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 战略之争 (2/2)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未必善也。”
“东郡、三川,天下之膏腴之地,如能得之,自然甚佳!”
“只是我大燕在赵之北,东郡三川,东有齐,北有赵,南有韩、魏、楚,西有强秦,乃四战之地,我如欲取之,一来秦军必倾全力以保之。诸侯合纵,面对强大之秦,向来彼此暗存侥幸,向时庞暖率诸侯之兵,已攻入关后,秦军一出而诸侯自退,况我燕素来孤弱,如今偶尔得手,于诸侯中并无威望,诸侯岂可尽全力而与秦战乎?”
“秦军之强,数十年间,胜多败少,全力争之,尚胜负在两可之间,何况其心不齐也?”
“争之不胜,则我燕大损必也!”
“况东郡、三川,多是韩魏故地,燕如欲连韩魏,必许之恢复故土,则诸侯侥幸而胜,东郡三川又岂能尽归燕之所有?”
“诸侯之君,多有短视之辈,稍有战胜,即有内争之心,况秦人狡诈,多挑拨诸侯,诸侯大臣,多有亲秦者,合纵恐难以持久,我燕实力尚虚,丹以为贸然与秦争雄,恐制秦不成,反为秦所害。非上策也!”
韩非细想太子丹所说,亦有道理,想及韩国势危,未免神伤,太子丹善言安慰,道是自己虽然欲征战北方,终不能坐视秦灭了诸侯,总要对秦有所牵制,还望韩非多思万全之策,才算劝走了韩非。
韩非刚走,尉缭和范增两人又来,直言太子南稳北战之策不妥。
韩非心存故国,虽然也是要为太子丹处理,所思所想未免受了局限,不赞成自己之策也就罢了,这两位乃是楚、魏民间之贤,对于魏、楚两国,并无多深的感情,看事筹策,乃是全心全意为燕国打算,连他们两位都说不妥,太子丹可要好好听听。
范增问太子丹道:“敢问太子,此策为谁所献?”
太子丹道:“国相问此为何?实非他人所献,乃丹自思。”
范增直言不讳,道:“太子,此策太缓,实误太子争天下之计。”
尉缭坐在下首,拱手道:“太子欲稳住南边,恐不能行也!”
“臣等随太子入质于秦,深知秦王政之为人。”
“秦王政幼年陷于邯郸,多经苦难,秉性坚韧,绝非肯轻易服输之辈,况秦军之强,素来敢战,虽有挫败,从不肯轻屈于诸侯。”
“秦王政自亲政以来,两败于赵,以秦王政之性,岂能忍之?秦国将相,如昌平君、王翦、杨端和等辈,皆为高明之士,岂有不知赵虽胜然元气大伤之理?”
“秦如弃赵不攻,既给赵休养之机,又示弱于诸侯?臣以为秦必不出此下策!”
“燕赵为盟,秦如攻赵,燕必出兵救之,则太子南稳之策,岂有实行之机乎?”
“况用兵之策,主动在我为上,被动在我为下,既然与秦必有此战,何必坐等秦之攻也?”
“试论三国之力,秦虽败,伤河东、太原、上党之力,其根本未失,然其必守荆宛和中原之地,能与我争锋者,不过二十万众。”“赵虽胜,丁壮伤亡二十万,然大将军李牧所统,尚有精兵五六万,尽召国内丁壮,足可有二十万之军。我燕北取匈奴东胡,虽草原之兵未必可大用于中原,然北方既平,单是五郡原来御胡之兵,亦有十余万众可用于南,武阳、蓟城等地,亦可得二十万众。”
“燕赵之力相加,胜于秦可用之兵。既如此,我燕当趁机南下,谋取太原河东上党之地!”
“上党乃中原之脊,河东、太原两郡,皆为富饶之土,当初三晋赖此而立国,我燕如能取之,则秦之关中,实在我兵锋之下。”
“如得上党,我据形胜之地,则秦之河内,三川,岂足守也?”
“我军所收秦之降卒,多三郡之人,如我取了三郡之地,不但大增土地丁口,还可征降军家眷北上辽西、辽东,稳固北方根基。”
“纵不能全得三郡之地,但能取了太原,南面和秦相距于河东,我燕足可凭险而守,并无后患。”
“况秦欺凌诸侯,韩魏苦于无援,只能困守一郡之地,如我燕赵大战于太原河东,外连诸侯,韩魏楚三国,岂有不取东郡、三川之理?”
“秦两面受敌,不败而和?”
“况我与赵同战于秦,秦国战败,赵即便得些城池土地,当丁壮耗损,农耕大误,只怕也是更弱,日后需能赖我燕护之,如此大河之北,尽可为太子之用,太子提兵,南邻中原,西出关中,则天下诸侯,岂有不望风而附之理?”
“太子计不出此,偏要北战于蛮荒之地,所得不众,偏诸侯日削,秦国日强,我燕之地苦寒,秦之地富饶,太子欲与秦争天下,又岂可得也?”(未完待续)
未必善也。”
“东郡、三川,天下之膏腴之地,如能得之,自然甚佳!”
“只是我大燕在赵之北,东郡三川,东有齐,北有赵,南有韩、魏、楚,西有强秦,乃四战之地,我如欲取之,一来秦军必倾全力以保之。诸侯合纵,面对强大之秦,向来彼此暗存侥幸,向时庞暖率诸侯之兵,已攻入关后,秦军一出而诸侯自退,况我燕素来孤弱,如今偶尔得手,于诸侯中并无威望,诸侯岂可尽全力而与秦战乎?”
“秦军之强,数十年间,胜多败少,全力争之,尚胜负在两可之间,何况其心不齐也?”
“争之不胜,则我燕大损必也!”
“况东郡、三川,多是韩魏故地,燕如欲连韩魏,必许之恢复故土,则诸侯侥幸而胜,东郡三川又岂能尽归燕之所有?”
“诸侯之君,多有短视之辈,稍有战胜,即有内争之心,况秦人狡诈,多挑拨诸侯,诸侯大臣,多有亲秦者,合纵恐难以持久,我燕实力尚虚,丹以为贸然与秦争雄,恐制秦不成,反为秦所害。非上策也!”
韩非细想太子丹所说,亦有道理,想及韩国势危,未免神伤,太子丹善言安慰,道是自己虽然欲征战北方,终不能坐视秦灭了诸侯,总要对秦有所牵制,还望韩非多思万全之策,才算劝走了韩非。
韩非刚走,尉缭和范增两人又来,直言太子南稳北战之策不妥。
韩非心存故国,虽然也是要为太子丹处理,所思所想未免受了局限,不赞成自己之策也就罢了,这两位乃是楚、魏民间之贤,对于魏、楚两国,并无多深的感情,看事筹策,乃是全心全意为燕国打算,连他们两位都说不妥,太子丹可要好好听听。
范增问太子丹道:“敢问太子,此策为谁所献?”
太子丹道:“国相问此为何?实非他人所献,乃丹自思。”
范增直言不讳,道:“太子,此策太缓,实误太子争天下之计。”
尉缭坐在下首,拱手道:“太子欲稳住南边,恐不能行也!”
“臣等随太子入质于秦,深知秦王政之为人。”
“秦王政幼年陷于邯郸,多经苦难,秉性坚韧,绝非肯轻易服输之辈,况秦军之强,素来敢战,虽有挫败,从不肯轻屈于诸侯。”
“秦王政自亲政以来,两败于赵,以秦王政之性,岂能忍之?秦国将相,如昌平君、王翦、杨端和等辈,皆为高明之士,岂有不知赵虽胜然元气大伤之理?”
“秦如弃赵不攻,既给赵休养之机,又示弱于诸侯?臣以为秦必不出此下策!”
“燕赵为盟,秦如攻赵,燕必出兵救之,则太子南稳之策,岂有实行之机乎?”
“况用兵之策,主动在我为上,被动在我为下,既然与秦必有此战,何必坐等秦之攻也?”
“试论三国之力,秦虽败,伤河东、太原、上党之力,其根本未失,然其必守荆宛和中原之地,能与我争锋者,不过二十万众。”“赵虽胜,丁壮伤亡二十万,然大将军李牧所统,尚有精兵五六万,尽召国内丁壮,足可有二十万之军。我燕北取匈奴东胡,虽草原之兵未必可大用于中原,然北方既平,单是五郡原来御胡之兵,亦有十余万众可用于南,武阳、蓟城等地,亦可得二十万众。”
“燕赵之力相加,胜于秦可用之兵。既如此,我燕当趁机南下,谋取太原河东上党之地!”
“上党乃中原之脊,河东、太原两郡,皆为富饶之土,当初三晋赖此而立国,我燕如能取之,则秦之关中,实在我兵锋之下。”
“如得上党,我据形胜之地,则秦之河内,三川,岂足守也?”
“我军所收秦之降卒,多三郡之人,如我取了三郡之地,不但大增土地丁口,还可征降军家眷北上辽西、辽东,稳固北方根基。”
“纵不能全得三郡之地,但能取了太原,南面和秦相距于河东,我燕足可凭险而守,并无后患。”
“况秦欺凌诸侯,韩魏苦于无援,只能困守一郡之地,如我燕赵大战于太原河东,外连诸侯,韩魏楚三国,岂有不取东郡、三川之理?”
“秦两面受敌,不败而和?”
“况我与赵同战于秦,秦国战败,赵即便得些城池土地,当丁壮耗损,农耕大误,只怕也是更弱,日后需能赖我燕护之,如此大河之北,尽可为太子之用,太子提兵,南邻中原,西出关中,则天下诸侯,岂有不望风而附之理?”
“太子计不出此,偏要北战于蛮荒之地,所得不众,偏诸侯日削,秦国日强,我燕之地苦寒,秦之地富饶,太子欲与秦争天下,又岂可得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