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流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他恭喜击败了江南明军,尔后表示陆四需草拟一份淮扬有功将士名单呈递中央政府,论功叙职。
“现陛下亲领大军东征,都督这边恐要等上一段,我看诸事可权宜行事。”
刘暴所说的权宜行事竟是让陆四先自行授官,如此一能凝聚激励人心士气,二是能在淮扬地区迅速建立大顺的基层政权,为淮扬一省的政治打下夯实基础。
名义上已经是淮扬通会的刘暴,肯定要以正式官职称呼眼前这位年轻的节度使。
当初牛金星定官节度使时曾建议以旧唐“会府”别称作为节度使官称,大将刘宗敏他们说不若叫元帅,李自成却嫌会府太文,元帅太大,便就叫称都督,这样听起来气派易懂。
都督肯定要比中丞威风,前者更能显示出节度使对所辖地区的军政领导权。中丞这个虽实际也是文武节制,但过于文官化。
刘暴如此通情达理,陆四自是求之不得,他刚刚做人家大顺的官,大顺这会又如日中天,肯定不能和人中央代表闹出矛盾来。
然而,二人在府县官员任命上还是出现了分歧。
刘暴毕竟是明朝举人出身,虽曾募义抗击张献忠,又做过大顺的荆州都尉,但骨子里还有文治理念,即文武分治。
故而,刘暴认为军中诸事诸官都可由陆四部下有功之人出任,但主政地方官员还是要尽量任命降官及地方有功名人士。
比如那位明扬州知府谭文道,刘暴就建议授他为扬州府尹,大顺在扬州府一级的官吏任命上也尽量留用前明官员。
陆四这边肯定是不愿意“旧明”官僚集团重新把持淮扬地方政权,那样的话杀的屁官,造的屁反,接下来要推行的军民一体等诸多明显会触及士绅及富商利益的政策又如何推进下去。
说一千道一万,再好的政策必须由人去执行,去落实。如果执行落实的人首先就是这个政策的对立面,那有吊用?
因此,两人意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只不过二人对当下淮扬局面都有清楚认知,所以这个冲突仅局限在人事上,而没有演变为对彼此的不满。
也就是所谓的就事论事。
这一点,也是陆四十分欣赏刘暴所在。
最后,双方不约而同的都做出了“妥协”。
刘暴同意由陆四推举府州县主官人选,陆四则同意选用前明官绅有能者居官。
扬州府尹人选由陆四提名的前明进士郑元勋出任,而刘暴看好的谭文道则出任淮扬通会司左参政,协助刘暴构架淮扬民政事务。
因为淮安正在被明军包围,刘暴的淮扬通会司只能暂设在扬州。
其余淮军已经控制的州县官员中,原高邮知州何川留任大顺高邮州牧,原明淮安山阳知县鲁吉英出任江都县令,原高邮通判赵文出任宝应县令,原明扬州同知蒋文义出任仪真县令,原明泰州知州郭绪文留任泰州牧,原明清江司主事宋庆出任盐城县令。
又因兴化尚在坚守,泰州所辖如皋未附,淮军尚未攻占通州,所以这些未附州县主官暂且不议。
陆四又举程霖为淮安防御使,夏大军为扬州防御使,谢金生为通州防御使,沈大富为盐城都尉、陆广远为宝应都尉,蒋魁为高邮都尉,孙武进为扬州都尉,左潘安为仪真都尉,宋五为江都都尉,徐和尚为兴化都尉......
这些武职都是挂名,并不实际出任。
陆四原以为刘暴还会让淮军执行顺军制,但刘暴却没有提,反而说了一件事,就是他想去淮安劝降黄得功。
他恭喜击败了江南明军,尔后表示陆四需草拟一份淮扬有功将士名单呈递中央政府,论功叙职。
“现陛下亲领大军东征,都督这边恐要等上一段,我看诸事可权宜行事。”
刘暴所说的权宜行事竟是让陆四先自行授官,如此一能凝聚激励人心士气,二是能在淮扬地区迅速建立大顺的基层政权,为淮扬一省的政治打下夯实基础。
名义上已经是淮扬通会的刘暴,肯定要以正式官职称呼眼前这位年轻的节度使。
当初牛金星定官节度使时曾建议以旧唐“会府”别称作为节度使官称,大将刘宗敏他们说不若叫元帅,李自成却嫌会府太文,元帅太大,便就叫称都督,这样听起来气派易懂。
都督肯定要比中丞威风,前者更能显示出节度使对所辖地区的军政领导权。中丞这个虽实际也是文武节制,但过于文官化。
刘暴如此通情达理,陆四自是求之不得,他刚刚做人家大顺的官,大顺这会又如日中天,肯定不能和人中央代表闹出矛盾来。
然而,二人在府县官员任命上还是出现了分歧。
刘暴毕竟是明朝举人出身,虽曾募义抗击张献忠,又做过大顺的荆州都尉,但骨子里还有文治理念,即文武分治。
故而,刘暴认为军中诸事诸官都可由陆四部下有功之人出任,但主政地方官员还是要尽量任命降官及地方有功名人士。
比如那位明扬州知府谭文道,刘暴就建议授他为扬州府尹,大顺在扬州府一级的官吏任命上也尽量留用前明官员。
陆四这边肯定是不愿意“旧明”官僚集团重新把持淮扬地方政权,那样的话杀的屁官,造的屁反,接下来要推行的军民一体等诸多明显会触及士绅及富商利益的政策又如何推进下去。
说一千道一万,再好的政策必须由人去执行,去落实。如果执行落实的人首先就是这个政策的对立面,那有吊用?
因此,两人意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只不过二人对当下淮扬局面都有清楚认知,所以这个冲突仅局限在人事上,而没有演变为对彼此的不满。
也就是所谓的就事论事。
这一点,也是陆四十分欣赏刘暴所在。
最后,双方不约而同的都做出了“妥协”。
刘暴同意由陆四推举府州县主官人选,陆四则同意选用前明官绅有能者居官。
扬州府尹人选由陆四提名的前明进士郑元勋出任,而刘暴看好的谭文道则出任淮扬通会司左参政,协助刘暴构架淮扬民政事务。
因为淮安正在被明军包围,刘暴的淮扬通会司只能暂设在扬州。
其余淮军已经控制的州县官员中,原高邮知州何川留任大顺高邮州牧,原明淮安山阳知县鲁吉英出任江都县令,原高邮通判赵文出任宝应县令,原明扬州同知蒋文义出任仪真县令,原明泰州知州郭绪文留任泰州牧,原明清江司主事宋庆出任盐城县令。
又因兴化尚在坚守,泰州所辖如皋未附,淮军尚未攻占通州,所以这些未附州县主官暂且不议。
陆四又举程霖为淮安防御使,夏大军为扬州防御使,谢金生为通州防御使,沈大富为盐城都尉、陆广远为宝应都尉,蒋魁为高邮都尉,孙武进为扬州都尉,左潘安为仪真都尉,宋五为江都都尉,徐和尚为兴化都尉......
这些武职都是挂名,并不实际出任。
陆四原以为刘暴还会让淮军执行顺军制,但刘暴却没有提,反而说了一件事,就是他想去淮安劝降黄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