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刘爱雨衣锦还乡 (2/2)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喧嚣之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又密,拔起来很费劲,但她一定要把母亲的坟头清理得干干净净的,费了好大功夫,流了一身汗,她终于拔完了杂草,手上也打了几个血泡,疼得钻心。
刘爱雨再次跪了下来,点上一把香,给母亲供上一只北京烤鸭。
母亲活着时,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是痴心妄想,更不用说烤鸭了,刘爱雨现在有能力让母亲吃好、喝好、穿好、玩好了,但她和母亲却阴阳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生最深重的无奈,刘爱雨流下了痛心伤感的泪水。
村里仍然没有何采菊的信息时,刘爱雨心里沉甸甸的,门前的合欢树又长粗了不少,睹树思人,刘爱雨又想起了夏秋的傍晚,合欢树下那一幕幕欢乐的场景,想到了挂在树上的、那件精美的、最终风化了戏服。
这次回家,刘爱雨有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在家里盖一栋楼,把原来的房子全都拆掉。
在外漂泊流浪多年,刘爱雨梦中最多的是老家,她意识到了,这一生,无论她走得多远,始终走不出故乡的梦境。
她也想让陈背篓,让油坊门的人都看看,她一个被人唾弃的弱女子,这些年做了什么。
刘爱雨去找东亮,这个和刘爱雨陈望春同班的同学,当年,他们一直打打闹闹的,那个时候,东亮就是个小霸王,现在,他在刘爱雨面前居然有点拘谨。
东亮前些年在外包工程,送了礼,走了关系,好不容易把活包到手,却迟迟不见工程款,只好从银行贷款垫资;工程完工了,要钱时,推诿扯皮,踢皮球一样,最终拿到一叠白条。
东亮一气之下,回了老家,之后,只给私人干活,小打小闹。
刘爱雨拿出一张图纸,问东亮,能看懂吗?
东亮大工程都干过,一栋小洋楼的图纸对他简直是小菜一碟。
这张图是赵波按照刘爱雨的想法设计的,新颖、独特、别致,和乡下的小洋楼大不一样。
东亮眼睛一亮,连连夸奖小楼设计得真漂亮,是红河川道里第一家,和你这个比,陈背篓的那个土楼简直就是个丑八怪。
刘爱雨脸色一沉,说,不提他。
刘爱雨问:“修这样一栋楼多少钱?”
东亮打开计算器,压了一阵,说:“大概三十万。”
刘爱雨说:“行!这个活就给你做了;咱丑话说在前头,一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不得擅自修改。二是不得偷工减料,质量第一。”
东亮说:“放心吧,再糊弄谁,也不能糊弄你。”
刘爱雨问:“得多长时间?”
东亮说:“不到两个月。”
刘爱雨说:“给你三个月,活做细做好,我十一月份验收。”
刘爱雨给了东亮二十万元启动款,又加上一条软中华说:“有劳你了。”
故乡之行,令刘爱雨最伤感的是油坊门学校的关闭,和全国所有地方一样,乡村教育在大调整,地方政府打着优化教育资源的旗号,大规模地撤并学校,小学集中到乡镇,初中集中到县城,高中集中到市上,尽管群众反对、呼吁、请愿、上访,但都改变不了既定方针,油坊门学校在这次狂潮中,未能幸免。
油漆斑驳的校门上锁着一根粗壮的铁链,校门口的两棵松柏树,不知被谁挖走了,留下了两个大坑,像两个伤疤。
围墙上刷写的标语,残留不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只剩下“穷教育苦孩子”,不知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因素。
刘爱雨爬上铁门,翻了进去,校园里杂草横生,落叶铺了厚厚的一层,校园中央的国旗台还在,铝合金的旗杆歪斜着,没有了那一面迎风招展的国旗,学生时代,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情景,再次浮现刘爱雨眼前。
本来就破败的教室,因为没有了人气的滋养,加速地衰老了,屋脊塌陷,有的屋顶还破了几个大洞,屋瓦上长着野草。
刘爱雨找到了初三(1)班教室,门锁着,但窗户开着,她跳进了教室,桌凳还在,只是落了厚厚一层尘土,上面居然也长了草。
在最后面的一排,刘爱雨找到了她的课桌,拔了一把草,擦去桌面上的土,于是,一行小字露了出来:小龙女书嘱夫君杨郎,珍重万千,务求相聚,十六年后,在此相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
简陋的学生灶前,那栋烟囱还高高地矗立着,操场上,唯一的篮球架子倒了,满目所及全是荒草。
刘爱雨用手机疯狂地拍照,一张又一张,每一个勾起她回忆的景物都不放过,一连拍了有几十张。
刘爱雨在家呆了四五天就回了北京。
她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去了他们老家设在北京的办事处,这里的王主任和她有一面之交,她请他吃过饭,互相留了电话。
老家的市长、市委书记、县长、县委书记,经常到北京来,来了后的吃住,大多是办事处安排。
刘爱雨找王主任,想让他介绍认识一下家乡的领导。
王主任说:“啥领导?在老家是个官,在北京就是只蚂蚁,有机会,一定让你们一起坐坐。”
机会来了,两个多月后,县里居然在北京搞了一个书画展,借此宣扬书画之乡的魅力,书记县长带头,领了几十名各部门的负责人,京城里有头有脸的老乡都被请了去捧场,王主任给刘爱雨搞了一个名额。
刘爱雨准时去了,场面非常壮观,先后有十几人发了言,都是肉麻到骨子里的、捧场的话,然后送了纪念品。
在贵宾名单上,刘爱雨居然发现了陈望春的名字,家乡人没有忘记他,但刘爱雨却没有见到他,也无法知道他的联系电话。
刘爱雨戴着嘉宾的胸牌,和家乡的李县长认识并互留了电话。
第二天,刘爱雨便邀李县长吃饭,地点在凯越大酒店,菜当然是海鲜了。
刘爱雨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李县长夸奖刘爱雨逆境中成才,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造了一个奇迹,书写了一段传奇,是一个异常经典的励志故事。
刘爱雨委婉地请求李县长,能不能把荒废不用的油坊门学校卖给她。
投桃报李,刘爱雨打算为家乡做点贡献,李县长欣然同意。
这是一次愉快的会见,分手时,李县长热情相邀她常回家看看,下次回家,一定要说一声。
办妥了这件事,刘爱雨的一个愿望了却了,轻松了许多。
高又密,拔起来很费劲,但她一定要把母亲的坟头清理得干干净净的,费了好大功夫,流了一身汗,她终于拔完了杂草,手上也打了几个血泡,疼得钻心。
刘爱雨再次跪了下来,点上一把香,给母亲供上一只北京烤鸭。
母亲活着时,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是痴心妄想,更不用说烤鸭了,刘爱雨现在有能力让母亲吃好、喝好、穿好、玩好了,但她和母亲却阴阳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生最深重的无奈,刘爱雨流下了痛心伤感的泪水。
村里仍然没有何采菊的信息时,刘爱雨心里沉甸甸的,门前的合欢树又长粗了不少,睹树思人,刘爱雨又想起了夏秋的傍晚,合欢树下那一幕幕欢乐的场景,想到了挂在树上的、那件精美的、最终风化了戏服。
这次回家,刘爱雨有个重要的决定,就是在家里盖一栋楼,把原来的房子全都拆掉。
在外漂泊流浪多年,刘爱雨梦中最多的是老家,她意识到了,这一生,无论她走得多远,始终走不出故乡的梦境。
她也想让陈背篓,让油坊门的人都看看,她一个被人唾弃的弱女子,这些年做了什么。
刘爱雨去找东亮,这个和刘爱雨陈望春同班的同学,当年,他们一直打打闹闹的,那个时候,东亮就是个小霸王,现在,他在刘爱雨面前居然有点拘谨。
东亮前些年在外包工程,送了礼,走了关系,好不容易把活包到手,却迟迟不见工程款,只好从银行贷款垫资;工程完工了,要钱时,推诿扯皮,踢皮球一样,最终拿到一叠白条。
东亮一气之下,回了老家,之后,只给私人干活,小打小闹。
刘爱雨拿出一张图纸,问东亮,能看懂吗?
东亮大工程都干过,一栋小洋楼的图纸对他简直是小菜一碟。
这张图是赵波按照刘爱雨的想法设计的,新颖、独特、别致,和乡下的小洋楼大不一样。
东亮眼睛一亮,连连夸奖小楼设计得真漂亮,是红河川道里第一家,和你这个比,陈背篓的那个土楼简直就是个丑八怪。
刘爱雨脸色一沉,说,不提他。
刘爱雨问:“修这样一栋楼多少钱?”
东亮打开计算器,压了一阵,说:“大概三十万。”
刘爱雨说:“行!这个活就给你做了;咱丑话说在前头,一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不得擅自修改。二是不得偷工减料,质量第一。”
东亮说:“放心吧,再糊弄谁,也不能糊弄你。”
刘爱雨问:“得多长时间?”
东亮说:“不到两个月。”
刘爱雨说:“给你三个月,活做细做好,我十一月份验收。”
刘爱雨给了东亮二十万元启动款,又加上一条软中华说:“有劳你了。”
故乡之行,令刘爱雨最伤感的是油坊门学校的关闭,和全国所有地方一样,乡村教育在大调整,地方政府打着优化教育资源的旗号,大规模地撤并学校,小学集中到乡镇,初中集中到县城,高中集中到市上,尽管群众反对、呼吁、请愿、上访,但都改变不了既定方针,油坊门学校在这次狂潮中,未能幸免。
油漆斑驳的校门上锁着一根粗壮的铁链,校门口的两棵松柏树,不知被谁挖走了,留下了两个大坑,像两个伤疤。
围墙上刷写的标语,残留不全,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标语,只剩下“穷教育苦孩子”,不知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因素。
刘爱雨爬上铁门,翻了进去,校园里杂草横生,落叶铺了厚厚的一层,校园中央的国旗台还在,铝合金的旗杆歪斜着,没有了那一面迎风招展的国旗,学生时代,每周一升旗仪式的情景,再次浮现刘爱雨眼前。
本来就破败的教室,因为没有了人气的滋养,加速地衰老了,屋脊塌陷,有的屋顶还破了几个大洞,屋瓦上长着野草。
刘爱雨找到了初三(1)班教室,门锁着,但窗户开着,她跳进了教室,桌凳还在,只是落了厚厚一层尘土,上面居然也长了草。
在最后面的一排,刘爱雨找到了她的课桌,拔了一把草,擦去桌面上的土,于是,一行小字露了出来:小龙女书嘱夫君杨郎,珍重万千,务求相聚,十六年后,在此相会,夫妻情深,勿失信约。
简陋的学生灶前,那栋烟囱还高高地矗立着,操场上,唯一的篮球架子倒了,满目所及全是荒草。
刘爱雨用手机疯狂地拍照,一张又一张,每一个勾起她回忆的景物都不放过,一连拍了有几十张。
刘爱雨在家呆了四五天就回了北京。
她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去了他们老家设在北京的办事处,这里的王主任和她有一面之交,她请他吃过饭,互相留了电话。
老家的市长、市委书记、县长、县委书记,经常到北京来,来了后的吃住,大多是办事处安排。
刘爱雨找王主任,想让他介绍认识一下家乡的领导。
王主任说:“啥领导?在老家是个官,在北京就是只蚂蚁,有机会,一定让你们一起坐坐。”
机会来了,两个多月后,县里居然在北京搞了一个书画展,借此宣扬书画之乡的魅力,书记县长带头,领了几十名各部门的负责人,京城里有头有脸的老乡都被请了去捧场,王主任给刘爱雨搞了一个名额。
刘爱雨准时去了,场面非常壮观,先后有十几人发了言,都是肉麻到骨子里的、捧场的话,然后送了纪念品。
在贵宾名单上,刘爱雨居然发现了陈望春的名字,家乡人没有忘记他,但刘爱雨却没有见到他,也无法知道他的联系电话。
刘爱雨戴着嘉宾的胸牌,和家乡的李县长认识并互留了电话。
第二天,刘爱雨便邀李县长吃饭,地点在凯越大酒店,菜当然是海鲜了。
刘爱雨简单地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李县长夸奖刘爱雨逆境中成才,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造了一个奇迹,书写了一段传奇,是一个异常经典的励志故事。
刘爱雨委婉地请求李县长,能不能把荒废不用的油坊门学校卖给她。
投桃报李,刘爱雨打算为家乡做点贡献,李县长欣然同意。
这是一次愉快的会见,分手时,李县长热情相邀她常回家看看,下次回家,一定要说一声。
办妥了这件事,刘爱雨的一个愿望了却了,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