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宕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每一节课或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微观结构,这一结构包括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权力结构。时间结构包括课时的安排,课堂上分配给教师或学生的时间的比例、由谁来分配、通过什么方式分配等等。空间结构指校园空间的设计、课堂上课桌的摆放方式、黑板和讲台的大小及位置等等。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都体现或暗示了校园或课堂上的权力结构,并受着权力结构的制约。

    课堂或学校的微观结构将决定信息的流向、流量和品质,换言之,将决定课堂上或学校内人际互动的方式,从而决定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能达到的程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传统的知识观里解放出来。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它帮助人们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使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秩序化,变得有意义且可以理解,从而成为真正的“人”的世界。

    一切知识都是地方性的知识,都有其局限性,因为在某一时间或某一地点适用——即可以帮助人类应对和降低其所遇到的不确定性——的知识,未必能应用于其他的时间和地点,并取得同样良好的结果。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与自我、与环境的互动之中。即将到来的每一时刻将会发生什么对我们都是不确定的,在此意义上,只要是处于清醒的状态下,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

    然而,我们却很容易将知识凝固化和神圣化,将前人或我们自身经验的总结视为可以超越时空,足以帮助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之下应对其所遇到的特定的——甚至一切——不确定性。就算我们其实并不这样认为,但在传统的学校微观结构及我们目前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确实到处都能见到这一狂妄理念的身影。这种狂妄的思想认为,在知识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鸿沟(结构洞),因此,需要在它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便是作为“神圣知识”化身的教师“神圣知识”将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显然,在这种知识观的视域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被认为是知识(一种被神圣化和神秘化了的僵死的知识)的生产者与再生产者,而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和存储者。可是,事实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知识的生产者与再生产者,而且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知识之中,也就是生活在不确定性或曰与不确定性的关系之中——这是人类的宿命。

    马克思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而,人的存在——即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在此意义上,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就是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话与交流,简言之,即互动的过程。如果人类的某种活动或人类创造的某种制度扭曲、阻碍——甚至扼杀——了这一互动的过程,那么,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就会受到伤害,人类的生机、活力和创造力也会受到扼制和戕害。反之,如果某种措施能促进这一互动,那就正是我们要寻求和推进的。

    德国大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其合法性危机一书里说“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制度所能容纳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每一特定的制度所能容纳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当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学习能力的总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达到了一个平台期,要想再有很大的突破,则非得从制度自身上着手不可。因为如诺思所言“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每一制度都有其特定的激励机制,或鼓励或压制某一特定形式或特定内容的人际互动,从而影响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一所学校或具体的某一节课——自然,一所学校所进行的微观结构调整改变不了大的制度环境,但学校可以通过自身内部的结构调整,即小环境的变革,使自身所能容纳的学习能力最大化。

    我们先来看看我国高考制度主导下的大部分学校或课堂的微观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高考其实是一场全国性的“神圣知识”的崇拜仪式。作为表演性的祭神仪式,所有演员(从作为祭司的中央政府与教育部到既作为仪式的表演者又作为牺牲的教师与学生)的行为都要受到事先写好的脚本的限制,而考试的内容则相当于祭神时集体念诵的祭文或咒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熟悉台词、祭文和咒语是演好高考这一场大戏的关键——显然,我国的高考制度所检验的是对程式化角色的顺从程度以及对“神圣知识”的记忆能力。高考制度所暗含的激励机制决定了承担着高考仪式的彩排职能的学校的微观结构。

    从对中国课堂的微观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学校是怎样顺应和应对高考的压力,以牺牲和戕害师生的生机、活力和创造力,阻碍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为代价,忠实地执行意识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的。从时间结构来看,课堂上的时间是由教师分配的,而且大部分时间被教师本人所占用,分配给学生的时间非常少。在分配给学生的不多的时间中,大部分是用于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如回答问题等等。而且,这些时间在学生中的分配也是不均等的,长期的课堂观察告诉我们,那些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课堂设计,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将得到绝大部分分配给学生的时间份额。从对时间结构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总体而言,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是一种“独白”式的课堂,而不是“对白”式的课堂,教师在课堂这个舞台上表演“独角戏”——遗憾的是,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在表演他或她自己,而是“被表演”如同鬼神附体的肉身,他或她只不过是“神圣知识”或“神圣事物”的传声筒罢了——而学生则在下面被动地看、被动地听,因为这种课堂还要求教师的表演是高度清晰明白的,以便于学生在记忆或复制的时候不失真,不走样。从空间的设置来看,我国的课堂有一个明确且唯一的中心,那就是教师所占据的讲台,所有学生的目光将在这里聚集——这是一种制度性的要求。讲台位于教室的前部和正中央,且高出学生所占据的地面一尺左右。这高出的一尺代表了教师相对于学生的权威,作为“神圣知识”的化身或代言人,教师就像被供在神龛里的神,高高在上,匍匐于其下的学生只有仰视才能见到他或她的尊容。黑板或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如投影、电视都放在这个唯一的中心位置上。所有这一切,给学生和教师本人一种心理暗示,并将影响到师生的行为和他们之间的互动方式。从权力结构的角度来说,显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所拥有的权力是严重不对称的。我国课堂的权力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的具体而微的复制品,即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教师,其次是班干部或成绩好的学生,位于最底层的则是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他们在班上一般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由于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区别对待,他们往往会受到同班同学的排挤和歧视——这种特殊的待遇往往是“自我指涉”的,因为被教师和同学歧视将会影响到该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低劣的学业成就又证明了他或她所遭受的不公平对待的合理性。作为叛逆者,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往往在天赋上超出他或她受宠的同学们,但他们却是生长在贫瘠的社会土壤上的植物,由于生长环境的恶劣,营养的不足,他们未来的成就鲜有超出那些顺从而驯服的教师的宠儿的。在这种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中,信息的流向主要是纵向的,即自上而下的,而且单向的——信息自下而上的流动严重不足,而横向的信息流动更是严重不足,尤其处于最底层同时也最具创造性的学生间的交流与对话甚至被认为是课堂里的禁忌和噪音。显然,这种不合理的课堂微观结构是建构主义视域里的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阻碍性因素,有效的教育改革便需要从学校或课堂微观结构的调整上着手,否则,仅仅只是在教学法上做文章,恐怕难以取得具有突破性的成效。

    金字塔式的学校结构或课堂结构是一种非常简单的结构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因交流不足而非常脆弱,而且这种联系往往得依靠强制力来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金字塔式结构的系统必然也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系统,因为随着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部与外界的联系的不断增长,将使该系统很难再维持原来的结构,或出现机能失调。事实上,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信息流动的速度、自由度及流量的高速增长,学生获取资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如唐?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一书中所言“从沟通方式和文化潮流来看,如今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扁平的世界上”这一切已经大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使他们逐渐认识到,解读世界的方式或应对相同的不确定性的方式并非唯一的,从而对“神圣知识”或作为“神圣知识”化身的教师的权威地位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并不断地冲击和破坏着目前这种金字塔式的学校结构和课堂结构,诱发出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教育上的机能失调。显然,在某些信息流动非常活跃的区域,金字塔式结构的系统已经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变得步履维艰,效率低下,再也无法正常运作下去了。

    就像一棵生命力很强大的树必须得有发达的根系,一所充满活力的学校或一节生机勃勃的课也必须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微结构,以确保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时候,为了增大与外界接触的面积,充分地吸收营养以求生存,会长成一种有许多微小的皱褶的形态。为了使一所学校或一节课堂变得更具活力,在微观结构的建构上做文章同样也是一条非常具有潜力的路径。

    “学生社团”就是一种能使校园内生活充满活力的微结构。但是“学生社团”对于学生学业成就、行为习惯的影响仍然因其运作方式的不同而各异——由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群体组成的社团,其运作方式不应该整齐划一。

    一般来说,年龄阶段越低的学生社团,越不可能由自发组织,越需要成人们的介入和帮助。在此意义上,中小学“学生社团”大多是在成人们的某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有意识引导和构建的产物。深圳市南油小学搞得风生水起的“学生社团”就是这种教师引导下成立的学生组织。该学校自1995年起开始“活动教学”的实践研究,在与香港伙伴学校和欧美学校的交流中,学校社团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于是,南油小学开始培育学生社团,并将之与“活动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已形成了人文类、社科类、技能类等社团70多个,并逐步构建了社团内部组织管理、社团活动阵地建设、社团活动指导策略、社团活动评价激励等机制,有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满足了儿童不同的学习需要,使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