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明末总兵官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注:本故事中百分之八十的人物俱是史实人物)
安邦俊兵败如山倒,集合残兵败将一路向安顺退去。杨林深知“宜将胜勇追穷寇”的道理,率领所部和苗军精锐一路追杀。撵的安邦俊连坐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各位看官也许认为作者也太能胡扯了,四万大军那能一下子败得这么快。看史书我们都知道,什么斩首叛军或贼寇几万几万的,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老弱病残。安邦彦起事时几乎是动员了全族,就是家属什么的都算上了才凑够十万之数围攻贵阳。这四万大军里就包含了许多老幼,再加上装备简陋缺乏训练那里会是官军的对手?打了胜仗倒没什么,可打了败仗就收也收不住了。一路下来就是跑,不停的跑。犹如放羊一般被官军衔尾追击。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人都愿意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做雪中送碳的事情。安邦俊现在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了。
第一个知道安邦俊全军大败的是镇宁苗人首领柳长河,因为他派人时刻盯着双方的动向。现在一看机会来了,立刻纠集数千人马埋伏在镇宁去往安顺的道路上,结果伏击了安邦俊的中军。
安邦俊一边大骂柳长河落井下石,一边组织兵力反击。可没等他战上几个回合,杨林率部赶到了。一番厮杀后安邦俊再败,一路向安顺溃退。副将衡开竹以下大小头目数十人被杨林部斩俘。
接下来知道安邦俊战败的是各族的大小土司头人和地主乡绅。这些人在镇远营侦缉队的组织和蛊惑下,纷纷聚集族人或是乡勇沿途袭击安邦俊的溃军。这下更让安邦俊的境况雪上加霜。他一边要应付后面的追兵,一边要应付不断暗箭袭击的侦缉队和土司乡绅,麾下将士的士气更是一跌再跌。许多人趁着头目不注意或是投降或是逃入深山老林,出征时几万大军现今所剩无几,仅余数千残兵败将还跟着安邦俊。
杨林一边率部追击安邦俊败军,一边分别向四川布政使朱燮元和贵州巡抚王三善汇报情况。希望川黔各路大军尽快行动,合围安邦彦于贵阳城下。
王三善现今驻扎于平越,是离贵阳最近的官军。杨林请求他等自己率部到达贵阳后东西夹击安邦彦,意图一举击溃叛军主力。与此同时杨林向黔西南、滇西北等地派出使者,携奢崇辉、老虫添等叛军头目首级,大肆宣扬叛军精锐被官军大败于鹰头岭,藉此希望震慑包藏祸心和蠢蠢欲动的大小土司头人。他又致信云南巡抚闵洪学,详细报告了黔西南叛军的情况,请求他给予支援。
果然不出所料,即便安效良这样的叛军悍目,闻知安邦俊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也惊骇不已。其余的土司头人闻听杨林的名字吓得浑身直冒冷汗。接下来最让他们敢怒不敢言的事情就是杨林的镇远营侦缉队。
杨林为了稳固黔西南、滇西北的局势,防止大小土司头人在自己背后捣乱,于追击安邦俊的路上抽调大批人员组建侦缉队,分赴各地执行相关任务。同时,萧文远根据贵州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为杨林献上“私土归公”、“摊丁取税”和“招流立矿”三策。
明末时期各地土地兼并严重,以致农民起义和暴--动此起彼伏。“私土归公”就是针对这一情况制定的。简单的说就是所有无主、荒芜、丢弃的土地俱为官府所有,并购买地主手中多余的土地。以每户十亩或以上的形式与无地的贫民签订五年以上期租约。其收获的作物与官府三七分成,即农民占大头官府占小头,所收之物即为租赋。这样就确保了农民有地可耕,从根源上减少和杜绝流民的产生。为了防止有人趁机钻空子与贫民争地,官府鼓励民众匿名揭发不法行为,并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严惩。
“摊丁取税”是针对明朝时地主官绅阶层不缴税赋,致使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而定。它的核心内容与满清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相似,但要比其更加合理和完善。即不分贫富贵贱,按每户实际拥有的土地和人口数量统一征税。这一制度触动了地主官绅的根本利益,但是在这非常时期,谁手里有兵谁就是权威。尤其川南、贵州、云南饱受安奢之乱蹂躏,各地方官员或逃或死,以致“千里幅员,有民无官”(摘自云南巡抚闵洪学《抚滇奏草》)。
杨林率部转战川黔多日,是唯一一支自战乱初起便坚持进攻的官军。其他各路官军或是战败溃散,或是按兵不动,唯独他连战连捷斩俘无数,因此声名极盛。在这个时期他推出这一税收政策,谁敢不听?不听的人好办,一顶“暗中助逆,对抗官军”的大帽子扣上,全家皆斩!吓的那些地主官绅心里直哆嗦,到底谁是官军谁是贼寇啊?
那么谁来负责实施这些政策和征收税赋?镇远营侦缉队!
随着杨林在鹰头岭大败四万叛军的消息传开,镇远营侦缉队的名声也是水涨船高。他们身穿便衣四处活动,屡屡抓获逃匿的叛军头目。侦缉队在黔北和黔西地区的名字比东厂的名声还响亮。地主官绅现在最怕的一句话就是“镇远营侦缉队奉命平叛”。只要谁听到这句话,那么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而且是就地执行,连上诉喊冤的机会都没有。倒不是侦缉队乱杀无辜,而是有些地主官绅属于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类型。对这种人,杨林的命令只有一个字——斩!只要杀掉一个这样敢反对的,剩下的全都乖乖的听话。例如说杨林部少粮食了,他们就要立码杀猪宰羊去劳军。说杨林部缺军饷了,他们就得拿上银子去犒军。
杨林不是傻瓜和莽夫,他深深懂得“胡萝卜加大棒”的道理。对地主官绅阶层还是拉拢结交居多。劳军犒军意思意思就得了,不能把他们得罪太深,否则是为自己树敌。例如他成立某某地“保乡会”,组建地方乡勇组织,然后推举某位德高望重的地主或乡绅担任会长,再给其他人一些虚职进行拉拢,满足他们虽然有钱但是无官名的虚荣心。这样就缓和了他们因为税制而产生的抵触心理。总之,杨林用尽一切手段拉拢结交地主官绅阶层。因为在这个年代说什么要依靠人民群众等等的话就等于废话。地主官绅历来是华夏的主体阶层,把他们得罪了,就等于把自己的生路堵死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黄巢和李自成。
“招流立矿”容易理解,就是根据川黔多矿物的特点,以官府的名义招收流民和恢复自由之身的奴隶开矿勘采。同时让镇远营伤残将士或家属负责管理工作,既解决了镇远营将士的后顾之忧,又可让他们更加安心的服役。最重要的是增加了财政收入。
萧文远提出的这一系列政治、经济策略后,在短期内还看不出效果,但... -->>
(注:本故事中百分之八十的人物俱是史实人物)
安邦俊兵败如山倒,集合残兵败将一路向安顺退去。杨林深知“宜将胜勇追穷寇”的道理,率领所部和苗军精锐一路追杀。撵的安邦俊连坐下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各位看官也许认为作者也太能胡扯了,四万大军那能一下子败得这么快。看史书我们都知道,什么斩首叛军或贼寇几万几万的,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老弱病残。安邦彦起事时几乎是动员了全族,就是家属什么的都算上了才凑够十万之数围攻贵阳。这四万大军里就包含了许多老幼,再加上装备简陋缺乏训练那里会是官军的对手?打了胜仗倒没什么,可打了败仗就收也收不住了。一路下来就是跑,不停的跑。犹如放羊一般被官军衔尾追击。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人都愿意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做雪中送碳的事情。安邦俊现在就遇到这样的情况了。
第一个知道安邦俊全军大败的是镇宁苗人首领柳长河,因为他派人时刻盯着双方的动向。现在一看机会来了,立刻纠集数千人马埋伏在镇宁去往安顺的道路上,结果伏击了安邦俊的中军。
安邦俊一边大骂柳长河落井下石,一边组织兵力反击。可没等他战上几个回合,杨林率部赶到了。一番厮杀后安邦俊再败,一路向安顺溃退。副将衡开竹以下大小头目数十人被杨林部斩俘。
接下来知道安邦俊战败的是各族的大小土司头人和地主乡绅。这些人在镇远营侦缉队的组织和蛊惑下,纷纷聚集族人或是乡勇沿途袭击安邦俊的溃军。这下更让安邦俊的境况雪上加霜。他一边要应付后面的追兵,一边要应付不断暗箭袭击的侦缉队和土司乡绅,麾下将士的士气更是一跌再跌。许多人趁着头目不注意或是投降或是逃入深山老林,出征时几万大军现今所剩无几,仅余数千残兵败将还跟着安邦俊。
杨林一边率部追击安邦俊败军,一边分别向四川布政使朱燮元和贵州巡抚王三善汇报情况。希望川黔各路大军尽快行动,合围安邦彦于贵阳城下。
王三善现今驻扎于平越,是离贵阳最近的官军。杨林请求他等自己率部到达贵阳后东西夹击安邦彦,意图一举击溃叛军主力。与此同时杨林向黔西南、滇西北等地派出使者,携奢崇辉、老虫添等叛军头目首级,大肆宣扬叛军精锐被官军大败于鹰头岭,藉此希望震慑包藏祸心和蠢蠢欲动的大小土司头人。他又致信云南巡抚闵洪学,详细报告了黔西南叛军的情况,请求他给予支援。
果然不出所料,即便安效良这样的叛军悍目,闻知安邦俊几乎全军覆没的消息也惊骇不已。其余的土司头人闻听杨林的名字吓得浑身直冒冷汗。接下来最让他们敢怒不敢言的事情就是杨林的镇远营侦缉队。
杨林为了稳固黔西南、滇西北的局势,防止大小土司头人在自己背后捣乱,于追击安邦俊的路上抽调大批人员组建侦缉队,分赴各地执行相关任务。同时,萧文远根据贵州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为杨林献上“私土归公”、“摊丁取税”和“招流立矿”三策。
明末时期各地土地兼并严重,以致农民起义和暴--动此起彼伏。“私土归公”就是针对这一情况制定的。简单的说就是所有无主、荒芜、丢弃的土地俱为官府所有,并购买地主手中多余的土地。以每户十亩或以上的形式与无地的贫民签订五年以上期租约。其收获的作物与官府三七分成,即农民占大头官府占小头,所收之物即为租赋。这样就确保了农民有地可耕,从根源上减少和杜绝流民的产生。为了防止有人趁机钻空子与贫民争地,官府鼓励民众匿名揭发不法行为,并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严惩。
“摊丁取税”是针对明朝时地主官绅阶层不缴税赋,致使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而定。它的核心内容与满清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相似,但要比其更加合理和完善。即不分贫富贵贱,按每户实际拥有的土地和人口数量统一征税。这一制度触动了地主官绅的根本利益,但是在这非常时期,谁手里有兵谁就是权威。尤其川南、贵州、云南饱受安奢之乱蹂躏,各地方官员或逃或死,以致“千里幅员,有民无官”(摘自云南巡抚闵洪学《抚滇奏草》)。
杨林率部转战川黔多日,是唯一一支自战乱初起便坚持进攻的官军。其他各路官军或是战败溃散,或是按兵不动,唯独他连战连捷斩俘无数,因此声名极盛。在这个时期他推出这一税收政策,谁敢不听?不听的人好办,一顶“暗中助逆,对抗官军”的大帽子扣上,全家皆斩!吓的那些地主官绅心里直哆嗦,到底谁是官军谁是贼寇啊?
那么谁来负责实施这些政策和征收税赋?镇远营侦缉队!
随着杨林在鹰头岭大败四万叛军的消息传开,镇远营侦缉队的名声也是水涨船高。他们身穿便衣四处活动,屡屡抓获逃匿的叛军头目。侦缉队在黔北和黔西地区的名字比东厂的名声还响亮。地主官绅现在最怕的一句话就是“镇远营侦缉队奉命平叛”。只要谁听到这句话,那么就等于被判了死刑。而且是就地执行,连上诉喊冤的机会都没有。倒不是侦缉队乱杀无辜,而是有些地主官绅属于那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类型。对这种人,杨林的命令只有一个字——斩!只要杀掉一个这样敢反对的,剩下的全都乖乖的听话。例如说杨林部少粮食了,他们就要立码杀猪宰羊去劳军。说杨林部缺军饷了,他们就得拿上银子去犒军。
杨林不是傻瓜和莽夫,他深深懂得“胡萝卜加大棒”的道理。对地主官绅阶层还是拉拢结交居多。劳军犒军意思意思就得了,不能把他们得罪太深,否则是为自己树敌。例如他成立某某地“保乡会”,组建地方乡勇组织,然后推举某位德高望重的地主或乡绅担任会长,再给其他人一些虚职进行拉拢,满足他们虽然有钱但是无官名的虚荣心。这样就缓和了他们因为税制而产生的抵触心理。总之,杨林用尽一切手段拉拢结交地主官绅阶层。因为在这个年代说什么要依靠人民群众等等的话就等于废话。地主官绅历来是华夏的主体阶层,把他们得罪了,就等于把自己的生路堵死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历史上的黄巢和李自成。
“招流立矿”容易理解,就是根据川黔多矿物的特点,以官府的名义招收流民和恢复自由之身的奴隶开矿勘采。同时让镇远营伤残将士或家属负责管理工作,既解决了镇远营将士的后顾之忧,又可让他们更加安心的服役。最重要的是增加了财政收入。
萧文远提出的这一系列政治、经济策略后,在短期内还看不出效果,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