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女神不应有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肥鸡这时已经在皇极殿外准备好了,得蒙宣召,很快便在皇极殿当众烧水。然后在崇祯的命令下几次打开锅盖,移开一旁,任由锅盖上蒸馏水下滴如雨,蒸腾的水汽也被所有人看清楚。
其实这些大臣们中或许有人没有见识过蒸馒头,但是文人雅士对于茶的兴趣基本都不缺,所以其实都见过泡茶的水烧开的样子,只有崇祯连喝的茶,到他面前时都是温而不烫的,所以没见过水沸时的样子。只是八股文研究多了的大臣们从不会真的去格这个物以致知。但是毫无疑问,这些大臣们基本的逻辑还是有的,都明白热水气遇冷凝结是真的。于是在崇祯示意肥鸡领赏退下之后,文武百官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躬身喊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崇祯明白这是所有人都认可了陈洪谧的说法:天灾罪不在朝廷。于是乐呵呵的道:“同喜,同喜啊!朕不是昏君,你们也不是佞臣啊!”
温体仁实务无能,但揣摩人心是行家里手,这时候率先出列:“陛下,此事既然已经确认无误,当务之急是将下雨的原理普示万民,让无知黎庶都明白天灾并非示警,而是自然现象,从而使愚民不会受逆贼挑拨,进而附逆。”
当下有东林党的御史站出来唱反调:“陛下,臣以为不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如果知道天灾非是苍天示警,会失去敬畏之心,风调雨顺的年景也不会认为是朝廷有德,对朝廷长治久安不利。”
其他人也纷纷站出来表明立场,但基本上还是党争的那一套,阉党依附温体仁,都说该普告天下,东林党永远跟温体仁唱反调,说不能让愚民开智。只有杨嗣昌等少数几个两边不靠的,站在原地不理不睬。反正这件事与他的职权也不挨着,他自己闷头想着这种现象对战斗有什么影响,今年的天象是否对剿匪计划有影响。
温体仁在心底下偷笑,这次东林党是失策了。这也是他们没看到陈洪谧的预测,否则知道以后几年可能连年重灾的话,绝不会说什么以后丰年不好蒙百姓的话,这是专往崇祯心上扎刀。不过这种情况显然是温体仁意料之内,甚至他之前的说法就是在诱导东林党众与他唱反调,他与东林党之间早就水火不容。而东林党在朝糖内的这些人之中,自从钱谦益那个有才,但比他温体仁还无德的家伙因为科举舞弊被他斗倒之后,就再没有真正有才华的对手了。倒是复社那些年轻人里面,有几个硬骨头,不好啃。
崇祯坐在金銮之上,气得险些都炸了:这帮蠢货不了解情况就知道党争!灾情的预测是不能够被太多人知道的,尤其是在这个预测还不一定准确的时候,否则将会造成大规模恐慌和混乱,影响朝居稳定。这一点崇祯明白,他也知道温体仁和陈洪谧都有分寸,那个作出预测的异人显然也不是什么没有分寸的人,所以并不担心有人将此传出去。但朝堂上这么多人里,难保没有几个傻子,甚至奸细,所以肯定不能在大朝堂上讨论此事,只能大朝会后,招几位内阁辅臣,以及六部中未入阁的几位尚书,私底下商量。
崇祯示意曹化淳让下面安静,曹化淳上前高喊:“百官肃静!”下面立刻鸦雀无声,崇祯高声道:“此事不必再议,内阁直接拟票通传天下,广告万民,雨水多寡是自然现象,天行有常,与人无关。具体说法你们自己写,必须要通俗易懂,要让普天之下的百姓,无论是鸿儒白丁,白发垂髫,都明白这天灾是怎么一回事!”
温体仁躬身应是。
崇祯也不等他们再启奏什么,直接接着说道:“陈洪谧在奏折中还说天灾之事,历朝历代都有过。翰林院今日回去将所有与天灾有关的典籍都给我翻出来,尤其是汉末,唐末的灾情记载。成祖当年有先见之明,将书都整理好了,你们今晚之前能找好吧?”
翰林院编修傅冠出列:“回陛下,典籍浩渺,难以遍历。但今晚之前足以找到足够的相关记载,再多的只是相互补充印证,没有实际意义。”
崇祯对傅冠一直很满意,心里想着傅冠在翰林院资历也熬得差不多了,有机会可以提拔提拔:“好,尽快找齐,然后送去文华殿。”
也不等傅冠回话崇祯继续问礼部去了:“我大明历年以来的天象更迭,尤其是神宗以来的各年年景,户部当有记载吧?尽快整理一份,今晚之前送来文华殿,可能做到?”
户部左侍郎宋之普出列:“回陛下,确有记载,只不知陛下要何时至今的记载?”
崇祯犹豫了一下:“嗯……万历十年以后都要,越快越好。”
“臣领旨。”
此事既过,早朝又回到平时的节奏,崇祯也不是心里存不住事的人,否则也不可能斗倒魏忠贤,所以尽管心中着急,面上不显。百官也发现今日皇帝与往日不同,昨日上的一些奏折皇帝竟然没有看过,重臣心中虽然奇怪,但也能理解,毕竟昨日得闻如此好消息,皇帝一时开心,给自己放松了一下,也是正常的。他们也不会要求崇祯永远和以前一样自虐式的处理朝政。所以发现崇祯没有看完昨天的奏折,百官都知趣的不再多说,反正今日没有当务之急,都是些日复一日的政务,不急在一时。
于是尽管之前肥鸡演示的时候占用了不少时间,今日早朝反而比往日结束的要早。
崇祯散朝后也不多说,只带着陈洪谧的奏本就直奔文华殿去了。曹化淳明白崇祯的意思,派小太监将内阁众大学士,六部尚书都给拦下了,让他们也不用回去办公,直接到文华殿去。除了温体仁,其他人都一头雾水,但都明白恐怕有什么不方便在朝堂上讨论的大事。
肥鸡这时已经在皇极殿外准备好了,得蒙宣召,很快便在皇极殿当众烧水。然后在崇祯的命令下几次打开锅盖,移开一旁,任由锅盖上蒸馏水下滴如雨,蒸腾的水汽也被所有人看清楚。
其实这些大臣们中或许有人没有见识过蒸馒头,但是文人雅士对于茶的兴趣基本都不缺,所以其实都见过泡茶的水烧开的样子,只有崇祯连喝的茶,到他面前时都是温而不烫的,所以没见过水沸时的样子。只是八股文研究多了的大臣们从不会真的去格这个物以致知。但是毫无疑问,这些大臣们基本的逻辑还是有的,都明白热水气遇冷凝结是真的。于是在崇祯示意肥鸡领赏退下之后,文武百官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躬身喊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崇祯明白这是所有人都认可了陈洪谧的说法:天灾罪不在朝廷。于是乐呵呵的道:“同喜,同喜啊!朕不是昏君,你们也不是佞臣啊!”
温体仁实务无能,但揣摩人心是行家里手,这时候率先出列:“陛下,此事既然已经确认无误,当务之急是将下雨的原理普示万民,让无知黎庶都明白天灾并非示警,而是自然现象,从而使愚民不会受逆贼挑拨,进而附逆。”
当下有东林党的御史站出来唱反调:“陛下,臣以为不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如果知道天灾非是苍天示警,会失去敬畏之心,风调雨顺的年景也不会认为是朝廷有德,对朝廷长治久安不利。”
其他人也纷纷站出来表明立场,但基本上还是党争的那一套,阉党依附温体仁,都说该普告天下,东林党永远跟温体仁唱反调,说不能让愚民开智。只有杨嗣昌等少数几个两边不靠的,站在原地不理不睬。反正这件事与他的职权也不挨着,他自己闷头想着这种现象对战斗有什么影响,今年的天象是否对剿匪计划有影响。
温体仁在心底下偷笑,这次东林党是失策了。这也是他们没看到陈洪谧的预测,否则知道以后几年可能连年重灾的话,绝不会说什么以后丰年不好蒙百姓的话,这是专往崇祯心上扎刀。不过这种情况显然是温体仁意料之内,甚至他之前的说法就是在诱导东林党众与他唱反调,他与东林党之间早就水火不容。而东林党在朝糖内的这些人之中,自从钱谦益那个有才,但比他温体仁还无德的家伙因为科举舞弊被他斗倒之后,就再没有真正有才华的对手了。倒是复社那些年轻人里面,有几个硬骨头,不好啃。
崇祯坐在金銮之上,气得险些都炸了:这帮蠢货不了解情况就知道党争!灾情的预测是不能够被太多人知道的,尤其是在这个预测还不一定准确的时候,否则将会造成大规模恐慌和混乱,影响朝居稳定。这一点崇祯明白,他也知道温体仁和陈洪谧都有分寸,那个作出预测的异人显然也不是什么没有分寸的人,所以并不担心有人将此传出去。但朝堂上这么多人里,难保没有几个傻子,甚至奸细,所以肯定不能在大朝堂上讨论此事,只能大朝会后,招几位内阁辅臣,以及六部中未入阁的几位尚书,私底下商量。
崇祯示意曹化淳让下面安静,曹化淳上前高喊:“百官肃静!”下面立刻鸦雀无声,崇祯高声道:“此事不必再议,内阁直接拟票通传天下,广告万民,雨水多寡是自然现象,天行有常,与人无关。具体说法你们自己写,必须要通俗易懂,要让普天之下的百姓,无论是鸿儒白丁,白发垂髫,都明白这天灾是怎么一回事!”
温体仁躬身应是。
崇祯也不等他们再启奏什么,直接接着说道:“陈洪谧在奏折中还说天灾之事,历朝历代都有过。翰林院今日回去将所有与天灾有关的典籍都给我翻出来,尤其是汉末,唐末的灾情记载。成祖当年有先见之明,将书都整理好了,你们今晚之前能找好吧?”
翰林院编修傅冠出列:“回陛下,典籍浩渺,难以遍历。但今晚之前足以找到足够的相关记载,再多的只是相互补充印证,没有实际意义。”
崇祯对傅冠一直很满意,心里想着傅冠在翰林院资历也熬得差不多了,有机会可以提拔提拔:“好,尽快找齐,然后送去文华殿。”
也不等傅冠回话崇祯继续问礼部去了:“我大明历年以来的天象更迭,尤其是神宗以来的各年年景,户部当有记载吧?尽快整理一份,今晚之前送来文华殿,可能做到?”
户部左侍郎宋之普出列:“回陛下,确有记载,只不知陛下要何时至今的记载?”
崇祯犹豫了一下:“嗯……万历十年以后都要,越快越好。”
“臣领旨。”
此事既过,早朝又回到平时的节奏,崇祯也不是心里存不住事的人,否则也不可能斗倒魏忠贤,所以尽管心中着急,面上不显。百官也发现今日皇帝与往日不同,昨日上的一些奏折皇帝竟然没有看过,重臣心中虽然奇怪,但也能理解,毕竟昨日得闻如此好消息,皇帝一时开心,给自己放松了一下,也是正常的。他们也不会要求崇祯永远和以前一样自虐式的处理朝政。所以发现崇祯没有看完昨天的奏折,百官都知趣的不再多说,反正今日没有当务之急,都是些日复一日的政务,不急在一时。
于是尽管之前肥鸡演示的时候占用了不少时间,今日早朝反而比往日结束的要早。
崇祯散朝后也不多说,只带着陈洪谧的奏本就直奔文华殿去了。曹化淳明白崇祯的意思,派小太监将内阁众大学士,六部尚书都给拦下了,让他们也不用回去办公,直接到文华殿去。除了温体仁,其他人都一头雾水,但都明白恐怕有什么不方便在朝堂上讨论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