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明戏精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盐引就是食盐的购买凭证,凭着盐引可以在官办盐场以官价提货。
张鹤龄和张延龄这两个便宜舅舅在孝宗还在位时就谋划长芦盐余,也就是字面意义上官盐卖不完的那部分。
实际操作起来不是如此,两人丈着国舅的身份,哪会吃别人剩下的,都是直接上手抢头等货。
官盐也不是全都有朝廷一手包办,真正生产食盐的是灶户,盐监只是将指标往下压,规定灶户每年上交多少定额,超出定额的部分算盐余。
张氏兄弟的做法是派人逼迫盐户瞒报产量,用手里的盐引直接从盐户那里包揽,价格甚至连朝廷官盐牌价的三成都不到。
这样食盐不就减少了吗?对,不但减产,灶户里还出现了大量的逃户,谁愿意自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好不容易获得的收成被别人变相刮走呢?
不知道有多少灶户被这两兄弟给逼得家破人亡,搞得怨声载道,还弄出了好些零星的爆动。
当时不仅仅韩文跟张氏兄弟顶,李东阳在弘治十八年差一点就干掉了俩兄弟。
要不是孝宗正好病没了,也许张氏兄弟早就被抄家蹲大狱了。
所以说韩文一心为民就是句屁话,真要是无私,直接从户部的正盐配额里面给张氏兄弟兑换不就完了么,反正朝廷的也是皇家的,他们从朝廷官盐里拿了,就不会将负担压到灶户身上。
可户部不愿意,所以他们一面高喊寿宁候和建昌候骄纵枉法,却一面将灶户推进这个火坑。
朱厚照也打算跟他们学一学,来一出矛盾转移。
也不纯粹是损人不利己,而是有的放矢。
从陶谐那边挣了面子亏了里子之后,朱厚照让人查了查户部留在司礼监的档案,吓了一跳。
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改开中法为折色法以后,虽然税银突然涨到了数百万两的水平,可不到五年又回落到两百万两,到了正德初年更是一百万两都没有了。
更要命的是,改革给盐商带来了方便,可全国的食盐产量不增反降,凭白没了两成。
而这些年间大明的人口还在快速增长,编户丁口由弘治初年的五千万冒头涨到了超过六千万。
几个月前,朱厚照还因为大婚费用和织造请课盐引闹过一回,当时内阁三老还告诉他,食盐供给不足是因为内监、勋贵、宗室请盐引然后大量夹带私卖导致。
也就是因此带出了织造、盐场改造的议题。
当时朱厚照想既然盐业供应不足,那便改造盐场提高产量,又通过盐引给织造输血,这是良性循环呀。
方案里提高的盐产量很大一部分会划给工部作为改造的开支,可工部为什么不干呢?
现在把名义上由朱厚照批出去的盐引加起来一算,再按照内阁说的夹带量乘个五,发现连总盐引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大家都知道食盐的消耗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社会不产生大的动荡,怎么可能发生大家都没盐吃的事情呢?
不是刚刚经历了弘治中兴吗?不是刚刚从土木堡之变的深坑里爬出来吗?
朱厚照开启了一档悬疑节目,银钱和盐去了哪?
盐引就是食盐的购买凭证,凭着盐引可以在官办盐场以官价提货。
张鹤龄和张延龄这两个便宜舅舅在孝宗还在位时就谋划长芦盐余,也就是字面意义上官盐卖不完的那部分。
实际操作起来不是如此,两人丈着国舅的身份,哪会吃别人剩下的,都是直接上手抢头等货。
官盐也不是全都有朝廷一手包办,真正生产食盐的是灶户,盐监只是将指标往下压,规定灶户每年上交多少定额,超出定额的部分算盐余。
张氏兄弟的做法是派人逼迫盐户瞒报产量,用手里的盐引直接从盐户那里包揽,价格甚至连朝廷官盐牌价的三成都不到。
这样食盐不就减少了吗?对,不但减产,灶户里还出现了大量的逃户,谁愿意自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好不容易获得的收成被别人变相刮走呢?
不知道有多少灶户被这两兄弟给逼得家破人亡,搞得怨声载道,还弄出了好些零星的爆动。
当时不仅仅韩文跟张氏兄弟顶,李东阳在弘治十八年差一点就干掉了俩兄弟。
要不是孝宗正好病没了,也许张氏兄弟早就被抄家蹲大狱了。
所以说韩文一心为民就是句屁话,真要是无私,直接从户部的正盐配额里面给张氏兄弟兑换不就完了么,反正朝廷的也是皇家的,他们从朝廷官盐里拿了,就不会将负担压到灶户身上。
可户部不愿意,所以他们一面高喊寿宁候和建昌候骄纵枉法,却一面将灶户推进这个火坑。
朱厚照也打算跟他们学一学,来一出矛盾转移。
也不纯粹是损人不利己,而是有的放矢。
从陶谐那边挣了面子亏了里子之后,朱厚照让人查了查户部留在司礼监的档案,吓了一跳。
从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改开中法为折色法以后,虽然税银突然涨到了数百万两的水平,可不到五年又回落到两百万两,到了正德初年更是一百万两都没有了。
更要命的是,改革给盐商带来了方便,可全国的食盐产量不增反降,凭白没了两成。
而这些年间大明的人口还在快速增长,编户丁口由弘治初年的五千万冒头涨到了超过六千万。
几个月前,朱厚照还因为大婚费用和织造请课盐引闹过一回,当时内阁三老还告诉他,食盐供给不足是因为内监、勋贵、宗室请盐引然后大量夹带私卖导致。
也就是因此带出了织造、盐场改造的议题。
当时朱厚照想既然盐业供应不足,那便改造盐场提高产量,又通过盐引给织造输血,这是良性循环呀。
方案里提高的盐产量很大一部分会划给工部作为改造的开支,可工部为什么不干呢?
现在把名义上由朱厚照批出去的盐引加起来一算,再按照内阁说的夹带量乘个五,发现连总盐引量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大家都知道食盐的消耗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社会不产生大的动荡,怎么可能发生大家都没盐吃的事情呢?
不是刚刚经历了弘治中兴吗?不是刚刚从土木堡之变的深坑里爬出来吗?
朱厚照开启了一档悬疑节目,银钱和盐去了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