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汉末帝业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昭余泽畔,王翊一袭黑衣,静静地矗立着,眼神古今无波,只是出神地盯着水波荡漾。高顺、王顺和杨凤三人,按剑在侧,周围四散立着十几个黑衣少年,十五六岁,一个个龙马精神,训练有素的样子,同样数量的骏马在附近咀嚼着青草。
介于祁县与平陶之间,还未消退的昭余泽,南北纵横百余里,是太原盆地中最大的湖泊。清澈的湖水伴着清风粼粼而动,湖中芦苇丛生,不断有野鸟扑腾而起。在这炎热的夏季,感受着大泽送来的清凉,确是难得的享受。
三年一晃而过,如今已是光和元年,王翊也成为了一位十四岁的翩翩少年,身长六尺,面目虽不算颜如宋玉,特别俊美,却也是气宇轩昂,风度翩翩。
阳光斑驳地洒在水面上,随着水波晃动,王翊注视着自己的倒影在波浪的滚动中折叠、扭曲,一阵迷幻之感,似沉浸其中。心中暗暗感叹:“三年了,可是我仍然只是王氏子,何时方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历史的齿轮依旧缓缓地转动,这些年虽然一直待在祁县,但外界传来的些许消息,仍然让王翊感受到那滔滔的历史大潮,带着磅礴的气势,滚滚向前。大汉的威严不断受到挑战,不断被削弱,国势日渐衰落,正一步步迈向那坠落的深渊。
熹平五年(176)四月,益州郡诸夷反;五月,党锢之祸再起,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以及五服之内的亲戚在位者,皆免官禁锢;熹平六年八月汉庭三路出击,进攻鲜卑,打败而归,边境愈加不稳,鲜卑侵虐愈急,直至檀石槐死后,方才有所收敛;光和元年正月,交州数郡乌浒蛮反汉,群盗四起,朱儁正带着五千家兵并交州郡兵征剿......
同时,灵帝公然于西园置邸卖官,官职从大到小明码标价,开历史之先河。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同时,让无数有志之士不得不对灵帝大失所望。党人、士族一时群情激愤,皇帝不敢轻辱,只得躲在家里大骂阉宦误国误君,尔后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有甚者亦穷尽家财,以求得官位,然后收受贿赂、压榨百姓,力求快速回本。
王隗听闻后,也大喝两声:“荒唐!荒唐!”
老夫子张咏则是长吁短叹:“君慎器与名,不可贾于人,宦官当国,天下不宁啊!”
而王翊面上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忠臣孝子的模样,心底则是平静无波,甚至有些不屑:“灵帝啊灵帝,快些败尽这大汉国运吧,否则吾壮志雄心如何实现?”
经过这些年的修修补补,添砖加瓦,麓台山下的院落已经变成一座小型坞堡,专供王翊的选锋义从训练,比邻汾河支流,屋舍、马厩、仓库、校场,一应俱全。
而王翊这三年以来,基本就是待在坞堡内读书练兵,或者说是试验练兵,培养着自己的目标私兵。母亲张氏原本不同意王翊小小年纪便出府,这事王隗同意了也没用,但王翊是铁了心,苦劝半天方才得到其同意,规定每隔五日便要回一次家,而张氏还要时不时地去视察一番。至于张氏让带两个侍女,虽然心动,最终还是言不由衷地拒绝了,只让王顺照顾饮食起居。
事实证明,死读兵书当真是纸上谈兵,仅仅百余人,初时王翊也有些敷不住,唯有以王氏嫡子的身份来震慑住那一干少年。兵法所言之用众、治兵、励士之法,突然发现不知从何用起,演武台下的人头攒攒,王翊心底甚至有些发虚。
所幸王翊有的是时间,从令行禁止开始练起,一段时间下来,也颇具成效,百人的队伍整齐排列开来,初具气势。渐入佳境之后,体能、武艺的训练、行伍的配合、甚至行军营寨毡帐的搭建也提上日程,王翊依照自己的想法理解按部就班地编练着选锋义从。
王翊另外在王氏内部请了一位老夫子来教授义从们识字,当然,王翊并没有抱有太大期望,培养出一个谋士干才。读书也是需要天赋的,连同高顺六人,在这百来人中,学的艰难的比比皆是,除了高顺之外,也就杨凤脱颖而出,头一次入了王翊的眼。
在这个时代,文化知识传承牢牢掌握在士族世家手中,读书是那一小撮人的特权,寒门子弟往往求学无路,相比于天下人口之众,有文化的人实在是太少。因此,只要能识字,便是人才。不管这些少年能学多少,日后为将或为吏,就看他们的造化了,只要忠心为王翊做事,效忠王翊,足以。
除了基本的识字,王翊让老夫子讲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忠诚的典... -->>
昭余泽畔,王翊一袭黑衣,静静地矗立着,眼神古今无波,只是出神地盯着水波荡漾。高顺、王顺和杨凤三人,按剑在侧,周围四散立着十几个黑衣少年,十五六岁,一个个龙马精神,训练有素的样子,同样数量的骏马在附近咀嚼着青草。
介于祁县与平陶之间,还未消退的昭余泽,南北纵横百余里,是太原盆地中最大的湖泊。清澈的湖水伴着清风粼粼而动,湖中芦苇丛生,不断有野鸟扑腾而起。在这炎热的夏季,感受着大泽送来的清凉,确是难得的享受。
三年一晃而过,如今已是光和元年,王翊也成为了一位十四岁的翩翩少年,身长六尺,面目虽不算颜如宋玉,特别俊美,却也是气宇轩昂,风度翩翩。
阳光斑驳地洒在水面上,随着水波晃动,王翊注视着自己的倒影在波浪的滚动中折叠、扭曲,一阵迷幻之感,似沉浸其中。心中暗暗感叹:“三年了,可是我仍然只是王氏子,何时方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历史的齿轮依旧缓缓地转动,这些年虽然一直待在祁县,但外界传来的些许消息,仍然让王翊感受到那滔滔的历史大潮,带着磅礴的气势,滚滚向前。大汉的威严不断受到挑战,不断被削弱,国势日渐衰落,正一步步迈向那坠落的深渊。
熹平五年(176)四月,益州郡诸夷反;五月,党锢之祸再起,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以及五服之内的亲戚在位者,皆免官禁锢;熹平六年八月汉庭三路出击,进攻鲜卑,打败而归,边境愈加不稳,鲜卑侵虐愈急,直至檀石槐死后,方才有所收敛;光和元年正月,交州数郡乌浒蛮反汉,群盗四起,朱儁正带着五千家兵并交州郡兵征剿......
同时,灵帝公然于西园置邸卖官,官职从大到小明码标价,开历史之先河。令天下瞠目结舌的同时,让无数有志之士不得不对灵帝大失所望。党人、士族一时群情激愤,皇帝不敢轻辱,只得躲在家里大骂阉宦误国误君,尔后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有甚者亦穷尽家财,以求得官位,然后收受贿赂、压榨百姓,力求快速回本。
王隗听闻后,也大喝两声:“荒唐!荒唐!”
老夫子张咏则是长吁短叹:“君慎器与名,不可贾于人,宦官当国,天下不宁啊!”
而王翊面上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忠臣孝子的模样,心底则是平静无波,甚至有些不屑:“灵帝啊灵帝,快些败尽这大汉国运吧,否则吾壮志雄心如何实现?”
经过这些年的修修补补,添砖加瓦,麓台山下的院落已经变成一座小型坞堡,专供王翊的选锋义从训练,比邻汾河支流,屋舍、马厩、仓库、校场,一应俱全。
而王翊这三年以来,基本就是待在坞堡内读书练兵,或者说是试验练兵,培养着自己的目标私兵。母亲张氏原本不同意王翊小小年纪便出府,这事王隗同意了也没用,但王翊是铁了心,苦劝半天方才得到其同意,规定每隔五日便要回一次家,而张氏还要时不时地去视察一番。至于张氏让带两个侍女,虽然心动,最终还是言不由衷地拒绝了,只让王顺照顾饮食起居。
事实证明,死读兵书当真是纸上谈兵,仅仅百余人,初时王翊也有些敷不住,唯有以王氏嫡子的身份来震慑住那一干少年。兵法所言之用众、治兵、励士之法,突然发现不知从何用起,演武台下的人头攒攒,王翊心底甚至有些发虚。
所幸王翊有的是时间,从令行禁止开始练起,一段时间下来,也颇具成效,百人的队伍整齐排列开来,初具气势。渐入佳境之后,体能、武艺的训练、行伍的配合、甚至行军营寨毡帐的搭建也提上日程,王翊依照自己的想法理解按部就班地编练着选锋义从。
王翊另外在王氏内部请了一位老夫子来教授义从们识字,当然,王翊并没有抱有太大期望,培养出一个谋士干才。读书也是需要天赋的,连同高顺六人,在这百来人中,学的艰难的比比皆是,除了高顺之外,也就杨凤脱颖而出,头一次入了王翊的眼。
在这个时代,文化知识传承牢牢掌握在士族世家手中,读书是那一小撮人的特权,寒门子弟往往求学无路,相比于天下人口之众,有文化的人实在是太少。因此,只要能识字,便是人才。不管这些少年能学多少,日后为将或为吏,就看他们的造化了,只要忠心为王翊做事,效忠王翊,足以。
除了基本的识字,王翊让老夫子讲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忠诚的典...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