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傻向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终于又到了年关。
一年到头,在外面忙碌的生活倒是十分充实,因为生活有了规律,寻常日子里也便没有多少闲暇的功夫去联系同学和亲友,这种日久的积淀,终于有了一种表达,但却是又欢喜又害怕。
长途的奔波自然不在话下,只是习惯在外奔走,一时回到家里,安逸的生活让人不免有空虚之感。而年终回家,所要做的无非是祭一祭先祖列宗,走访走访亲友罢了。
祭祀从来都只是一种形式,沿袭至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这种习惯除了成为一种群体的行动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对失去的或说过去的东西的一种缅怀和悼念,还有就是一种寄托。而这种寄托只能在祭拜完成之后,或许才能心安。
古埕的老家已经经历了不少的风霜岁月。祭祖的地方,是祖辈们住过的,如今看来是如此的厚重,好似包裹了一层又一层,让人好不压抑。
我提着沉沉的祭品走进眼前的旧宅院,眼前的光线也似乎深沉了些许颜色。青黄不接的杂草,从长满青苔的墙角,扩张到了整个院子。现在,其实不能算是院子,原本的院子,在祖父的时代已被拆掉了一面墙,成了事实上的过道。并且时常走进来的,只是一个过路者。高大的木门,倾斜地,顶着屋梁被熏黑了的一角,那黑的一层该是多少代人的年轮的记录哦。屋前的顶上,长着枯死了的蕨类植物,或者如冬虫夏草之类(据说还是名贵中草药呐)。瓦片是零乱的,裸露在橼上。墙已经与木柱子脱离,中间列开了深深长长的口子,透射着迟来的,似乎只属于外面的早春的阳光,一束光柱的样子。那墙头的木柱子,榫头骄傲的露在外面。里屋的门楣上,积粘着炭灰般的污垢,然而却隐约还看得见刻在里头的“万紫”二字。这里曾有我穷困寂寞的童年。据这两个字可推知,以前对面的屋上刻的是“千红”我于是蹲坐下来,空荡荡的大厅,中间摆着一个神几,上面是祖宗们的香炉。香炉的背后的墙壁上很有些湿润——灰湿的墙缝里有刚长出来的嫩草芽儿。神几的下面——在神几的木脚间满是蛛丝,放着一个小水缸,当然没有水,满是纸钱烧成的灰烬。
这真是一个残局。
看着久违的老屋,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到了祭祀的时候,这里重又热闹起来,像我回忆里的夏天的童年,树上总有吵闹的知了在叫。但大家其实只是因为要来求个安心,或说祭拜祖先才走到一处的。这毕竟不那么纯粹呀。距离时常并不能产生美,反而客观地有了距离。几个阿叔都没有来,倒是他们一群一群的孩子和两个婶婶来了,谈的都是些家常话,平淡里却有几丝暖意。
祭拜像家务一样地完成了,多少人都是怀揣一颗诚心来的;只是我倒一下子不知何去何从了。等我把那些人情世故的事做完之后,便再无事做,这便是回家的危险,因为是过年的危险。大伙可以连续几夜的通宵玩麻将打牌,然后瘫死在床上,带着疲惫去继续奔劳。这样的事儿,我自然是不愿的,于是这样的时日便很难煎熬过去。
在外打工的同学不少回来了,却也难有一聚的。除了以前的旧好的哥们,剩下的几近散伙。也许是彼此都懒得去串门,或者进了谁家的门有不知从哪儿说起。我便呆坐在家里。偶有人来也只是徒发牢骚,慨叹一下外面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其实,我已经总结出大致的套路。我想这样的路子走下去,那就是大伙渐渐疏远去,等到各自有了家室,就彻底地只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了。这自己当然就少了很多故友。
街上的行人照常是乐呵呵地走路,老人们开始提倡游神之类的事,但看的人少了,只剩下几个像我当初一样剃着平头的小孩,小跑地跟在游神队伍的后面。可是我的童年,那是怎样的热闹啊。那敢情已经全然是好奇在作怪吧。
这个年应该又是过得很静。
其实,本想静一点过,因为我总害怕,瞎折腾一回,完了之后,心里俨然更有一种空空如也的感觉。当初的好奇也无非是一种猎奇的心理,像是围观猴戏的看客,两眼呆望着,然后偶尔咧着嘴傻笑。
回校的当天,不小心在路上遇见了初中的一个女同学,听说是已经结婚了的。她骑着单车,两眼像在看路时不自然的看到一个蹒跚的驼背的老人似的,发现了我——瞅了一眼,眼珠又转到道上,默然地骑了过去,消失在农村安静的小径里。其时我也狐疑那是不是我的同学。我回想着她那脸上的鱼尾纹,还有黄褐色的斑点。臃肿的身子,坐在单车座上,肉像是秋千回荡的一潭水。小径上没有石板,风干了的沙土变成了飞尘。初春的风,能将沙尘扬得老高。仰面朝天都是灰蒙蒙的。路上的行人都是捂着脸上路的。两边的木棉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树头——大约还可以供行人歇脚吧。
回校之前,我专程到村头看望了老姐。她现在是真的老了些许的,也是满脸的斑点,骨瘦的身子。我去的时候,她刚好站在门口凉着衣服,一边挺着个大肚子。身后的房子是旧房翻新过的,但也还留有了原来破损的原样了。和姐姐的谈话无非是问候的寻常话,这让我真真感到了惊诧。不知怎的,离开时,我走进了落日的黄昏中,眼眶似乎有些湿润,不知是夕阳还列还是心里有苦楚?我不能名状。
奇怪,黄昏的光线在眼眶里折射着,竟可以看到七彩的霞光,像是在梦里。那可是该在秋天才有的啊。
终于又到了年关。
一年到头,在外面忙碌的生活倒是十分充实,因为生活有了规律,寻常日子里也便没有多少闲暇的功夫去联系同学和亲友,这种日久的积淀,终于有了一种表达,但却是又欢喜又害怕。
长途的奔波自然不在话下,只是习惯在外奔走,一时回到家里,安逸的生活让人不免有空虚之感。而年终回家,所要做的无非是祭一祭先祖列宗,走访走访亲友罢了。
祭祀从来都只是一种形式,沿袭至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这种习惯除了成为一种群体的行动的同时,也成为了一种对失去的或说过去的东西的一种缅怀和悼念,还有就是一种寄托。而这种寄托只能在祭拜完成之后,或许才能心安。
古埕的老家已经经历了不少的风霜岁月。祭祖的地方,是祖辈们住过的,如今看来是如此的厚重,好似包裹了一层又一层,让人好不压抑。
我提着沉沉的祭品走进眼前的旧宅院,眼前的光线也似乎深沉了些许颜色。青黄不接的杂草,从长满青苔的墙角,扩张到了整个院子。现在,其实不能算是院子,原本的院子,在祖父的时代已被拆掉了一面墙,成了事实上的过道。并且时常走进来的,只是一个过路者。高大的木门,倾斜地,顶着屋梁被熏黑了的一角,那黑的一层该是多少代人的年轮的记录哦。屋前的顶上,长着枯死了的蕨类植物,或者如冬虫夏草之类(据说还是名贵中草药呐)。瓦片是零乱的,裸露在橼上。墙已经与木柱子脱离,中间列开了深深长长的口子,透射着迟来的,似乎只属于外面的早春的阳光,一束光柱的样子。那墙头的木柱子,榫头骄傲的露在外面。里屋的门楣上,积粘着炭灰般的污垢,然而却隐约还看得见刻在里头的“万紫”二字。这里曾有我穷困寂寞的童年。据这两个字可推知,以前对面的屋上刻的是“千红”我于是蹲坐下来,空荡荡的大厅,中间摆着一个神几,上面是祖宗们的香炉。香炉的背后的墙壁上很有些湿润——灰湿的墙缝里有刚长出来的嫩草芽儿。神几的下面——在神几的木脚间满是蛛丝,放着一个小水缸,当然没有水,满是纸钱烧成的灰烬。
这真是一个残局。
看着久违的老屋,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到了祭祀的时候,这里重又热闹起来,像我回忆里的夏天的童年,树上总有吵闹的知了在叫。但大家其实只是因为要来求个安心,或说祭拜祖先才走到一处的。这毕竟不那么纯粹呀。距离时常并不能产生美,反而客观地有了距离。几个阿叔都没有来,倒是他们一群一群的孩子和两个婶婶来了,谈的都是些家常话,平淡里却有几丝暖意。
祭拜像家务一样地完成了,多少人都是怀揣一颗诚心来的;只是我倒一下子不知何去何从了。等我把那些人情世故的事做完之后,便再无事做,这便是回家的危险,因为是过年的危险。大伙可以连续几夜的通宵玩麻将打牌,然后瘫死在床上,带着疲惫去继续奔劳。这样的事儿,我自然是不愿的,于是这样的时日便很难煎熬过去。
在外打工的同学不少回来了,却也难有一聚的。除了以前的旧好的哥们,剩下的几近散伙。也许是彼此都懒得去串门,或者进了谁家的门有不知从哪儿说起。我便呆坐在家里。偶有人来也只是徒发牢骚,慨叹一下外面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其实,我已经总结出大致的套路。我想这样的路子走下去,那就是大伙渐渐疏远去,等到各自有了家室,就彻底地只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了。这自己当然就少了很多故友。
街上的行人照常是乐呵呵地走路,老人们开始提倡游神之类的事,但看的人少了,只剩下几个像我当初一样剃着平头的小孩,小跑地跟在游神队伍的后面。可是我的童年,那是怎样的热闹啊。那敢情已经全然是好奇在作怪吧。
这个年应该又是过得很静。
其实,本想静一点过,因为我总害怕,瞎折腾一回,完了之后,心里俨然更有一种空空如也的感觉。当初的好奇也无非是一种猎奇的心理,像是围观猴戏的看客,两眼呆望着,然后偶尔咧着嘴傻笑。
回校的当天,不小心在路上遇见了初中的一个女同学,听说是已经结婚了的。她骑着单车,两眼像在看路时不自然的看到一个蹒跚的驼背的老人似的,发现了我——瞅了一眼,眼珠又转到道上,默然地骑了过去,消失在农村安静的小径里。其时我也狐疑那是不是我的同学。我回想着她那脸上的鱼尾纹,还有黄褐色的斑点。臃肿的身子,坐在单车座上,肉像是秋千回荡的一潭水。小径上没有石板,风干了的沙土变成了飞尘。初春的风,能将沙尘扬得老高。仰面朝天都是灰蒙蒙的。路上的行人都是捂着脸上路的。两边的木棉不见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树头——大约还可以供行人歇脚吧。
回校之前,我专程到村头看望了老姐。她现在是真的老了些许的,也是满脸的斑点,骨瘦的身子。我去的时候,她刚好站在门口凉着衣服,一边挺着个大肚子。身后的房子是旧房翻新过的,但也还留有了原来破损的原样了。和姐姐的谈话无非是问候的寻常话,这让我真真感到了惊诧。不知怎的,离开时,我走进了落日的黄昏中,眼眶似乎有些湿润,不知是夕阳还列还是心里有苦楚?我不能名状。
奇怪,黄昏的光线在眼眶里折射着,竟可以看到七彩的霞光,像是在梦里。那可是该在秋天才有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