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靖难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手下官员们的心,民心向背已经决定了以一国制一隅而失败的悲剧。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十八,太子薨于东宫。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六月,与皇家关系密切的云南王沐英,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配享太庙。
大明帝国连续两位重量级人物在先后两个月中驾鹤西去,让整个朝廷震荡很大,特别是朱棣在朝更让这种空气增加了些特殊的味道。太子下葬三天后,礼部给事中赵铎上本,请皇帝立储,早安国本。朱元璋按下奏本留中不发,也就是既不同意,又不反对的意思。两日后,朱棣被招入宫中,对奏两个时辰之久。这两件事仿佛风向标一样,朝野上下马上议论纷纷,许多人都猜测,朱元璋是不是准备立朱棣为太子了。
面对这些情报,朱植只觉纳闷,谓杨荣道:“父皇这么做会是什么意思呢?父皇和四哥是密谈的,情报帮不上忙了。勉仁,你怎么看?”
杨荣反问道:“殿下觉得这赵铎是谁的人?”
朱植道:“莫非是太子的人?”
杨荣道:“荣在想,假如我是燕王,怎样部署对自己最有利。首先,我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立国本的事,因为此时皇上正在悲痛之中,提起这事只会对皇孙有利。那么我会把立国本一事推得越迟越好。所以此人必不是燕王的人。其次,此人也不是皇帝的人,如果皇上想立燕王,大可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容大家反对直接搬御旨下来,到时候太子已立,下面的反对力量也就没有办法。皇上不可能先让人跳出来,再给出一个立燕王的信号。这不是让太子的人有了时间周旋吗?”
朱植道:“那么这是否说,父皇还有顾虑?”
杨荣道:“对,皇上想把意思摆在明面上,试探大臣的口风,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支持燕王。毕竟,山河还是需要得民心者担当。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皇上还没有决定。情报有言,前日皇孙的一篇关于礼法的策论还得到了皇上的称赞。所以王爷一定要按兵不动,仔细观察朝中几个大佬的行动,刘三吾、杨靖等人言行尤为重要。眼下之计以不变应万变,请王爷斟酌。”
朱植低头不语,那天在皇宫里与朱元璋的谈话中,朱元璋明显是向着太子的。难道,朱元璋真的用了自己的意见,让那些燕王党的人都跳出来?反正目前形势异常复杂。连杨荣也分析不出所以然来。
事情发展的非常迅速,在朱棣被招入宫三天后,刑部主事张旭上本,请立储定国本的同时,还称燕王英明神武,仁孝双全,宜立储君。朱元璋的作法同样是按下奏本,引而不发。在朝廷政治中,皇帝留中不发的奏折,很大程度表示皇帝并不反对,只是皇帝觉得时机未到而已,否则早就被打回遭到贬斥了。由此看,事情似乎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了。
朱植有些着急了,难道历史由于自己的进入发生了偏转吗?眼前的情况非常不对,居然已经有人跳出来保奏燕王了。
朱植赶紧找杨荣问道:“勉仁,这次似乎不对了,父皇看来是要立四哥了。”
不料,这次杨荣倒显得轻松了不少,笑道:“皇孙无忧矣。”
朱植更莫名其妙了:“先召见四哥,再把保荐他的奏本留中,可能只等着下面的大臣们蜂拥而上了。”
杨荣诡秘地一笑,道“殿下,正因为皇上心里无法取舍,所以才留中。但照荣所见,这个张旭根本不是燕党的人,最有可能的是太子生前计策,安排好的先派出一个马前卒冲出来,将燕王放到火盆上。更能引诱朝中一个个燕王党羽纷纷跳出,然后让一众重量级的大佬出面,抵定乾坤。此计可谓一箭双雕,不信殿下可着人打探一下,这张旭是何许人也。荣敢打包票,此人必定是太子党的人,就算言立储之事也不会有祸及身,就算降罪,自然有人会出来保他。不出三日,太子方面的伏笔就要显露了。”
朱植听了半晌,又被惊出一身冷汗,看来古代政治的巧妙可不是自己一个现代人能随便玩得动的。杨荣又道:“不过,如果有道衍在,这条计策就不会行得通。但此计另一用处就是,假如燕王幕僚看通这层,必只能隐而不发。皇上自然会在太子系大佬的推动下封皇孙为储君。所以这个计策,让燕王党上奏推燕王不是,按兵不动也不是,最终只能动弹不得。太子好计策,所以照现在这么看,殿下可能根本不需要出手。皇孙大事可定。”
手下官员们的心,民心向背已经决定了以一国制一隅而失败的悲剧。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十八,太子薨于东宫。帝恸哭。礼官议期丧,请以日易。及当除服,帝不忍。礼官请之,始释服视朝。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曰懿文。
六月,与皇家关系密切的云南王沐英,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配享太庙。
大明帝国连续两位重量级人物在先后两个月中驾鹤西去,让整个朝廷震荡很大,特别是朱棣在朝更让这种空气增加了些特殊的味道。太子下葬三天后,礼部给事中赵铎上本,请皇帝立储,早安国本。朱元璋按下奏本留中不发,也就是既不同意,又不反对的意思。两日后,朱棣被招入宫中,对奏两个时辰之久。这两件事仿佛风向标一样,朝野上下马上议论纷纷,许多人都猜测,朱元璋是不是准备立朱棣为太子了。
面对这些情报,朱植只觉纳闷,谓杨荣道:“父皇这么做会是什么意思呢?父皇和四哥是密谈的,情报帮不上忙了。勉仁,你怎么看?”
杨荣反问道:“殿下觉得这赵铎是谁的人?”
朱植道:“莫非是太子的人?”
杨荣道:“荣在想,假如我是燕王,怎样部署对自己最有利。首先,我不会在这个时候提出立国本的事,因为此时皇上正在悲痛之中,提起这事只会对皇孙有利。那么我会把立国本一事推得越迟越好。所以此人必不是燕王的人。其次,此人也不是皇帝的人,如果皇上想立燕王,大可以雷霆万钧之势,不容大家反对直接搬御旨下来,到时候太子已立,下面的反对力量也就没有办法。皇上不可能先让人跳出来,再给出一个立燕王的信号。这不是让太子的人有了时间周旋吗?”
朱植道:“那么这是否说,父皇还有顾虑?”
杨荣道:“对,皇上想把意思摆在明面上,试探大臣的口风,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支持燕王。毕竟,山河还是需要得民心者担当。不过从现在的情况看,皇上还没有决定。情报有言,前日皇孙的一篇关于礼法的策论还得到了皇上的称赞。所以王爷一定要按兵不动,仔细观察朝中几个大佬的行动,刘三吾、杨靖等人言行尤为重要。眼下之计以不变应万变,请王爷斟酌。”
朱植低头不语,那天在皇宫里与朱元璋的谈话中,朱元璋明显是向着太子的。难道,朱元璋真的用了自己的意见,让那些燕王党的人都跳出来?反正目前形势异常复杂。连杨荣也分析不出所以然来。
事情发展的非常迅速,在朱棣被招入宫三天后,刑部主事张旭上本,请立储定国本的同时,还称燕王英明神武,仁孝双全,宜立储君。朱元璋的作法同样是按下奏本,引而不发。在朝廷政治中,皇帝留中不发的奏折,很大程度表示皇帝并不反对,只是皇帝觉得时机未到而已,否则早就被打回遭到贬斥了。由此看,事情似乎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了。
朱植有些着急了,难道历史由于自己的进入发生了偏转吗?眼前的情况非常不对,居然已经有人跳出来保奏燕王了。
朱植赶紧找杨荣问道:“勉仁,这次似乎不对了,父皇看来是要立四哥了。”
不料,这次杨荣倒显得轻松了不少,笑道:“皇孙无忧矣。”
朱植更莫名其妙了:“先召见四哥,再把保荐他的奏本留中,可能只等着下面的大臣们蜂拥而上了。”
杨荣诡秘地一笑,道“殿下,正因为皇上心里无法取舍,所以才留中。但照荣所见,这个张旭根本不是燕党的人,最有可能的是太子生前计策,安排好的先派出一个马前卒冲出来,将燕王放到火盆上。更能引诱朝中一个个燕王党羽纷纷跳出,然后让一众重量级的大佬出面,抵定乾坤。此计可谓一箭双雕,不信殿下可着人打探一下,这张旭是何许人也。荣敢打包票,此人必定是太子党的人,就算言立储之事也不会有祸及身,就算降罪,自然有人会出来保他。不出三日,太子方面的伏笔就要显露了。”
朱植听了半晌,又被惊出一身冷汗,看来古代政治的巧妙可不是自己一个现代人能随便玩得动的。杨荣又道:“不过,如果有道衍在,这条计策就不会行得通。但此计另一用处就是,假如燕王幕僚看通这层,必只能隐而不发。皇上自然会在太子系大佬的推动下封皇孙为储君。所以这个计策,让燕王党上奏推燕王不是,按兵不动也不是,最终只能动弹不得。太子好计策,所以照现在这么看,殿下可能根本不需要出手。皇孙大事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