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长治久安之南稳北战 (2/2)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燕王喜初时听着,倒是惊的不小,只觉儿子所说,未免有些离经叛道。可听到后面这些政体的思考,监察之类,燕王喜虽然以前闻所未闻,但也觉得其中颇有可取之处。
估计儿子这是受了韩子不少的影响吧?
不过,好像也有个问题。
从儿子变革官制,在郡县一级,燕国官吏要比他国多不少,这职责分的更细,如果再有这什么议政团,那岂不是要养更多的官,出更多的俸禄?
燕王喜倒不是心疼这些俸禄,而是觉得,如今征战正急,能剩下些俸禄粮草以作军用岂不是更好?
既是父子私下交流,燕王喜想着就直接问了出来。
太子丹摇头道:“父王说的是,我燕国官职,官吏远多于他国,此无他,儿臣欲官有专责,事有专人罢了。至于这议政团,倒无俸禄问题,能入议政团,皆是功勋之人,名额有限,还需各自推举才行,非是有功、有名之人决然无能进入。又是监督官长,大论政事的风光之行,只怕人人趋之若鹜,何须给予俸禄!”
燕王喜点点头,道:“丹儿说的也是,只是这监督之事,还需好好琢磨,详细定了章程执行。莫要七口八舌,让郡县无能做事,整日空谈误事。”
太子丹赶忙答应了,然后父子又商议了各郡守任职、调动和各将军互换防区等事,太子丹和父王商定,像这些政策,必须形成法规颁布,严格执行,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促成独立或分离势力的形成。
同时,为了保证官员的流动,避免将来地方官吏势力太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和地方官吏的交流任职,中央官吏任职的资历要求等等,两人都有所涉及,至于具体条文,那就算了,毕竟大思路有了,还是让大臣们去办的好。
讨论完这些,燕王喜终于问出了自己憋了好久的问题:“丹儿,如今燕取赵国两郡,已经南接秦地,这和战之策,不知丹儿如何考虑?”
这个问题,太子丹也是思索了一路,心中已有定见,当即肃然回禀道:“父王,此时儿臣亦思之久矣!”
“我大燕三年以来,扩土数千里,又新的赵国雁门云中两郡,秦两吃燕赵联盟之亏,定不会再以孤弱视我”
“原本赵国为关东诸侯之强,秦非灭赵不敢大征诸侯,如今这几战,赵人虽胜,然元气大伤,秦自也知之。”
“如今秦得韩魏大半之地,断诸侯之腰腹,攻击进取皆自有心,如今我燕既有战胜之名,难免秦有报复之意。”
“然我燕刚得之地,民心未附,无利不肯为燕效力。况其地苦寒广阔,非有数年之功,抚育之恩,难以得起死力。”
“故儿臣以为,我大燕之策,当是南稳北战!南稳者,难免雁门之地,山路狭窄,地势不阔,秦兵虽据勾住塞,但山下即有我军雄城,秦兴兵来攻,并非易事。秦军初败于赵,再要兴兵,总要掂量一二。”
“南稳者,南和赵国,以赵燕之盟为基,秦不求战,我亦不求战,只图有三五年之机休养生息。”
“南稳虽不求战,但不可自守,还须广联诸侯,一来示恩于诸侯,以为将来之用,二来利用诸侯之力,以免秦扩张太快,大战不求,小战偶尔为之。示绝不和秦之意即可,所谓不求战,不避战,广联诸侯以备战是也!”
“北战者,自匈奴诸万户往西、往南,漠北诸万户往北,辽东往东,往南,往北,呼伦诸万户往东,皆有诸胡小国,势力不强,我诸万户之兵,远胜其国家之力,可令诸万户,择机出击,一来以战整合诸部,二来夺取更多的土地丁口,为我大燕开土。如有数年之功,则东西可再扩数千里之地。诸部也因战而和,因战而强。”
“儿臣去年亲往辽西,见辽西之地,土地着实丰美,实不在燕南之下,听军士所言,辽东亦是如此,虽然天寒,足可种一季之粟,然丁口不众,此次收秦军之俘,足有七万。这七万之军,乃是秦国精兵丁壮,虽不可用于南面之战,但放在辽西辽东开荒屯田,北上扶余开疆辟土融合诸族当大有作为。况儿臣听人所言,辽东之地有可冶铁之地,铁石之多,可用之数千年,辽东冬季酷寒,不可耕种,正可用之开发。”
“数年之后,我大燕粮铁牛马更丰,那时民心在我,南下与秦相争,诸部铁骑,东自辽东、辽西、渔阳,过赵而直下中原,中间出上谷、代地、雁门而下太原,西从云中而攻陇西,再和诸侯之力西上而攻,秦顾此失彼,我燕自可大胜。”(未完待续)
; 燕王喜初时听着,倒是惊的不小,只觉儿子所说,未免有些离经叛道。可听到后面这些政体的思考,监察之类,燕王喜虽然以前闻所未闻,但也觉得其中颇有可取之处。
估计儿子这是受了韩子不少的影响吧?
不过,好像也有个问题。
从儿子变革官制,在郡县一级,燕国官吏要比他国多不少,这职责分的更细,如果再有这什么议政团,那岂不是要养更多的官,出更多的俸禄?
燕王喜倒不是心疼这些俸禄,而是觉得,如今征战正急,能剩下些俸禄粮草以作军用岂不是更好?
既是父子私下交流,燕王喜想着就直接问了出来。
太子丹摇头道:“父王说的是,我燕国官职,官吏远多于他国,此无他,儿臣欲官有专责,事有专人罢了。至于这议政团,倒无俸禄问题,能入议政团,皆是功勋之人,名额有限,还需各自推举才行,非是有功、有名之人决然无能进入。又是监督官长,大论政事的风光之行,只怕人人趋之若鹜,何须给予俸禄!”
燕王喜点点头,道:“丹儿说的也是,只是这监督之事,还需好好琢磨,详细定了章程执行。莫要七口八舌,让郡县无能做事,整日空谈误事。”
太子丹赶忙答应了,然后父子又商议了各郡守任职、调动和各将军互换防区等事,太子丹和父王商定,像这些政策,必须形成法规颁布,严格执行,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促成独立或分离势力的形成。
同时,为了保证官员的流动,避免将来地方官吏势力太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和地方官吏的交流任职,中央官吏任职的资历要求等等,两人都有所涉及,至于具体条文,那就算了,毕竟大思路有了,还是让大臣们去办的好。
讨论完这些,燕王喜终于问出了自己憋了好久的问题:“丹儿,如今燕取赵国两郡,已经南接秦地,这和战之策,不知丹儿如何考虑?”
这个问题,太子丹也是思索了一路,心中已有定见,当即肃然回禀道:“父王,此时儿臣亦思之久矣!”
“我大燕三年以来,扩土数千里,又新的赵国雁门云中两郡,秦两吃燕赵联盟之亏,定不会再以孤弱视我”
“原本赵国为关东诸侯之强,秦非灭赵不敢大征诸侯,如今这几战,赵人虽胜,然元气大伤,秦自也知之。”
“如今秦得韩魏大半之地,断诸侯之腰腹,攻击进取皆自有心,如今我燕既有战胜之名,难免秦有报复之意。”
“然我燕刚得之地,民心未附,无利不肯为燕效力。况其地苦寒广阔,非有数年之功,抚育之恩,难以得起死力。”
“故儿臣以为,我大燕之策,当是南稳北战!南稳者,难免雁门之地,山路狭窄,地势不阔,秦兵虽据勾住塞,但山下即有我军雄城,秦兴兵来攻,并非易事。秦军初败于赵,再要兴兵,总要掂量一二。”
“南稳者,南和赵国,以赵燕之盟为基,秦不求战,我亦不求战,只图有三五年之机休养生息。”
“南稳虽不求战,但不可自守,还须广联诸侯,一来示恩于诸侯,以为将来之用,二来利用诸侯之力,以免秦扩张太快,大战不求,小战偶尔为之。示绝不和秦之意即可,所谓不求战,不避战,广联诸侯以备战是也!”
“北战者,自匈奴诸万户往西、往南,漠北诸万户往北,辽东往东,往南,往北,呼伦诸万户往东,皆有诸胡小国,势力不强,我诸万户之兵,远胜其国家之力,可令诸万户,择机出击,一来以战整合诸部,二来夺取更多的土地丁口,为我大燕开土。如有数年之功,则东西可再扩数千里之地。诸部也因战而和,因战而强。”
“儿臣去年亲往辽西,见辽西之地,土地着实丰美,实不在燕南之下,听军士所言,辽东亦是如此,虽然天寒,足可种一季之粟,然丁口不众,此次收秦军之俘,足有七万。这七万之军,乃是秦国精兵丁壮,虽不可用于南面之战,但放在辽西辽东开荒屯田,北上扶余开疆辟土融合诸族当大有作为。况儿臣听人所言,辽东之地有可冶铁之地,铁石之多,可用之数千年,辽东冬季酷寒,不可耕种,正可用之开发。”
“数年之后,我大燕粮铁牛马更丰,那时民心在我,南下与秦相争,诸部铁骑,东自辽东、辽西、渔阳,过赵而直下中原,中间出上谷、代地、雁门而下太原,西从云中而攻陇西,再和诸侯之力西上而攻,秦顾此失彼,我燕自可大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