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家中谁寄锦书来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秋后的蚂蚱和“秋老虎”一起蹦跶,田里的山歌与杨家湾的谷浪一起荡漾,砚台山的松涛和着石桥河流水的旋律,鸣奏出不一样的秋曲。挥舞着镰刀的妇女们,感激着杨淑芬的“金点子”;扬起谷靶子的男人们,聆听着淑芬清脆的山歌儿;在水田里拾谷穗儿的孩子们,不时因为抓到一条鲫鱼或者泥鳅而哈哈大笑!
淑芬真是十足的“女汉子”,一会儿和淑菲一起割稻子,一会儿又和母亲一起绊谷子,再忙再累,也要对着山下唱几声山号子:
“桂花开了不结果,谷子今年打成陀。
虽说山洪猛如虎,谷桩也能长绫罗。
绫罗披在幺妹身,蚕茧抽丝送阿哥。
绸缎送过三岔河,对面的牛羊满山坡!”
歌声、笑声、回声飘荡在两山之间,没有人去深究这个十四岁的女娃娃山歌里的阿哥是谁。只有淑芬自己知道,那歌里的阿哥,只能在歌里、在梦里、在那沓厚厚的日记本里。
今年的收成并没有歌里的“打成陀”,可明显降低的产量没有影响杨家湾人的心情,他们照例不到日出而作、早已日落才息,政府的补贴和免交上交粮的政策让大家松了一口气,但他们依然要赶在“白露”之前给割掉水稻的田里种上小麦,以弥补这秋收的损失。
收了谷子,磨了新米,告别了青黄不接的寒酸——熬清稀饭、烙糠麦饼的日子实在难捱,杨泽贵和往年一样用新米饭和米酒祭拜了天地和列祖列宗,然后扛了一小袋去石崖里送给王神婆——杨桂勇那个赌鬼,到底是懒到颗粒无收。
到了晚上,淑菲和二姐疲惫地趴在那张书桌上,她们十分珍惜每天晚上仅有的两个小时通电时间,要在那十五瓦的钨丝灯泡下写下情愿或者不情愿的文字。淑芬的文字是情愿的,每一句话都寄托着她心情的变化,那本子里的秘密,已经由纪实的“流水账”演变成了寄情的抒情文。而淑菲的文字是不情愿的,如果不是害怕忙假过后聂老师的戒尺,她早就呼呼睡去了。
淑芬的文字从田老师再到富顺,而今逐渐转移到另一个男人身上,那个挥之不去的影子,不分昼夜地出现在她的脑海里。那日记里的“阿哥”,却永远听不懂她的山歌。请不要责怪这个十四岁的孩子,在那个懵懂的年华里,我们和她一样多情!
淑芬怀揣着她的秘密,无数次的想要向父亲提出,想要学门手艺,比如说学医,她已经请人帮她买好了基础医学知识的书籍,可是石桥的老话说“男不学戏女不学医”,就算是卫生院的女娃娃,那也是正规学校毕业的护士而不是医生,这让她没了提出的勇气。她甚至企图背叛她当初的坚定,试图再去求求七叔,让她和淑华姐姐一起到修电站的工地去做饭,可是她开不了这个口,何况做饭也用不了这么多人呀!
如果是其他事,她早就和找大姐诉说了,可这件事不行,她日记里的那个“阿哥”是自己的“外公”,哪有外孙女爱上外公的理儿?可是她又不甘心,心里的两个小矮人经过无数次的斗争,这个“小外公”实际上和她并没有半毫血缘关系的理由占据了上风,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她有时候跑一个小时去建电站的地方割草,那工地旁边就是攀外公的家呀!她每天“不怀好意”地期盼着杨家湾村的某一家人得个并不危及生命的病,这样何医生就会潇洒地从她家门前走过,然后温文尔雅地报以微笑。啊,那种折磨,让这个早熟的孩子,像琼瑶阿姨小说里的女主角那样不知所措!
哎,大姐的事儿还愁不完呢,谁也不说,只能烂在心里……
---------
富顺期盼已久的家书终于到了,犹如经历千难万劫般弥足珍贵,他兴奋地读着那些规劝的文字,企图找到更多的信息。而淑芬的主意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实话实说!”此时更揪心的是家里的洪灾,尤其是桂英姐家的遭遇,该怎么和桂英姐讲呢?这比和“刀疤刘”的斡旋都要棘手。桂英姐的暴脾气他是知道的,要知道她娘疯了,哥哥也不管,还不得气晕过去,醒过来就得缠着自己把她送回去。这送回去自己跑得出来吗?
富顺白天抽空给淑芬回了信,除了告知她近况之外,也为上次没有提到爹妈而愧疚,希望淑芬能把自己的在外过得很好的信息告诉养父母,更再次强调了自己在找到亲人之后就回石桥,同样会孝敬杨家的爹娘……
到了傍晚时分,富顺才提了两个锅盔去了西码头的仓库。不晓得这鬼机灵的桂英姐在哪儿弄来个蜂窝煤炉,正在仓库边做晚饭,热腾腾的面条刚出锅,富顺过去端起一碗狼吞虎咽起来。桂英穿花衣裳弓着身子煮第二碗,小伙子无意间看到她胸前那对拔尖的雨后春笋,差点喷了鼻血。
富顺几口唆光了一碗面条,抹了一把鼻涕,... -->>
秋后的蚂蚱和“秋老虎”一起蹦跶,田里的山歌与杨家湾的谷浪一起荡漾,砚台山的松涛和着石桥河流水的旋律,鸣奏出不一样的秋曲。挥舞着镰刀的妇女们,感激着杨淑芬的“金点子”;扬起谷靶子的男人们,聆听着淑芬清脆的山歌儿;在水田里拾谷穗儿的孩子们,不时因为抓到一条鲫鱼或者泥鳅而哈哈大笑!
淑芬真是十足的“女汉子”,一会儿和淑菲一起割稻子,一会儿又和母亲一起绊谷子,再忙再累,也要对着山下唱几声山号子:
“桂花开了不结果,谷子今年打成陀。
虽说山洪猛如虎,谷桩也能长绫罗。
绫罗披在幺妹身,蚕茧抽丝送阿哥。
绸缎送过三岔河,对面的牛羊满山坡!”
歌声、笑声、回声飘荡在两山之间,没有人去深究这个十四岁的女娃娃山歌里的阿哥是谁。只有淑芬自己知道,那歌里的阿哥,只能在歌里、在梦里、在那沓厚厚的日记本里。
今年的收成并没有歌里的“打成陀”,可明显降低的产量没有影响杨家湾人的心情,他们照例不到日出而作、早已日落才息,政府的补贴和免交上交粮的政策让大家松了一口气,但他们依然要赶在“白露”之前给割掉水稻的田里种上小麦,以弥补这秋收的损失。
收了谷子,磨了新米,告别了青黄不接的寒酸——熬清稀饭、烙糠麦饼的日子实在难捱,杨泽贵和往年一样用新米饭和米酒祭拜了天地和列祖列宗,然后扛了一小袋去石崖里送给王神婆——杨桂勇那个赌鬼,到底是懒到颗粒无收。
到了晚上,淑菲和二姐疲惫地趴在那张书桌上,她们十分珍惜每天晚上仅有的两个小时通电时间,要在那十五瓦的钨丝灯泡下写下情愿或者不情愿的文字。淑芬的文字是情愿的,每一句话都寄托着她心情的变化,那本子里的秘密,已经由纪实的“流水账”演变成了寄情的抒情文。而淑菲的文字是不情愿的,如果不是害怕忙假过后聂老师的戒尺,她早就呼呼睡去了。
淑芬的文字从田老师再到富顺,而今逐渐转移到另一个男人身上,那个挥之不去的影子,不分昼夜地出现在她的脑海里。那日记里的“阿哥”,却永远听不懂她的山歌。请不要责怪这个十四岁的孩子,在那个懵懂的年华里,我们和她一样多情!
淑芬怀揣着她的秘密,无数次的想要向父亲提出,想要学门手艺,比如说学医,她已经请人帮她买好了基础医学知识的书籍,可是石桥的老话说“男不学戏女不学医”,就算是卫生院的女娃娃,那也是正规学校毕业的护士而不是医生,这让她没了提出的勇气。她甚至企图背叛她当初的坚定,试图再去求求七叔,让她和淑华姐姐一起到修电站的工地去做饭,可是她开不了这个口,何况做饭也用不了这么多人呀!
如果是其他事,她早就和找大姐诉说了,可这件事不行,她日记里的那个“阿哥”是自己的“外公”,哪有外孙女爱上外公的理儿?可是她又不甘心,心里的两个小矮人经过无数次的斗争,这个“小外公”实际上和她并没有半毫血缘关系的理由占据了上风,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她有时候跑一个小时去建电站的地方割草,那工地旁边就是攀外公的家呀!她每天“不怀好意”地期盼着杨家湾村的某一家人得个并不危及生命的病,这样何医生就会潇洒地从她家门前走过,然后温文尔雅地报以微笑。啊,那种折磨,让这个早熟的孩子,像琼瑶阿姨小说里的女主角那样不知所措!
哎,大姐的事儿还愁不完呢,谁也不说,只能烂在心里……
---------
富顺期盼已久的家书终于到了,犹如经历千难万劫般弥足珍贵,他兴奋地读着那些规劝的文字,企图找到更多的信息。而淑芬的主意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实话实说!”此时更揪心的是家里的洪灾,尤其是桂英姐家的遭遇,该怎么和桂英姐讲呢?这比和“刀疤刘”的斡旋都要棘手。桂英姐的暴脾气他是知道的,要知道她娘疯了,哥哥也不管,还不得气晕过去,醒过来就得缠着自己把她送回去。这送回去自己跑得出来吗?
富顺白天抽空给淑芬回了信,除了告知她近况之外,也为上次没有提到爹妈而愧疚,希望淑芬能把自己的在外过得很好的信息告诉养父母,更再次强调了自己在找到亲人之后就回石桥,同样会孝敬杨家的爹娘……
到了傍晚时分,富顺才提了两个锅盔去了西码头的仓库。不晓得这鬼机灵的桂英姐在哪儿弄来个蜂窝煤炉,正在仓库边做晚饭,热腾腾的面条刚出锅,富顺过去端起一碗狼吞虎咽起来。桂英穿花衣裳弓着身子煮第二碗,小伙子无意间看到她胸前那对拔尖的雨后春笋,差点喷了鼻血。
富顺几口唆光了一碗面条,抹了一把鼻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