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明161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外去。
主店在内,加上各家分店,现在赚的钱不仅比不过帐局,也比不上灵丘铁场上,这叫主店里的很多人或是伤心,或是不满,或是愤怒,或是惶恐。
毕竟三个掌柜虽然各有侧重,也是和裕升的总掌柜,名份在各地分号的掌柜之上,但铁场是张瀚和蔡九等人在操持,李庄的工场在不停的出产货物,各地的帐局更是张瀚自己一手打理,连主店的总帐房李玉景也不过问李庄的帐,那是田季堂的工作,主店这里,最为侧重的是梁宏对骡马行的管理,周逢吉对主店日常业务的管理,李遇春的侧重就是在天成卫和镇虏卫加朔州蔚州一带,主要的工作当然就是收粮。
现在已经到了春荒最关键的时候,草原上的野兽也是到了最瘦弱的时刻,汉人农耕的希望就在于今年的夏收,游牧民族的希望就是夏天丰硕的野草使自己的牧群逐渐变的肥壮,野生的野兽变的肥美,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毛皮,乳制品和肉食。
对李遇春来说,他现在要提供的就是一张张购买粮食的订单,买的越多,他的成果就越大。
从新平堡出来,李遇春带着几个从人一路先往阳和。
阳和在新平堡之西,是大同东路的核心所在,原本也是一个卫城,后来加了驻守的兵备道,还有大量兵马驻守,在这时已经是一个人口很多,商业也较为发达的大城。
李遇春对这些没有太多兴趣,他的侧重点不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翻页)他甚至没有进卫城,尽管卫城有和裕升的分店,吃住都很方便。
李遇春在路途中随便找一些农家借宿,他们一共五个人,一次给一两银子连吃带住,农家都很开心,做麦饭,杀鸡宰鱼款待。
几个随员都是从主店带出来的大伙计,人很年轻,全部是二十上下的小伙子,他们是从几年前就在骡马行的主店里学习,甚至还听过张瀚亲自讲课,三年前时这些大半的小子被集中起来,有匠人家里的,也有商铺里掌柜和伙计家里的,年纪都在十来岁左右,这几个属于年纪偏大的,当初学习时就很出色,三年多时光下来,他们也终于成长起来,已经可以追随李遇春出来一路出来,协同办事了。
李遇春白天在阳和城的西边转而向南,这边距离大同府已经很近,有一条小河是桑干河的支流,从北方蜿蜒而下,往东不远就汇入洋河,距离很短。
白天时,李遇春在这庄上见着几个殷实大户,还有一个和裕升派出来的大伙计,各人开始商谈收粮的事情。
傍晚,李遇春在河边行走,一边走一边看田亩和附近周遭的情形,他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各个跟随过来的伙计们心情不似李遇春那般沉重,他们才二十不到,这个年纪在大明成婚的很多,没成婚的也不少,这几个青年的家中父母还指望他们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认可,一时半会并没有叫他们成亲的打算,所以他们和后世普通的二十左右的青年一样,活泼好动,看什么都是有趣,同时也精力充沛,充满着青年人的活力。
这几个都是经过几年调教的,算学和统计学,几何学,这些在普通明朝青年心里毫无概念的东西他们也学习过,并且成绩很不错,张瀚也打算在这些人身上进一步发展,把现代统计学和会计学的一些东西简化了一些教给他们……其实张瀚自己也只是知道皮毛,毕竟他是一个商人,又不是专业人士。
只是一点皮毛,也叫这些青年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很有自信了。
他们统计着这个庄子附近的田亩,划分水田和旱田,根据麦苗的长势核算收成,然后再推算出这个庄子大致的收入,然后再预留口粮和税粮钱,再核算能收到多少粮食。
“我不知道,二柜为什么在这里浪费时间?”
一个身形瘦高的小伙子纳闷道:“一共两千亩地,七成是旱田,三成近水的水田,水田均产三点二石,旱田均产一点七石,总收成不过四千两百石,以四百户人家算,每家五石多些,夏税的黄白二榜最少要一两银一户,需要卖粮两石,这是咱们的基本盘,也就是咱们在收粮的时候维持这样四钱一石以上的良心价,这也是咱们东主定下来的。若是别家,两石粮也未必够完纳黄白二榜。夏税完后就是秋税,每家还得预留一石粮完纳,剩下二石多粮要吃到秋天,这已经够紧巴了,好在夏秋可以种杂粮,挖野菜,捕鸟捉鱼,我想我们在这里收不到一千石粮,四百两左右的生意。”
(本章完)
...手机用户请访问m.
外去。
主店在内,加上各家分店,现在赚的钱不仅比不过帐局,也比不上灵丘铁场上,这叫主店里的很多人或是伤心,或是不满,或是愤怒,或是惶恐。
毕竟三个掌柜虽然各有侧重,也是和裕升的总掌柜,名份在各地分号的掌柜之上,但铁场是张瀚和蔡九等人在操持,李庄的工场在不停的出产货物,各地的帐局更是张瀚自己一手打理,连主店的总帐房李玉景也不过问李庄的帐,那是田季堂的工作,主店这里,最为侧重的是梁宏对骡马行的管理,周逢吉对主店日常业务的管理,李遇春的侧重就是在天成卫和镇虏卫加朔州蔚州一带,主要的工作当然就是收粮。
现在已经到了春荒最关键的时候,草原上的野兽也是到了最瘦弱的时刻,汉人农耕的希望就在于今年的夏收,游牧民族的希望就是夏天丰硕的野草使自己的牧群逐渐变的肥壮,野生的野兽变的肥美,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毛皮,乳制品和肉食。
对李遇春来说,他现在要提供的就是一张张购买粮食的订单,买的越多,他的成果就越大。
从新平堡出来,李遇春带着几个从人一路先往阳和。
阳和在新平堡之西,是大同东路的核心所在,原本也是一个卫城,后来加了驻守的兵备道,还有大量兵马驻守,在这时已经是一个人口很多,商业也较为发达的大城。
李遇春对这些没有太多兴趣,他的侧重点不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翻页)他甚至没有进卫城,尽管卫城有和裕升的分店,吃住都很方便。
李遇春在路途中随便找一些农家借宿,他们一共五个人,一次给一两银子连吃带住,农家都很开心,做麦饭,杀鸡宰鱼款待。
几个随员都是从主店带出来的大伙计,人很年轻,全部是二十上下的小伙子,他们是从几年前就在骡马行的主店里学习,甚至还听过张瀚亲自讲课,三年前时这些大半的小子被集中起来,有匠人家里的,也有商铺里掌柜和伙计家里的,年纪都在十来岁左右,这几个属于年纪偏大的,当初学习时就很出色,三年多时光下来,他们也终于成长起来,已经可以追随李遇春出来一路出来,协同办事了。
李遇春白天在阳和城的西边转而向南,这边距离大同府已经很近,有一条小河是桑干河的支流,从北方蜿蜒而下,往东不远就汇入洋河,距离很短。
白天时,李遇春在这庄上见着几个殷实大户,还有一个和裕升派出来的大伙计,各人开始商谈收粮的事情。
傍晚,李遇春在河边行走,一边走一边看田亩和附近周遭的情形,他的脸色也越来越难看。
各个跟随过来的伙计们心情不似李遇春那般沉重,他们才二十不到,这个年纪在大明成婚的很多,没成婚的也不少,这几个青年的家中父母还指望他们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认可,一时半会并没有叫他们成亲的打算,所以他们和后世普通的二十左右的青年一样,活泼好动,看什么都是有趣,同时也精力充沛,充满着青年人的活力。
这几个都是经过几年调教的,算学和统计学,几何学,这些在普通明朝青年心里毫无概念的东西他们也学习过,并且成绩很不错,张瀚也打算在这些人身上进一步发展,把现代统计学和会计学的一些东西简化了一些教给他们……其实张瀚自己也只是知道皮毛,毕竟他是一个商人,又不是专业人士。
只是一点皮毛,也叫这些青年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很有自信了。
他们统计着这个庄子附近的田亩,划分水田和旱田,根据麦苗的长势核算收成,然后再推算出这个庄子大致的收入,然后再预留口粮和税粮钱,再核算能收到多少粮食。
“我不知道,二柜为什么在这里浪费时间?”
一个身形瘦高的小伙子纳闷道:“一共两千亩地,七成是旱田,三成近水的水田,水田均产三点二石,旱田均产一点七石,总收成不过四千两百石,以四百户人家算,每家五石多些,夏税的黄白二榜最少要一两银一户,需要卖粮两石,这是咱们的基本盘,也就是咱们在收粮的时候维持这样四钱一石以上的良心价,这也是咱们东主定下来的。若是别家,两石粮也未必够完纳黄白二榜。夏税完后就是秋税,每家还得预留一石粮完纳,剩下二石多粮要吃到秋天,这已经够紧巴了,好在夏秋可以种杂粮,挖野菜,捕鸟捉鱼,我想我们在这里收不到一千石粮,四百两左右的生意。”
(本章完)
...手机用户请访问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