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穿越去做地主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请记得收藏)熙宁八年,十月末的朝堂上热闹非凡,是年二十七岁的皇帝不时的掐掐眉头,看着一旁明显情绪不好的丞相王安石,再看吵翻天的大臣们,只得叹口气,自从提议编制蕃兵后,朝堂上这样的状况就不时生。
“众位爱卿,我记得越州知州赵大人曾上书说吴越将逢饥荒,现今如何?”皇帝想先撇开这个令人烦恼的编制问题,却又突然想起另一件让他忧心的事,不由坐正身子,打断正激烈争吵的众臣。
听到皇帝的问话,大殿里一时间有些安静,不少目光都悄悄的扫过面色严肃的丞相大人,自从熙宁三年被贬之后,曾经的铁面御史阅道大人已经五年没有进过京城了,算起来,如今的他已经是个六十七岁的老人了。
“陛下,臣正有本奏,越州知州赵拚私征钱粮囤积,致使吴越之地粮价飞涨,无视青苗之法。”丞相王安石出列道,他的情绪有些激动,已经五十四岁的他经过去年的罢相事件,再次出现在朝堂上,显得老了很多。
朝堂上一片低语声,想当年时任参知政事的赵大人,力排众议推举牛脾气的王安石为相,不料转眼之间二人却翻脸成仇,原因就是因为“青苗法”,随着司马光大人辞枢密副使而去,赵大人也上书请辞,皇帝肯留不得,只得将其贬往杭州,自此在外历次专任,再未入朝。
二次为相的王安石也是十分的着急,他一生的抱负就是强国富民,却迟迟不得实现,去年只得负气而去,耐不过皇帝的恳求再次入朝,更觉艰难,最让他忧心的是当初那个意气风的小皇帝,也开始对他有些敷衍,这种情况下,谁要动他的新法半点,就怪不得他王安石给谁急。
如今朝堂中站的多数是王安石的派系,一时间除了嗡嗡的低声交谈,并无人出列说话。
皇帝心里叹了口气,下意识的避开了王安石咄咄的目光,问道:“可真有此事?”
就在这时,翰林侍读学士沈括迈步而出,他刚刚出使契丹归来,并如同以往奉上一本游记,其中详记了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上报与朝廷,让小皇帝甚为欢喜。
“陛下,吴越之灾的确属实,臣曾派人查看,因今夏久旱,吴越之地粮食减产已成大势,偏又遇上稻瘟之灾,赵大人此举极为明智。”沈括朗朗说道。
皇帝为解了赵拚的难舒了口气,听到灾情属实,又忧心忡忡,说道:“如此国库应当拨粮赈灾。”
沈括再次一躬身道:“陛下无须忧心,臣尚未说完,幸得一人治得稻瘟,吴越除了因旱灾所造成的减产之外,并无再大损失。”
不仅皇帝,所有大臣听了纷纷来了兴趣,而这时大臣们也想起自己先前收到的各种奏章,记起了四五地的知州所说的同一个人名,于是纷纷上奏。
“刘彦章?”皇帝来了兴趣,他是一个心怀壮志,又忧国忧民的年轻人,最期待的就是富国强民,所以对王安石极力推崇百般爱护,只不过去年郑侠事件带给他极大地阴影,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力排众议推行的富国强民的新法,带来的确是一场惨不忍睹的流民图,这对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此时再听到旱灾饥荒,皇帝的忍不住又要长声哀叹,莫非上天真的在惩罚他强变祖宗之法?而这个治好稻瘟的刘彦章的突然出现,让皇帝心中一亮,也许上天并没有要断了他生路。
“此人可是吴越老农?”皇帝问道。
“回陛下,据赵大人描述,此人是个年方十六的少年,而且,是北方人氏。”一位大臣回答,他在接到一封上书时,并不在意,以为又是这些地方官员在胡吹乱奏,但随着书信的增多,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尤其是连严谨的赵大人都写了奏折,称此是我大宋之福,要求皇帝嘉奖这个年轻人,他才不得不信了。
“十六岁!”皇帝惊讶的说,他几乎从龙椅上站起来,“一个生在北方的少年?他是谁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如此厉害,他的家人岂不更甚?”
“陛下,成安县令朱文清报,刘彦章就是他县十方村人,家中有老母妻子,并报呈今年他们家种的水稻亩产八石。”翰林学士邓绾忙出列回道,他已经很久没在朝堂上说话了,皇帝已经很明显的表明不喜欢他,而那个拗相公却从不为他说半句好话,枉费自己为了他弹劾吕惠卿才被众人视为墙头草而不齿。
邓绾时刻处在要被贬去南蛮之地的不安中,这些日子能不说就不说话,希望皇帝可以忽略他,但这时候,他看出皇帝对这个年轻人很感兴趣,也正巧看到那个被贬的曾布的亲信上来的奏折,幸好他因为怕这些人得知自己失势,而趁机说自己坏话特意拿过来看,才知道这些内容,他知道这句话说出去,皇帝一定很高兴,可见老天爷都在帮他。
>
(请记得收藏)熙宁八年,十月末的朝堂上热闹非凡,是年二十七岁的皇帝不时的掐掐眉头,看着一旁明显情绪不好的丞相王安石,再看吵翻天的大臣们,只得叹口气,自从提议编制蕃兵后,朝堂上这样的状况就不时生。
“众位爱卿,我记得越州知州赵大人曾上书说吴越将逢饥荒,现今如何?”皇帝想先撇开这个令人烦恼的编制问题,却又突然想起另一件让他忧心的事,不由坐正身子,打断正激烈争吵的众臣。
听到皇帝的问话,大殿里一时间有些安静,不少目光都悄悄的扫过面色严肃的丞相大人,自从熙宁三年被贬之后,曾经的铁面御史阅道大人已经五年没有进过京城了,算起来,如今的他已经是个六十七岁的老人了。
“陛下,臣正有本奏,越州知州赵拚私征钱粮囤积,致使吴越之地粮价飞涨,无视青苗之法。”丞相王安石出列道,他的情绪有些激动,已经五十四岁的他经过去年的罢相事件,再次出现在朝堂上,显得老了很多。
朝堂上一片低语声,想当年时任参知政事的赵大人,力排众议推举牛脾气的王安石为相,不料转眼之间二人却翻脸成仇,原因就是因为“青苗法”,随着司马光大人辞枢密副使而去,赵大人也上书请辞,皇帝肯留不得,只得将其贬往杭州,自此在外历次专任,再未入朝。
二次为相的王安石也是十分的着急,他一生的抱负就是强国富民,却迟迟不得实现,去年只得负气而去,耐不过皇帝的恳求再次入朝,更觉艰难,最让他忧心的是当初那个意气风的小皇帝,也开始对他有些敷衍,这种情况下,谁要动他的新法半点,就怪不得他王安石给谁急。
如今朝堂中站的多数是王安石的派系,一时间除了嗡嗡的低声交谈,并无人出列说话。
皇帝心里叹了口气,下意识的避开了王安石咄咄的目光,问道:“可真有此事?”
就在这时,翰林侍读学士沈括迈步而出,他刚刚出使契丹归来,并如同以往奉上一本游记,其中详记了辽国山川险阻及风俗人情上报与朝廷,让小皇帝甚为欢喜。
“陛下,吴越之灾的确属实,臣曾派人查看,因今夏久旱,吴越之地粮食减产已成大势,偏又遇上稻瘟之灾,赵大人此举极为明智。”沈括朗朗说道。
皇帝为解了赵拚的难舒了口气,听到灾情属实,又忧心忡忡,说道:“如此国库应当拨粮赈灾。”
沈括再次一躬身道:“陛下无须忧心,臣尚未说完,幸得一人治得稻瘟,吴越除了因旱灾所造成的减产之外,并无再大损失。”
不仅皇帝,所有大臣听了纷纷来了兴趣,而这时大臣们也想起自己先前收到的各种奏章,记起了四五地的知州所说的同一个人名,于是纷纷上奏。
“刘彦章?”皇帝来了兴趣,他是一个心怀壮志,又忧国忧民的年轻人,最期待的就是富国强民,所以对王安石极力推崇百般爱护,只不过去年郑侠事件带给他极大地阴影,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力排众议推行的富国强民的新法,带来的确是一场惨不忍睹的流民图,这对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此时再听到旱灾饥荒,皇帝的忍不住又要长声哀叹,莫非上天真的在惩罚他强变祖宗之法?而这个治好稻瘟的刘彦章的突然出现,让皇帝心中一亮,也许上天并没有要断了他生路。
“此人可是吴越老农?”皇帝问道。
“回陛下,据赵大人描述,此人是个年方十六的少年,而且,是北方人氏。”一位大臣回答,他在接到一封上书时,并不在意,以为又是这些地方官员在胡吹乱奏,但随着书信的增多,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尤其是连严谨的赵大人都写了奏折,称此是我大宋之福,要求皇帝嘉奖这个年轻人,他才不得不信了。
“十六岁!”皇帝惊讶的说,他几乎从龙椅上站起来,“一个生在北方的少年?他是谁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如此厉害,他的家人岂不更甚?”
“陛下,成安县令朱文清报,刘彦章就是他县十方村人,家中有老母妻子,并报呈今年他们家种的水稻亩产八石。”翰林学士邓绾忙出列回道,他已经很久没在朝堂上说话了,皇帝已经很明显的表明不喜欢他,而那个拗相公却从不为他说半句好话,枉费自己为了他弹劾吕惠卿才被众人视为墙头草而不齿。
邓绾时刻处在要被贬去南蛮之地的不安中,这些日子能不说就不说话,希望皇帝可以忽略他,但这时候,他看出皇帝对这个年轻人很感兴趣,也正巧看到那个被贬的曾布的亲信上来的奏折,幸好他因为怕这些人得知自己失势,而趁机说自己坏话特意拿过来看,才知道这些内容,他知道这句话说出去,皇帝一定很高兴,可见老天爷都在帮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