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疯流魏晋爆笑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王导篇
东晋从立国到亡国主要经历了五大世族,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其中又以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为代表。王导从衣冠南渡开始,到稳定江南士族草创帝国,始终不离司马睿左右,可谓开国之巨勋。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统筹全局,救帝国于危难,有匡扶社稷之功,可谓中兴之名臣。
同时作为东晋士族的翘楚,王谢已成为中国古代贵族的一个典范,换言之,如果想给贵族下一个定义,或者想了解贵族的样貌和生活,可以以王谢作为参考。
琅琊王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末以后的家族崛起则从王祥王览兄弟开始。这哥俩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一个入选《二十四孝》一个入选《二十四悌》,这就像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一样,荣耀无限这还要从一个特别的女人朱氏说起。朱氏是王览的生母,王祥的继母。仿佛故意想解释一下亲娘和后妈这两个词的区别,朱老太对哥俩的态度完全不同,对王览那就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对王祥则是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恨不得把他斩草除根。拳打脚踢是常事,又让他扫牛粪,还常常提出一些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基本上把王祥当超人使。比如有一次大冬天的,老太太忽然想吃鲜鱼汤,王祥只好在冰面上解开衣服用体温暖出一个洞来抓鱼,老太太又想吃烤黄雀,要王祥去抓黄雀,你看这要求,比五百强招聘经理还高。还好王祥有个好弟弟王览,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他经常罩着哥哥,王览的妻子也加入反抗的队伍,大家组团对付老太太,这才涉险过关。要不然王祥都死好几回了。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王祥练就了非凡的忍耐力,愈发孝顺和恭谦,父母身体不好,王祥就彻夜陪伴,睡觉都不脱衣服。汤做好之后,必先尝尝冷热咸淡。就这样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曹魏代汉,徐州刺史吕虔听说王祥的贤明,请他出山,当时王祥已经年近六十,推辞不就,弟弟王览亲自劝说,并给他准备了专车——一辆牛车,就这样王祥走牛上任。上任后,王祥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无论剿灭土匪还是处理政务都有两把刷子,就这样他踏入仕途,一步步进入曹魏政权的中枢。进入晋朝以后,王祥官至太保,封雎陵公,至此琅琊王氏已经成为西晋有名望的大族。
说起来还要感谢王祥的继母,当初要不是她对王祥那么狠,王祥也不会成为有名的孝子,王祥成不了有名的孝子,吕虔就不会请他出山,吕虔不请他出山,他就不会成为大官,他成不了大官,琅琊王氏就不会成为名门望族,琅琊王氏成不了名门望族,就没有后面的王与马共天下。所以后妈还是狠点好。
王祥虽然历经三朝,但并不能说他没有气节。高贵乡公曹髦被杀。朝廷之上,由于害怕司马氏的权威,曹魏大臣都不敢声张,只有王祥哭道:"老臣无状"说完涕泪交流,伏倒在地。状=品德+能力,老臣无状=老臣无能+老臣无德。一句老臣无状,足以让史家动容。
司马炎加封为晋王,荀顗、何曾等大臣为了巴结讨好,见到司马炎时行"拜"礼,只有王祥只拱手一揖而已。
也许是人人都爱忠臣,王祥的这些举动非但没有惹怒司马氏,反倒增加了他的威望,官也越做越大。
琅琊王氏中王导那一支并非出于王祥,而是王览之后。据说这与一把神器的配刀有关,有能力的人拥有这把刀,后人将会兴旺发达,位列三公,但是如果能力不足的人,佩戴此刀,反会被其所害。吕虔自认为能力不如王祥,于是把刺刀赠给王祥,王祥临终前又把此刀赠送给弟弟王览。后来,王览的后人果然人才辈出,王导就是其中的代表。
西晋末的衣冠南渡中,王室之中共有五人渡江分别是琅琊王司马睿、弋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史称五马渡江,其中只有琅琊王司马睿最后承继大统。而这又与王氏兄弟分不开。当时司马睿只是西晋王室的偏支,并没有什么威望,渡江已经一个多月了,江南士族跟本没人搭理他。当时王氏兄弟尤其是王敦已经小有名气,经王导策划,在三月三上巳节,为司马睿量身打造了一次盛大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规格和级别都达到了皇上出行的标准配置。王氏兄弟则骑着高头大马为司马睿保驾护航。王导导演的这出戏非常成功,简直造成了轰动效应。顾荣等江南士族首领
当即表示愿意拥护司马睿并服从领导。搞定了江南士族,王导又从北方士族中挑选了一百零六人出任官职,史称百六掾,这样帝国拥有了第一批高级公务员,干部队伍初具规模。
万事具备,公元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穿上了皇帝的新装。新王朝具有明显的混搭风格,南北士族语言不通,大家说话谁也听不懂,那时候又没有什么翻译,沟通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加上南北方饮食起居,生活习俗本就不同,自然互相看不对眼,经常出现矛盾。此时,王导显示了其非凡的治国才略。为了更好的和南方士族交流,他率先学习南方话,并很快就熟练掌握,在很多史料中都记载了王导用吴语和南方士族聊天的情况,而一旦与北方士族对话,则又恢复了他的山东口音。王导还积极鼓励南北通婚,建立血缘纽带,此外王导还常常举行一些宴会,召集南北士族进行互动,增进友谊。在王导的治理下,东晋政权逐渐趋于稳定,其时,王导辅政于内,王敦领兵于外,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共掌帝国大局。可见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并不是一句客套,乃是实话实说而已,在此之后,琅琊王氏的其他成员也开始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世间已无王与谢
谢安篇
在琅琊王氏逐渐达到巅峰之时,他们在南京乌衣巷的邻居陈郡谢氏还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普通士族。其时,离淝水之战的爆发还有好多年,谢安还在隐居,他还没有玩够。但虽说是隐居,并不是宅男,一帮名士陪他喝酒聊天,美女也常常不离左右,"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生活相当滋润。但也不是没有烦恼,比如逃避朝廷的征召,虽然他已经成功地拒绝了几次任命,但他越是推辞,朝廷对他的期望就越高,征召的命令接连不断,甚至有消息传来,他如果再不应诏就将被终身监禁。这种情形有点像现在电子产品的饥饿营销,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但产品却迟迟不上市,人们越是买不到,越是想买,简直要到千呼万唤的地步了。当时流传这么一句话:"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这样的谈论俨然是一副关于救世主的口吻。
从曹魏时期开始算起,谢安这一代是陈郡谢氏的第四代,同时也是黄金一代。谢尚、谢奕、谢万都先后为官,而谢安还是一介布衣,这情况连老婆也不免为他担心,但谢安却并不着急,仍然一如既往地和朝廷玩着躲猫猫,一直到谢万北伐失败。
谢万才华出众,气质非凡,是名士圈中的大牌,但他和殷浩一样,是清谈界的高手,军事界的菜鸟,打仗一窍不通,甚至在兵败逃跑时还忙着找自己的白玉马鞍,就像火灾中还忙着找手机,实在是奇葩。他被废为庶人后,为家族计,谢安才有了做官的心思。
谢安最初在桓温手下任职,后又换过一些官职,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声誉。但是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一件足以影响帝国命运的重要事情,就是派谢玄组建北府兵。
北府,古之京口,即今天的扬州镇江一代,东晋时京口称为北府,孝武帝开元二年,谢玄受命在此组建新军,名为"北府兵"。当时在京口一代从北方而来的难民很多,谢玄到任后挑选其中骁勇善战者组成军队并加以训练,经过几年的经营,逐渐成为一支精锐之师,其中不乏像刘牢之等悍将。在淝水之战以前,北府兵已经与前秦有过多次交手,经过了实战的锤炼,成为当时帝国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公元8年,苻坚大举南侵,先头部队攻克重镇襄阳。东晋朝野震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谢安的一再坚持下,孝武帝决定一战,谢石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前敌总指挥,谢玄任前锋,率北府兵八万开赴前线。另派大将桓冲,驻军长江中游,阻止前秦水军顺流而下。胡彬则率领水师,增援寿阳。
当时,前秦的步骑兵总兵力达到80万以上,但实际抵达前线参加淝水决战的人数约0余万,其余大部及辎重部队则集结于项县一带尚在行军途中。而东晋在正面战场上除了8万北府兵,并无其它部队,八月,双方沿淝水列阵,大战一触即发。
当时双方都寻求决战,谢玄首先向苻坚派出使者,说现在大家隔着淝水无法决战,不如你方军队稍稍后退,让我方渡过淝水,以便决战。当时前秦诸将都大部分表示反对,苻坚却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秦军可以假装后退,诱使晋兵渡河,当晋兵渡到一半时,秦军忽然以骑兵冲杀定能大胜,前敌... -->>
王导篇
东晋从立国到亡国主要经历了五大世族,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其中又以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为代表。王导从衣冠南渡开始,到稳定江南士族草创帝国,始终不离司马睿左右,可谓开国之巨勋。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统筹全局,救帝国于危难,有匡扶社稷之功,可谓中兴之名臣。
同时作为东晋士族的翘楚,王谢已成为中国古代贵族的一个典范,换言之,如果想给贵族下一个定义,或者想了解贵族的样貌和生活,可以以王谢作为参考。
琅琊王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末以后的家族崛起则从王祥王览兄弟开始。这哥俩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一个入选《二十四孝》一个入选《二十四悌》,这就像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一样,荣耀无限这还要从一个特别的女人朱氏说起。朱氏是王览的生母,王祥的继母。仿佛故意想解释一下亲娘和后妈这两个词的区别,朱老太对哥俩的态度完全不同,对王览那就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对王祥则是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恨不得把他斩草除根。拳打脚踢是常事,又让他扫牛粪,还常常提出一些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基本上把王祥当超人使。比如有一次大冬天的,老太太忽然想吃鲜鱼汤,王祥只好在冰面上解开衣服用体温暖出一个洞来抓鱼,老太太又想吃烤黄雀,要王祥去抓黄雀,你看这要求,比五百强招聘经理还高。还好王祥有个好弟弟王览,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他经常罩着哥哥,王览的妻子也加入反抗的队伍,大家组团对付老太太,这才涉险过关。要不然王祥都死好几回了。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王祥练就了非凡的忍耐力,愈发孝顺和恭谦,父母身体不好,王祥就彻夜陪伴,睡觉都不脱衣服。汤做好之后,必先尝尝冷热咸淡。就这样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曹魏代汉,徐州刺史吕虔听说王祥的贤明,请他出山,当时王祥已经年近六十,推辞不就,弟弟王览亲自劝说,并给他准备了专车——一辆牛车,就这样王祥走牛上任。上任后,王祥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无论剿灭土匪还是处理政务都有两把刷子,就这样他踏入仕途,一步步进入曹魏政权的中枢。进入晋朝以后,王祥官至太保,封雎陵公,至此琅琊王氏已经成为西晋有名望的大族。
说起来还要感谢王祥的继母,当初要不是她对王祥那么狠,王祥也不会成为有名的孝子,王祥成不了有名的孝子,吕虔就不会请他出山,吕虔不请他出山,他就不会成为大官,他成不了大官,琅琊王氏就不会成为名门望族,琅琊王氏成不了名门望族,就没有后面的王与马共天下。所以后妈还是狠点好。
王祥虽然历经三朝,但并不能说他没有气节。高贵乡公曹髦被杀。朝廷之上,由于害怕司马氏的权威,曹魏大臣都不敢声张,只有王祥哭道:"老臣无状"说完涕泪交流,伏倒在地。状=品德+能力,老臣无状=老臣无能+老臣无德。一句老臣无状,足以让史家动容。
司马炎加封为晋王,荀顗、何曾等大臣为了巴结讨好,见到司马炎时行"拜"礼,只有王祥只拱手一揖而已。
也许是人人都爱忠臣,王祥的这些举动非但没有惹怒司马氏,反倒增加了他的威望,官也越做越大。
琅琊王氏中王导那一支并非出于王祥,而是王览之后。据说这与一把神器的配刀有关,有能力的人拥有这把刀,后人将会兴旺发达,位列三公,但是如果能力不足的人,佩戴此刀,反会被其所害。吕虔自认为能力不如王祥,于是把刺刀赠给王祥,王祥临终前又把此刀赠送给弟弟王览。后来,王览的后人果然人才辈出,王导就是其中的代表。
西晋末的衣冠南渡中,王室之中共有五人渡江分别是琅琊王司马睿、弋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史称五马渡江,其中只有琅琊王司马睿最后承继大统。而这又与王氏兄弟分不开。当时司马睿只是西晋王室的偏支,并没有什么威望,渡江已经一个多月了,江南士族跟本没人搭理他。当时王氏兄弟尤其是王敦已经小有名气,经王导策划,在三月三上巳节,为司马睿量身打造了一次盛大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规格和级别都达到了皇上出行的标准配置。王氏兄弟则骑着高头大马为司马睿保驾护航。王导导演的这出戏非常成功,简直造成了轰动效应。顾荣等江南士族首领
当即表示愿意拥护司马睿并服从领导。搞定了江南士族,王导又从北方士族中挑选了一百零六人出任官职,史称百六掾,这样帝国拥有了第一批高级公务员,干部队伍初具规模。
万事具备,公元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穿上了皇帝的新装。新王朝具有明显的混搭风格,南北士族语言不通,大家说话谁也听不懂,那时候又没有什么翻译,沟通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加上南北方饮食起居,生活习俗本就不同,自然互相看不对眼,经常出现矛盾。此时,王导显示了其非凡的治国才略。为了更好的和南方士族交流,他率先学习南方话,并很快就熟练掌握,在很多史料中都记载了王导用吴语和南方士族聊天的情况,而一旦与北方士族对话,则又恢复了他的山东口音。王导还积极鼓励南北通婚,建立血缘纽带,此外王导还常常举行一些宴会,召集南北士族进行互动,增进友谊。在王导的治理下,东晋政权逐渐趋于稳定,其时,王导辅政于内,王敦领兵于外,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共掌帝国大局。可见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并不是一句客套,乃是实话实说而已,在此之后,琅琊王氏的其他成员也开始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世间已无王与谢
谢安篇
在琅琊王氏逐渐达到巅峰之时,他们在南京乌衣巷的邻居陈郡谢氏还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普通士族。其时,离淝水之战的爆发还有好多年,谢安还在隐居,他还没有玩够。但虽说是隐居,并不是宅男,一帮名士陪他喝酒聊天,美女也常常不离左右,"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生活相当滋润。但也不是没有烦恼,比如逃避朝廷的征召,虽然他已经成功地拒绝了几次任命,但他越是推辞,朝廷对他的期望就越高,征召的命令接连不断,甚至有消息传来,他如果再不应诏就将被终身监禁。这种情形有点像现在电子产品的饥饿营销,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但产品却迟迟不上市,人们越是买不到,越是想买,简直要到千呼万唤的地步了。当时流传这么一句话:"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这样的谈论俨然是一副关于救世主的口吻。
从曹魏时期开始算起,谢安这一代是陈郡谢氏的第四代,同时也是黄金一代。谢尚、谢奕、谢万都先后为官,而谢安还是一介布衣,这情况连老婆也不免为他担心,但谢安却并不着急,仍然一如既往地和朝廷玩着躲猫猫,一直到谢万北伐失败。
谢万才华出众,气质非凡,是名士圈中的大牌,但他和殷浩一样,是清谈界的高手,军事界的菜鸟,打仗一窍不通,甚至在兵败逃跑时还忙着找自己的白玉马鞍,就像火灾中还忙着找手机,实在是奇葩。他被废为庶人后,为家族计,谢安才有了做官的心思。
谢安最初在桓温手下任职,后又换过一些官职,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声誉。但是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一件足以影响帝国命运的重要事情,就是派谢玄组建北府兵。
北府,古之京口,即今天的扬州镇江一代,东晋时京口称为北府,孝武帝开元二年,谢玄受命在此组建新军,名为"北府兵"。当时在京口一代从北方而来的难民很多,谢玄到任后挑选其中骁勇善战者组成军队并加以训练,经过几年的经营,逐渐成为一支精锐之师,其中不乏像刘牢之等悍将。在淝水之战以前,北府兵已经与前秦有过多次交手,经过了实战的锤炼,成为当时帝国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公元8年,苻坚大举南侵,先头部队攻克重镇襄阳。东晋朝野震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谢安的一再坚持下,孝武帝决定一战,谢石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前敌总指挥,谢玄任前锋,率北府兵八万开赴前线。另派大将桓冲,驻军长江中游,阻止前秦水军顺流而下。胡彬则率领水师,增援寿阳。
当时,前秦的步骑兵总兵力达到80万以上,但实际抵达前线参加淝水决战的人数约0余万,其余大部及辎重部队则集结于项县一带尚在行军途中。而东晋在正面战场上除了8万北府兵,并无其它部队,八月,双方沿淝水列阵,大战一触即发。
当时双方都寻求决战,谢玄首先向苻坚派出使者,说现在大家隔着淝水无法决战,不如你方军队稍稍后退,让我方渡过淝水,以便决战。当时前秦诸将都大部分表示反对,苻坚却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秦军可以假装后退,诱使晋兵渡河,当晋兵渡到一半时,秦军忽然以骑兵冲杀定能大胜,前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