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敕勒歌:两魏英雄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元善见其实也没报多大希望,毕竟眼下高澄大权在握,朝野上下、宫城内外全都是高家的人,又有谁敢于不顾自身安危做这种成功率小得看不见的事情?
关键时刻,一个老学究站了出来,表示支持皇帝对付高澄。
这个人名叫荀济。他并不是东魏国内的人,而是来自南梁。
荀济的辈分很老,他年轻时居住在江东,跟梁武帝萧衍还是布衣之交。荀济生性自负,他也知道萧衍素有大志,但就是不服萧衍,号称只要萧衍敢造反,自己就领兵去平叛,把萧衍气得不想理他。等萧衍当皇帝之后,有人跟他推荐荀济,萧衍道:“荀济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太喜欢唱反调瞎捣乱,不是可用之人。”
萧衍还是有一些气量的,他不用荀济,但也没想着给荀济小鞋穿。没想到荀济死性不改,明知道萧衍好佛如命,还专门写了一封谏书给萧衍,把佛教贬得一无是处。这下戳到萧衍的肺管子了,他一怒之下打算把荀济抓起来砍了。
好在萧衍的秘书朱异跟荀济关系也很好,提前通知他跑路,于是荀济逃离南梁,投奔了东魏。高澄很仰慕荀济的大名,任命他为侍读,负责陪皇帝读书。
关于启用荀济这件事,高欢起初是不同意的。高欢看人很厉害,他知道荀济才学虽高,但太喜欢无事生非了。他如果当个没权的学究,还可以成就一番文学事业,如果让他出来做官,迟早会出问题。无奈高澄一直坚持,高欢最后还是妥协了。
荀济此时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官职也从侍读变成了散骑常侍。但他老毛病依旧没改。他知道元善见的心意之后,当即偷偷向元善见表了忠心,表示坚决支持皇帝,跟高澄势不两立。
在荀济的工作下,祠部郎中元瑾、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济北王元徽等几个利益相关的王爷也先后加入了进来。元瑾是广阳王元渊的儿子,元大器是华山王元鸷的儿子,元宣洪是淮南王元敬先的儿子,元徽是原北魏丞相高阳王元雍的孙子(跟元子攸时期的那个元徽重名)。
大家聚在一起偷偷商量办法,最后一致觉得当前形势下,还是采用元子攸对付尔朱荣的办法最有效,也就是找借口把高澄骗进宫,趁他势单力孤的时候突然出手把他做掉。
可惜这几个人不是王爷就是老头,基本没啥战斗力,真正动手还得专业的武士来干才行。
但问题是高澄已经借鉴了前朝的经验,对元善见监视得非常严格,宫城里的卫兵都是高家的人,根本不能用。
这几个王爷倒是可以从自己家找出一些忠于皇帝的武士,但怎么把这帮人搞到宫里来又成了新的问题。根据规定,王爷进宫时身边的随从人数非常有限,老鼠搬家式一点一点往里带又很容易暴露。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想了个土办法:挖地道。
只要挖出一条连通宫城内外的地道,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批武士偷偷潜进宫中,后面的事情也就好办了。
挖地道是个大工程,好在现在高澄还没有篡位的想法,所以元善见可以慢慢干。但是,挖地道挖出来的土怎么办?
荀济有办法,他宣称要在宫内开学术讲座,为了让皇帝听起来方便,同时让后宫妃子们也能跟着学习,需要在宫内修建一座土山当讲台。
于是在这个借口的掩护下,几位王爷派遣心腹人员进宫开始偷偷挖地道,挖出来的土就直接堆到土山上,反正土山规模大,多点儿少点儿谁也看不出来。
计划开始阶段执行得很顺利,但挖到千秋门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时候,出问题了。
千秋门的守军也是高澄的人,其中有个人耳朵好使,人也比较机警,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地下有挖土的声音,觉得情况可疑,立刻向上级反映,最终汇报到高澄那里。
高澄聪明,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这肯定是元善见打算挖地道暗算我。他恼羞成怒,连夜领兵气势汹汹地闯进皇宫。挖地道的人不知道暴露了,还在热火朝天地干活,结果被抓了个现行。
元善见听说高澄领兵进宫,知道计划已经暴露了。事已至此,也没必要藏着掖着的了,他整理一下衣服,在房间里正襟危坐等着高澄。
高澄命令把其他人都抓起来,自己直接进到元善见的房间里,让人搬过胡床大大咧咧坐下,质问元善见道:“我高氏父子功劳这么大,对陛下这么好,陛下为啥要造反捏?这肯定是你身边的嫔妃在挑拨离间。”他也不等元善见辩解,当即命令左右去后宫,想要把胡夫人和李嫔两个重要妃子抓起来砍了。
元善见气得直哆嗦,他对高澄道:“你说这话亏不亏心呐,自古以来你听说过有皇帝造反的道理么?现在明明是你要造反,反倒倒打一耙来指责我?现在局势很清楚,只有干掉你才能保全社稷,否则必定天下大乱。我反正已经豁出去了,如果你真要弑君谋逆,赶紧动手吧!”
这几句话义正严辞,把高澄整没电了。古代的君臣地位不是说着玩的,魏代汉,晋代魏,以及南朝的宋、齐、梁三代,虽然本质上是篡位,但表面上都走了禅让的流程。高澄就算再跋扈,直接砍了当朝皇帝这种事情他也不敢干。
于是高澄赶紧起身给元善见道歉,也不敢追究两位嫔妃的罪名了,他当夜在宫城之中摆酒赔罪,安抚元善见的情绪。
这次计划败露,意味着元善见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绝望之下,他反倒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想怎么处置就随你吧,大不了你整死我。
高澄还真不敢拿元善见怎么样,但他也不能容忍元善见再这样瞎搞。三天之后,他下令把元善见软禁在含章堂,不再允许他跟外人私自接触。
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高澄下令把参与这次计划的所有人统统抓起来,烹杀在邺城的东市。
荀济也包括在内。
荀济是高澄提拔重用的,高澄实在没想到他居然也会站在皇帝那边反对自己,感到非常痛心。高澄一直很敬重荀济的才华,很想找个借口赦免荀济的死罪。于是他派侍中杨遵彦去问一下荀济为什么要掺和这件事。结果荀济回答道:“我这么大岁数了,还什么大事都没干过,不甘心,所以才打算挟天子,诛权臣。”
高澄一听这老头不是没事找事么,合着就是嫌生活太平淡,想通过干掉我来找点儿刺激啊。他还是不死心,亲自去见荀济,问他到底为什么谋反,是不是有什么委屈隐情?
只要荀济随便找一个理由,高澄都可以免去他的死罪。
结果荀济正色回答道:“我奉皇帝圣旨诛杀高澄,名正言顺,你凭什么说我是谋反?”
高澄知道多说无益,这老头已经没救了。
由于荀济年纪大,高澄最后给他留了一点儿尊严,没有直接拖着游街,而是用一辆小车载着他到达刑场,连人带车一把火都给烧了。
/> 元善见其实也没报多大希望,毕竟眼下高澄大权在握,朝野上下、宫城内外全都是高家的人,又有谁敢于不顾自身安危做这种成功率小得看不见的事情?
关键时刻,一个老学究站了出来,表示支持皇帝对付高澄。
这个人名叫荀济。他并不是东魏国内的人,而是来自南梁。
荀济的辈分很老,他年轻时居住在江东,跟梁武帝萧衍还是布衣之交。荀济生性自负,他也知道萧衍素有大志,但就是不服萧衍,号称只要萧衍敢造反,自己就领兵去平叛,把萧衍气得不想理他。等萧衍当皇帝之后,有人跟他推荐荀济,萧衍道:“荀济这个人虽然很有才华,但太喜欢唱反调瞎捣乱,不是可用之人。”
萧衍还是有一些气量的,他不用荀济,但也没想着给荀济小鞋穿。没想到荀济死性不改,明知道萧衍好佛如命,还专门写了一封谏书给萧衍,把佛教贬得一无是处。这下戳到萧衍的肺管子了,他一怒之下打算把荀济抓起来砍了。
好在萧衍的秘书朱异跟荀济关系也很好,提前通知他跑路,于是荀济逃离南梁,投奔了东魏。高澄很仰慕荀济的大名,任命他为侍读,负责陪皇帝读书。
关于启用荀济这件事,高欢起初是不同意的。高欢看人很厉害,他知道荀济才学虽高,但太喜欢无事生非了。他如果当个没权的学究,还可以成就一番文学事业,如果让他出来做官,迟早会出问题。无奈高澄一直坚持,高欢最后还是妥协了。
荀济此时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官职也从侍读变成了散骑常侍。但他老毛病依旧没改。他知道元善见的心意之后,当即偷偷向元善见表了忠心,表示坚决支持皇帝,跟高澄势不两立。
在荀济的工作下,祠部郎中元瑾、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济北王元徽等几个利益相关的王爷也先后加入了进来。元瑾是广阳王元渊的儿子,元大器是华山王元鸷的儿子,元宣洪是淮南王元敬先的儿子,元徽是原北魏丞相高阳王元雍的孙子(跟元子攸时期的那个元徽重名)。
大家聚在一起偷偷商量办法,最后一致觉得当前形势下,还是采用元子攸对付尔朱荣的办法最有效,也就是找借口把高澄骗进宫,趁他势单力孤的时候突然出手把他做掉。
可惜这几个人不是王爷就是老头,基本没啥战斗力,真正动手还得专业的武士来干才行。
但问题是高澄已经借鉴了前朝的经验,对元善见监视得非常严格,宫城里的卫兵都是高家的人,根本不能用。
这几个王爷倒是可以从自己家找出一些忠于皇帝的武士,但怎么把这帮人搞到宫里来又成了新的问题。根据规定,王爷进宫时身边的随从人数非常有限,老鼠搬家式一点一点往里带又很容易暴露。
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想了个土办法:挖地道。
只要挖出一条连通宫城内外的地道,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大批武士偷偷潜进宫中,后面的事情也就好办了。
挖地道是个大工程,好在现在高澄还没有篡位的想法,所以元善见可以慢慢干。但是,挖地道挖出来的土怎么办?
荀济有办法,他宣称要在宫内开学术讲座,为了让皇帝听起来方便,同时让后宫妃子们也能跟着学习,需要在宫内修建一座土山当讲台。
于是在这个借口的掩护下,几位王爷派遣心腹人员进宫开始偷偷挖地道,挖出来的土就直接堆到土山上,反正土山规模大,多点儿少点儿谁也看不出来。
计划开始阶段执行得很顺利,但挖到千秋门下,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的时候,出问题了。
千秋门的守军也是高澄的人,其中有个人耳朵好使,人也比较机警,他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到地下有挖土的声音,觉得情况可疑,立刻向上级反映,最终汇报到高澄那里。
高澄聪明,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这肯定是元善见打算挖地道暗算我。他恼羞成怒,连夜领兵气势汹汹地闯进皇宫。挖地道的人不知道暴露了,还在热火朝天地干活,结果被抓了个现行。
元善见听说高澄领兵进宫,知道计划已经暴露了。事已至此,也没必要藏着掖着的了,他整理一下衣服,在房间里正襟危坐等着高澄。
高澄命令把其他人都抓起来,自己直接进到元善见的房间里,让人搬过胡床大大咧咧坐下,质问元善见道:“我高氏父子功劳这么大,对陛下这么好,陛下为啥要造反捏?这肯定是你身边的嫔妃在挑拨离间。”他也不等元善见辩解,当即命令左右去后宫,想要把胡夫人和李嫔两个重要妃子抓起来砍了。
元善见气得直哆嗦,他对高澄道:“你说这话亏不亏心呐,自古以来你听说过有皇帝造反的道理么?现在明明是你要造反,反倒倒打一耙来指责我?现在局势很清楚,只有干掉你才能保全社稷,否则必定天下大乱。我反正已经豁出去了,如果你真要弑君谋逆,赶紧动手吧!”
这几句话义正严辞,把高澄整没电了。古代的君臣地位不是说着玩的,魏代汉,晋代魏,以及南朝的宋、齐、梁三代,虽然本质上是篡位,但表面上都走了禅让的流程。高澄就算再跋扈,直接砍了当朝皇帝这种事情他也不敢干。
于是高澄赶紧起身给元善见道歉,也不敢追究两位嫔妃的罪名了,他当夜在宫城之中摆酒赔罪,安抚元善见的情绪。
这次计划败露,意味着元善见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绝望之下,他反倒觉得一切都无所谓了。想怎么处置就随你吧,大不了你整死我。
高澄还真不敢拿元善见怎么样,但他也不能容忍元善见再这样瞎搞。三天之后,他下令把元善见软禁在含章堂,不再允许他跟外人私自接触。
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高澄下令把参与这次计划的所有人统统抓起来,烹杀在邺城的东市。
荀济也包括在内。
荀济是高澄提拔重用的,高澄实在没想到他居然也会站在皇帝那边反对自己,感到非常痛心。高澄一直很敬重荀济的才华,很想找个借口赦免荀济的死罪。于是他派侍中杨遵彦去问一下荀济为什么要掺和这件事。结果荀济回答道:“我这么大岁数了,还什么大事都没干过,不甘心,所以才打算挟天子,诛权臣。”
高澄一听这老头不是没事找事么,合着就是嫌生活太平淡,想通过干掉我来找点儿刺激啊。他还是不死心,亲自去见荀济,问他到底为什么谋反,是不是有什么委屈隐情?
只要荀济随便找一个理由,高澄都可以免去他的死罪。
结果荀济正色回答道:“我奉皇帝圣旨诛杀高澄,名正言顺,你凭什么说我是谋反?”
高澄知道多说无益,这老头已经没救了。
由于荀济年纪大,高澄最后给他留了一点儿尊严,没有直接拖着游街,而是用一辆小车载着他到达刑场,连人带车一把火都给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