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宋包三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夜深了,丫环们传来好消息,大小姐的烧退了,并且不再胡言乱语,安静的睡着了。包拯和李文业都松了一口气。
包拯所定的做法时辰还没有到,他和李文业大眼瞪小眼的坐在那里。
李文业对包拯的看法现在稍微有了点儿改观,不管怎么说利用包拯的办法小姐已经退了烧,病情也在好转,却不知道他所说的降妖除魔是真是假管不管事。
“不知包公子可曾想过应试考取功名?”李文业还是觉得这么一个年青人去学道法可惜了,所以将话题又转到了科举之上。
“我正准备参加今年的科举。”包拯知道读书人在大宋的地位,读过书的人要想在宋朝立足,参加科举是最好的一条路。
李文业一听包拯要参加科举一下来了兴致,不自觉的考教起包拯的经义和诗文来了。
宋初的科举还是以考查诗词为主,还有一部分就是考查考生对经义典籍的了解程度,称为贴经,就是在经文中用纸贴住一些句子,让考生背被贴住的是什么话。这方面包拯在宁老先生的督促下下过苦功,往往李文业一提文章的上句包拯就可以接上下句,这令李文业十分满意。在他看来这包三公子倒是个勤学之人。至于诗词,包拯听说过后世许多对宋朝诗词的评价,把那些观点拿过来,令李文业感到既新奇又深刻。他没想到包拯年纪青青就有这么多过人的见解,对包拯的认识大为改观。
“贤侄现在就有如此学识,前途肯定不可限量。”李文业对包拯的称呼也从三公子变成了贤侄。
“叔叔过奖了,我也只不过常读书不敢懈怠,多吸取各家之言,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拯也是顺杆爬,马上叔叔、叔叔的,叫着拉近二人的距离,他还想让李文业当自己的便宜老丈人呢。
“你的后一句是何人的诗句?”李文业自认博学多才,可包拯刚才那两句诗听起来很有意境,自己竟然没有听过。
“这,这是我读书时偶然有感而发。”包拯一听心说:“坏了,装大发了。怎么把后人的诗弄出来了,这一时说不清楚,只有自己认领了,反正朱熹要在一百多年后才出生,没办法来要版权。”
“将全诗吟出来听听。”李文业兴趣大增。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拯装模作样的背出了全诗,为了将老婆骗到手他也是豁出去了。
“好诗,好诗。”李文业越想越觉得这首诗有哲理而且还意境深远。
这让包拯感到很不好意思。李文业没有感到包拯神情的变化,对包拯更加亲热了起来。二人的话题也更深入,很自然的提起了策论的问题。
如今大宋开国已几十年,科举考试进行了多次,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光凭诗词和经义取士的局限性,提出了增加策论在科举中所占的比重,李文业是很支持这种作法的。
策论就是议论当前... -->>
夜深了,丫环们传来好消息,大小姐的烧退了,并且不再胡言乱语,安静的睡着了。包拯和李文业都松了一口气。
包拯所定的做法时辰还没有到,他和李文业大眼瞪小眼的坐在那里。
李文业对包拯的看法现在稍微有了点儿改观,不管怎么说利用包拯的办法小姐已经退了烧,病情也在好转,却不知道他所说的降妖除魔是真是假管不管事。
“不知包公子可曾想过应试考取功名?”李文业还是觉得这么一个年青人去学道法可惜了,所以将话题又转到了科举之上。
“我正准备参加今年的科举。”包拯知道读书人在大宋的地位,读过书的人要想在宋朝立足,参加科举是最好的一条路。
李文业一听包拯要参加科举一下来了兴致,不自觉的考教起包拯的经义和诗文来了。
宋初的科举还是以考查诗词为主,还有一部分就是考查考生对经义典籍的了解程度,称为贴经,就是在经文中用纸贴住一些句子,让考生背被贴住的是什么话。这方面包拯在宁老先生的督促下下过苦功,往往李文业一提文章的上句包拯就可以接上下句,这令李文业十分满意。在他看来这包三公子倒是个勤学之人。至于诗词,包拯听说过后世许多对宋朝诗词的评价,把那些观点拿过来,令李文业感到既新奇又深刻。他没想到包拯年纪青青就有这么多过人的见解,对包拯的认识大为改观。
“贤侄现在就有如此学识,前途肯定不可限量。”李文业对包拯的称呼也从三公子变成了贤侄。
“叔叔过奖了,我也只不过常读书不敢懈怠,多吸取各家之言,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拯也是顺杆爬,马上叔叔、叔叔的,叫着拉近二人的距离,他还想让李文业当自己的便宜老丈人呢。
“你的后一句是何人的诗句?”李文业自认博学多才,可包拯刚才那两句诗听起来很有意境,自己竟然没有听过。
“这,这是我读书时偶然有感而发。”包拯一听心说:“坏了,装大发了。怎么把后人的诗弄出来了,这一时说不清楚,只有自己认领了,反正朱熹要在一百多年后才出生,没办法来要版权。”
“将全诗吟出来听听。”李文业兴趣大增。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拯装模作样的背出了全诗,为了将老婆骗到手他也是豁出去了。
“好诗,好诗。”李文业越想越觉得这首诗有哲理而且还意境深远。
这让包拯感到很不好意思。李文业没有感到包拯神情的变化,对包拯更加亲热了起来。二人的话题也更深入,很自然的提起了策论的问题。
如今大宋开国已几十年,科举考试进行了多次,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光凭诗词和经义取士的局限性,提出了增加策论在科举中所占的比重,李文业是很支持这种作法的。
策论就是议论当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