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抗战灯下黑 (2/2)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1926之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河谷,当晚就在河谷中宿营。
之所以选择在河谷里宿营,是因为出了河谷,前面很长一段山路都很狭窄,大部队宿营很不方便。尤其是夜间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宿营,危险姓更高。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苏军认为,上次伏击他们运输队的中[***]队,不可能胆大包天地还停留在河谷附近,除非他们疯了。
在苏军看来,中国人在偷袭占到便宜后,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跑得越远越好。如果中[***]队还想要继续阻断交通线的话,那他们只能在前面某个适合伏击的地点在偷偷地等待苏军的到来。这段宽阔的河谷,在这个时候,倒是最安全的。
为了防止运输部队在路上再次被袭,停留在大塔米尔的苏军大部队已经派出了接应部队,估计明后天两军就能汇合,那时运输部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虽然如此,苏军押运部队还是保持了相当的谨慎,他们在河滩扎营后,把卸掉马匹的大车分成三组,除了临河一面,其它三面都用排成排的马车做了遮挡。然后,在大车后面支起帐篷。临河一侧则是排成一排的卡车。为了安全,苏军甚至不怕麻烦,把卡车上的弹药武器都卸下车,妥善存放。
天黑前,苏军又在距离营地三面200米外,设立了六个班哨,每个班哨还配有一辆坦克,对营地进行警戒。在一些大车和卡车上,还建立了十几个轻重机枪火力点。然后又在营地外侧三十至五十米外,每隔四十米点起一堆篝火,有三个班的苏军在火堆间巡逻警戒。
布置完这一切,苏军的营地才渐渐地安静下来。
随着夜幕的降临,黑暗逐渐填满了宽阔的河谷,闪着银光的河水和跳动的篝火光晕把黑黢黢的苏军营地围在中间,河谷中除了潺潺的水声、微风吹拂草叶的摩挲声,以及篝火中木材爆燃的噼啪声外,再无其它声音,整个河谷沉浸在一片祥和的静寂之中。
凌晨时分,被从沉睡中唤醒,还不断打着哈欠的苏军在换过岗后,许多人又靠在坦克上或者围坐在篝火旁,又继续打起了瞌睡。
就在这时,从几里外的山坡上的密林中,悄无声息地掩出十支小部队,迅速地向苏军营地摸去。这些小部队正是王德民的部队。
几天前,成功伏击了苏军运输部队后,王德民并没有带着他的团撤走,而是在绕了一圈后,就在河谷边缘的山林中悄悄地掩蔽下来。
对于这么做的原因,王德民的解释是:成功伏击后,为了避免遭到报复,远远撤离伏击区是基本军事常识。可是,他们现在是在敌后执行特殊任务,要出其不意,就要背离军事常识,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这个时候悄悄留在伏击区附近,是苏军绝对意想不到的,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灯下黑”。
而且,王德民这么做,也并不是盲目的冒险。他是经过仔细思考的。
北蒙西部山区山高林密,要想藏下他们这一个团,那可是太容易了。除非苏军出动大部队大范围围剿搜山,否则仅靠飞机空中侦察,是不可能发现他们的。
可是,现在苏军不可能采取地面部队搜索的办法。因为西线苏军的主力此刻都在大塔米尔地区,要他们放弃既定任务返回搜寻他们这一个团,那是绝无可能的。而木伦的苏军仅有一个师,他们既要保卫木伦兵站,还要押运物资,兵力已经不足。最多也就能抽出一个团的部队。
在山区作战,那可是他们的强项,和一个团的苏军在山区作战,他们是绝对不会吃亏的。因此,留在这里看似危险,其实是绝对安全的。
尤其是,苏军是绝对不会想到,他们竟然敢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两次伏击。
对于王德民的分析,王彬和史泽波等人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一致同意就躲在河谷里,等待苏军运输队的到来。二三两个营也都摩拳擦掌地准备好好露一手,一雪前耻。
可是,留在木伦附近监视苏军的侦查组发回来电报,详细描述了苏军运送队的特殊的押运方式,这让王德民和王彬、史泽波等人伤透了脑筋。
鉴于他们已经完成了拖延西线苏军前进的任务,王彬建议放弃伏击,把部队撤到西边山区休整待命。王德民也不愿意打这种不具备条件的伏击战,搞不好让苏军缠上,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也同意撤离。
不过,史泽波却有些不甘心,部队在苏军绝对意想不到的地方躲了好几天,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第二次伏击,实在是有些可惜……
(未完待续)
河谷,当晚就在河谷中宿营。
之所以选择在河谷里宿营,是因为出了河谷,前面很长一段山路都很狭窄,大部队宿营很不方便。尤其是夜间在地形复杂的山地宿营,危险姓更高。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苏军认为,上次伏击他们运输队的中[***]队,不可能胆大包天地还停留在河谷附近,除非他们疯了。
在苏军看来,中国人在偷袭占到便宜后,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跑得越远越好。如果中[***]队还想要继续阻断交通线的话,那他们只能在前面某个适合伏击的地点在偷偷地等待苏军的到来。这段宽阔的河谷,在这个时候,倒是最安全的。
为了防止运输部队在路上再次被袭,停留在大塔米尔的苏军大部队已经派出了接应部队,估计明后天两军就能汇合,那时运输部队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虽然如此,苏军押运部队还是保持了相当的谨慎,他们在河滩扎营后,把卸掉马匹的大车分成三组,除了临河一面,其它三面都用排成排的马车做了遮挡。然后,在大车后面支起帐篷。临河一侧则是排成一排的卡车。为了安全,苏军甚至不怕麻烦,把卡车上的弹药武器都卸下车,妥善存放。
天黑前,苏军又在距离营地三面200米外,设立了六个班哨,每个班哨还配有一辆坦克,对营地进行警戒。在一些大车和卡车上,还建立了十几个轻重机枪火力点。然后又在营地外侧三十至五十米外,每隔四十米点起一堆篝火,有三个班的苏军在火堆间巡逻警戒。
布置完这一切,苏军的营地才渐渐地安静下来。
随着夜幕的降临,黑暗逐渐填满了宽阔的河谷,闪着银光的河水和跳动的篝火光晕把黑黢黢的苏军营地围在中间,河谷中除了潺潺的水声、微风吹拂草叶的摩挲声,以及篝火中木材爆燃的噼啪声外,再无其它声音,整个河谷沉浸在一片祥和的静寂之中。
凌晨时分,被从沉睡中唤醒,还不断打着哈欠的苏军在换过岗后,许多人又靠在坦克上或者围坐在篝火旁,又继续打起了瞌睡。
就在这时,从几里外的山坡上的密林中,悄无声息地掩出十支小部队,迅速地向苏军营地摸去。这些小部队正是王德民的部队。
几天前,成功伏击了苏军运输部队后,王德民并没有带着他的团撤走,而是在绕了一圈后,就在河谷边缘的山林中悄悄地掩蔽下来。
对于这么做的原因,王德民的解释是:成功伏击后,为了避免遭到报复,远远撤离伏击区是基本军事常识。可是,他们现在是在敌后执行特殊任务,要出其不意,就要背离军事常识,反其道而行之。因此,这个时候悄悄留在伏击区附近,是苏军绝对意想不到的,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灯下黑”。
而且,王德民这么做,也并不是盲目的冒险。他是经过仔细思考的。
北蒙西部山区山高林密,要想藏下他们这一个团,那可是太容易了。除非苏军出动大部队大范围围剿搜山,否则仅靠飞机空中侦察,是不可能发现他们的。
可是,现在苏军不可能采取地面部队搜索的办法。因为西线苏军的主力此刻都在大塔米尔地区,要他们放弃既定任务返回搜寻他们这一个团,那是绝无可能的。而木伦的苏军仅有一个师,他们既要保卫木伦兵站,还要押运物资,兵力已经不足。最多也就能抽出一个团的部队。
在山区作战,那可是他们的强项,和一个团的苏军在山区作战,他们是绝对不会吃亏的。因此,留在这里看似危险,其实是绝对安全的。
尤其是,苏军是绝对不会想到,他们竟然敢在同一地点连续进行两次伏击。
对于王德民的分析,王彬和史泽波等人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一致同意就躲在河谷里,等待苏军运输队的到来。二三两个营也都摩拳擦掌地准备好好露一手,一雪前耻。
可是,留在木伦附近监视苏军的侦查组发回来电报,详细描述了苏军运送队的特殊的押运方式,这让王德民和王彬、史泽波等人伤透了脑筋。
鉴于他们已经完成了拖延西线苏军前进的任务,王彬建议放弃伏击,把部队撤到西边山区休整待命。王德民也不愿意打这种不具备条件的伏击战,搞不好让苏军缠上,那可就得不偿失了,因此也同意撤离。
不过,史泽波却有些不甘心,部队在苏军绝对意想不到的地方躲了好几天,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第二次伏击,实在是有些可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