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韩非的总结 (2/2)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斩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之辈,稍有不睦,拔刀相向。
这些部族头人,无不是雄心勃勃之辈,即便是丰衣足食,也还想着地域和部族的扩张,权力的增加。而由于其部族之内,乃是血缘所系,族帅大人威望又高。故只要首领所倡,其下迎合着众,反对者稀。很容易就会形成一股力量,让野心之人有了可凭仗之力。
故封赏其族帅豪强,也必须打散其部落氏族,改以编户。虽然都是管辖千十百户,但其内部,乃是各族各家所成,非亲属党羽,上下之间,均为国家所封,上不能裁其下,下不能抗其上。如此则不易凝成合力。欲合谋反叛,岂不是更难?
对于这些部族豪杰,如果能为国立功,还可以将其从草原之地,封赐到内地繁华之处,所谓鱼离水则死。这些部族豪杰,离开本部氏族,来到中原,即便为官,但其下并无宗族为凭,难以有根基可用,纵然英雄,也不过是国家能臣贤将罢了。而草原氏族,缺了这些堪为领袖的豪杰,则自然更容易稳定。
至于分封我有功将士,则成效更佳,有功将士,皆是大燕忠心之人,况其在内地,更有宗族亲眷和封邑,在外掌管部族,享丰厚之税,握生杀大权,世代可以相替,自然更不会轻易造反。
当然,这个编录氏族,整理部落,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东胡王族部落,因是被太子所袭击,豪强首领,或死或擒,或许好办,难就难在还有许多部落,实力未损,我燕刚刚夺取其王庭,军力尚不敷用。正要笼络其豪杰大人之时,如果要编户其部落,赐封其属下,只怕会有很多的障碍。
故而韩非建议,太子派精锐出击自然没错,但还要准备一支大军在后,一旦精锐得手于前,那么大军马上出动,迅速赶奔王庭所在,震慑诸部,以便令各部不敢轻举妄动。老老实实的接受改编。
同时,不但要邻之以威,更要怀之以恩,对于当即归顺,服从安排的部族头人,可以多赏其财物,许以商贾贸易,以示优待。而对于晚来的,则来的越晚,赏赐越少。而对于少数敢于不来的,则一律兴兵剿灭,绝不宽容。
如此一来,太子因其俗而治之,又不收其赋税,只需其随军征战,则部族豪杰,自然也乐为太子所用。
游牧之民,民智未开,即便东胡之族,也未有文字图书,无教化之行,少礼仪之道。太子既欲收其民力,可随编户之制,选配读书士子,令其游历教学于诸部,一来教导文字诗书,二来可查看当地民情风俗,地理人物。三来灌输礼仪忠孝之道,如此定可得牧民之心。
对于部帅豪杰,太子可择其子弟,选在身边,一来考察其秉性,二来可教导其政事礼仪,以为将来之用。
太子将来征战诸侯,调东胡之兵南下征战,其骁勇立功者,可赏其脱离部族牧民,入居内地,俘虏诸侯之臣,则迁之于大漠为牧,如此行之,有一二十年之功,内外混杂,教化大行。则东胡之桀骜牧民自然成大燕之忠心庶臣。
韩非有口吃之病,故说话很是缓慢,一句一顿,他将众人所讲,结合自己的理解,整个梳理了一遍。从商贸、部族管理,赐封,教化,乃至用兵,都有所涉及。
太子丹听了,心里大喜不已。
因为从韩非的话中,他发现,韩非最大的特点是适时而变,他所提出的那些见解,尽采众人所长,几乎没有什么法家重耕战的影子,从管子的论点,到实际管制的权谋无所不包。都是依托东胡部民游牧的特点出发的。这说明一点,韩非绝不是一个空有理论的政论家,而是一个具备很高治政才能的政治家。
真可惜呀,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才能都有的政治大家,居然死在李斯等人的手里。要是韩非没有被李斯等人害死,秦王政得以韩非为相,或许嬴政统一之后,很多的事情就不会做的那么的绝对,或许秦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不过,当初韩非被害,也有自己的原因,在他效忠秦国的同时,他往往也同时关照着韩国的利益,就是在这一点上,才被须贾和李斯等人抓住了把柄,在和须贾等人的相互攻击中败北,被投入了监狱。
而生死关头,又轻信了李斯这么一个阴谋大家,枉自断送了性命。
不知道将来如果在燕国,当诸侯征战涉及到了韩国的时候,韩非是不是也会暴露出如此的弱点而被人利用呢?
这是个对于政治很有才能,热情很高,抱负甚大,却不是一个惯于阴谋之人呀!太子丹结合前世所知,在心里给韩非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未完待续)
之辈,稍有不睦,拔刀相向。
这些部族头人,无不是雄心勃勃之辈,即便是丰衣足食,也还想着地域和部族的扩张,权力的增加。而由于其部族之内,乃是血缘所系,族帅大人威望又高。故只要首领所倡,其下迎合着众,反对者稀。很容易就会形成一股力量,让野心之人有了可凭仗之力。
故封赏其族帅豪强,也必须打散其部落氏族,改以编户。虽然都是管辖千十百户,但其内部,乃是各族各家所成,非亲属党羽,上下之间,均为国家所封,上不能裁其下,下不能抗其上。如此则不易凝成合力。欲合谋反叛,岂不是更难?
对于这些部族豪杰,如果能为国立功,还可以将其从草原之地,封赐到内地繁华之处,所谓鱼离水则死。这些部族豪杰,离开本部氏族,来到中原,即便为官,但其下并无宗族为凭,难以有根基可用,纵然英雄,也不过是国家能臣贤将罢了。而草原氏族,缺了这些堪为领袖的豪杰,则自然更容易稳定。
至于分封我有功将士,则成效更佳,有功将士,皆是大燕忠心之人,况其在内地,更有宗族亲眷和封邑,在外掌管部族,享丰厚之税,握生杀大权,世代可以相替,自然更不会轻易造反。
当然,这个编录氏族,整理部落,绝非轻而易举之事。东胡王族部落,因是被太子所袭击,豪强首领,或死或擒,或许好办,难就难在还有许多部落,实力未损,我燕刚刚夺取其王庭,军力尚不敷用。正要笼络其豪杰大人之时,如果要编户其部落,赐封其属下,只怕会有很多的障碍。
故而韩非建议,太子派精锐出击自然没错,但还要准备一支大军在后,一旦精锐得手于前,那么大军马上出动,迅速赶奔王庭所在,震慑诸部,以便令各部不敢轻举妄动。老老实实的接受改编。
同时,不但要邻之以威,更要怀之以恩,对于当即归顺,服从安排的部族头人,可以多赏其财物,许以商贾贸易,以示优待。而对于晚来的,则来的越晚,赏赐越少。而对于少数敢于不来的,则一律兴兵剿灭,绝不宽容。
如此一来,太子因其俗而治之,又不收其赋税,只需其随军征战,则部族豪杰,自然也乐为太子所用。
游牧之民,民智未开,即便东胡之族,也未有文字图书,无教化之行,少礼仪之道。太子既欲收其民力,可随编户之制,选配读书士子,令其游历教学于诸部,一来教导文字诗书,二来可查看当地民情风俗,地理人物。三来灌输礼仪忠孝之道,如此定可得牧民之心。
对于部帅豪杰,太子可择其子弟,选在身边,一来考察其秉性,二来可教导其政事礼仪,以为将来之用。
太子将来征战诸侯,调东胡之兵南下征战,其骁勇立功者,可赏其脱离部族牧民,入居内地,俘虏诸侯之臣,则迁之于大漠为牧,如此行之,有一二十年之功,内外混杂,教化大行。则东胡之桀骜牧民自然成大燕之忠心庶臣。
韩非有口吃之病,故说话很是缓慢,一句一顿,他将众人所讲,结合自己的理解,整个梳理了一遍。从商贸、部族管理,赐封,教化,乃至用兵,都有所涉及。
太子丹听了,心里大喜不已。
因为从韩非的话中,他发现,韩非最大的特点是适时而变,他所提出的那些见解,尽采众人所长,几乎没有什么法家重耕战的影子,从管子的论点,到实际管制的权谋无所不包。都是依托东胡部民游牧的特点出发的。这说明一点,韩非绝不是一个空有理论的政论家,而是一个具备很高治政才能的政治家。
真可惜呀,这样一个理论和实践才能都有的政治大家,居然死在李斯等人的手里。要是韩非没有被李斯等人害死,秦王政得以韩非为相,或许嬴政统一之后,很多的事情就不会做的那么的绝对,或许秦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不过,当初韩非被害,也有自己的原因,在他效忠秦国的同时,他往往也同时关照着韩国的利益,就是在这一点上,才被须贾和李斯等人抓住了把柄,在和须贾等人的相互攻击中败北,被投入了监狱。
而生死关头,又轻信了李斯这么一个阴谋大家,枉自断送了性命。
不知道将来如果在燕国,当诸侯征战涉及到了韩国的时候,韩非是不是也会暴露出如此的弱点而被人利用呢?
这是个对于政治很有才能,热情很高,抱负甚大,却不是一个惯于阴谋之人呀!太子丹结合前世所知,在心里给韩非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