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清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永乐二年丙申,新年临近,金陵城内格外的热闹。城中的客栈食肆,几乎日-日客满。
朝鲜,安南等番邦遣使朝拜,献上方物,以贺正旦。云南四川等地土司也纷纷来朝,又有各地藩王派遣朝贺的队伍,尤其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进献的嘉禾,主动缴纳的粮税和金银,更为这份热闹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永乐帝感慨,到底是自己的儿子,处处为父皇着想,很好。
感慨完,一个个的敲打藩王,瞧见没有,侄子都有这么高的觉悟,做叔叔的是不是也该有点表示?
藩王咬牙表示,一定改正落后思想,努力向侄子学习!
永乐帝满意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再一次遭到了严重的表扬。
朱老四的兄弟们是不是心在淌血,就没人关心了。
之所以给老爹送钱,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也不是故意找其他藩王的麻烦,只因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确有这个底气。
谁让人家有钱?
自就藩以来,兄弟俩一心忙着领地大发展,开垦荒田,种植粮食,鼓励畜牧业,开发工商业。有人在耳边念叨些五四三,直接一脚踹飞。
此举并非表明朱高煦和朱高燧对南京的那把龙椅不感兴趣,而是他们发现,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事上,不如下地种田,到市场体察一下民情,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
老爹-龙-精-虎-猛,挥鞭子-抽-人一点不含糊,成日里惦记着难以实现的期望,完全是和自己过不去。
平王的例子摆在眼前,又有孟清和不时的敲边鼓,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高燧,都不想成为第二个朱高炽。
顺应心意的,未必是真心为自己好的。
明明不是自己-干-的,却不明不白的背了黑锅,被老爹厌弃,即便同朱高炽不和,也难免流两滴同情的泪水。
在这种思想趋势下,朱高煦和朱高燧渐渐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实干派。谁敢继续在耳边撺掇,踹飞不算,还要补上几鞭子。
回头再看早年间做的那些事,两人都感到汗颜。
那个脑门被夹了的是谁?反正不是自己,坚决不是!
汗水擦干,继续-埋-头-苦-干。
种田,开互市,效仿大宁办学。
以皇帝亲子,北疆藩王的身份,做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
孟清和遇到的问题,在两人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
孟清和被朝臣弹劾,只能自辩。朱高煦和朱高燧则先发制人,不能弹劾奏疏送出,先上表向老爹抱怨,这群只会挑毛病不干事的让儿臣很是烦恼,不如老爹帮忙收拾一下?
结果自然是皇帝动手了,皇帝他儿子舒心了。
这是没法羡慕的。
谁让人家背景雄厚,上头有人呢?
臣子和儿子,义子和亲子,终究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朱棣视沈瑄如亲子,处处关照。沈瑄却不能像朱高煦兄弟一样,直接上表抱怨朝臣。纵然朱棣不介意他这么做,也会挥舞着鞭子为他出气,就沈瑄本身而言,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越过这道无形的界线。
一次两次还罢,次数多了,朝臣的弹劾奏疏就能淹死他。
孟清和十分了解这一点,做事总是会再三考量,能不麻烦沈瑄,尽量自己解决。
锦衣卫将宣府和开原的情况上报,朱棣很高兴,大笔一挥,设立汉王府和赵王府三护卫的敕令很快发出南京。
五万七千的护卫人数着实是个大手笔。在各地藩王主动-裁--减--军--备-的同时,发出这道敕令,即便不是朱棣的本意,也给两个儿子拉了不少仇恨值。
没有藩王上表,却有朝臣上疏,言天子许两位皇子设立万人护卫,实为不妥。
奏疏上的言辞并不激烈,表达的意思却相当尖锐。
给汉王和赵王这么多军队,难道就不怕两位皇子拥兵自重,挑起-兵-祸-吗?
奏疏送上的隔日,直言讽谏的刑科都给事中马桢就被请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喝茶,受到了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的热情款待,随后又被移送刑部,以“欺罔天子”之罪伏诛。
马桢被定罪,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集-体到午门前-静-坐,表示-抗--议。
不因言获罪,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法令。马桢也没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句句是为江山社稷考虑,为何却丢了性命?
这是草菅人命,妄杀!
没人敢公然给朱棣扣昏-君-暴-君的帽子,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不敢。
但人多力量大,到皇宫前表示一下自己立场却是必须的。
皇帝再铁腕,也不可能将朝中言官全杀了,如果被捉拿下狱,正义之名也将留存青史。
听到锦衣卫报告,朱棣眉头都没皱一下,拿起笔,刷刷写下两道旨意。
“侯显,你去,看着办。”
“奴婢遵旨。”
侯显带着圣旨出午门,当众宣读马桢欺君罔上,家中藏银五百,铜钱千贯,宝钞无数。证据确凿,论罪当斩!
“有为其求情者,等同罪人!”
“借此生事者,罪加一等!”
“若迷途知返,天子有令,既往不咎。”
朱棣是什么性格?
软着来,尚且有一分商量的余地。和他来-硬-的,那就看看是你的脖子硬,还是刽子手的刀更利!
从马桢家中搜出钱钞俱为实数,无可辩驳。以正七品的年薪和马桢的工作年限,不-贪-污-受-贿,根本积攒不下这么多的家财。即使不定他的欺罔之罪,依太-祖-成法,也逃不掉剥-皮-充-草的命。
侯显宣读完诏书,扫视瞬间哑然的一众言官,冷笑两声,也不多说,立刻有着锦袍,佩绣春刀的天子亲军鱼贯而出,横列成排,手按刀柄,又有大汉将军持盾牌长枪在侧,目光凛然。
除了诏令,侯显手中还有一份抓人的敕令。
如若-聚-集-午门外的朝臣识趣,老实散去还罢,不识趣,继续给皇帝添堵,就都请到锦衣卫的诏狱里去吃年夜饭。
命是不会丢的,和锦衣卫共同探讨一下皮-鞭和竹-签的各种用途却是必须。运气好的,还能和锦衣卫指挥,同知,佥事做进一步的学术探讨。
这待遇,一般人享受不到。
看到侯显脸上的冷笑,众人不约而同的后背发凉。
最终,朱棣的铁腕-压-倒-了群臣的大义凛然。
对峙的结果,永乐帝大获全胜。
虽说午门前留下了不少豪言壮语,也洒下了许多壮怀激烈的泪水,但“保存有用之身”的思想还是成为了主流。
看着清空的场地,侯显再次冷笑。
锦衣卫和大汉将军完成任务,光荣退场。五城兵马司的军汉们正式接手,谁让他们负责城内外治安工作的同时,还兼有清扫大街的职责?
一边挥舞着扫帚,军汉们一边抱怨,本来年底就忙,还要额外加班,这群官老爷可真能闹腾!
风波看似平息,却仍有暗潮涌动。
事后提及,仍有朝臣愤愤不平。
如杨士奇杨荣等人,却对此不发一言。
马桢的奏疏看似平正,处处为朝廷着想,却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他忽略了今上出身藩邸,也忘记了今上是如何才登上皇位。
说汉王和赵王拥兵自重,岂不是在影射天子?
天子不会想马桢... -->>
永乐二年丙申,新年临近,金陵城内格外的热闹。城中的客栈食肆,几乎日-日客满。
朝鲜,安南等番邦遣使朝拜,献上方物,以贺正旦。云南四川等地土司也纷纷来朝,又有各地藩王派遣朝贺的队伍,尤其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进献的嘉禾,主动缴纳的粮税和金银,更为这份热闹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永乐帝感慨,到底是自己的儿子,处处为父皇着想,很好。
感慨完,一个个的敲打藩王,瞧见没有,侄子都有这么高的觉悟,做叔叔的是不是也该有点表示?
藩王咬牙表示,一定改正落后思想,努力向侄子学习!
永乐帝满意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再一次遭到了严重的表扬。
朱老四的兄弟们是不是心在淌血,就没人关心了。
之所以给老爹送钱,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也不是故意找其他藩王的麻烦,只因朱高煦和朱高燧的确有这个底气。
谁让人家有钱?
自就藩以来,兄弟俩一心忙着领地大发展,开垦荒田,种植粮食,鼓励畜牧业,开发工商业。有人在耳边念叨些五四三,直接一脚踹飞。
此举并非表明朱高煦和朱高燧对南京的那把龙椅不感兴趣,而是他们发现,与其浪费时间在这些事上,不如下地种田,到市场体察一下民情,做点有实际意义的事。
老爹-龙-精-虎-猛,挥鞭子-抽-人一点不含糊,成日里惦记着难以实现的期望,完全是和自己过不去。
平王的例子摆在眼前,又有孟清和不时的敲边鼓,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高燧,都不想成为第二个朱高炽。
顺应心意的,未必是真心为自己好的。
明明不是自己-干-的,却不明不白的背了黑锅,被老爹厌弃,即便同朱高炽不和,也难免流两滴同情的泪水。
在这种思想趋势下,朱高煦和朱高燧渐渐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实干派。谁敢继续在耳边撺掇,踹飞不算,还要补上几鞭子。
回头再看早年间做的那些事,两人都感到汗颜。
那个脑门被夹了的是谁?反正不是自己,坚决不是!
汗水擦干,继续-埋-头-苦-干。
种田,开互市,效仿大宁办学。
以皇帝亲子,北疆藩王的身份,做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
孟清和遇到的问题,在两人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
孟清和被朝臣弹劾,只能自辩。朱高煦和朱高燧则先发制人,不能弹劾奏疏送出,先上表向老爹抱怨,这群只会挑毛病不干事的让儿臣很是烦恼,不如老爹帮忙收拾一下?
结果自然是皇帝动手了,皇帝他儿子舒心了。
这是没法羡慕的。
谁让人家背景雄厚,上头有人呢?
臣子和儿子,义子和亲子,终究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朱棣视沈瑄如亲子,处处关照。沈瑄却不能像朱高煦兄弟一样,直接上表抱怨朝臣。纵然朱棣不介意他这么做,也会挥舞着鞭子为他出气,就沈瑄本身而言,非到万不得已,绝不会越过这道无形的界线。
一次两次还罢,次数多了,朝臣的弹劾奏疏就能淹死他。
孟清和十分了解这一点,做事总是会再三考量,能不麻烦沈瑄,尽量自己解决。
锦衣卫将宣府和开原的情况上报,朱棣很高兴,大笔一挥,设立汉王府和赵王府三护卫的敕令很快发出南京。
五万七千的护卫人数着实是个大手笔。在各地藩王主动-裁--减--军--备-的同时,发出这道敕令,即便不是朱棣的本意,也给两个儿子拉了不少仇恨值。
没有藩王上表,却有朝臣上疏,言天子许两位皇子设立万人护卫,实为不妥。
奏疏上的言辞并不激烈,表达的意思却相当尖锐。
给汉王和赵王这么多军队,难道就不怕两位皇子拥兵自重,挑起-兵-祸-吗?
奏疏送上的隔日,直言讽谏的刑科都给事中马桢就被请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喝茶,受到了锦衣卫指挥佥事纪纲的热情款待,随后又被移送刑部,以“欺罔天子”之罪伏诛。
马桢被定罪,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集-体到午门前-静-坐,表示-抗--议。
不因言获罪,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法令。马桢也没说什么大逆不道的话,句句是为江山社稷考虑,为何却丢了性命?
这是草菅人命,妄杀!
没人敢公然给朱棣扣昏-君-暴-君的帽子,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不敢。
但人多力量大,到皇宫前表示一下自己立场却是必须的。
皇帝再铁腕,也不可能将朝中言官全杀了,如果被捉拿下狱,正义之名也将留存青史。
听到锦衣卫报告,朱棣眉头都没皱一下,拿起笔,刷刷写下两道旨意。
“侯显,你去,看着办。”
“奴婢遵旨。”
侯显带着圣旨出午门,当众宣读马桢欺君罔上,家中藏银五百,铜钱千贯,宝钞无数。证据确凿,论罪当斩!
“有为其求情者,等同罪人!”
“借此生事者,罪加一等!”
“若迷途知返,天子有令,既往不咎。”
朱棣是什么性格?
软着来,尚且有一分商量的余地。和他来-硬-的,那就看看是你的脖子硬,还是刽子手的刀更利!
从马桢家中搜出钱钞俱为实数,无可辩驳。以正七品的年薪和马桢的工作年限,不-贪-污-受-贿,根本积攒不下这么多的家财。即使不定他的欺罔之罪,依太-祖-成法,也逃不掉剥-皮-充-草的命。
侯显宣读完诏书,扫视瞬间哑然的一众言官,冷笑两声,也不多说,立刻有着锦袍,佩绣春刀的天子亲军鱼贯而出,横列成排,手按刀柄,又有大汉将军持盾牌长枪在侧,目光凛然。
除了诏令,侯显手中还有一份抓人的敕令。
如若-聚-集-午门外的朝臣识趣,老实散去还罢,不识趣,继续给皇帝添堵,就都请到锦衣卫的诏狱里去吃年夜饭。
命是不会丢的,和锦衣卫共同探讨一下皮-鞭和竹-签的各种用途却是必须。运气好的,还能和锦衣卫指挥,同知,佥事做进一步的学术探讨。
这待遇,一般人享受不到。
看到侯显脸上的冷笑,众人不约而同的后背发凉。
最终,朱棣的铁腕-压-倒-了群臣的大义凛然。
对峙的结果,永乐帝大获全胜。
虽说午门前留下了不少豪言壮语,也洒下了许多壮怀激烈的泪水,但“保存有用之身”的思想还是成为了主流。
看着清空的场地,侯显再次冷笑。
锦衣卫和大汉将军完成任务,光荣退场。五城兵马司的军汉们正式接手,谁让他们负责城内外治安工作的同时,还兼有清扫大街的职责?
一边挥舞着扫帚,军汉们一边抱怨,本来年底就忙,还要额外加班,这群官老爷可真能闹腾!
风波看似平息,却仍有暗潮涌动。
事后提及,仍有朝臣愤愤不平。
如杨士奇杨荣等人,却对此不发一言。
马桢的奏疏看似平正,处处为朝廷着想,却犯了一个要命的错误。他忽略了今上出身藩邸,也忘记了今上是如何才登上皇位。
说汉王和赵王拥兵自重,岂不是在影射天子?
天子不会想马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