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永乐九年,十月朔,天子下诏,立汉王朱高煦为皇太子,布告天下。
册汉王妃韦氏为太子妃。以宣府为汉王嫡长子朱瞻壑封地,不就藩,享亲王禄。余子暂不封爵,享郡王禄。
诸藩王子未受爵者,嫡长子为世子,众子为郡王。长子不为嫡,有嫡子,以嫡子为世子。违者降爵。
平王久病不愈,许其长住金陵,不归藩,享普安州一地赋税。平王府不设官属,只立王府左长史行朝贺之仪。以校尉五十人护卫王府,听宫中调遣。
平王世子留京侍疾,增俸禄至九千石,入-宫-中读书。
对于平王妃,圣旨未提一字。
随后,天子令礼部议封皇太子大典,并进东宫朝仪。
南京礼部同北京礼部查阅洪武旧例,参照封懿文皇太子大典定下章程,却未得天子首肯。
两位礼部尚书,四位礼部侍郎及部下郎中等人,捧着打回的奏疏不明所以。眼巴巴瞅着皇帝,不通过没关系,至少给点提示。具体怎么改,大家也好有个参照。
永乐帝偏偏不从人愿,一目十行看过,表情不变,御案上一压,直接抛出两个字,“再议。”
参不透上司的喜怒,工作能力再强也是白费。
连续折腾一个多月,奏疏改了不下十次,东宫官属名单都拟好了,册立皇太子的典礼章程仍没定下。
这样的日子,猴年马月才算完?
说到底,什么样的章程才能让天子满意?
两京礼部再没心思争长短,完不成天子的交代,争出子丑寅卯也没用。
为集思广益,礼部尚书发动部下官员,洪武朝旧例不通过,可以参照前朝。元朝一样行不通,还有前宋,前唐。
北京礼部左侍郎记忆力超群,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典籍,竟将汉时册封皇太子的相关资料找了出来。兴冲冲带到衙门,与部中同僚一起研究。人手不足,便绑上布条,挑灯夜战。
数日后,北京礼部上下都挂着两个黑眼圈,拿出拟定的章程,双眼发红,双手发抖,颤巍巍活似古稀老人。
“如此,陛下总该满意了吧?”
奏疏由快马飞送入京。经南京礼部润色补充,查无缺漏,上呈御览。
暖阁内,礼部尚书屏息静气,生怕再被皇帝将奏疏打回来。
好在永乐帝没说再议论,勉强点头通过。提起御笔,在奏疏上批了个准字。
一个“准”字,着实得来不易。
得到准信,两京礼部无不激动万分,抱头痛哭,泪如泉涌,连端茶送水的小吏都忍不住红了眼圈。
皇帝再不批,怕是部中老爷不得不挑战上古先秦的礼仪典章,不容易啊!
册封皇太子的仪式虽未举行,东宫仪仗俱已备妥。
比亲王制,略有增减。
香炉,香盒,旗幡,节髦幢,稍刀盾戟,圆伞方扇,令旗花鼓等,凡器具均为金,漆必为大红。
朱高煦身在北京,出入不再打亲王仪仗,但也没有马上行太子仪仗。
经过岁月磨砺,朱高煦性格未变,行事却日渐稳重。南京官员尚无所觉,北京行部和边塞武将却深有体会。
“殿下愈发肖似今上。”
脱去一身傲慢之气,哪怕被驴踢了脑袋,朱高煦也不会再说出“天策上将”之类缺心眼的话。
事实上,永乐帝朝议立皇太子时,他正挽起裤脚,在北京郊外军屯下田巡视。
金黄的麦田,齐刷刷的高粱,新奇的番粮,这一切的一切,比番邦使臣的歌功颂德更吸引他。
永乐帝压根不会想到,将朱高煦调往北京接待番邦使臣,他竟敢怠工溜号。匆匆举办过一场宴会,其后再不见踪影。番邦使臣丢给行部官员,自己跑到田里完成未尽的农耕事业。
秋收之时,朱高煦拎一把大宁杂造局新制的镰刀,下到田间收割稻麦。
不只他来,朱瞻壑也被带来。
按照朱高煦的话说,“孤的儿子怎能不识五谷,不晓稼轩?”
次子朱瞻圻尚在牙牙学语,也被下令抱到田间。还在磨牙的娃娃,根本不知道亲爹在做什么。见场面热闹,拍着巴掌笑得起劲,却被亲爹的大把章按住脑袋,威胁一句,“敢学纨绔子弟,不体民间疾苦,说出怎不食肉糜,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朱瞻圻不知是真听不懂还是装作不明白,总之,继续笑。
朱瞻壑看看亲爹,再看看弟弟,农民揣再现。大眼睛忽闪两下,决心回到应天,找机会向皇祖母告状。
见此情景,孟清和十分无语。
小小年纪,已深具芝麻包潜质,大有向黑面馒头发展的势头。
该说老朱家人智商太高,还是太有性格?
“少保。”
正想着,衣袖被拉了一下。
“世子何事?”
朱高煦封皇太子,朱瞻壑未受封皇太孙,仍为“世子”,同兄弟之前的距离却已拉开。“世子”的称呼怕也是叫不久了。
“我也要同父王一起。”
一起下田?
孟清和有些为难,转头去看夏元吉,发现夏尚书不在,再看侍奉朱瞻壑的宦官,黄少监弯腰咧嘴,唯少保是从。
“殿下还小。”
“我不小了,我能拉开铁弓。皇祖父都说我再长打一点,就能射下金雕!”
不到两个巴掌长的铁弓,射金雕……论起忽悠人,永乐帝当真天下无敌。
无语半晌,不想打击朱瞻壑的积极性,孟清和只得叫来亲卫,询问朱高煦的意思。
眨眼-功--夫,朱高煦已走到田地-中-央,亲卫不敢耽搁,一路小跑。
“伯爷,太子殿下之意,世子可到田间,不必收割,捡拾麦粒即可。”
孟清和点点头,让人提来一只精致的木篮。
黄少监本想接过去,朱瞻壑一定要自己提着,“孤有力气,自己来!”
“世子自己提篮可以。”孟清和弯腰笑道,“但让黄少监陪同世子一起下田,可好?”
“好!”
朱瞻壑点头,大眼闪亮。
朱瞻圻不甘被冷落,啊啊的叫了两声。
朱瞻壑转过身,严肃道:“弟弟在这里等着,待长到和兄长一般,能拉开铁弓,才能下田。”
“啊!”
“听话!”
“啊啊!”
“真听话?”
“啊!”
“好,为兄走了。”
孟清和转头,深吸气,不能笑,绝对不能笑。
天知道,一大一小两个年画娃娃凑到一起,场面到底多喜人。
朱瞻壑提着篮子在前边走,黄少监弯腰在后边护着,生怕朱瞻壑磕碰到一点。倒是朱高煦不在乎,见黄少监护得紧了,扬声道;“不必如此,孤小时候,在校场滚上几个来回也未见如何!”
孟清和没上前,负手立在田边,看着麦田里的朱高煦父子,眉目舒展,有种夙愿达成的感慨。
历史已经不同。
大明不会再走回原... -->>
永乐九年,十月朔,天子下诏,立汉王朱高煦为皇太子,布告天下。
册汉王妃韦氏为太子妃。以宣府为汉王嫡长子朱瞻壑封地,不就藩,享亲王禄。余子暂不封爵,享郡王禄。
诸藩王子未受爵者,嫡长子为世子,众子为郡王。长子不为嫡,有嫡子,以嫡子为世子。违者降爵。
平王久病不愈,许其长住金陵,不归藩,享普安州一地赋税。平王府不设官属,只立王府左长史行朝贺之仪。以校尉五十人护卫王府,听宫中调遣。
平王世子留京侍疾,增俸禄至九千石,入-宫-中读书。
对于平王妃,圣旨未提一字。
随后,天子令礼部议封皇太子大典,并进东宫朝仪。
南京礼部同北京礼部查阅洪武旧例,参照封懿文皇太子大典定下章程,却未得天子首肯。
两位礼部尚书,四位礼部侍郎及部下郎中等人,捧着打回的奏疏不明所以。眼巴巴瞅着皇帝,不通过没关系,至少给点提示。具体怎么改,大家也好有个参照。
永乐帝偏偏不从人愿,一目十行看过,表情不变,御案上一压,直接抛出两个字,“再议。”
参不透上司的喜怒,工作能力再强也是白费。
连续折腾一个多月,奏疏改了不下十次,东宫官属名单都拟好了,册立皇太子的典礼章程仍没定下。
这样的日子,猴年马月才算完?
说到底,什么样的章程才能让天子满意?
两京礼部再没心思争长短,完不成天子的交代,争出子丑寅卯也没用。
为集思广益,礼部尚书发动部下官员,洪武朝旧例不通过,可以参照前朝。元朝一样行不通,还有前宋,前唐。
北京礼部左侍郎记忆力超群,家学渊源,自幼博览群书典籍,竟将汉时册封皇太子的相关资料找了出来。兴冲冲带到衙门,与部中同僚一起研究。人手不足,便绑上布条,挑灯夜战。
数日后,北京礼部上下都挂着两个黑眼圈,拿出拟定的章程,双眼发红,双手发抖,颤巍巍活似古稀老人。
“如此,陛下总该满意了吧?”
奏疏由快马飞送入京。经南京礼部润色补充,查无缺漏,上呈御览。
暖阁内,礼部尚书屏息静气,生怕再被皇帝将奏疏打回来。
好在永乐帝没说再议论,勉强点头通过。提起御笔,在奏疏上批了个准字。
一个“准”字,着实得来不易。
得到准信,两京礼部无不激动万分,抱头痛哭,泪如泉涌,连端茶送水的小吏都忍不住红了眼圈。
皇帝再不批,怕是部中老爷不得不挑战上古先秦的礼仪典章,不容易啊!
册封皇太子的仪式虽未举行,东宫仪仗俱已备妥。
比亲王制,略有增减。
香炉,香盒,旗幡,节髦幢,稍刀盾戟,圆伞方扇,令旗花鼓等,凡器具均为金,漆必为大红。
朱高煦身在北京,出入不再打亲王仪仗,但也没有马上行太子仪仗。
经过岁月磨砺,朱高煦性格未变,行事却日渐稳重。南京官员尚无所觉,北京行部和边塞武将却深有体会。
“殿下愈发肖似今上。”
脱去一身傲慢之气,哪怕被驴踢了脑袋,朱高煦也不会再说出“天策上将”之类缺心眼的话。
事实上,永乐帝朝议立皇太子时,他正挽起裤脚,在北京郊外军屯下田巡视。
金黄的麦田,齐刷刷的高粱,新奇的番粮,这一切的一切,比番邦使臣的歌功颂德更吸引他。
永乐帝压根不会想到,将朱高煦调往北京接待番邦使臣,他竟敢怠工溜号。匆匆举办过一场宴会,其后再不见踪影。番邦使臣丢给行部官员,自己跑到田里完成未尽的农耕事业。
秋收之时,朱高煦拎一把大宁杂造局新制的镰刀,下到田间收割稻麦。
不只他来,朱瞻壑也被带来。
按照朱高煦的话说,“孤的儿子怎能不识五谷,不晓稼轩?”
次子朱瞻圻尚在牙牙学语,也被下令抱到田间。还在磨牙的娃娃,根本不知道亲爹在做什么。见场面热闹,拍着巴掌笑得起劲,却被亲爹的大把章按住脑袋,威胁一句,“敢学纨绔子弟,不体民间疾苦,说出怎不食肉糜,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朱瞻圻不知是真听不懂还是装作不明白,总之,继续笑。
朱瞻壑看看亲爹,再看看弟弟,农民揣再现。大眼睛忽闪两下,决心回到应天,找机会向皇祖母告状。
见此情景,孟清和十分无语。
小小年纪,已深具芝麻包潜质,大有向黑面馒头发展的势头。
该说老朱家人智商太高,还是太有性格?
“少保。”
正想着,衣袖被拉了一下。
“世子何事?”
朱高煦封皇太子,朱瞻壑未受封皇太孙,仍为“世子”,同兄弟之前的距离却已拉开。“世子”的称呼怕也是叫不久了。
“我也要同父王一起。”
一起下田?
孟清和有些为难,转头去看夏元吉,发现夏尚书不在,再看侍奉朱瞻壑的宦官,黄少监弯腰咧嘴,唯少保是从。
“殿下还小。”
“我不小了,我能拉开铁弓。皇祖父都说我再长打一点,就能射下金雕!”
不到两个巴掌长的铁弓,射金雕……论起忽悠人,永乐帝当真天下无敌。
无语半晌,不想打击朱瞻壑的积极性,孟清和只得叫来亲卫,询问朱高煦的意思。
眨眼-功--夫,朱高煦已走到田地-中-央,亲卫不敢耽搁,一路小跑。
“伯爷,太子殿下之意,世子可到田间,不必收割,捡拾麦粒即可。”
孟清和点点头,让人提来一只精致的木篮。
黄少监本想接过去,朱瞻壑一定要自己提着,“孤有力气,自己来!”
“世子自己提篮可以。”孟清和弯腰笑道,“但让黄少监陪同世子一起下田,可好?”
“好!”
朱瞻壑点头,大眼闪亮。
朱瞻圻不甘被冷落,啊啊的叫了两声。
朱瞻壑转过身,严肃道:“弟弟在这里等着,待长到和兄长一般,能拉开铁弓,才能下田。”
“啊!”
“听话!”
“啊啊!”
“真听话?”
“啊!”
“好,为兄走了。”
孟清和转头,深吸气,不能笑,绝对不能笑。
天知道,一大一小两个年画娃娃凑到一起,场面到底多喜人。
朱瞻壑提着篮子在前边走,黄少监弯腰在后边护着,生怕朱瞻壑磕碰到一点。倒是朱高煦不在乎,见黄少监护得紧了,扬声道;“不必如此,孤小时候,在校场滚上几个来回也未见如何!”
孟清和没上前,负手立在田边,看着麦田里的朱高煦父子,眉目舒展,有种夙愿达成的感慨。
历史已经不同。
大明不会再走回原...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