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神枪泣血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句。
但事实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是如此简单的意义。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
还有阿罗汉,含有杀贼之义,杀贼不是真的把贼给杀了,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的意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佛!
“屠刀”的本质就是“人对自身”的迷惑;人使自我痴迷,并痴迷于自我,因此人才是成佛的最后一道障碍,只有超脱了人,舍弃了人,不再是人,才能是佛。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
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
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
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后来常常被用来劝导罪恶之徒停止罪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里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
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当我们苦恼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让我们苦恼不堪的事吗?我们想念亲人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把那个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吗?
若非平日训练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经不成问题,那么,成就也是不成问题的。
因此,在佛教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特指罪恶之人,但凡是生活中能够让人产生烦恼和业障的东西,都是那把屠刀,而你若能放下屠刀,自然就能立地成佛。
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
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佛菩萨无异。所以说,佛和众生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关键就是对念头的把握。
称念佛号的意义也在于此:持名念佛、念念不离,目的也是为了训练散乱的念头,同时通过观想将弥陀功德念念融入心行,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而不是一天到晚喊阿弥陀佛来救我,喊阿弥陀佛来帮我;通过这句佛号,将念头专注于此,从而训练心念。
若能做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续”,贪、嗔、痴三毒就没机会来造成困扰。
一旦烦恼根除、妄心息灭,智慧也能朗然显现。所以说,念佛也是树立正念的有效途径。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六念法门的修行非常重要。所谓六念,分别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一是念佛,忆念佛陀的无量功德,并以佛陀为榜样,见贤思齐,努力使自身行为向诸佛菩萨靠拢。
二是念法,时时忆念无常、因果、缘起之理,从而以佛法正见观照世间、指导人生。
三是念僧,忆念贤圣僧的清净德行,从而激发希求解脱之心。
四是念戒,经常以戒律对照自身行为,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是否符合戒律规范。
五是念施,保持对众生的慈悲心、布施心,将众生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将众生的需要视为自己的需要。
六是念天,明了天人的福德来自何方,也像他们那样持戒培福、止恶行善。
修习六念法门,可以帮助我们将念头安住于正见。只有这样,学佛才能相应。反之,若是念头被无明烦恼缠绕,被贪、嗔、痴三毒支配,就会在起心动念间造下诸多恶业。
应“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使心时刻与善法相应。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信佛修炼的人能不能成佛其实就是在一念之间。用佛教的术语讲,尽管你可能造过许多“业“,甚至做过常人没有做过的坏事,但只要在一念之间看破红尘,就可以成佛。
佛教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涅磐成佛,佛教不同的宗派对如何成佛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有通过苦行途径进行修炼的,也有主张实行禁欲来实现的,而佛教的禅宗认为成佛的关键在于“心“,也就是在于人的观念。
只要人的“心“的问题解决了,人按照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意识上“觉悟“了,人就成佛了.
但在如何解决“心“的问题,禅宗内部曾经有过激烈的论战,这就是著名的六祖惠能和神秀的争论。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
这两个偈子是针锋相对的,是对于如何解决“心“的问题两个完全不同的方法。
神秀提出的是一个渐进修行的方式,意思是说心中的杂染如同镜上的灰尘,需要时刻念佛排除杂念,就像需要经常擦拭镜子上的灰尘一样。
而惠能则提出,什么镜子不镜子的,这本来是不存在的东西。你认为心里有镜子是你在心里造出了一面镜子。只要你认识到实际没有这面镜子,你就觉悟了,你就成佛了。
惠能进一步导出的结论是,能不能成佛其实就是一个认识问题,甚至就是一念之间。
惠能的这个观点,是把释迦牟尼佛的顿悟思想阐述的淋漓尽致,因为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而且在释迦牟尼佛看来这种觉悟是一种对人生的顿悟。
但对于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后来的佛教各派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法,但惠能的观点最能表达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未完待续。)
句。
但事实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是如此简单的意义。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
还有阿罗汉,含有杀贼之义,杀贼不是真的把贼给杀了,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的意思。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的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佛!
“屠刀”的本质就是“人对自身”的迷惑;人使自我痴迷,并痴迷于自我,因此人才是成佛的最后一道障碍,只有超脱了人,舍弃了人,不再是人,才能是佛。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神通广大的黑齿梵志,可以上天入地,预知未来。他算出自己只有几天寿命,很是苦恼,因为神通也不能帮他解决生死问题。
在他痛苦彷徨之际,另一位天人让他去求教佛陀。五通仙人立刻捧着两朵花前去见佛,请教生死大事。佛陀告诉他:放下。他就把左手的花放下。佛陀又说:放下。
他就把右手的花也放下。佛陀还是叫他放下。他说:我已没东西可放了。佛陀这才对他说:真正要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而是你对生死的执著。
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后来常常被用来劝导罪恶之徒停止罪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里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同理。所谓的屠刀,并非手中有形的刀,而是我们对生死烦恼、五欲尘劳的执著。
这一切,并不是我们说放就能放下的。当我们苦恼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放下那些让我们苦恼不堪的事吗?我们想念亲人时,说一声放下,就能立刻把那个日夜思念的人忘掉吗?
若非平日训练有素,你想一下子放下,根本是办不到的。如果放下已经不成问题,那么,成就也是不成问题的。
因此,在佛教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不特指罪恶之人,但凡是生活中能够让人产生烦恼和业障的东西,都是那把屠刀,而你若能放下屠刀,自然就能立地成佛。
很多人感到不解,“放下屠刀”这么简单的事,难道可以使我们成佛吗?须知我们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
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佛菩萨无异。所以说,佛和众生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关键就是对念头的把握。
称念佛号的意义也在于此:持名念佛、念念不离,目的也是为了训练散乱的念头,同时通过观想将弥陀功德念念融入心行,最终与阿弥陀佛心心相印、感应道交。
而不是一天到晚喊阿弥陀佛来救我,喊阿弥陀佛来帮我;通过这句佛号,将念头专注于此,从而训练心念。
若能做到《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续”,贪、嗔、痴三毒就没机会来造成困扰。
一旦烦恼根除、妄心息灭,智慧也能朗然显现。所以说,念佛也是树立正念的有效途径。
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六念法门的修行非常重要。所谓六念,分别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一是念佛,忆念佛陀的无量功德,并以佛陀为榜样,见贤思齐,努力使自身行为向诸佛菩萨靠拢。
二是念法,时时忆念无常、因果、缘起之理,从而以佛法正见观照世间、指导人生。
三是念僧,忆念贤圣僧的清净德行,从而激发希求解脱之心。
四是念戒,经常以戒律对照自身行为,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是否符合戒律规范。
五是念施,保持对众生的慈悲心、布施心,将众生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将众生的需要视为自己的需要。
六是念天,明了天人的福德来自何方,也像他们那样持戒培福、止恶行善。
修习六念法门,可以帮助我们将念头安住于正见。只有这样,学佛才能相应。反之,若是念头被无明烦恼缠绕,被贪、嗔、痴三毒支配,就会在起心动念间造下诸多恶业。
应“常念思维,观察善法”,使心时刻与善法相应。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个信佛修炼的人能不能成佛其实就是在一念之间。用佛教的术语讲,尽管你可能造过许多“业“,甚至做过常人没有做过的坏事,但只要在一念之间看破红尘,就可以成佛。
佛教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涅磐成佛,佛教不同的宗派对如何成佛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有通过苦行途径进行修炼的,也有主张实行禁欲来实现的,而佛教的禅宗认为成佛的关键在于“心“,也就是在于人的观念。
只要人的“心“的问题解决了,人按照释迦牟尼佛所说在意识上“觉悟“了,人就成佛了.
但在如何解决“心“的问题,禅宗内部曾经有过激烈的论战,这就是著名的六祖惠能和神秀的争论。神秀是众僧中的的上座和尚,他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而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使惹尘埃.“
这两个偈子是针锋相对的,是对于如何解决“心“的问题两个完全不同的方法。
神秀提出的是一个渐进修行的方式,意思是说心中的杂染如同镜上的灰尘,需要时刻念佛排除杂念,就像需要经常擦拭镜子上的灰尘一样。
而惠能则提出,什么镜子不镜子的,这本来是不存在的东西。你认为心里有镜子是你在心里造出了一面镜子。只要你认识到实际没有这面镜子,你就觉悟了,你就成佛了。
惠能进一步导出的结论是,能不能成佛其实就是一个认识问题,甚至就是一念之间。
惠能的这个观点,是把释迦牟尼佛的顿悟思想阐述的淋漓尽致,因为佛就是“觉悟“的意思,而且在释迦牟尼佛看来这种觉悟是一种对人生的顿悟。
但对于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没说,后来的佛教各派也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法,但惠能的观点最能表达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