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仿佛走入了新的时代。
有些人认为战争对经济有促进作用,表面上看确实如此,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都迅速进入一个长期的告诉增长阶段。
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假象,所谓经济的增长,无非是生产力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扩大和效率提高,在工业时代主要依赖的是三个要素,一个是劳动力的增加,一个是技术的提高,另一个是管理水平的提高。
可一战、二战这种战争,并不会增加劳动力,恰恰相反会大大减少劳动力供应。主要依靠的只能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劳动力的减少,也加大了大家对机器的使用,对技术提高有客观需求。
战争中各国也会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军事技术,军事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又会大大提高技术水平,战争期间大量军饷丰厚的军人复员,他们积攒了数年的军饷转为蓬勃的消费能力,迅速提高市场规模。
这些似乎都很有道理,但很可能这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
周琅以前也相信战争促进经济的说法,可自己亲身经历了这场漫长的大规模战争,以及从战争中的大量数据中分析得出了一个不同的结论。
他发现,在战争中,中国的民用生产虽然没有大幅度萎缩,但也没有保持之前的增长势头,几乎维持了原状。从社会角度来说,战争中财富大量用于军事,自然削减了资源向民用部门投入,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战争中,国家发行了大量债券,这些债券从金融市场上大量吸纳资金,导致民间工商业组织获得资金的成本提高,于是民用经济的投资大规模削减。
战争期间,民用经济停滞,工厂要么萎缩,要么保持原状,少有采用新技术扩大规模的,也少有投资新工厂的。
这意味着民间技术停滞了四年,而这四年中,在战争的推动下,军事工业相关的机械制造业却飞速发展起来,战争中他们提供军火物资,战后转为民用,大量生产机器设备,同时国家开始偿还战争负债,也不再从经济体中抽走资金,民间经济一方面开始更容易得到资本,另一方面又更容易得到新技术,经济不发展才怪了。
说白了这种增长,更可能是对长期停滞后的一种补偿,如果没有战争,谁也不敢说那段时间民间经济不会增长到同样的水平。军事技术确实可以转为民用,但如果没有战争,民间未必不会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出同样的技术来。
不管是确实能够促进经济也好,只是一种补偿现象也罢,战后中国经济确实迅速恢复,在经历短暂的波动之后,夏收之后,迅速开始增长,市面繁荣,许多新工厂开始投建,大规模招工开始了。
战争中确实涌现了许多新技术,最重要的要数螺旋桨蒸汽船和电报了。
蒸汽船的发明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更没有用于军事。主要原因是,新式蒸汽动力船跟传统帆船相比,并不占优势。早期蒸汽船用的是明轮,如果用到军舰上,暴露在外的明轮很容易被炮弹打坏。
螺旋桨出现的较晚,但在战前也已经出现,可技术很不成熟。1804,美国人斯蒂芬就第一个开始实验动力驱动螺旋桨,他建造了一艘七米多长的小船,用蒸汽机直接驱动,在哈得逊河上做第一次实验航行,实验中发现动力不足,换上瓦特蒸汽机,实验航速是4节,最高航速曾达到8节。这完全无法满足军用。
作为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也一直是螺旋桨应用的先驱。1836年,英国的阿基米德号使用了螺旋推进器,但这时候的螺旋桨,跟后世的叶片式螺旋桨还不一样,而是一个木制的长长的像螺丝钉的螺杆,这种螺旋杆上装着一片片叶轮,是几千年前阿基米德发明的,所以被成为阿基米德螺旋,阿基米德发明这种螺旋的目的是用于汲水灌溉。
英国人用阿基米德螺旋试验时,船以每小时4海里的航速航行,以发生了意外,水中的障碍物碰断了螺杆,只剩了一小截,结果船却意外地加快了速度,达到每小时13海里。这事启发了造船工程师们,他们把长螺杆变成短螺杆,又把短螺杆变成叶片状,螺旋桨就这样诞生了。
这些战前刚刚诞生的新技术显然还没来得及应用战争就爆发了,之后在海战中,中英两国发现海战已经发展到了互相毁灭的阶段,双方停止了自杀式的海战,互相保持克制,但都开始对新技术开始研究。
螺旋桨技术,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双方海军重视起来。中国在战前也已经装备了蒸汽船,四大商业公司都装备蒸汽船,大多数是明轮船,用作游轮,负责可运以及邮件运输,因为速度比较快,价钱高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战争中,中英双方的海军都在大量试验螺旋桨动力船,英国的造船工业技术更高,他们已经能够生产铁船,可铁船的防护作用甚至不如橡木帆船,很难用作军舰。因此在螺旋桨应用上,双方是半斤八两,技术积累都不足以制造出铁甲舰,但却都大大提高了速度。
>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仿佛走入了新的时代。
有些人认为战争对经济有促进作用,表面上看确实如此,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都迅速进入一个长期的告诉增长阶段。
但这可能只是一个假象,所谓经济的增长,无非是生产力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而生产扩大和效率提高,在工业时代主要依赖的是三个要素,一个是劳动力的增加,一个是技术的提高,另一个是管理水平的提高。
可一战、二战这种战争,并不会增加劳动力,恰恰相反会大大减少劳动力供应。主要依靠的只能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劳动力的减少,也加大了大家对机器的使用,对技术提高有客观需求。
战争中各国也会投入大量资金研究军事技术,军事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又会大大提高技术水平,战争期间大量军饷丰厚的军人复员,他们积攒了数年的军饷转为蓬勃的消费能力,迅速提高市场规模。
这些似乎都很有道理,但很可能这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
周琅以前也相信战争促进经济的说法,可自己亲身经历了这场漫长的大规模战争,以及从战争中的大量数据中分析得出了一个不同的结论。
他发现,在战争中,中国的民用生产虽然没有大幅度萎缩,但也没有保持之前的增长势头,几乎维持了原状。从社会角度来说,战争中财富大量用于军事,自然削减了资源向民用部门投入,从经济学角度来讲,战争中,国家发行了大量债券,这些债券从金融市场上大量吸纳资金,导致民间工商业组织获得资金的成本提高,于是民用经济的投资大规模削减。
战争期间,民用经济停滞,工厂要么萎缩,要么保持原状,少有采用新技术扩大规模的,也少有投资新工厂的。
这意味着民间技术停滞了四年,而这四年中,在战争的推动下,军事工业相关的机械制造业却飞速发展起来,战争中他们提供军火物资,战后转为民用,大量生产机器设备,同时国家开始偿还战争负债,也不再从经济体中抽走资金,民间经济一方面开始更容易得到资本,另一方面又更容易得到新技术,经济不发展才怪了。
说白了这种增长,更可能是对长期停滞后的一种补偿,如果没有战争,谁也不敢说那段时间民间经济不会增长到同样的水平。军事技术确实可以转为民用,但如果没有战争,民间未必不会在这段时间内发展出同样的技术来。
不管是确实能够促进经济也好,只是一种补偿现象也罢,战后中国经济确实迅速恢复,在经历短暂的波动之后,夏收之后,迅速开始增长,市面繁荣,许多新工厂开始投建,大规模招工开始了。
战争中确实涌现了许多新技术,最重要的要数螺旋桨蒸汽船和电报了。
蒸汽船的发明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更没有用于军事。主要原因是,新式蒸汽动力船跟传统帆船相比,并不占优势。早期蒸汽船用的是明轮,如果用到军舰上,暴露在外的明轮很容易被炮弹打坏。
螺旋桨出现的较晚,但在战前也已经出现,可技术很不成熟。1804,美国人斯蒂芬就第一个开始实验动力驱动螺旋桨,他建造了一艘七米多长的小船,用蒸汽机直接驱动,在哈得逊河上做第一次实验航行,实验中发现动力不足,换上瓦特蒸汽机,实验航速是4节,最高航速曾达到8节。这完全无法满足军用。
作为造船业最发达的国家,英国也一直是螺旋桨应用的先驱。1836年,英国的阿基米德号使用了螺旋推进器,但这时候的螺旋桨,跟后世的叶片式螺旋桨还不一样,而是一个木制的长长的像螺丝钉的螺杆,这种螺旋杆上装着一片片叶轮,是几千年前阿基米德发明的,所以被成为阿基米德螺旋,阿基米德发明这种螺旋的目的是用于汲水灌溉。
英国人用阿基米德螺旋试验时,船以每小时4海里的航速航行,以发生了意外,水中的障碍物碰断了螺杆,只剩了一小截,结果船却意外地加快了速度,达到每小时13海里。这事启发了造船工程师们,他们把长螺杆变成短螺杆,又把短螺杆变成叶片状,螺旋桨就这样诞生了。
这些战前刚刚诞生的新技术显然还没来得及应用战争就爆发了,之后在海战中,中英两国发现海战已经发展到了互相毁灭的阶段,双方停止了自杀式的海战,互相保持克制,但都开始对新技术开始研究。
螺旋桨技术,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双方海军重视起来。中国在战前也已经装备了蒸汽船,四大商业公司都装备蒸汽船,大多数是明轮船,用作游轮,负责可运以及邮件运输,因为速度比较快,价钱高一些也是可以接受的。
战争中,中英双方的海军都在大量试验螺旋桨动力船,英国的造船工业技术更高,他们已经能够生产铁船,可铁船的防护作用甚至不如橡木帆船,很难用作军舰。因此在螺旋桨应用上,双方是半斤八两,技术积累都不足以制造出铁甲舰,但却都大大提高了速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