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红论》之透过迷雾看芹圃
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诛红与八十红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八十红论》之透过迷雾看芹圃
中国的历史带有模糊的特征,象重重的迷雾。
在所有文明的早期有这一特征并不新鲜,因为在造纸术发明前,书写成本是个问题。
但是,在文明发展起来后,逐渐有所不同。
西方文明注重整体表达,记述的历史是详述的。中国造纸术是12世纪才传到欧洲的,欧洲人用成本并不低廉的羊皮纸保持这种传统,想来是很不容易的。
我国古代从甲骨文到以木简记述文字,形成“一字千金”的文化传统。战国末期秦国相吕不韦让门客作《吕氏春秋》,曾言能增减一字即予千金,传为美谈。
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文化记录方面应该不是问题啦,可是关于历史的记载现在看还是很简略。
这一点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是中国文字寓意的丰富。中文往往一字多义,可以表达很多内容。有时固然是韵味无穷,但现代看来古代知识分子著书有给“圈里人”看,带着文化垄断的意思。
二是文字记述历史的定性特点。例如,春秋时崔杼“弑其君光”,太史一家被杀三人而不改一字。到司马迁著《史记》时,在高祖本纪里面开了美化皇帝的先河。但是,以《二十四史》为主体的中国历史记载基本上还是实事求是的。
三是对祖先的崇拜心理或者是中国重视传统使得史略言简意赅。
当然,也有故意掩盖事实的。例如,清朝顺康雍乾四个皇帝,顺治出家没有、康熙帐殿夜警、雍正死因、乾隆身世,哪一件都能编出无数传奇。
笔者常常看着茶杯上的水雾想:曹雪芹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以现在留存的曹雪芹的有关记述,对曹雪芹的描述只能算是一鳞半爪。
而透过对其生活状态的描述,我们将他定性为隐士、还是失意人士?
士是古代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制度,卿大夫实行长子继承,其余庶子就进入士人行列。
中国春秋时期是士人的黄金时代。按照孔子说法:那时“礼崩乐坏”,有剧烈的社会动荡。在今天看就是有大量的奴隶主破产,这些人为“士”的扩大活跃提供了土壤。
他们上文为诸侯出谋划策,例如苏秦张仪纵横之士;下武为百姓仗剑江湖,例如墨家;后来,随着士人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统之以林林总总,种类日趋繁杂。
到秦汉以后大一统之下,士的活动空间被压缩,主要是“学而优则仕”和隐士为人们传诵,其他人分三六九等归于三教九流。
曹雪芹在家境败落后辗转隐居西郊白家疃,生活穷苦,友人指之是到了“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的地步。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曹雪芹是典型隐士生活状态。隐居著书《红楼梦》传诵后世,想来比之李白作《侠客行》赞誉的著名隐者侯赢也是不遑多让。
但是从友人敦诚曾对他写诗一首相劝:“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来看,曹雪芹心中依然是有出仕之念的。
另外,曹雪芹著有《废艺斋集稿》一书。从书中自序可以看到,当时利用书中诸多技艺是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的。
然而,从已有的记述看,曹雪芹的生活境遇在后来并没有改善。他像古代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于获得、聚集财富是不擅长的。
结论或者很遗憾,但曹雪芹依然是一个被封建专制困住的人,在对待人生未来方面他和中举的范进是一样的。
他是一个失意人士,虽然他比当时大多数人要高尚、伟大,但他的人生依然是旧时代的牺牲品。
无关优劣,评价一个人无外乎是站在原地看或者从后往前看。客观的、设身处地的评价是基本方式。
笔者论此并没有以现代看古代的轻视,而是认同敦诚诗中劝诫曹雪芹要达到“任运自然”荫荫友情。
2013年6月21日20:55:22
《八十红论》之透过迷雾看芹圃
中国的历史带有模糊的特征,象重重的迷雾。
在所有文明的早期有这一特征并不新鲜,因为在造纸术发明前,书写成本是个问题。
但是,在文明发展起来后,逐渐有所不同。
西方文明注重整体表达,记述的历史是详述的。中国造纸术是12世纪才传到欧洲的,欧洲人用成本并不低廉的羊皮纸保持这种传统,想来是很不容易的。
我国古代从甲骨文到以木简记述文字,形成“一字千金”的文化传统。战国末期秦国相吕不韦让门客作《吕氏春秋》,曾言能增减一字即予千金,传为美谈。
至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文化记录方面应该不是问题啦,可是关于历史的记载现在看还是很简略。
这一点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是中国文字寓意的丰富。中文往往一字多义,可以表达很多内容。有时固然是韵味无穷,但现代看来古代知识分子著书有给“圈里人”看,带着文化垄断的意思。
二是文字记述历史的定性特点。例如,春秋时崔杼“弑其君光”,太史一家被杀三人而不改一字。到司马迁著《史记》时,在高祖本纪里面开了美化皇帝的先河。但是,以《二十四史》为主体的中国历史记载基本上还是实事求是的。
三是对祖先的崇拜心理或者是中国重视传统使得史略言简意赅。
当然,也有故意掩盖事实的。例如,清朝顺康雍乾四个皇帝,顺治出家没有、康熙帐殿夜警、雍正死因、乾隆身世,哪一件都能编出无数传奇。
笔者常常看着茶杯上的水雾想:曹雪芹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以现在留存的曹雪芹的有关记述,对曹雪芹的描述只能算是一鳞半爪。
而透过对其生活状态的描述,我们将他定性为隐士、还是失意人士?
士是古代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制度,卿大夫实行长子继承,其余庶子就进入士人行列。
中国春秋时期是士人的黄金时代。按照孔子说法:那时“礼崩乐坏”,有剧烈的社会动荡。在今天看就是有大量的奴隶主破产,这些人为“士”的扩大活跃提供了土壤。
他们上文为诸侯出谋划策,例如苏秦张仪纵横之士;下武为百姓仗剑江湖,例如墨家;后来,随着士人进入社会各个领域,统之以林林总总,种类日趋繁杂。
到秦汉以后大一统之下,士的活动空间被压缩,主要是“学而优则仕”和隐士为人们传诵,其他人分三六九等归于三教九流。
曹雪芹在家境败落后辗转隐居西郊白家疃,生活穷苦,友人指之是到了“满径蓬蒿”、“举家食粥”的地步。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曹雪芹是典型隐士生活状态。隐居著书《红楼梦》传诵后世,想来比之李白作《侠客行》赞誉的著名隐者侯赢也是不遑多让。
但是从友人敦诚曾对他写诗一首相劝:“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来看,曹雪芹心中依然是有出仕之念的。
另外,曹雪芹著有《废艺斋集稿》一书。从书中自序可以看到,当时利用书中诸多技艺是能够获得可观的收益的。
然而,从已有的记述看,曹雪芹的生活境遇在后来并没有改善。他像古代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于获得、聚集财富是不擅长的。
结论或者很遗憾,但曹雪芹依然是一个被封建专制困住的人,在对待人生未来方面他和中举的范进是一样的。
他是一个失意人士,虽然他比当时大多数人要高尚、伟大,但他的人生依然是旧时代的牺牲品。
无关优劣,评价一个人无外乎是站在原地看或者从后往前看。客观的、设身处地的评价是基本方式。
笔者论此并没有以现代看古代的轻视,而是认同敦诚诗中劝诫曹雪芹要达到“任运自然”荫荫友情。
2013年6月21日20: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