乏术,美英荷澳盟军联合司令部行将解散,罗斯福和马歇尔一致认为,只有麦克阿瑟才能重新肩负起统领盟军的重任。
接到电报,麦帅的第一个反应是拒不从命。他甚至对马歇尔说,如果“逼人太甚”,他就辞去现职,以一个美国志愿兵的身份到巴丹去参加防守。
麦克阿瑟不愿离开菲律宾,有着属于他个人的种种理由。在奎松撤离科雷希多岛后,麦克阿瑟就成了岛上唯一的决策人物,这也就是说,所有责任都必须由他一肩挑起,他不能说走就走。
当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麦克阿瑟希望自己能在菲律宾亲手击倒本间。在他看来,即使一支多次败北的军队,也能在最后一刻获胜,何况美菲军已经重挫过日军,这样的战机一定还会再次到来。
局势似乎也有了发生转折的迹象和苗头。当时谣传本间在巴丹受挫后,对美军大大称赞了一番,然后跑到马尼拉饭店,一头钻进麦克阿瑟曾住过的房间——不是住宿,而是羞愤自杀了。
二战时的此类传闻很多,比如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稍稍败了一下,就会说这个那个指挥官剖腹了。其实剖腹固然是日本人的行为艺术之一,但要是不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一般也没人肯做这种高难度的动作,毕竟这不是在过家家。
于是有人向麦克阿瑟建议主动发起反击。麦帅倒不认为反击的时机真的已经到来,他很清楚,没有制空权,就算是勉强组织起攻势,也难以持久,但在补给不继的情况下,他又觉得未尝不可一试,或许还可以趁机夺取日军的补给基地,以后再不用为此发愁了。
他要留下来,和士兵们一起争取胜利。
然而麦克阿瑟的幕僚并不这么看。幕僚们觉得麦帅应该去澳大利亚:美菲军为什么会出现窘境,还不是军援通道被阻住的原因,你去澳大利亚后,可以把兵员、武器和运输工具全部集结起来,然后再打开通道,出手援救菲律宾,这不比没枪没弹的反攻要强得多,也有把握得多吗?
麦克阿瑟被说服了。
他特地推迟了三周动身。在这三周里,他一方面制订应变计划,以避免因为自己的离去,导致巴丹防线骤然崩溃,另一方面精心挑选人员,提前为反攻搭建班子,随他一同前往澳大利亚的共有18名将领,后来也都成了指挥反攻的中流砥柱。
终于到了分别时刻。1942年3月10日,也就是日军占领万隆的当天,麦克阿瑟派人将温赖特请到科雷希多岛。温赖特被任命为留守菲律宾的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告诉他:“现在我要走了,但我会尽早回来。”
对温赖特,以及留下来作战的每一个士兵,麦克阿瑟都充满了歉疚和不舍。临别时,他紧紧握着温赖特的手:“守住这里,直到我回来代替你!”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麦帅还不知道,他将再一次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他会回来,只是太晚了。
第二天,华盛顿电告麦克阿瑟,日本人已经掌握他即将离去的情报,他再不能迟延,必须马上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