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明末四公子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壮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试策一,有徐邻唐按语:
“是科为己卯,朝宗举第三人。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辈且得罪。’本房廖公国遴力争曰:‘果得罪,本房愿独任之。’正考迟回良久曰:‘吾辈得罪,不过降级罚薪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今读其策,岂让刘蒉,千载一辙,良可叹也。”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则磨勘试卷,侯方域将获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因为侯方域这篇策论中,对崇祯有极深刻的批评,试摘数段如下:
“所贵于甘德者,能临天下之谓也。虞书曰:‘临下以简。’而后世任数之主,乃欲于其察察以穷之。过矣!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
这开头的一段,便是指崇祯察察为明之故,而非虚空鉴衡,骤作月旦,是有实例为根据的。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逼北京,宁远巡抚袁崇焕率师赴援。其先,俘获太监二人,清太宗付与汉军旗人高鸿中、鲍承先监收。高、鲍二人遵密计行事,据清太宗实录所载如此:
“坐近二人,故作耳语云:‘今月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袁崇焕下狱。”
这完全是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故事的翻版。事实上,清太祖时曾将三国演义译为满文,作为兵书。清太宗确为有心用此反间计,而居然奏效。孟心史先生对崇祯“竟堕此等下劣诡道,自坏万里长城”深致感叹。后入读史,尚有余憾,则在当时的侯方域,自更痛心疾首,所以在策论中痛切陈词如此。倘或中式,闱墨发刻,天下皆知,则谤讪君上,必有巨祸。是故“保全”之说,亦不可全视为遁词。
榜发下第,侯方域回家乡,与贾开宗等组织文社,名为“雪苑社”社友共六人。李姬传所谓“雪苑侯生”之雪苑,出处在此。
崇祯十四年,侯恂出狱而侯执蒲病故。这年李自成破南阳,围开封,侯方域奉父避难金陵。下一年归德沦陷,开封被围益急。其时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玉的实力比较雄厚,但跋扈不听节制,特起侯恂以兵部侍郎总管援汴官军,结果很不理想。侯方域宁南侯传:
“以司徒公代丁启睿督师,良玉大喜踊跃,遣其将金声桓率兵五千迎司徒公。司徒公既受命,而朝廷中变,乃命拒河援汴,无赴良玉军。良玉欲率其军三十万,觐司徒公于北河;司徒公知粮无所出卒不得与良玉军会。未几,有媒孽之者,司徒公遂得罪。”
这段文章写得支离不明,所谓“朝廷中变”系指何事?左良玉拥兵三十万,侯恂可曾督促攻贼?皆无交代。此由于侯方域为亲者讳,隐略了一大段事实:其时侯恂尚未受代,开封前线,仍由丁启睿督师。官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诸军,云屯于开封以南的朱仙镇,与贼垒相望。明史纪事本末载:
“启睿督诸军进战。良玉曰:‘贼锋方锐,未可击也。’启睿曰:‘汴围已急,岂能持久?必击之!’诸将咸惧,请诘朝战,良玉以其兵南走襄阳,诸军相次而走,督师营乱。”
明史左良玉传所记大致相同,而更为详晰:
“贼营西,官军营北。良玉见贼势盛,一夕拔营遁,众军望见皆溃。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过,从后击之。官军幸追者缓,疾驰八十里。贼已于其前穿堑,深广各二寻,环绕百里;自成亲率众遮于后,良玉兵大乱,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过。贼从而蹂之,军大败。”
结果是“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良玉走襄阳”其时侯恂在黄河北岸,崇祯命侯恂“拒河图贼”命左良玉“以兵来会”即由襄阳北上,仍回开封前线,而左良玉“畏自成迁延不至”于是九月间,李自成决河灌城,中州佳丽,尽付波臣,大堤弦管,与浊潮相呜咽了!
于此可知,宁南侯传所谓“流贼惮之,呼为左爷爷”有无其事,实成疑问。史实俱在,左良玉不能不负开封失陷的主要责任。而侯恂复起,对左良玉一无作用可言。侯方域所记,实皆粉饰之词。据明史左良玉传:“帝怒恂罢其官,不能罪良玉也。”则左良玉所报答于举主者,实所不堪。独怪侯方域犹为之曲曲回护,此中是何道理,很难索解。
左良玉自兵败后,即在长江上游劫盐船为活。崇祯十六年移兵九江,扬言缺粮,要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计无所出。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便托侯方域以他父亲的名义,致函左良玉,劝阻南下。而阮大铖乘机报复,大放空气,说左良玉进兵,有侯方域作内应,打算借刀杀人!幸亏杨文骢报信,方得及时躲避。侯方域癸未生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叙其经过如下: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云:‘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据年谱记,侯方域“避于宜兴”是逃在陈贞慧家。甲申之变,复回金陵。这年秋天,陈贞慧被捕,是由侯方域“仓皇出兼金”托钱禧多方贿托,终以练国事的出大力,陈贞慧得以出狱。此为侯方域在赠陈郎序中所自道。
赠陈郎序又记:
“乙酉春正月,有王御史者,阮大铖意,上奏责浙直督府捕余。余时居定生舍,既就逮,定生为经纪其家事;濒行,送之舟中而握余手曰:‘子此行如不测,故乡又未定,此垒将安归乎?吾家世与子之祖若父,暨子之身,无不同者,今岂可不同休戚哉?盍以君幼女,妻我季子!’妻遂与陈夫人置杯酒,定约去。是时余女方三岁,陈郎方二岁尔!”
此为陈、侯于患难中缔姻的经过。其后两不相负,风义可佩。
其宜兴被逮以前,侯方域曾一度避在扬州史可法的大营。事迹可称者,只有替史可法拟复多尔衮书一事。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则出于李雯的手笔——李雯字舒章,青浦人,在明朝是秀才。入清为内阁中书舍人。在当时,此一职位相当于内阁学士,一时诏诰书檄,多出其手。龚芝麓誉之为“国士无满,名满江左”笔下原自不弱,以故代多尔衮所拟原书,纵不能胜于侯方域代史可法所拟的复书,至少亦是旗鼓相当。
自乙酉五月以后,侯方域奉父家居。其兄方夏于顺治三年成为满清第一科的进士,而侯方域已决心做明朝的遗民,无奈事与愿违。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汉人在朝者,已形成南北之争。北则冯铨,南则陈名夏,等于前明阉与东林之争的延续。于是甘心终老于岩壑者亦不... -->>
壮悔堂文集卷八南省试策一,有徐邻唐按语:
“是科为己卯,朝宗举第三人。放榜之前一夕,而副考以告正考曰:‘此生如以此策入彀,吾辈且得罪。’本房廖公国遴力争曰:‘果得罪,本房愿独任之。’正考迟回良久曰:‘吾辈得罪,不过降级罚薪而已。姑置此生,正所以保全之也。’朝宗遂落。今读其策,岂让刘蒉,千载一辙,良可叹也。”
正主考的意思是,取中侯方域,则磨勘试卷,侯方域将获重罪,是故斥落正所以保全。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因为侯方域这篇策论中,对崇祯有极深刻的批评,试摘数段如下:
“所贵于甘德者,能临天下之谓也。虞书曰:‘临下以简。’而后世任数之主,乃欲于其察察以穷之。过矣!夫天下之情伪,盖尝不可以胜防;而人主恒任其独智,钩距探索其间,其偶得之也,则必喜于自用;其既失之也,必且展转而疑人。秉自用之术,而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
这开头的一段,便是指崇祯察察为明之故,而非虚空鉴衡,骤作月旦,是有实例为根据的。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太宗兵逼北京,宁远巡抚袁崇焕率师赴援。其先,俘获太监二人,清太宗付与汉军旗人高鸿中、鲍承先监收。高、鲍二人遵密计行事,据清太宗实录所载如此:
“坐近二人,故作耳语云:‘今月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纵杨太监归。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帝,遂袁崇焕下狱。”
这完全是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故事的翻版。事实上,清太祖时曾将三国演义译为满文,作为兵书。清太宗确为有心用此反间计,而居然奏效。孟心史先生对崇祯“竟堕此等下劣诡道,自坏万里长城”深致感叹。后入读史,尚有余憾,则在当时的侯方域,自更痛心疾首,所以在策论中痛切陈词如此。倘或中式,闱墨发刻,天下皆知,则谤讪君上,必有巨祸。是故“保全”之说,亦不可全视为遁词。
榜发下第,侯方域回家乡,与贾开宗等组织文社,名为“雪苑社”社友共六人。李姬传所谓“雪苑侯生”之雪苑,出处在此。
崇祯十四年,侯恂出狱而侯执蒲病故。这年李自成破南阳,围开封,侯方域奉父避难金陵。下一年归德沦陷,开封被围益急。其时在河南的官兵,以左良玉的实力比较雄厚,但跋扈不听节制,特起侯恂以兵部侍郎总管援汴官军,结果很不理想。侯方域宁南侯传:
“以司徒公代丁启睿督师,良玉大喜踊跃,遣其将金声桓率兵五千迎司徒公。司徒公既受命,而朝廷中变,乃命拒河援汴,无赴良玉军。良玉欲率其军三十万,觐司徒公于北河;司徒公知粮无所出卒不得与良玉军会。未几,有媒孽之者,司徒公遂得罪。”
这段文章写得支离不明,所谓“朝廷中变”系指何事?左良玉拥兵三十万,侯恂可曾督促攻贼?皆无交代。此由于侯方域为亲者讳,隐略了一大段事实:其时侯恂尚未受代,开封前线,仍由丁启睿督师。官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诸军,云屯于开封以南的朱仙镇,与贼垒相望。明史纪事本末载:
“启睿督诸军进战。良玉曰:‘贼锋方锐,未可击也。’启睿曰:‘汴围已急,岂能持久?必击之!’诸将咸惧,请诘朝战,良玉以其兵南走襄阳,诸军相次而走,督师营乱。”
明史左良玉传所记大致相同,而更为详晰:
“贼营西,官军营北。良玉见贼势盛,一夕拔营遁,众军望见皆溃。自成戒士卒,待良玉兵过,从后击之。官军幸追者缓,疾驰八十里。贼已于其前穿堑,深广各二寻,环绕百里;自成亲率众遮于后,良玉兵大乱,下马渡沟,僵仆溪谷中,趾其颠而过。贼从而蹂之,军大败。”
结果是“弃马骡万匹,器械无算,良玉走襄阳”其时侯恂在黄河北岸,崇祯命侯恂“拒河图贼”命左良玉“以兵来会”即由襄阳北上,仍回开封前线,而左良玉“畏自成迁延不至”于是九月间,李自成决河灌城,中州佳丽,尽付波臣,大堤弦管,与浊潮相呜咽了!
于此可知,宁南侯传所谓“流贼惮之,呼为左爷爷”有无其事,实成疑问。史实俱在,左良玉不能不负开封失陷的主要责任。而侯恂复起,对左良玉一无作用可言。侯方域所记,实皆粉饰之词。据明史左良玉传:“帝怒恂罢其官,不能罪良玉也。”则左良玉所报答于举主者,实所不堪。独怪侯方域犹为之曲曲回护,此中是何道理,很难索解。
左良玉自兵败后,即在长江上游劫盐船为活。崇祯十六年移兵九江,扬言缺粮,要就食金陵。一时人心惶惶,计无所出。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便托侯方域以他父亲的名义,致函左良玉,劝阻南下。而阮大铖乘机报复,大放空气,说左良玉进兵,有侯方域作内应,打算借刀杀人!幸亏杨文骢报信,方得及时躲避。侯方域癸未生金陵日与阮光禄书叙其经过如下:
“昨夜方寝,而杨令君文骢叩门过仆云:‘左将军兵且来,都人汹汹。阮光禄扬言于清议堂,云子与有旧,且应之于内。子盍行乎?’仆乃知执事不独见怒,而且恨之,欲置之族灭而后快也仆今已遭乱无家,扁舟短棹,措此身甚易。”据年谱记,侯方域“避于宜兴”是逃在陈贞慧家。甲申之变,复回金陵。这年秋天,陈贞慧被捕,是由侯方域“仓皇出兼金”托钱禧多方贿托,终以练国事的出大力,陈贞慧得以出狱。此为侯方域在赠陈郎序中所自道。
赠陈郎序又记:
“乙酉春正月,有王御史者,阮大铖意,上奏责浙直督府捕余。余时居定生舍,既就逮,定生为经纪其家事;濒行,送之舟中而握余手曰:‘子此行如不测,故乡又未定,此垒将安归乎?吾家世与子之祖若父,暨子之身,无不同者,今岂可不同休戚哉?盍以君幼女,妻我季子!’妻遂与陈夫人置杯酒,定约去。是时余女方三岁,陈郎方二岁尔!”
此为陈、侯于患难中缔姻的经过。其后两不相负,风义可佩。
其宜兴被逮以前,侯方域曾一度避在扬州史可法的大营。事迹可称者,只有替史可法拟复多尔衮书一事。多尔衮致史可法书,则出于李雯的手笔——李雯字舒章,青浦人,在明朝是秀才。入清为内阁中书舍人。在当时,此一职位相当于内阁学士,一时诏诰书檄,多出其手。龚芝麓誉之为“国士无满,名满江左”笔下原自不弱,以故代多尔衮所拟原书,纵不能胜于侯方域代史可法所拟的复书,至少亦是旗鼓相当。
自乙酉五月以后,侯方域奉父家居。其兄方夏于顺治三年成为满清第一科的进士,而侯方域已决心做明朝的遗民,无奈事与愿违。在多尔衮摄政期间,汉人在朝者,已形成南北之争。北则冯铨,南则陈名夏,等于前明阉与东林之争的延续。于是甘心终老于岩壑者亦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