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曾国藩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前来拜访的张大人乃漕运总督张之万。他是马新贻的同年、道光丁未科的状元公,是个天下读书郎人人羡慕个个称道的人物。他的堂弟张之洞十六岁中解元、二十六岁殿试又得了个探花。这下可把朝野轰动了。一时间,南皮张氏兄弟成了新闻人物,官场士林莫不津津乐道。张之万本坐镇在清江浦督办漕运,马新贻被刺后才来到江宁。
张之万书读得好,学问优长,但胆子小,办事不够干练。其堂弟张之洞有其长而无其短,故后来所成就的事业也比乃兄大。接奉上谕后,张之万深知这不是件好差事,论他本人的意愿是决不想插手,但圣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上任,在路上便作好了打算:暂时应付一下,等郑敦谨和曾国藩来后,由他们去处理。一应付,他就发觉这个案子果然难办。那一天,他和魁玉提审张文祥。问张基本情况时,他答得很爽快。当问到有没有人指使的时候,他笑了一下,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要杀要剐由你们的便,你们也不必再问了,我也不会回答。"再问,便紧闭嘴唇不做声,任动刑拷打亦不说。这明摆着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但打死不说,也拿他无法。张之万无计可施,魁玉也想不出好办法。后听说曾国藩要来接任江督,便都懒得再审了,且听大学士的主意。
"张大人,刺客的确说过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话?"曾国藩认为这是一句关键性的话。
"老中堂,张文祥的的确确这样说过。"张之万聪慧的眉眼中流露出疑虑的神色。
"外间传说,在审讯张犯时,他说过,马榖山与新疆回部有联系,你听说过吗?"曾国藩想起吴汝纶说的传闻。
"我没听说过。"张之万断然否定。"现在江宁城里謡诼纷纷,回民多姓马,有人就附会马榖山是回人,信天方教,进而说他通回部。这纯是瞎扯,是对马榖山的诬蔑。""到底是同年,在大是大非上对马新贻的维护毫不含糊。"曾国藩想。他以恳切的态度对张之万说,"张大人,这件案子你已审过多次了,如何定案,你拿个主意吧!""不,不,主意要由老中堂拿!"张之万急了,他以为曾国藩是要将他推出来。"我和魁将军虽然审过张文祥,但他要害之处始终没有透露过一句,不能定案。""我看这张文祥多半是个无赖,马榖山要整顿社会秩序,无意间在哪里伤害了他,他便起了杀人之心。张大人,你说是不是?"曾国藩望着张之万。他没有和张之万共过事,对这个漕运总督充满了钦佩之情。年轻时曾国藩也曾日思夜想中个状元,一举轰动海内,谁知殿试列入三甲,虽说后来得力于劳崇光进了翰林院,但终生对同进士出身都感到遗憾,因而对于状元,他从心里尊敬。他的这种心理,与左宗棠截然相反。官场上广为流传一个故事。
徐珂编《清稗类钞》卷五十七《王惟清谓举人尚》:"左文襄以孝廉从军,立跻通显,居尝高自期许,以为秀才能任天下,布衣可佐王业,雅不欲以甲科中人为评■之定鉴。此盖有所激而然也。光绪甲申法越之役,率军由江苏至福建,道次九江,官吏呈刺谒见。左视九江道履历乃进士出身,未延见,仅传见九江府。继而德化等县皆进士出身,不得已,皆见之。后有同知王惟清,以单人需次者,持刺来见。左视之若大宾,肃衣延之入,即纳之上坐,于后谒者概令谢绝。候辕诸人疑之,密贿持帖者探左意。未几,柬房人云:左见惟清时,颇谦抑。进茶后,问惟清出身,惟清以单人对。左问单人与进士孰尚?惟清曰单人尚。文襄佯示疑讶,诘之。惟清正对曰:凡人作秀才时,仅经营于八股试帖,以外无暇他及。通籍后又有大考试差纷纠于内,不得不于小楷诗赋昕夜研攻,犹必出习世故,奔走于酬酢应答之间。惟至乡榜告捷,胸襟始展,志气甫宏,经世文章、政治沿革,乃稍稍有暇究治焉,幸而出任及膺任显要,皆其平日所营治者,尚得有尸位诮邪?故卑职窃谓单人尚。文襄拍案叫绝,称是者久之,曰一篇好议论,今何幸闻之,足下在晚近中真不愧为佼佼矣。语毕,送惟清出。时道府方站班,文襄顾左右曰此间好官,仅一王丞,奈何使之屈抑如此。道府耸然受教。文襄行后,道府问惟清与文襄感洽之故。惟清详述之,与阍人所道同。"左宗棠初为闽浙总督,巡视海疆,来到温州府。温州城内大小官员一个个具名刺等候接见。按通例,当由大到小。左宗棠先拿来温处台道道员名刺一看,见上面写着"道光乙巳科进士前翰林院侍读"字样,眉头一皱,将名刺掷于一边,再拿起温州府知府名刺,见上面写着"咸丰壬子科进士"字样,他不做声,又把名刺放到一边。第三次拿起的是永嘉县令的名刺,又是一个进士,他连名字都不看,又换了一张,这下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张名刺是永嘉县丞黄惟清的,他的履历上写着举人出身。左宗棠放着道员、知府、县令不见,却先召见县丞黄惟清。黄惟清进来时,一向傲慢的左宗棠显得很客气。问他官员中是进士出身的好,还是举人出身的好。黄惟清答,举人比进士好。左问何故。黄说:"大凡人在作秀才时,整个心思都在经营八股试帖上,此外无暇顾及。待到中进士,则即刻授官,成天忙于应酬簿书之中,亦无心钻研学问。最好是乡榜告捷,胸襟始展,志气甫宏,经世文章、政治沿革都有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到时出仕及膺任显要,可从容施展胸中抱负,极少尸位素餐之徒。"左宗棠听后拍案叫绝,连声称赞:"好,这真是一篇好议论,我今天有幸听到,足下在晚近中真不愧为佼佼者。"送黄惟清出去后,又对左右说:"此间好官,仅一黄县丞。可惜,这样有见识人竟屈抑下僚。"这番话传出去后,令两浙官场哑然失笑。
这时张之万听曾国藩这么一说,正与他的思想相合。他为人较厚道,笃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教,这桩案子,他自己不想多插手,也就不怂恿别人深究。"老中堂分析得有道理。马榖山为官多年,岂无仇人?有时结怨于人,自己还不知道。世间群氓中心肠歹毒者大有人在,他拚却自己一死,什么事干不出来?我想老中堂审几次后若实在不能突破,以后就这样上报朝廷,也说得过去。""真是个胆小的笃诚君子。"当张之万起身告辞的时候,曾国藩目送他的背影,无声地说。
曾国藩不是张之万,哪怕今后再以含混的语言上奏朝廷,而他自己对此事的了解,却要做到一清如水。估计郑敦谨就要抵达江宁了,他决定在郑到来之前单独提审张文祥,把事情弄清楚。对于一个早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刺客,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曾国藩暗自讥笑魁玉、张之万的缺乏见识,他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处理。
第二天,张文祥由江宁府监狱转移到盐巡道衙门。盐巡道衙门无监狱,临时以一间小空房代替。下午,曾国藩叫身边的万巡捕带路,他要亲自去见见张文祥。万巡捕说:&... -->>
前来拜访的张大人乃漕运总督张之万。他是马新贻的同年、道光丁未科的状元公,是个天下读书郎人人羡慕个个称道的人物。他的堂弟张之洞十六岁中解元、二十六岁殿试又得了个探花。这下可把朝野轰动了。一时间,南皮张氏兄弟成了新闻人物,官场士林莫不津津乐道。张之万本坐镇在清江浦督办漕运,马新贻被刺后才来到江宁。
张之万书读得好,学问优长,但胆子小,办事不够干练。其堂弟张之洞有其长而无其短,故后来所成就的事业也比乃兄大。接奉上谕后,张之万深知这不是件好差事,论他本人的意愿是决不想插手,但圣命难违,只得硬着头皮上任,在路上便作好了打算:暂时应付一下,等郑敦谨和曾国藩来后,由他们去处理。一应付,他就发觉这个案子果然难办。那一天,他和魁玉提审张文祥。问张基本情况时,他答得很爽快。当问到有没有人指使的时候,他笑了一下,说:"养兵千日,用在一朝,要杀要剐由你们的便,你们也不必再问了,我也不会回答。"再问,便紧闭嘴唇不做声,任动刑拷打亦不说。这明摆着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但打死不说,也拿他无法。张之万无计可施,魁玉也想不出好办法。后听说曾国藩要来接任江督,便都懒得再审了,且听大学士的主意。
"张大人,刺客的确说过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话?"曾国藩认为这是一句关键性的话。
"老中堂,张文祥的的确确这样说过。"张之万聪慧的眉眼中流露出疑虑的神色。
"外间传说,在审讯张犯时,他说过,马榖山与新疆回部有联系,你听说过吗?"曾国藩想起吴汝纶说的传闻。
"我没听说过。"张之万断然否定。"现在江宁城里謡诼纷纷,回民多姓马,有人就附会马榖山是回人,信天方教,进而说他通回部。这纯是瞎扯,是对马榖山的诬蔑。""到底是同年,在大是大非上对马新贻的维护毫不含糊。"曾国藩想。他以恳切的态度对张之万说,"张大人,这件案子你已审过多次了,如何定案,你拿个主意吧!""不,不,主意要由老中堂拿!"张之万急了,他以为曾国藩是要将他推出来。"我和魁将军虽然审过张文祥,但他要害之处始终没有透露过一句,不能定案。""我看这张文祥多半是个无赖,马榖山要整顿社会秩序,无意间在哪里伤害了他,他便起了杀人之心。张大人,你说是不是?"曾国藩望着张之万。他没有和张之万共过事,对这个漕运总督充满了钦佩之情。年轻时曾国藩也曾日思夜想中个状元,一举轰动海内,谁知殿试列入三甲,虽说后来得力于劳崇光进了翰林院,但终生对同进士出身都感到遗憾,因而对于状元,他从心里尊敬。他的这种心理,与左宗棠截然相反。官场上广为流传一个故事。
徐珂编《清稗类钞》卷五十七《王惟清谓举人尚》:"左文襄以孝廉从军,立跻通显,居尝高自期许,以为秀才能任天下,布衣可佐王业,雅不欲以甲科中人为评■之定鉴。此盖有所激而然也。光绪甲申法越之役,率军由江苏至福建,道次九江,官吏呈刺谒见。左视九江道履历乃进士出身,未延见,仅传见九江府。继而德化等县皆进士出身,不得已,皆见之。后有同知王惟清,以单人需次者,持刺来见。左视之若大宾,肃衣延之入,即纳之上坐,于后谒者概令谢绝。候辕诸人疑之,密贿持帖者探左意。未几,柬房人云:左见惟清时,颇谦抑。进茶后,问惟清出身,惟清以单人对。左问单人与进士孰尚?惟清曰单人尚。文襄佯示疑讶,诘之。惟清正对曰:凡人作秀才时,仅经营于八股试帖,以外无暇他及。通籍后又有大考试差纷纠于内,不得不于小楷诗赋昕夜研攻,犹必出习世故,奔走于酬酢应答之间。惟至乡榜告捷,胸襟始展,志气甫宏,经世文章、政治沿革,乃稍稍有暇究治焉,幸而出任及膺任显要,皆其平日所营治者,尚得有尸位诮邪?故卑职窃谓单人尚。文襄拍案叫绝,称是者久之,曰一篇好议论,今何幸闻之,足下在晚近中真不愧为佼佼矣。语毕,送惟清出。时道府方站班,文襄顾左右曰此间好官,仅一王丞,奈何使之屈抑如此。道府耸然受教。文襄行后,道府问惟清与文襄感洽之故。惟清详述之,与阍人所道同。"左宗棠初为闽浙总督,巡视海疆,来到温州府。温州城内大小官员一个个具名刺等候接见。按通例,当由大到小。左宗棠先拿来温处台道道员名刺一看,见上面写着"道光乙巳科进士前翰林院侍读"字样,眉头一皱,将名刺掷于一边,再拿起温州府知府名刺,见上面写着"咸丰壬子科进士"字样,他不做声,又把名刺放到一边。第三次拿起的是永嘉县令的名刺,又是一个进士,他连名字都不看,又换了一张,这下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张名刺是永嘉县丞黄惟清的,他的履历上写着举人出身。左宗棠放着道员、知府、县令不见,却先召见县丞黄惟清。黄惟清进来时,一向傲慢的左宗棠显得很客气。问他官员中是进士出身的好,还是举人出身的好。黄惟清答,举人比进士好。左问何故。黄说:"大凡人在作秀才时,整个心思都在经营八股试帖上,此外无暇顾及。待到中进士,则即刻授官,成天忙于应酬簿书之中,亦无心钻研学问。最好是乡榜告捷,胸襟始展,志气甫宏,经世文章、政治沿革都有充分的时间潜心研究,到时出仕及膺任显要,可从容施展胸中抱负,极少尸位素餐之徒。"左宗棠听后拍案叫绝,连声称赞:"好,这真是一篇好议论,我今天有幸听到,足下在晚近中真不愧为佼佼者。"送黄惟清出去后,又对左右说:"此间好官,仅一黄县丞。可惜,这样有见识人竟屈抑下僚。"这番话传出去后,令两浙官场哑然失笑。
这时张之万听曾国藩这么一说,正与他的思想相合。他为人较厚道,笃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圣教,这桩案子,他自己不想多插手,也就不怂恿别人深究。"老中堂分析得有道理。马榖山为官多年,岂无仇人?有时结怨于人,自己还不知道。世间群氓中心肠歹毒者大有人在,他拚却自己一死,什么事干不出来?我想老中堂审几次后若实在不能突破,以后就这样上报朝廷,也说得过去。""真是个胆小的笃诚君子。"当张之万起身告辞的时候,曾国藩目送他的背影,无声地说。
曾国藩不是张之万,哪怕今后再以含混的语言上奏朝廷,而他自己对此事的了解,却要做到一清如水。估计郑敦谨就要抵达江宁了,他决定在郑到来之前单独提审张文祥,把事情弄清楚。对于一个早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刺客,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曾国藩暗自讥笑魁玉、张之万的缺乏见识,他要以另外一种方式来处理。
第二天,张文祥由江宁府监狱转移到盐巡道衙门。盐巡道衙门无监狱,临时以一间小空房代替。下午,曾国藩叫身边的万巡捕带路,他要亲自去见见张文祥。万巡捕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