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一世富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富弼还想说什么,想了想摇了摇头,闭上了嘴。徐平说自己家里接过,那必然是不会错的,自己又何必争这些呢。
其实这怪不得富弼等人,这个年代嫁接技术虽然也出现千百年了,但一直没有被系统地推广,在许多的文人眼里还被看成奇闻异事。牡丹自唐时就珍贵异常,而且以洛阳产的为最上品,但真正推广用嫁接法繁育还没多少年,富弼能够知道就算不错了。
徐平又道:“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多样的嫁接果树。其《插梨》篇中即有用桑、枣和石榴树接梨,而以桑梨味道最差。但实际上考之老农,又有说梨在桑树上接过的才最好吃。这些年我都在岭南为官,没有机会亲自试一试,也不知孰是孰非。我们这些读书做官的人,虽然不说要像老农一样精通农事,但这些农事上的道理,却不能不知道,不然一开口就惹人笑话,也失了读书人的体面。”
嫁接与杂交不同,亲缘关系很远的植物也可以进行,跨科跨属是常事。徐平前世嫁接出来的植物五花八门,但大多都像牡丹一样用于观赏,真正像西瓜和梨及苹果这些水果虽然数量也不少,但与总量一比就不值一提了。
这次回到京城,有了时间,徐平有心系统地梳理一下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知识,也算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而嫁接技术作为园艺技术的代表,自然不能马虎了。刚好从李纮那里得到了西瓜的种子,便先从西瓜开始。
历史上自宋开始,园艺技术得到了大发展,嫁接技术也获得了飞跃,到了南宋时候实际上已经很成熟了。但可惜一直没有人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梳理,后来发展又停滞下去。
听徐平谈起农书,几个读书人便闭口不言。他们号称无书不读,举凡经史子集,小说杂记,都有涉猎。《齐民要术》自然也是读过的,但也仅仅是读过,对里面的一些聚体的技术别说是亲自验证,就连认真的思考都没有。
徐平看着地上的瓜苗,对几个人道:“你们哪,不能读死书。读书知古今,难的不是看多少书,而是要知今才能知古。连世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所谓的知古知今不是瞎猜吗?以后做了亲民官,管着钱粮,结果连地里的粮食到底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因地制宜,劝课农桑呢?书读得多,记得牢,不算本事,要把书里的道理都弄清楚了,彻底搞明白,才是真读书。农事是最根本,其他一些事情也是如此。不说是自己什么事都做一遍,但总要把其中的道理搞清楚,这是最基本的。”
这个时候徐平突然觉得自己一下成了这些人的长辈,说这番话颇有些提携后进的意思。其实也正是这样,这些读书人读过的书,徐平自然也读过,不如他们用功深,但道理却理解得比他们深刻。而且两世知识参照,又愿意踏实去在实际中验证,理解得也更深。
最后,徐平叹了口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能死读书。”
其他人面面相觑,只觉这句话甚好,也不知道是不是徐平作的诗,还是偶有所感,又不敢冒然开口问,只能够记在心里。
徐平前世记了不少的诗词和名言名句,哪里能够都清楚记得是谁说的,哪个年代?有的就是这么稀里糊涂,随口说出来,随口也就忘了。不过受害最深的还是陆游,谁让他经常会想出妙句,又喜欢为了妙句写诗呢,也不知道以后出现的陆游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句子来,写出更精美的诗词。
不过听到的读书人却没有那么容易忘,有人记在了自己的笔记里,有的还写信向朋友传播。永宁郡侯这出口成章的本事,慢慢流传开来,只是可惜一直不见什么大作面世。(未完待续。)
p; 富弼还想说什么,想了想摇了摇头,闭上了嘴。徐平说自己家里接过,那必然是不会错的,自己又何必争这些呢。
其实这怪不得富弼等人,这个年代嫁接技术虽然也出现千百年了,但一直没有被系统地推广,在许多的文人眼里还被看成奇闻异事。牡丹自唐时就珍贵异常,而且以洛阳产的为最上品,但真正推广用嫁接法繁育还没多少年,富弼能够知道就算不错了。
徐平又道:“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多样的嫁接果树。其《插梨》篇中即有用桑、枣和石榴树接梨,而以桑梨味道最差。但实际上考之老农,又有说梨在桑树上接过的才最好吃。这些年我都在岭南为官,没有机会亲自试一试,也不知孰是孰非。我们这些读书做官的人,虽然不说要像老农一样精通农事,但这些农事上的道理,却不能不知道,不然一开口就惹人笑话,也失了读书人的体面。”
嫁接与杂交不同,亲缘关系很远的植物也可以进行,跨科跨属是常事。徐平前世嫁接出来的植物五花八门,但大多都像牡丹一样用于观赏,真正像西瓜和梨及苹果这些水果虽然数量也不少,但与总量一比就不值一提了。
这次回到京城,有了时间,徐平有心系统地梳理一下自己所掌握的农业知识,也算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而嫁接技术作为园艺技术的代表,自然不能马虎了。刚好从李纮那里得到了西瓜的种子,便先从西瓜开始。
历史上自宋开始,园艺技术得到了大发展,嫁接技术也获得了飞跃,到了南宋时候实际上已经很成熟了。但可惜一直没有人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梳理,后来发展又停滞下去。
听徐平谈起农书,几个读书人便闭口不言。他们号称无书不读,举凡经史子集,小说杂记,都有涉猎。《齐民要术》自然也是读过的,但也仅仅是读过,对里面的一些聚体的技术别说是亲自验证,就连认真的思考都没有。
徐平看着地上的瓜苗,对几个人道:“你们哪,不能读死书。读书知古今,难的不是看多少书,而是要知今才能知古。连世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所谓的知古知今不是瞎猜吗?以后做了亲民官,管着钱粮,结果连地里的粮食到底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因地制宜,劝课农桑呢?书读得多,记得牢,不算本事,要把书里的道理都弄清楚了,彻底搞明白,才是真读书。农事是最根本,其他一些事情也是如此。不说是自己什么事都做一遍,但总要把其中的道理搞清楚,这是最基本的。”
这个时候徐平突然觉得自己一下成了这些人的长辈,说这番话颇有些提携后进的意思。其实也正是这样,这些读书人读过的书,徐平自然也读过,不如他们用功深,但道理却理解得比他们深刻。而且两世知识参照,又愿意踏实去在实际中验证,理解得也更深。
最后,徐平叹了口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能死读书。”
其他人面面相觑,只觉这句话甚好,也不知道是不是徐平作的诗,还是偶有所感,又不敢冒然开口问,只能够记在心里。
徐平前世记了不少的诗词和名言名句,哪里能够都清楚记得是谁说的,哪个年代?有的就是这么稀里糊涂,随口说出来,随口也就忘了。不过受害最深的还是陆游,谁让他经常会想出妙句,又喜欢为了妙句写诗呢,也不知道以后出现的陆游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句子来,写出更精美的诗词。
不过听到的读书人却没有那么容易忘,有人记在了自己的笔记里,有的还写信向朋友传播。永宁郡侯这出口成章的本事,慢慢流传开来,只是可惜一直不见什么大作面世。(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