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炮火1906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莎莲娜本来一直暗暗抹泪,因为自己的天真,害的老爹受此非难,又想到今后日子艰难,泪如雨下,听得姚福升发问,不禁有些呆愣,可她也不是傻子,立即品味出了什么。
她们本来就在怕清国大老爷对清国人有所偏袒,虽说这些天清国官府还算公平,对他们也很好,可是,俄罗斯人心中的那位隔阂与恐惧还没有消失。
可眼下那位大老爷似乎在帮她说话,让她振奋不已,让旁边的俄罗斯人都是感动万分。
"回禀晴天大老爷,我要告那俞德明,当初他说会娶我做妻子,说了多遍,我便信了,如今我有了孩子,他却不肯要我,我,我要告他。"
李安生在旁暗笑,俄罗斯人说中国话还真是挺有趣的,晴天大老爷,那雨天呢?
姚福升怒道:"竟有此事?俞德明,你既然答应要娶对方,为何又出尔反尔?你可知道,你犯的乃是骗奸罪,有骨肉却欲抛弃,数罪并罚,论律当处流徙为奴,不准赎。"
意思是我也不想施杖刑,大清律例规定,施了杖刑的,家人是可以以银赎罪的,可直接贬为官奴发配到驻防地,哪里还有活路?
大清立朝以来宁古塔等地便是流徙的集中地,要是如今在这里犯了案,自然要流徙到新疆等地,那可真是要送命的。
俞德明一听脸的白了,白的跟冬天江边的雪一样,"大人,姚大人,我是愿意娶莎莲娜为妻的。可是我家中不愿,不肯我娶一个名节有损的女子。我是被逼的,逼于无奈啊。"
李安生最恨的就是这种人,一有什么就是被逼的,逼的没办法才干的坏事,倒好像当初他一根**也是人家强拉着才塞进去的。
姚福升自然有恫吓俞德明的成分,可是,在这偏远之地,往往地方官员的个人偏向能够凌驾于律法,不然什么叫做破家县令灭门令尹。
真要治俞德明死罪,谁敢说个不字,谁敢反抗?
只是姚福升不愿为之而已,大清行政、司法、立法三权的混淆不分,导致了地方官吏的专权,为广大民众所厌弃,他自然不肯同流合污。
用来吓吓人,固然不错。
俞家人抱头痛哭,实在想不到这罪行是要流徙边疆的,就连泼辣的俞母也软了下来,哭着求姚福升开恩。
"求我是没有用的,你们且去求苦主。人家也受了冤屈,却去求谁去?她的名节是你损的,你还说的出口?"
姚福升向莎莲娜一指,摇头叹息。
俞德明自知无法在姚福升面前说假话,哭着道:"我本来是看莎莲娜美貌,一时逢场作戏,真珠胎暗结,我也是情愿娶她进门的。只是,只是,我江左百姓与俄罗斯人有仇,他们霸占着我们的土地与房屋,百姓如何看我,将来我与莎莲娜生的孩子又将置于何地?"
这番话倒是让李安生重新对他生出了一丝怜悯,终于肯说了些有担当的话。
姚福升大怒道:"李大人三令五申,从今往后,两族人民同为一家,同舟共济。过往的仇恨也不该用在他们身上,他们也只是些穷苦百姓。总有那么一小撮别有用心之人或是小鸡肚肠之人,偏要从别人的苦难身上,才能够得回满足,这种满足是否太过无耻?"
李安生生出了知己之感,姚福升这番话极具后世的某些思想特点。
这个时代敢娶外国女人的,极少极少,即便有,也要给当成另类,子女又是混血,难免给人瞧不起。
姚福升却看的很清楚,这是个机会,借着这个由头,倒是能想办法推动民族之间通婚,用婚姻来缓和两族人民关系。
李安生想得却跟他不一样,他是个后世的小愤青,自然能够想到,与俄罗斯族人通婚,几十年下来,就能彻底的吞没这千余名纯种俄罗斯人,中国人的人口基数在那里,更何况,中国本来就是个喜欢兼容并蓄喜欢同化别的民族的高手。
莎莲娜为何肯嫁给俞德明,还不是因为中国人吃香,种田种的好,还有各种手艺,也不像俄国男人一样粗暴无理,对女人体贴,简直就是一万个的好。
既然中国男人如此占优势,那么将来俄罗斯男子的结婚成本就要高速增长,人口必定会此消彼长。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俞德明们前去勾引更多的莎莲娜们啊。
怀着这样的心思,姚福升与李安生一老一少两只狐狸阴笑着,迅速的断了案子。
让莎莲娜跟老爹回去,由俞家择吉日按照中国民间风俗过上一遍,直至将她娶进门。
不用让儿子发配新疆,俞家是千肯万肯。
另外,为了怕莎莲娜到了俞家受到迫害,引出更大的民族纠纷,李安生临时想出来一条,经过了姚福升的认可:凡是中俄通婚,家中分配给中/俄一方的田产,不用交税;凡是混血子女,都能享受免费读书的权利。
这条规定让百姓欢声雷动,许多未婚青年都在琢磨着,是不是赶紧对某个看中的俄罗斯美女下手,可别给别人半道劫走。
现在地多人少,俄罗斯大洋马又中看又中用,下得了地又上得了床,还能免税,生的小孩也要高人一等,不用愁被人骂做杂种,这可是好事啊。
俞德明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将来说出去,他还面上有光。
于是,俞家欢欢喜喜的回去,一路还跟莎莲娜与她老爹互相赔礼道歉,语言不怎么通畅,可是都快当亲家了,那个热乎劲啊。
一场冲突变为喜事,皆大欢喜,围观群众开始陆陆续续的散去。
也有刚才人群中互相看对眼的中俄青年男女故意被人群挤着,挤到了一起,眉目传情,恨不得立即抓起手来一诉衷肠。
形势一片大好啊,只等天黑。
姚福升也是不停的夸着李安生,居然想出了这等好办法,如此一来,民族融合之势已成,将来略加完善,可以容纳更多的俄罗斯人,只要中国人的比例永远占大多数,来一个融合一个,来一双融合一双。
民族问题可不是小事,这一千多人俄罗斯族可是千金马骨,将来能不能大量吸附俄罗斯人,是个关键。
姚福升很认同李安生的说法,那就是破坏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最为重要的就是争夺对方的人口。
这点是当朝大员中没有一人提到过的,也不敢想象,俄罗斯人怎么会为我大清所用。
可是,这是铁打的事实,许多俄罗斯人也已经对俄罗斯帝国离心离德。
重新崛起为汉唐那样的老大帝国,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包容力,具有民族大融合的气魄,而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黑龙江从前并没有这样的实力,可是,这两年疯狂涌入黑龙江的人口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黑龙江地方照样有粮食能养得起这些移民。
往年,最高峰时闯关东的山东人也不过百万,加上华北等地,不会超过00万。
李安生穿越到这个时代两年半,在这段时间里,黑龙江的人口已经从00万左右,疯狂增长到了600多万。
也就是说,人口增长了400多万,除去部分过去隐匿的、没有清查得到的人口,基本上等于过去两年闯关东的人口数。
难道这两年闯关东的人口都往黑龙江来了?
事实上,吉林与奉天也增加了大量的人口,吉林过去比黑龙江人口稍多,如今跟黑龙江差不多都是700万样子,奉天少说也有1500万人。
胖叮当从后世网络上搜过,1908年底东北的总人口为两千万挂零,当然这里头还有许多隐匿起来,没有能够清查到的人口。
这两年多,东北的人口只比真实历史多了800万人不到,还是太少了些。
要是东北能够实施李安生的农业计划,估计所有的户口都将被如实的统计出来,真实的人口数字应该会超过000万。
可这是没有办法的,移民是一项庞大的功臣,即便闯关东不用官府操心太多,但是各项条件还是限制了规模。
黑龙江长期在各个点设置了机构,用来接济流民,接引闯关东的大队人马,避免他们在迁移往黑龙江的过程中折损过多,每一个人都是宝贝。
黑龙江的人口越多,潜力则越大,李安生准备开始打造重工业基地,人口更是捉襟见肘。
虽说有农业机械化,可还是无法阻挡李安生对人口的渴望。
有粮有物资,还怕移民太多?
如今挖老毛子的墙角,抢夺俄罗斯人口也是个办法,可需要保持中国人的比例,这样才能平稳的进行融合。
李安生打算跟程德全商议商议,如何尽可能的吸引人口到黑龙江来定居。
就这么琢磨着,齐齐哈尔那边倒是给瑷珲来了电报,说是朝廷要李安生上京述职。
瑷珲去年也拉了电报线,款子是黑河商埠的华商们捐的,风调雨顺官府又能仰仗,赚了钱的华商也没有忘了饮水思源。
这年头,通讯始终是个大问题,电报线拉一根要不少钱,没看见那路上一根... -->>
莎莲娜本来一直暗暗抹泪,因为自己的天真,害的老爹受此非难,又想到今后日子艰难,泪如雨下,听得姚福升发问,不禁有些呆愣,可她也不是傻子,立即品味出了什么。
她们本来就在怕清国大老爷对清国人有所偏袒,虽说这些天清国官府还算公平,对他们也很好,可是,俄罗斯人心中的那位隔阂与恐惧还没有消失。
可眼下那位大老爷似乎在帮她说话,让她振奋不已,让旁边的俄罗斯人都是感动万分。
"回禀晴天大老爷,我要告那俞德明,当初他说会娶我做妻子,说了多遍,我便信了,如今我有了孩子,他却不肯要我,我,我要告他。"
李安生在旁暗笑,俄罗斯人说中国话还真是挺有趣的,晴天大老爷,那雨天呢?
姚福升怒道:"竟有此事?俞德明,你既然答应要娶对方,为何又出尔反尔?你可知道,你犯的乃是骗奸罪,有骨肉却欲抛弃,数罪并罚,论律当处流徙为奴,不准赎。"
意思是我也不想施杖刑,大清律例规定,施了杖刑的,家人是可以以银赎罪的,可直接贬为官奴发配到驻防地,哪里还有活路?
大清立朝以来宁古塔等地便是流徙的集中地,要是如今在这里犯了案,自然要流徙到新疆等地,那可真是要送命的。
俞德明一听脸的白了,白的跟冬天江边的雪一样,"大人,姚大人,我是愿意娶莎莲娜为妻的。可是我家中不愿,不肯我娶一个名节有损的女子。我是被逼的,逼于无奈啊。"
李安生最恨的就是这种人,一有什么就是被逼的,逼的没办法才干的坏事,倒好像当初他一根**也是人家强拉着才塞进去的。
姚福升自然有恫吓俞德明的成分,可是,在这偏远之地,往往地方官员的个人偏向能够凌驾于律法,不然什么叫做破家县令灭门令尹。
真要治俞德明死罪,谁敢说个不字,谁敢反抗?
只是姚福升不愿为之而已,大清行政、司法、立法三权的混淆不分,导致了地方官吏的专权,为广大民众所厌弃,他自然不肯同流合污。
用来吓吓人,固然不错。
俞家人抱头痛哭,实在想不到这罪行是要流徙边疆的,就连泼辣的俞母也软了下来,哭着求姚福升开恩。
"求我是没有用的,你们且去求苦主。人家也受了冤屈,却去求谁去?她的名节是你损的,你还说的出口?"
姚福升向莎莲娜一指,摇头叹息。
俞德明自知无法在姚福升面前说假话,哭着道:"我本来是看莎莲娜美貌,一时逢场作戏,真珠胎暗结,我也是情愿娶她进门的。只是,只是,我江左百姓与俄罗斯人有仇,他们霸占着我们的土地与房屋,百姓如何看我,将来我与莎莲娜生的孩子又将置于何地?"
这番话倒是让李安生重新对他生出了一丝怜悯,终于肯说了些有担当的话。
姚福升大怒道:"李大人三令五申,从今往后,两族人民同为一家,同舟共济。过往的仇恨也不该用在他们身上,他们也只是些穷苦百姓。总有那么一小撮别有用心之人或是小鸡肚肠之人,偏要从别人的苦难身上,才能够得回满足,这种满足是否太过无耻?"
李安生生出了知己之感,姚福升这番话极具后世的某些思想特点。
这个时代敢娶外国女人的,极少极少,即便有,也要给当成另类,子女又是混血,难免给人瞧不起。
姚福升却看的很清楚,这是个机会,借着这个由头,倒是能想办法推动民族之间通婚,用婚姻来缓和两族人民关系。
李安生想得却跟他不一样,他是个后世的小愤青,自然能够想到,与俄罗斯族人通婚,几十年下来,就能彻底的吞没这千余名纯种俄罗斯人,中国人的人口基数在那里,更何况,中国本来就是个喜欢兼容并蓄喜欢同化别的民族的高手。
莎莲娜为何肯嫁给俞德明,还不是因为中国人吃香,种田种的好,还有各种手艺,也不像俄国男人一样粗暴无理,对女人体贴,简直就是一万个的好。
既然中国男人如此占优势,那么将来俄罗斯男子的结婚成本就要高速增长,人口必定会此消彼长。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俞德明们前去勾引更多的莎莲娜们啊。
怀着这样的心思,姚福升与李安生一老一少两只狐狸阴笑着,迅速的断了案子。
让莎莲娜跟老爹回去,由俞家择吉日按照中国民间风俗过上一遍,直至将她娶进门。
不用让儿子发配新疆,俞家是千肯万肯。
另外,为了怕莎莲娜到了俞家受到迫害,引出更大的民族纠纷,李安生临时想出来一条,经过了姚福升的认可:凡是中俄通婚,家中分配给中/俄一方的田产,不用交税;凡是混血子女,都能享受免费读书的权利。
这条规定让百姓欢声雷动,许多未婚青年都在琢磨着,是不是赶紧对某个看中的俄罗斯美女下手,可别给别人半道劫走。
现在地多人少,俄罗斯大洋马又中看又中用,下得了地又上得了床,还能免税,生的小孩也要高人一等,不用愁被人骂做杂种,这可是好事啊。
俞德明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将来说出去,他还面上有光。
于是,俞家欢欢喜喜的回去,一路还跟莎莲娜与她老爹互相赔礼道歉,语言不怎么通畅,可是都快当亲家了,那个热乎劲啊。
一场冲突变为喜事,皆大欢喜,围观群众开始陆陆续续的散去。
也有刚才人群中互相看对眼的中俄青年男女故意被人群挤着,挤到了一起,眉目传情,恨不得立即抓起手来一诉衷肠。
形势一片大好啊,只等天黑。
姚福升也是不停的夸着李安生,居然想出了这等好办法,如此一来,民族融合之势已成,将来略加完善,可以容纳更多的俄罗斯人,只要中国人的比例永远占大多数,来一个融合一个,来一双融合一双。
民族问题可不是小事,这一千多人俄罗斯族可是千金马骨,将来能不能大量吸附俄罗斯人,是个关键。
姚福升很认同李安生的说法,那就是破坏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最为重要的就是争夺对方的人口。
这点是当朝大员中没有一人提到过的,也不敢想象,俄罗斯人怎么会为我大清所用。
可是,这是铁打的事实,许多俄罗斯人也已经对俄罗斯帝国离心离德。
重新崛起为汉唐那样的老大帝国,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包容力,具有民族大融合的气魄,而不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黑龙江从前并没有这样的实力,可是,这两年疯狂涌入黑龙江的人口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黑龙江地方照样有粮食能养得起这些移民。
往年,最高峰时闯关东的山东人也不过百万,加上华北等地,不会超过00万。
李安生穿越到这个时代两年半,在这段时间里,黑龙江的人口已经从00万左右,疯狂增长到了600多万。
也就是说,人口增长了400多万,除去部分过去隐匿的、没有清查得到的人口,基本上等于过去两年闯关东的人口数。
难道这两年闯关东的人口都往黑龙江来了?
事实上,吉林与奉天也增加了大量的人口,吉林过去比黑龙江人口稍多,如今跟黑龙江差不多都是700万样子,奉天少说也有1500万人。
胖叮当从后世网络上搜过,1908年底东北的总人口为两千万挂零,当然这里头还有许多隐匿起来,没有能够清查到的人口。
这两年多,东北的人口只比真实历史多了800万人不到,还是太少了些。
要是东北能够实施李安生的农业计划,估计所有的户口都将被如实的统计出来,真实的人口数字应该会超过000万。
可这是没有办法的,移民是一项庞大的功臣,即便闯关东不用官府操心太多,但是各项条件还是限制了规模。
黑龙江长期在各个点设置了机构,用来接济流民,接引闯关东的大队人马,避免他们在迁移往黑龙江的过程中折损过多,每一个人都是宝贝。
黑龙江的人口越多,潜力则越大,李安生准备开始打造重工业基地,人口更是捉襟见肘。
虽说有农业机械化,可还是无法阻挡李安生对人口的渴望。
有粮有物资,还怕移民太多?
如今挖老毛子的墙角,抢夺俄罗斯人口也是个办法,可需要保持中国人的比例,这样才能平稳的进行融合。
李安生打算跟程德全商议商议,如何尽可能的吸引人口到黑龙江来定居。
就这么琢磨着,齐齐哈尔那边倒是给瑷珲来了电报,说是朝廷要李安生上京述职。
瑷珲去年也拉了电报线,款子是黑河商埠的华商们捐的,风调雨顺官府又能仰仗,赚了钱的华商也没有忘了饮水思源。
这年头,通讯始终是个大问题,电报线拉一根要不少钱,没看见那路上一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