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光绪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沟通,或者通过内阁书办司与各部协调,内阁总理大臣副大臣直接去指导各部办公就有点太过,而让书办司具文或委派人员前去,又显得级别太低,所以承宣传部尚书康有为的建议,在内阁与各部之间增设一个弼德院,以作为内阁总理大臣与各部之间地一个办事协调机构,弼德院的级别定在内阁总理副大臣级别上。
而首任的弼德院大臣则委给了梁启超,杨度与梁启超素来脾性相投,听说杨度得罪了王士珍大将军被调回京,也就要了这么个人过去,作为弼德院副大臣使用,实际上看来还高升了一些。
而弼德院其他人选的设置也是颇为精干,以辜鸿铭为首的内阁书办司撤并到了弼德院,而起复的袁世凯也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副大臣兼理藩院尚书,并兼着一个弼德院副大臣的职位,以作为将来他接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过渡,并让他熟悉熟悉民政事务。
内政方面的调整便随着杨度这个人物的调动初步实现了一定的变动,其实在欧洲开战大半年以来,内政方面也还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除了前几年就开始的军事工业优先的部分之外,其余的部分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北方和西方地这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也还并没有影响到普通老百姓阶层。
兵役部虽说最近要扩军,但是全国那么多行省,扩军到二百万。其实也就是新增了不到五十万的部队而已,摊到那么多行省一分,每个省也就是万把两万人,等若增加一两个师的配置而已。况且这还没算各个藩属国给宗主国使用的雇佣军。
中国人多地广,自海上防御体系开始建立,南,西,北三个方向的潜在强敌进行有目的有准备的防御和肃清之后。有着庞大的战略纵深地中国。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难从外部击溃地国家了,而唯一能够让这个国家崩溃的,就只有内乱,而在我统治之下这种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我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我死之后的事情,所以。在用人问题上我一直很谨慎,并且也始终在摸索一条在我身后或者死前几年能够平稳过渡到君主立宪体制的方法来。到现在为止,哪怕是最需要关注战争的时候,我也有相当程度地精力是放在这上面的。
这几天隆裕死后,西藏的高僧给她做法事的时候,我曾经强制命令那些喇嘛给我算过,他们的答复很奇怪,畏惧着说我恐怕活不过十年了,在将信将疑之余,我也有意识的加强了这方面的人事变动。其中之一就是这个袁世凯。
从后世的角度看。在二元君主立宪制过渡到后世真正的君主立宪制的过程中,做地最好的也就是两个岛国,英国和日本。而英国的进程基本上是维多利亚女王对她儿子爱德华七世的特别排挤,以及后面两个国王特别是爱德华八世的不爱江山爱美人,反观日本,则是大正天皇的白痴,以及昭和天皇的二战失败。相比较而言,东方的君主更加恋栈权位,这也与东方的君主巨大地权威有关系。而我目前的三个皇子,传位给谁呢,这个问题也该我提上议事日程了。
长子去蒙古已经被派出在外,而次子与德国结亲,从外界看来很应该继承皇位,但是这也许恰恰是中国人最难接受的一点,而且他的性格上也有缺陷,他老婆太爱干政,将来不会太平稳的。所以,在美国留学的皇三子溥夏渐渐的开始走入我的视线。
溥夏主修地是法律,而听说他对宪政也很感兴趣,从报告来看,他跟现任内阁总理大臣戴鸿慈私下的信件联络也不少,而戴鸿慈也正是君宪制度的爱好者。这一点他也从来没有跟我隐瞒过。
溥夏在美国给我来信也不少,但都没有谈过这方面的问题,不过看起来他对美国的制度很感新奇,美国没有君主,而他将来会怎么样呢?
考虑来考虑去,基本上也想不出什么特别的答案来,于是只有等待1913年下半年溥夏随罗斯福总统的访华行程回国后再做打算。
其实也无怪我多想,随着欧洲陆地战事的陷入僵局,在北方和西方我的军队又没有遇到什么实质性的阻挡的情况下,我的确也有多余的精力来想一想未来的储嗣问题。
直到1912年4月上旬的时候,陆续发生的英德海上小规模冲突才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力,根据德皇先前的命令和眼下的状况判断,德英海军在近期内很有可能就会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海上战争,以试图从陆地战争的泥潭中率先打开海上的局面。
而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压力也迫使德国海军不得不这样做。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首先发动攻击的,却是英国海军。
由于英国潜艇部队司令凯斯准将的一再坚持,和大英帝国皇家海军传统尊严熏陶下的中下级军官渐渐流露出来的不满,致使大舰队司令杰利科上将不得不同意了凯斯的诱敌计划,以已方的三艘潜艇和两个驱逐舰分队前往德国海域,扮成围歼德国巡洋舰或者驱逐舰分队的假象,接敌后觅机后撤,以吸引德军大部队的出巢,并继而一并歼灭之。
杰利科固然保守,但是一旦决定了,他仍然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水准,他增派了大批舰只作为战术预备队埋伏在离敌更近的赫尔戈兰湾附近洋面,以便近距离接应潜艇部队。而英方的这个诱敌计划,正好符合了德国海军迫切的求战**,当然,英国海军部也从秘密渠道了解到了德国海军的这个思想动态。这也是海军部能够批准凯斯计划的重要原因。
4月7日,凯斯计划正式获得通过,潜艇部队与计划参战部队开始进入战备状态。4月8日,杰利科上将对计划做了微调,将迎敌预备队由莫尔中将指挥的下辖无敌号和新西兰号的第二战列巡洋舰中队从英格兰中部海岸的亨伯河三角洲埋伏做出了改动,大幅增加了预备队的配置,并前调了埋伏地点。
贝蒂中将的由狮号,玛丽女王号和大公主号组成的第一战列巡洋舰中队,以及古德诺夫准将指挥的六艘轻巡洋舰一起并入战术预备队,埋伏地点也改为大大靠近预期交战地点的赫尔戈兰湾。
当然,贝蒂中将的改动也由无线电通知了前方的诱敌分队,分队由潜艇部队司令凯斯准将和驱逐舰编队司令蒂里特准将指挥,实际指挥权落在了蒂里特准将手里,两艘轻巡洋舰和33艘驱逐舰组成的大编队以及3艘潜艇,开往了北海海域。
他们在4月8日凌晨六点抵达赫尔戈兰湾,并且在大雾弥漫的海面上发现了德国驱逐舰分队的黑影,大雾造成的低能见度使得英国潜艇只发现了十六艘德国船只中的六到七艘,而5公里左右的能见度也让德国人没有注意到英国潜艇发射来的两枚鱼雷。
倒霉的德国驱逐舰v117号不幸中了其中的一枚,而另外两艘英国潜艇发射的四枚鱼雷也有一枚命中了它,这使得这艘倒霉的驱逐舰不得不开始疏散人员,做好沉船的准备。
而德国人迅捷反应过来,凄厉的警笛和明晃晃的探照灯顿时向周边的友好船只发出了遇袭的信号,而遭袭的第一驱逐舰编队也迅速的调整了队形,组成了搜索队形,试图找出该死的英国人。
邻近的担负着保护驱逐舰编队重任的两艘轻巡洋舰斯德丁号和弗劳恩洛布号,加上不远处的第五驱逐舰编队总计十八艘大小舰只纷纷加入战团。
这种场面当然在蒂里特准将的算计之中,隐藏在浓雾中的他的舰队开始穿出黑幕,向着中央的团团黑影而去,并率先开火。双方很快就拉成了平手,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此的均衡,这也使得早有预备的蒂里特舰团在一开始的炮战中占据了优势。
但是德国人毕竟是实力强悍,而心理上也早就没了过去那种对英国人的畏惧感,德国船只开始找到了主攻方向,蒂里特的旗舰林仙号在舰团中十分活跃,这让德国的两艘巡洋舰斯德丁号和弗劳恩洛布号盯上了他。
如同英国人计算好了的那样,他们的出击果然吸引了不少的德国船,而眼下看起来还略占上风,只要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那么胜利几乎百分百的站在自己这一边。蒂里特准将放下望远镜,不由得得意于今晚的杰作来。
而他的好日子也正是在这一刻结束的,同样是由于能见度的问题,他并没有发现德国人附近的大批增援部队正在源源赶来。
沟通,或者通过内阁书办司与各部协调,内阁总理大臣副大臣直接去指导各部办公就有点太过,而让书办司具文或委派人员前去,又显得级别太低,所以承宣传部尚书康有为的建议,在内阁与各部之间增设一个弼德院,以作为内阁总理大臣与各部之间地一个办事协调机构,弼德院的级别定在内阁总理副大臣级别上。
而首任的弼德院大臣则委给了梁启超,杨度与梁启超素来脾性相投,听说杨度得罪了王士珍大将军被调回京,也就要了这么个人过去,作为弼德院副大臣使用,实际上看来还高升了一些。
而弼德院其他人选的设置也是颇为精干,以辜鸿铭为首的内阁书办司撤并到了弼德院,而起复的袁世凯也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副大臣兼理藩院尚书,并兼着一个弼德院副大臣的职位,以作为将来他接任内阁总理大臣的过渡,并让他熟悉熟悉民政事务。
内政方面的调整便随着杨度这个人物的调动初步实现了一定的变动,其实在欧洲开战大半年以来,内政方面也还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除了前几年就开始的军事工业优先的部分之外,其余的部分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北方和西方地这一系列大规模军事行动,也还并没有影响到普通老百姓阶层。
兵役部虽说最近要扩军,但是全国那么多行省,扩军到二百万。其实也就是新增了不到五十万的部队而已,摊到那么多行省一分,每个省也就是万把两万人,等若增加一两个师的配置而已。况且这还没算各个藩属国给宗主国使用的雇佣军。
中国人多地广,自海上防御体系开始建立,南,西,北三个方向的潜在强敌进行有目的有准备的防御和肃清之后。有着庞大的战略纵深地中国。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难从外部击溃地国家了,而唯一能够让这个国家崩溃的,就只有内乱,而在我统治之下这种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我唯一要担心的就是我死之后的事情,所以。在用人问题上我一直很谨慎,并且也始终在摸索一条在我身后或者死前几年能够平稳过渡到君主立宪体制的方法来。到现在为止,哪怕是最需要关注战争的时候,我也有相当程度地精力是放在这上面的。
这几天隆裕死后,西藏的高僧给她做法事的时候,我曾经强制命令那些喇嘛给我算过,他们的答复很奇怪,畏惧着说我恐怕活不过十年了,在将信将疑之余,我也有意识的加强了这方面的人事变动。其中之一就是这个袁世凯。
从后世的角度看。在二元君主立宪制过渡到后世真正的君主立宪制的过程中,做地最好的也就是两个岛国,英国和日本。而英国的进程基本上是维多利亚女王对她儿子爱德华七世的特别排挤,以及后面两个国王特别是爱德华八世的不爱江山爱美人,反观日本,则是大正天皇的白痴,以及昭和天皇的二战失败。相比较而言,东方的君主更加恋栈权位,这也与东方的君主巨大地权威有关系。而我目前的三个皇子,传位给谁呢,这个问题也该我提上议事日程了。
长子去蒙古已经被派出在外,而次子与德国结亲,从外界看来很应该继承皇位,但是这也许恰恰是中国人最难接受的一点,而且他的性格上也有缺陷,他老婆太爱干政,将来不会太平稳的。所以,在美国留学的皇三子溥夏渐渐的开始走入我的视线。
溥夏主修地是法律,而听说他对宪政也很感兴趣,从报告来看,他跟现任内阁总理大臣戴鸿慈私下的信件联络也不少,而戴鸿慈也正是君宪制度的爱好者。这一点他也从来没有跟我隐瞒过。
溥夏在美国给我来信也不少,但都没有谈过这方面的问题,不过看起来他对美国的制度很感新奇,美国没有君主,而他将来会怎么样呢?
考虑来考虑去,基本上也想不出什么特别的答案来,于是只有等待1913年下半年溥夏随罗斯福总统的访华行程回国后再做打算。
其实也无怪我多想,随着欧洲陆地战事的陷入僵局,在北方和西方我的军队又没有遇到什么实质性的阻挡的情况下,我的确也有多余的精力来想一想未来的储嗣问题。
直到1912年4月上旬的时候,陆续发生的英德海上小规模冲突才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力,根据德皇先前的命令和眼下的状况判断,德英海军在近期内很有可能就会开始一场大规模的海上战争,以试图从陆地战争的泥潭中率先打开海上的局面。
而越来越严峻的资源压力也迫使德国海军不得不这样做。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首先发动攻击的,却是英国海军。
由于英国潜艇部队司令凯斯准将的一再坚持,和大英帝国皇家海军传统尊严熏陶下的中下级军官渐渐流露出来的不满,致使大舰队司令杰利科上将不得不同意了凯斯的诱敌计划,以已方的三艘潜艇和两个驱逐舰分队前往德国海域,扮成围歼德国巡洋舰或者驱逐舰分队的假象,接敌后觅机后撤,以吸引德军大部队的出巢,并继而一并歼灭之。
杰利科固然保守,但是一旦决定了,他仍然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水准,他增派了大批舰只作为战术预备队埋伏在离敌更近的赫尔戈兰湾附近洋面,以便近距离接应潜艇部队。而英方的这个诱敌计划,正好符合了德国海军迫切的求战**,当然,英国海军部也从秘密渠道了解到了德国海军的这个思想动态。这也是海军部能够批准凯斯计划的重要原因。
4月7日,凯斯计划正式获得通过,潜艇部队与计划参战部队开始进入战备状态。4月8日,杰利科上将对计划做了微调,将迎敌预备队由莫尔中将指挥的下辖无敌号和新西兰号的第二战列巡洋舰中队从英格兰中部海岸的亨伯河三角洲埋伏做出了改动,大幅增加了预备队的配置,并前调了埋伏地点。
贝蒂中将的由狮号,玛丽女王号和大公主号组成的第一战列巡洋舰中队,以及古德诺夫准将指挥的六艘轻巡洋舰一起并入战术预备队,埋伏地点也改为大大靠近预期交战地点的赫尔戈兰湾。
当然,贝蒂中将的改动也由无线电通知了前方的诱敌分队,分队由潜艇部队司令凯斯准将和驱逐舰编队司令蒂里特准将指挥,实际指挥权落在了蒂里特准将手里,两艘轻巡洋舰和33艘驱逐舰组成的大编队以及3艘潜艇,开往了北海海域。
他们在4月8日凌晨六点抵达赫尔戈兰湾,并且在大雾弥漫的海面上发现了德国驱逐舰分队的黑影,大雾造成的低能见度使得英国潜艇只发现了十六艘德国船只中的六到七艘,而5公里左右的能见度也让德国人没有注意到英国潜艇发射来的两枚鱼雷。
倒霉的德国驱逐舰v117号不幸中了其中的一枚,而另外两艘英国潜艇发射的四枚鱼雷也有一枚命中了它,这使得这艘倒霉的驱逐舰不得不开始疏散人员,做好沉船的准备。
而德国人迅捷反应过来,凄厉的警笛和明晃晃的探照灯顿时向周边的友好船只发出了遇袭的信号,而遭袭的第一驱逐舰编队也迅速的调整了队形,组成了搜索队形,试图找出该死的英国人。
邻近的担负着保护驱逐舰编队重任的两艘轻巡洋舰斯德丁号和弗劳恩洛布号,加上不远处的第五驱逐舰编队总计十八艘大小舰只纷纷加入战团。
这种场面当然在蒂里特准将的算计之中,隐藏在浓雾中的他的舰队开始穿出黑幕,向着中央的团团黑影而去,并率先开火。双方很快就拉成了平手,双方的实力对比如此的均衡,这也使得早有预备的蒂里特舰团在一开始的炮战中占据了优势。
但是德国人毕竟是实力强悍,而心理上也早就没了过去那种对英国人的畏惧感,德国船只开始找到了主攻方向,蒂里特的旗舰林仙号在舰团中十分活跃,这让德国的两艘巡洋舰斯德丁号和弗劳恩洛布号盯上了他。
如同英国人计算好了的那样,他们的出击果然吸引了不少的德国船,而眼下看起来还略占上风,只要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继续发展下去的话,那么胜利几乎百分百的站在自己这一边。蒂里特准将放下望远镜,不由得得意于今晚的杰作来。
而他的好日子也正是在这一刻结束的,同样是由于能见度的问题,他并没有发现德国人附近的大批增援部队正在源源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