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意的。
而且推行科举制度,非洲公司统治这里的官员,也都是中低层的地主和读书家庭,权力相对分散,但更贴近最底层,战争最危急的时候,大量文官回到自己的家乡,组织游击队,在后方骚扰英军。
地主民把老实巴交的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保卫卡拉奇,结果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忠诚,战术素养或许很差,但他们没人逃跑。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相比中国人,可能更加不惧死亡,因为他们普遍都是信仰坚定的回教徒,而不像中国人什么都信,却什么都不信,信仰坚定的农民士兵们普遍相信他们是为他们的神灵在战斗,死后会上天堂,那里的河流里流淌着蜂蜜和牛奶,而不像中国农民普遍相信他们死后都会进入十八层地狱受苦。
这些或许更迷信的士兵,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更低,更敢于拼命。卡拉奇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了三个月,用这三个月时间,非洲公司雇佣的退伍军官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正规训练,配发更先进的武器。
然后他们开始反攻,把英军从卡拉奇击退之后,中国人组织的軍队数量更多,因为当地的乡村都是按照中国乡村模式组建的,推行的是保甲制度,很容易组织起乡勇,有战斗经验的被组织成战兵,新兵组建成辅兵部队。附近俾路支地区的俾路支人提供了骑兵。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的兵力扩充到了八万人。
接着他们开始全面反攻,并且跨过了印度河,攻入了他们过去割让的信得省东部地区,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地方势力的欢迎。英国人并没有改变当年中国人打造的乡村体系,因为英国人并不热衷于推销他们的政治制度,他们对殖民地的态度只是压榨利益,所以他们都尽可能跟当地高层合作,而不是推翻他们。中国人统治信得高官达十几年时间,已经成功塑造了一个成熟的乡村自治制度,英国人利用了这个制度,但他们增加了税赋。
而且英国人废除了科举制度,他们可以不在乎当地王公如何管理农民,但英国有大量的权贵子弟需要在殖民地谋取一份差事,所以他们不得不将官员职位都留在来自国内的白人,这让已经接受了较为公平的科举制度的土地阶层不满,他们被排挤出了权力阶层之外。
中国人再次来了,他们马上起兵,英国人本来就没多少兵力,只控制个别中心城市,结果非洲公司的軍队到来后,他们瞬间就只能龟缩在这些大城市中,如同漂浮在汪洋大海中的孤岛,一旦走进郊外,就是另一个世界。
整个信得省顷刻间丢失,中国人将英国軍队包围在特达、拉尔卡纳、苏库尔等印度河大城市。
非洲公司的反应引领了旁遮普、缅甸人对英属印度的总攻击。
英国通过资助军费同盟制度,将军费分摊到了所有土邦王公身上,大大减轻了英国殖民政府的财政负担,让他们轻松支持了20万人的印度土兵部队,而且这些土兵的训练都是非常正规的,英国人有信心碾压中国在这里的力量。即便是3万军队规模的旁遮普和5万人规模的缅甸軍队入侵,他们也毫不担心。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战场上,英国人并没有土崩瓦解,军事体系十分严密。问题出在战争之外,英国长期在印度执行殖民地经济政策,用各种方式推广印度人种植经济作物,尽管早就出现了恶果,早在1770年代,就爆发了孟加拉饥荒,饿死1000万人。但因为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大大增加外贸,尤其是跟中国的贸易平衡问题,除了出口印度的棉花等农产品之外,英国找不到其他方式。因为他们成功用印度的原材料,平衡了跟中国之间的茶叶和纺织品贸易逆差,甚至得到了整个欧洲国家的羡慕。英国怎么可能自己废除这种制度呢?
至于粮食安全问题,那不在商业思想武装下的英国人的考虑之中,他们本土都大规模圈占土地养绵羊,大量进口外来粮食,更何况对印度呢。
结果印度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低,棉花的耕种面积高达一亿亩,甘蔗、麻类等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虽然不至于让印度成为一个粮食净进口国,每年依然有少量粮食出口,可粮食储备就大幅度减少了,过去那种粮食大量积存,腐烂的情况虽然浪费,但更安全,现在效率提高了,粮食价格上涨,效益提升,但抗风险能力下降了。
一旦出现意外,极易造成饥荒。
意的。
而且推行科举制度,非洲公司统治这里的官员,也都是中低层的地主和读书家庭,权力相对分散,但更贴近最底层,战争最危急的时候,大量文官回到自己的家乡,组织游击队,在后方骚扰英军。
地主民把老实巴交的农民组织起来,帮助保卫卡拉奇,结果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忠诚,战术素养或许很差,但他们没人逃跑。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人相比中国人,可能更加不惧死亡,因为他们普遍都是信仰坚定的回教徒,而不像中国人什么都信,却什么都不信,信仰坚定的农民士兵们普遍相信他们是为他们的神灵在战斗,死后会上天堂,那里的河流里流淌着蜂蜜和牛奶,而不像中国农民普遍相信他们死后都会进入十八层地狱受苦。
这些或许更迷信的士兵,对于死亡的恐惧感更低,更敢于拼命。卡拉奇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了三个月,用这三个月时间,非洲公司雇佣的退伍军官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正规训练,配发更先进的武器。
然后他们开始反攻,把英军从卡拉奇击退之后,中国人组织的軍队数量更多,因为当地的乡村都是按照中国乡村模式组建的,推行的是保甲制度,很容易组织起乡勇,有战斗经验的被组织成战兵,新兵组建成辅兵部队。附近俾路支地区的俾路支人提供了骑兵。短短几个月时间,他们的兵力扩充到了八万人。
接着他们开始全面反攻,并且跨过了印度河,攻入了他们过去割让的信得省东部地区,在这里他们受到了地方势力的欢迎。英国人并没有改变当年中国人打造的乡村体系,因为英国人并不热衷于推销他们的政治制度,他们对殖民地的态度只是压榨利益,所以他们都尽可能跟当地高层合作,而不是推翻他们。中国人统治信得高官达十几年时间,已经成功塑造了一个成熟的乡村自治制度,英国人利用了这个制度,但他们增加了税赋。
而且英国人废除了科举制度,他们可以不在乎当地王公如何管理农民,但英国有大量的权贵子弟需要在殖民地谋取一份差事,所以他们不得不将官员职位都留在来自国内的白人,这让已经接受了较为公平的科举制度的土地阶层不满,他们被排挤出了权力阶层之外。
中国人再次来了,他们马上起兵,英国人本来就没多少兵力,只控制个别中心城市,结果非洲公司的軍队到来后,他们瞬间就只能龟缩在这些大城市中,如同漂浮在汪洋大海中的孤岛,一旦走进郊外,就是另一个世界。
整个信得省顷刻间丢失,中国人将英国軍队包围在特达、拉尔卡纳、苏库尔等印度河大城市。
非洲公司的反应引领了旁遮普、缅甸人对英属印度的总攻击。
英国通过资助军费同盟制度,将军费分摊到了所有土邦王公身上,大大减轻了英国殖民政府的财政负担,让他们轻松支持了20万人的印度土兵部队,而且这些土兵的训练都是非常正规的,英国人有信心碾压中国在这里的力量。即便是3万军队规模的旁遮普和5万人规模的缅甸軍队入侵,他们也毫不担心。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战场上,英国人并没有土崩瓦解,军事体系十分严密。问题出在战争之外,英国长期在印度执行殖民地经济政策,用各种方式推广印度人种植经济作物,尽管早就出现了恶果,早在1770年代,就爆发了孟加拉饥荒,饿死1000万人。但因为种植经济作物,可以大大增加外贸,尤其是跟中国的贸易平衡问题,除了出口印度的棉花等农产品之外,英国找不到其他方式。因为他们成功用印度的原材料,平衡了跟中国之间的茶叶和纺织品贸易逆差,甚至得到了整个欧洲国家的羡慕。英国怎么可能自己废除这种制度呢?
至于粮食安全问题,那不在商业思想武装下的英国人的考虑之中,他们本土都大规模圈占土地养绵羊,大量进口外来粮食,更何况对印度呢。
结果印度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低,棉花的耕种面积高达一亿亩,甘蔗、麻类等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亩,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虽然不至于让印度成为一个粮食净进口国,每年依然有少量粮食出口,可粮食储备就大幅度减少了,过去那种粮食大量积存,腐烂的情况虽然浪费,但更安全,现在效率提高了,粮食价格上涨,效益提升,但抗风险能力下降了。
一旦出现意外,极易造成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