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群众官念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土崖上的住户属于塌陷区,是第二批移民对象。他们在时隔三年之后也搬迁到了东塬上,所不同的是与本组居民的距离更远,他们又和其他组的群众结成了新的邻居。
这一下,老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村。只是还有些岁数大的老人不愿和子女们一块生活,留守在土窑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打发自己老来的时光。
现在的老村,平地已被复耕,各家根据各自的宅基地或栽树,或种小麦、玉米、豆类,能开挖的土崖已被开垦,每年也都有所收获。让人感到不解的是,那眼过去支撑半个村子吃用水的井想必也随着人的迁移而变的干枯,翠绿挺拔的的竹园也呈衰败迹象。难道植物也需要人的哺育。村里群众百思不得其解。真奇怪,人走了,井水也少了,竹笋也出少了,竹子也干了不少――
老村的成名还来源于一个刘氏老人和一座庙宇。刘氏老人叫刘育正,他在村里称得上是一代文豪,写出来的毛笔字是工正有方,地阁有度。他曾不止一次的对人说,在北京当翻译家的曹靖华老先生是他的小时同学,彼此关系很要好。后来曹老到了北京,就来往少了,偶有书信来往,也只是让有时间去北京找他。在解放初期,因修一条路和某人闹起了别劲,为路线各不相让,刘育正致信当时的县政府,终是修路拐弯绕行,刘育正的名字因此而惊动四方。他的大儿子早年在黄埔军校受训,获授了一柄蒋介石的中正剑。文革中红卫兵翻出了那柄剑,把他们全家批斗了一回又一回。直到今日,他的后辈们的脑海仍忘不了那段残酷的岁月。
小河西的老学校是座玉皇庙,玉皇是大帝,其庙宇极是富丽堂皇。四乡八邻的善男信女每每顶礼膜拜,整日香烟缭绕,香火旺盛。整座庙宇占地约有三十余亩,分为前殿、后殿、东西两廊。
前殿的建筑为三开间,风火山式,木石结构,古朴精致,气势雄伟壮观。殿内放置着各路神兵天将的神像,看上去神威凛凛。
玉皇大帝的庙宇是后殿,正殿三间,偏殿三间。正殿的中央,矗立着玉皇大帝的塑像,居高临下,气势不凡。殿的周围悬雕八仙过海,刻画细腻,形象逼真,乃石雕艺术上品。整座大殿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精湛,富有地方特色。歇山顶石木结构,伞顶为八层八组尾昂,顶部又装饰着团龙,雕刻称之一绝,且外观均为贴金,在阳光下闪闪生光。
高大的楼檐雕梁画栋,巧夺天工。门口两根大柱子九龙飞舞,令人瞩目。外墙的砖缝看上去像条线似的,厚薄匀称一致,让人不敢想象古人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是如何把墙体筑砌的坚固耐久。历经多少年后依然牢不可摧。庙顶处的大梁、二梁方正有度,椽子、前沿、檩条、牵板、拉杆、明柱、角柱――大小一致,相对相等。看上去像是用绳套量过一样,斧唑刀刻,光洁平整,让人惊叹。抬头看殿顶,两只胳膊搂不住的大梁,唤起多少今人对上梁方法的联想。有人说是土屯,有人说用架木搭台阶――不一而论,成为一道解不开的谜。现今的建筑,有多少物体是靠吊机吊上去的,而那时的建筑工人在没有任何机械设施的条件下,用智慧和双手,矗立起一座座雄伟的建筑,成为今人赞赏和观赏的一个独特景物。这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是古人伟大创造的象征。它将推动着历史,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明与辉煌。
文革中,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斗争中,前后殿的神像被红卫兵一夜之间砸个稀烂,庙宇也变成了学校,成为接受革命教育,接受新生事物的课堂。直到移民搬迁的一九八五年,村中部分胆大的青年拆除了东西廊,前殿和后来建设的教师住房。但大殿始终无人敢动,人们你说我,我看你,谁也不肯上前,都在惧怕神的力量,惧怕神在无形之中会突然降临,让人吃苦受罪。改革开放之初,有陈新红伙同他人依托大殿办起一个罐头厂,一度生产效益还不错。在一次夜间看厂时,熟睡中的陈新红突然梦见从大殿顶处下来一条龙,对他说,你占了我地方,这个大殿是我唯一的所在,你要快点搬走,不然,我要降罪与你――陈新红吓出一身冷汗,随后大病了一场,其罐头厂也赶忙迁离此地,还庙于平静。
当站在老村游目四顾时,片片的耕地已轮廓再现,努力寻找着老村的痕迹,不想让他从记忆中远去。土崖上的窑洞还清晰可见,缺少了门、门框、窗户装饰的窑洞显的形态俱失。没有了往日的美观、耐久、整洁。过去的土路长满了荒草,乱石飞横,坎坷不平,已少有人走。那棵村中的老皂角树,见证了刘家夼村的百年沧桑。它没有白杨树那样高大,也没有榆钱树那样耐久,但它抗击风雨霜雪的坚强品质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黄昏,站在小河边眺望,血色的夕阳把河水染得通红,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村,西晋左思有一首诗给与他最好的补白。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经寸茎。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能否把隐藏民间的厚重历史点击发光,融合现时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彰显它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使其更好地为社会造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小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南宋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形象已经时过境迁。而今,回到老村,却也有一份意外的欣慰。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老村人也积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辟致富门路,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百分之九十的农户盖起了小洋楼,有不少户还在县城购房定居,生活,休闲、娱乐。那条横亘南北古老的洛河上,水电十一局的工人们用智慧和双手在山河口建起了全国第一座拱形大桥,告别了老村人世代相传靠艄公撑船的历史。故园水库的兴建,也使刘家夼村人以特有的韵律和魅力吸引着来自省内外的游客。看湖、看桥、钓鱼、游泳、坐轮胎游、划小木船、乘大帆船、欣赏湖光山色、品味落日余辉、遥听牧童短笛、纵谈老君犁河的传奇故事、解读“神禹导洛”的远古神话,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
土崖上的住户属于塌陷区,是第二批移民对象。他们在时隔三年之后也搬迁到了东塬上,所不同的是与本组居民的距离更远,他们又和其他组的群众结成了新的邻居。
这一下,老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村。只是还有些岁数大的老人不愿和子女们一块生活,留守在土窑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打发自己老来的时光。
现在的老村,平地已被复耕,各家根据各自的宅基地或栽树,或种小麦、玉米、豆类,能开挖的土崖已被开垦,每年也都有所收获。让人感到不解的是,那眼过去支撑半个村子吃用水的井想必也随着人的迁移而变的干枯,翠绿挺拔的的竹园也呈衰败迹象。难道植物也需要人的哺育。村里群众百思不得其解。真奇怪,人走了,井水也少了,竹笋也出少了,竹子也干了不少――
老村的成名还来源于一个刘氏老人和一座庙宇。刘氏老人叫刘育正,他在村里称得上是一代文豪,写出来的毛笔字是工正有方,地阁有度。他曾不止一次的对人说,在北京当翻译家的曹靖华老先生是他的小时同学,彼此关系很要好。后来曹老到了北京,就来往少了,偶有书信来往,也只是让有时间去北京找他。在解放初期,因修一条路和某人闹起了别劲,为路线各不相让,刘育正致信当时的县政府,终是修路拐弯绕行,刘育正的名字因此而惊动四方。他的大儿子早年在黄埔军校受训,获授了一柄蒋介石的中正剑。文革中红卫兵翻出了那柄剑,把他们全家批斗了一回又一回。直到今日,他的后辈们的脑海仍忘不了那段残酷的岁月。
小河西的老学校是座玉皇庙,玉皇是大帝,其庙宇极是富丽堂皇。四乡八邻的善男信女每每顶礼膜拜,整日香烟缭绕,香火旺盛。整座庙宇占地约有三十余亩,分为前殿、后殿、东西两廊。
前殿的建筑为三开间,风火山式,木石结构,古朴精致,气势雄伟壮观。殿内放置着各路神兵天将的神像,看上去神威凛凛。
玉皇大帝的庙宇是后殿,正殿三间,偏殿三间。正殿的中央,矗立着玉皇大帝的塑像,居高临下,气势不凡。殿的周围悬雕八仙过海,刻画细腻,形象逼真,乃石雕艺术上品。整座大殿的木雕、砖雕、石雕艺术精湛,富有地方特色。歇山顶石木结构,伞顶为八层八组尾昂,顶部又装饰着团龙,雕刻称之一绝,且外观均为贴金,在阳光下闪闪生光。
高大的楼檐雕梁画栋,巧夺天工。门口两根大柱子九龙飞舞,令人瞩目。外墙的砖缝看上去像条线似的,厚薄匀称一致,让人不敢想象古人在没有水泥的情况下,是如何把墙体筑砌的坚固耐久。历经多少年后依然牢不可摧。庙顶处的大梁、二梁方正有度,椽子、前沿、檩条、牵板、拉杆、明柱、角柱――大小一致,相对相等。看上去像是用绳套量过一样,斧唑刀刻,光洁平整,让人惊叹。抬头看殿顶,两只胳膊搂不住的大梁,唤起多少今人对上梁方法的联想。有人说是土屯,有人说用架木搭台阶――不一而论,成为一道解不开的谜。现今的建筑,有多少物体是靠吊机吊上去的,而那时的建筑工人在没有任何机械设施的条件下,用智慧和双手,矗立起一座座雄伟的建筑,成为今人赞赏和观赏的一个独特景物。这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是古人伟大创造的象征。它将推动着历史,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明与辉煌。
文革中,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斗争中,前后殿的神像被红卫兵一夜之间砸个稀烂,庙宇也变成了学校,成为接受革命教育,接受新生事物的课堂。直到移民搬迁的一九八五年,村中部分胆大的青年拆除了东西廊,前殿和后来建设的教师住房。但大殿始终无人敢动,人们你说我,我看你,谁也不肯上前,都在惧怕神的力量,惧怕神在无形之中会突然降临,让人吃苦受罪。改革开放之初,有陈新红伙同他人依托大殿办起一个罐头厂,一度生产效益还不错。在一次夜间看厂时,熟睡中的陈新红突然梦见从大殿顶处下来一条龙,对他说,你占了我地方,这个大殿是我唯一的所在,你要快点搬走,不然,我要降罪与你――陈新红吓出一身冷汗,随后大病了一场,其罐头厂也赶忙迁离此地,还庙于平静。
当站在老村游目四顾时,片片的耕地已轮廓再现,努力寻找着老村的痕迹,不想让他从记忆中远去。土崖上的窑洞还清晰可见,缺少了门、门框、窗户装饰的窑洞显的形态俱失。没有了往日的美观、耐久、整洁。过去的土路长满了荒草,乱石飞横,坎坷不平,已少有人走。那棵村中的老皂角树,见证了刘家夼村的百年沧桑。它没有白杨树那样高大,也没有榆钱树那样耐久,但它抗击风雨霜雪的坚强品质却是后人学习的榜样。黄昏,站在小河边眺望,血色的夕阳把河水染得通红,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的村,西晋左思有一首诗给与他最好的补白。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经寸茎。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能否把隐藏民间的厚重历史点击发光,融合现时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从而彰显它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使其更好地为社会造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小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南宋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形象已经时过境迁。而今,回到老村,却也有一份意外的欣慰。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老村人也积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开辟致富门路,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百分之九十的农户盖起了小洋楼,有不少户还在县城购房定居,生活,休闲、娱乐。那条横亘南北古老的洛河上,水电十一局的工人们用智慧和双手在山河口建起了全国第一座拱形大桥,告别了老村人世代相传靠艄公撑船的历史。故园水库的兴建,也使刘家夼村人以特有的韵律和魅力吸引着来自省内外的游客。看湖、看桥、钓鱼、游泳、坐轮胎游、划小木船、乘大帆船、欣赏湖光山色、品味落日余辉、遥听牧童短笛、纵谈老君犁河的传奇故事、解读“神禹导洛”的远古神话,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