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穿越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五章、贫穷姐妹物语(上)
一七九三年三月,英格兰东南部,赫特福德郡,朗伯恩村
冰雪消融,春光明媚,绿色的乡野之间,到处弥漫着庄稼、草叶和泥土的气味,还有呱呱的鸭子叫声。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乡村,总是透出一股悠闲和慵懒的气息。
在这里,没有人要求你加班加到深更半夜,也不用每天去挤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公交车和地铁,更不会有时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和随之而来的上司怒吼,或者令人烦躁的房地产推销广告……同样也不会有呛人的汽车尾气和吵死人的广场舞音乐,处处都是鸟语花香、风光明媚、草木葱笼,湿润的空气是那么清新……
但是,我们这位不解风情的穿越者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依然无限地怀念着故乡那片空气混浊,噪音嘈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怀念那间踏出房门就是便利商店、坐在床上就能网购的小出租屋;怀念她的苹果电脑、智能手机和小电动车,还有微波炉、洗衣机、电冰箱、热水瓶和太阳能热水器……
曾经,她也是一个迷恋西方古典文学的文艺女青年,憧憬着那些舞会、恋爱与乡村庄园的风情。
现在,自从穿越以后,她就开始坚信,每一个穿越到过去的的妹子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这种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自来水,连铅笔和卫生纸都还没发明的世界,真心是伤不起啊!
(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西方人直到十九世纪晚期才开始用卫生纸,最早使用卫生纸的是美国人,一战前夕刚刚在整个欧洲普及。之前的绅士和小姐们很可能根本不擦屁股——这是早期中国留学生在苏联观察到的真实情况,他们的毛子同学在大便过之后很少擦屁股,少数用卫生纸的人被视为奢侈娇贵。)
眯起眼睛,筋疲力尽的伊丽莎白叹了口气,抬头看向灿烂的太阳,那刺目的光辉,让她的眼角似乎有些发酸……然后,她认命地再一次推起装满木柴和食物的小车,继续走在刚刚下过一场春雨的泥泞小道上。
※※※※※※※※※※※※※※※※※※※※※※※※
——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社会,充斥着无数歌颂昔日乡村田园生活的文学作品。那些诗人和文学家不遗余力地在笔下讴歌着农村生活的美好,抨击着都市的堕落和喧嚣,声称随着过去那种田园牧歌式古老生活的消逝,曾经的那些淳朴、宁静、灵性和人情味,全都消逝得无影无踪,连人的品德也不如过去了。
然而,这种带着玫瑰色的怀旧思潮,多半却是出自于那些远离乡村的上流阶层,至少是衣食无忧的小资文青之手。他们一边抨击着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让人们道德败坏,一边却从来没用过一次偏僻乡下那种臭气熏天的蹲坑式茅厕,充其量不过是开着车子逛过几次风景旅游区而已。如果让这帮家伙真的来到十八世纪末,工业革命完全启动之前的英格兰乡下,估计根本待不住一个星期,就想尽办法要逃回都市里去了。
比如,此时此刻,在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的身边不远处,就是朗伯恩村一户典型的农家居所。这户人家还不是最穷的佃农,而是在圈地运动之后的英格兰本土已经很少见的自耕农,据说是一个破落乡绅之后,虽然曾经也阔绰过,可惜因为父辈和祖辈的若干次失败投资,导致失去了几乎所有产业,只能靠着最后剩下的一小块土地耕种为生,是村里各家绅士教育子女的重要反面例子,所以伊丽莎白对他们一家的情况知道得比较多……但即便如此,相比于需要租种土地的佃户,他们的家境已经好得多了。
那么,这样一户富农之家的生活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从伊丽莎白此时的视野中就可以看到:在一座爬满了青苔的古旧砖房里,一家四口人围坐在壁炉边。父亲兴致很高地大声朗读着《圣经》,母亲为大家准备好了炖牛肉。还没断奶的年幼小弟在摇篮里发出响亮的啼哭。大儿子从陶罐里舀出牛奶,倒进餐桌上每个人的杯子里。屋子外面没有汽车发出的噪声,更没有吵得人耳鸣的流行歌曲或地狱摇滚。刚刚从母牛身上挤出来的牛奶里,也绝对找不到任何二恶英或者其它工业添加剂的痕迹。
一切都是如此的绿色环保、淳朴和谐、宁静安详。宛如绿色和平组织那些环保主义者想象之中的天堂。
可惜如果你真的走进他们的家门,用神探福尔摩斯的观察力仔细搜集讯息,你就会发现很多掩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苦恼:比如说,虽然这户人家已经是年收入超过五十英镑的富农,但正在读经的父亲,仍会因为柴火冒出的烟而使劲咳嗽个没完。如果继续这么咳嗽下去,他早晚会患上支气管炎,最多四五十岁就没了命,而这在当时的英格兰属于常态。换成城市居民的平均寿命,更是只有三十岁多一点儿。
接下来,摇篮里的宝宝哭个不停,很可能是因为他得了天花或者其它什么无法治疗的婴儿常见病,隔不了多久就会死掉——这个年代的婴儿夭折率高得惊人,班纳特五姐妹个个都能长大成人,实属上帝保佑。
然后,那位母亲一边做饭一边抚摸着肚子,承受着胃痛的折磨。但就算她舍得花钱去看病,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医生能够给她开出的唯一有效药方,恐怕也只有鸦片膏……桌上的炖牛肉吃起来没滋没味,很难嚼得动,但除了牛肉和土豆,桌上就没有别的菜肴了,因为这个季节没有水果和新鲜蔬菜。
在白天还好,到了夜晚,因为蜡烛太贵,绝大多数节俭的劳动人民只能靠着炉火看东西,结果因为光线不好,没看几本书就伤了眼睛——别以为在篝火旁边读书是什么很浪漫的事!他们全家人没有一个看过歌剧、画过油画,或者听过一场完整的钢琴演奏,母亲干脆就是文盲。这个家里的父亲和大儿子之所以还能识字,是因为去最便宜的教会学校上过几年课,但除了会读圣... -->>
第五章、贫穷姐妹物语(上)
一七九三年三月,英格兰东南部,赫特福德郡,朗伯恩村
冰雪消融,春光明媚,绿色的乡野之间,到处弥漫着庄稼、草叶和泥土的气味,还有呱呱的鸭子叫声。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乡村,总是透出一股悠闲和慵懒的气息。
在这里,没有人要求你加班加到深更半夜,也不用每天去挤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公交车和地铁,更不会有时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和随之而来的上司怒吼,或者令人烦躁的房地产推销广告……同样也不会有呛人的汽车尾气和吵死人的广场舞音乐,处处都是鸟语花香、风光明媚、草木葱笼,湿润的空气是那么清新……
但是,我们这位不解风情的穿越者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依然无限地怀念着故乡那片空气混浊,噪音嘈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怀念那间踏出房门就是便利商店、坐在床上就能网购的小出租屋;怀念她的苹果电脑、智能手机和小电动车,还有微波炉、洗衣机、电冰箱、热水瓶和太阳能热水器……
曾经,她也是一个迷恋西方古典文学的文艺女青年,憧憬着那些舞会、恋爱与乡村庄园的风情。
现在,自从穿越以后,她就开始坚信,每一个穿越到过去的的妹子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这种没有电,没有网络,没有自来水,连铅笔和卫生纸都还没发明的世界,真心是伤不起啊!
(让很多人难以想象的是,西方人直到十九世纪晚期才开始用卫生纸,最早使用卫生纸的是美国人,一战前夕刚刚在整个欧洲普及。之前的绅士和小姐们很可能根本不擦屁股——这是早期中国留学生在苏联观察到的真实情况,他们的毛子同学在大便过之后很少擦屁股,少数用卫生纸的人被视为奢侈娇贵。)
眯起眼睛,筋疲力尽的伊丽莎白叹了口气,抬头看向灿烂的太阳,那刺目的光辉,让她的眼角似乎有些发酸……然后,她认命地再一次推起装满木柴和食物的小车,继续走在刚刚下过一场春雨的泥泞小道上。
※※※※※※※※※※※※※※※※※※※※※※※※
——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社会,充斥着无数歌颂昔日乡村田园生活的文学作品。那些诗人和文学家不遗余力地在笔下讴歌着农村生活的美好,抨击着都市的堕落和喧嚣,声称随着过去那种田园牧歌式古老生活的消逝,曾经的那些淳朴、宁静、灵性和人情味,全都消逝得无影无踪,连人的品德也不如过去了。
然而,这种带着玫瑰色的怀旧思潮,多半却是出自于那些远离乡村的上流阶层,至少是衣食无忧的小资文青之手。他们一边抨击着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让人们道德败坏,一边却从来没用过一次偏僻乡下那种臭气熏天的蹲坑式茅厕,充其量不过是开着车子逛过几次风景旅游区而已。如果让这帮家伙真的来到十八世纪末,工业革命完全启动之前的英格兰乡下,估计根本待不住一个星期,就想尽办法要逃回都市里去了。
比如,此时此刻,在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的身边不远处,就是朗伯恩村一户典型的农家居所。这户人家还不是最穷的佃农,而是在圈地运动之后的英格兰本土已经很少见的自耕农,据说是一个破落乡绅之后,虽然曾经也阔绰过,可惜因为父辈和祖辈的若干次失败投资,导致失去了几乎所有产业,只能靠着最后剩下的一小块土地耕种为生,是村里各家绅士教育子女的重要反面例子,所以伊丽莎白对他们一家的情况知道得比较多……但即便如此,相比于需要租种土地的佃户,他们的家境已经好得多了。
那么,这样一户富农之家的生活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从伊丽莎白此时的视野中就可以看到:在一座爬满了青苔的古旧砖房里,一家四口人围坐在壁炉边。父亲兴致很高地大声朗读着《圣经》,母亲为大家准备好了炖牛肉。还没断奶的年幼小弟在摇篮里发出响亮的啼哭。大儿子从陶罐里舀出牛奶,倒进餐桌上每个人的杯子里。屋子外面没有汽车发出的噪声,更没有吵得人耳鸣的流行歌曲或地狱摇滚。刚刚从母牛身上挤出来的牛奶里,也绝对找不到任何二恶英或者其它工业添加剂的痕迹。
一切都是如此的绿色环保、淳朴和谐、宁静安详。宛如绿色和平组织那些环保主义者想象之中的天堂。
可惜如果你真的走进他们的家门,用神探福尔摩斯的观察力仔细搜集讯息,你就会发现很多掩藏在日常生活表面之下的苦恼:比如说,虽然这户人家已经是年收入超过五十英镑的富农,但正在读经的父亲,仍会因为柴火冒出的烟而使劲咳嗽个没完。如果继续这么咳嗽下去,他早晚会患上支气管炎,最多四五十岁就没了命,而这在当时的英格兰属于常态。换成城市居民的平均寿命,更是只有三十岁多一点儿。
接下来,摇篮里的宝宝哭个不停,很可能是因为他得了天花或者其它什么无法治疗的婴儿常见病,隔不了多久就会死掉——这个年代的婴儿夭折率高得惊人,班纳特五姐妹个个都能长大成人,实属上帝保佑。
然后,那位母亲一边做饭一边抚摸着肚子,承受着胃痛的折磨。但就算她舍得花钱去看病,在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医生能够给她开出的唯一有效药方,恐怕也只有鸦片膏……桌上的炖牛肉吃起来没滋没味,很难嚼得动,但除了牛肉和土豆,桌上就没有别的菜肴了,因为这个季节没有水果和新鲜蔬菜。
在白天还好,到了夜晚,因为蜡烛太贵,绝大多数节俭的劳动人民只能靠着炉火看东西,结果因为光线不好,没看几本书就伤了眼睛——别以为在篝火旁边读书是什么很浪漫的事!他们全家人没有一个看过歌剧、画过油画,或者听过一场完整的钢琴演奏,母亲干脆就是文盲。这个家里的父亲和大儿子之所以还能识字,是因为去最便宜的教会学校上过几年课,但除了会读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