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子百家臣服! (1/2)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宇宙霸主:开局一条小水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215章 诸子百家臣服!
接下来,叶枫再次施展仙法给农家留足了杂交水稻的稻种,然后带着田言离开了农家。
虽然只是经过短暂的接触,但是田言早已对叶枫芳心暗许,因为祖龙经的影响,叶枫自然不会拒绝。
于是,田言将烈山堂交付给了梅三娘,和弟弟田赐说了一大通话,就跟着叶枫飘然离开了。
叶枫找到影密卫的暗探,将自己的信息写给了嬴政,并且让他敲打敲打赵高,田言如今是他的人,不希望再和罗网有什么瓜葛。
知道这一切的田言自然是感动满满,于是就在醉梦楼中,将自己彻底交给了叶枫。
这一晚,夜色撩人,春色无边。
……
时间悄然流逝,就这样过去了几天,继墨家之后,农家也选择臣服大秦,得到这个消息的所有反秦人士无不震惊。
他们纷纷猜测,是不是叶枫使用了什么手段威逼利诱了墨家和农家的人,要不然这两家不可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同时,各家势力人人自危,都在秘密部署着,生怕叶枫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宗门。
这天,神踪不定的叶枫带着田言突然现身儒家小圣贤庄。
“老朽见过叶枫先生,不知今日大驾光临我小圣贤庄,有何吩咐?”
荀子带着伏念、颜路、张良等儒家众人很是客气的对叶枫行了一礼,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叶枫此次过来只怕是来者不善啊。
儒家虽然是中立门派,但是嬴政野心甚大,必然不会放过儒家那么强大的势力,而且上次张良前往墨家助力,只怕已经惹怒了嬴政,要儒家给个说法了。
叶枫坐在上首位的椅子上,田言如同一个乖巧的小媳妇一样站在他的身后。
“况卿先生,伏念掌门,我就不跟你们拐弯抹角了,儒家是时候表一个态了,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
“我想以儒家的实力,应该也已经了解墨家和农家都已经臣服大秦,也知晓番薯、玉米和杂交水稻这等神物即将面世,到时候四海升平、万民归心,儒家才能更加有所作为。”
叶枫面露淡淡的微笑,半点也没有给人强势的感觉,但是荀子和伏念却是紧锁着眉头,沉默不语。
儒家也逃不过吗?已经到了这一步……
伏念有心顺服天命,他一直推崇王道治国,对于儒家学说和天下大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了解到盛世即将出现,他本有心带领儒家归顺大秦。
但是下有颜路和张良坚决反对,上有师叔荀子压着,他不开口,没有人敢独断专行。
抬头看了看,伏念决定将决定权交给荀子。
“师叔?”
荀子无奈的看了伏念一眼,然后转头对叶枫问道:
“在我做出决定之前,我想向叶枫先生请教一个问题。”
叶枫微微一笑,淡淡的点头说道:“请说。”
“先生以为人,性善还是性恶?”
荀子的这个问题一出,伏念三人都是一惊,没想到荀子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两个儒家学说在儒家内部一直争论不休,都在争抢谁才是正统。
性善论是亚圣孟子提出来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孟子《孟子.告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耳,弗思耳矣。”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学说的主流学派,也称为道统学派。
由此作为治国理政制度的设计出发点,是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德治。
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就是说,人之本性都是恶的,趋利避害是本能,恶是为了自己趋利避害;如果人又好的表现,都是虚伪的、伪装的。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
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以荀子性恶论作为治国理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依法治国,强调法治。
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李斯作为秦国丞相,大秦律法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推定人人都是懒惰的、没有刑法敬畏都是可能犯法的,因此大秦律法“无军功不得封侯爵”,把整个秦国变成战争机器,缺乏了德治和文化治理的作用。
性善论和性恶论,曾经是诸子百家中争论的焦点。
性善论,占据道德制高点,一种是儒家的正宗道统;性恶论,为霸道者和王者内心喜欢,但口头上不好明白直说,容易落下寡恩薄义的口实。
对于荀子的问题,叶枫没有立刻回答,沉吟了片刻。
从字面来看,“性善论”和“性恶论”似乎有矛盾的地方,实际上,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甚至还有许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的本性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都可以在后天改变。
其二,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最终都以儒家的“仁”作为终极追求,都可以把学习当作实践原则,从而到达孔子所说的“仁政”理想,他们的观点不过是对孔子观点的进一步细化和深耕。
“性善论”和“性恶论”看起来之所有有些矛盾,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由于“礼崩乐坏”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第215章 诸子百家臣服!
接下来,叶枫再次施展仙法给农家留足了杂交水稻的稻种,然后带着田言离开了农家。
虽然只是经过短暂的接触,但是田言早已对叶枫芳心暗许,因为祖龙经的影响,叶枫自然不会拒绝。
于是,田言将烈山堂交付给了梅三娘,和弟弟田赐说了一大通话,就跟着叶枫飘然离开了。
叶枫找到影密卫的暗探,将自己的信息写给了嬴政,并且让他敲打敲打赵高,田言如今是他的人,不希望再和罗网有什么瓜葛。
知道这一切的田言自然是感动满满,于是就在醉梦楼中,将自己彻底交给了叶枫。
这一晚,夜色撩人,春色无边。
……
时间悄然流逝,就这样过去了几天,继墨家之后,农家也选择臣服大秦,得到这个消息的所有反秦人士无不震惊。
他们纷纷猜测,是不是叶枫使用了什么手段威逼利诱了墨家和农家的人,要不然这两家不可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同时,各家势力人人自危,都在秘密部署着,生怕叶枫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的宗门。
这天,神踪不定的叶枫带着田言突然现身儒家小圣贤庄。
“老朽见过叶枫先生,不知今日大驾光临我小圣贤庄,有何吩咐?”
荀子带着伏念、颜路、张良等儒家众人很是客气的对叶枫行了一礼,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叶枫此次过来只怕是来者不善啊。
儒家虽然是中立门派,但是嬴政野心甚大,必然不会放过儒家那么强大的势力,而且上次张良前往墨家助力,只怕已经惹怒了嬴政,要儒家给个说法了。
叶枫坐在上首位的椅子上,田言如同一个乖巧的小媳妇一样站在他的身后。
“况卿先生,伏念掌门,我就不跟你们拐弯抹角了,儒家是时候表一个态了,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
“我想以儒家的实力,应该也已经了解墨家和农家都已经臣服大秦,也知晓番薯、玉米和杂交水稻这等神物即将面世,到时候四海升平、万民归心,儒家才能更加有所作为。”
叶枫面露淡淡的微笑,半点也没有给人强势的感觉,但是荀子和伏念却是紧锁着眉头,沉默不语。
儒家也逃不过吗?已经到了这一步……
伏念有心顺服天命,他一直推崇王道治国,对于儒家学说和天下大事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了解到盛世即将出现,他本有心带领儒家归顺大秦。
但是下有颜路和张良坚决反对,上有师叔荀子压着,他不开口,没有人敢独断专行。
抬头看了看,伏念决定将决定权交给荀子。
“师叔?”
荀子无奈的看了伏念一眼,然后转头对叶枫问道:
“在我做出决定之前,我想向叶枫先生请教一个问题。”
叶枫微微一笑,淡淡的点头说道:“请说。”
“先生以为人,性善还是性恶?”
荀子的这个问题一出,伏念三人都是一惊,没想到荀子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两个儒家学说在儒家内部一直争论不休,都在争抢谁才是正统。
性善论是亚圣孟子提出来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在孟子《孟子.告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耳,弗思耳矣。”
孟子的性善论,是儒家学说的主流学派,也称为道统学派。
由此作为治国理政制度的设计出发点,是提倡以德治国,强调德治。
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就是说,人之本性都是恶的,趋利避害是本能,恶是为了自己趋利避害;如果人又好的表现,都是虚伪的、伪装的。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
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
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以荀子性恶论作为治国理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依法治国,强调法治。
荀子的弟子韩非子和李斯,是法家的代表。李斯作为秦国丞相,大秦律法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推定人人都是懒惰的、没有刑法敬畏都是可能犯法的,因此大秦律法“无军功不得封侯爵”,把整个秦国变成战争机器,缺乏了德治和文化治理的作用。
性善论和性恶论,曾经是诸子百家中争论的焦点。
性善论,占据道德制高点,一种是儒家的正宗道统;性恶论,为霸道者和王者内心喜欢,但口头上不好明白直说,容易落下寡恩薄义的口实。
对于荀子的问题,叶枫没有立刻回答,沉吟了片刻。
从字面来看,“性善论”和“性恶论”似乎有矛盾的地方,实际上,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甚至还有许多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
其一,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的本性在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都可以在后天改变。
其二,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最终都以儒家的“仁”作为终极追求,都可以把学习当作实践原则,从而到达孔子所说的“仁政”理想,他们的观点不过是对孔子观点的进一步细化和深耕。
“性善论”和“性恶论”看起来之所有有些矛盾,主要是因为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由于“礼崩乐坏”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