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戴高山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蔡庄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玉霞社区,于乌石山下。据传,这里曾经古松成林,山上山下,数以万计,被称之为“万松庄”蔡庄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朝,一千多年来,这里曾经居住着蔡襄的一支后裔,是蔡氏族人的聚居地。早年,蔡庄人丁兴旺,最多时逾以万计,号称“万人烟”随着蔡氏人口增多、占地越来越广,名声越来越大,原来的“万松庄”自然而然就成为“蔡庄”了。
蔡庄颇具传奇,有关蔡氏家族的传说很多,这些传说多半散落民间,由老人们口口相传。古墓名泉,奇石异树比比皆是,更增添了蔡庄传奇的历史韵味。
宋代古泉鲜为人知
说起蔡襄倡建洛阳桥,泉州人可谓家喻户晓,传说甚广。但蔡襄在泉州城南的乌石山上,为乡人寻得一泉,解决乡人的日常饮用及灌溉之水,却鲜为人知。
原来,宋庆历六年秋,蔡襄改任福建路转运使之后,曾经多次前来泉州。期间,他得知乡人饮水和灌溉困难,便到处寻访,终于寻得一处水源。这水源在江南乌石山的半山腰上,是一汪清泉水,终年不断。后来,他交代地方官好生管理保护,供民众饮用和灌田,利及乡民。
北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寻访至此,有感于蔡公的爱民之心,在泉眼上方一块山岩上,刻下了“蔡公泉——治平甲辰四月二十八日晋江令王克俊”的字样,以示怀念。
探寻古泉一路传奇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故事究竟是传说还是事实呢?因笔者并未亲见,故而萌生好奇之心,想着有朝一日去探访一下。这个春后下了几场大雨,趁着春和日暖,我踏上了江南寻古之路。
最先,我在朋友那得知,泉州市鲤城区的江南街道处,有一个村庄叫蔡庄,故而我想“蔡公泉”应该在蔡庄的附近。于是,那天中午,我驱车前往蔡庄。从高新科技园区进入,蔡庄就在乌石山下一条人工渠后面。过了渠道,就能看见一片老旧的村舍。
没人告诉我“蔡公泉”怎么走,在一栋老石屋前,我遇上了一对年老的夫妇。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身体硬朗,问及“蔡公泉”时,他们告诉我,在半山腰上,因土块湿润,有人埋下水管,引山泉下来饮用。所以我想,既然有泉眼,或许在附近就可以找到碑记。
跟在大爷的身后,我们慢慢向山道上走去。一路上大爷为我讲述了关于蔡庄的趣事。他说,过去这里到处都是巨大的松木林,还有许多古墓。那时候,有很多“挖棺人(盗墓贼)”半夜常来这里“挖棺”几乎把山上的古墓,都挖光了。在他小的时候,还能看到一座非常气派的古墓,前面竖起两根巨大的石柱,石柱上有石狮子。后来,这座古墓也被盗了,两根巨大的石柱不知被偷到哪去了。
老人告诉我,抗战那些年,日本鬼子的飞机常来轰炸泉州,因为这里林深树密,城里人都跑到这里来躲飞机。我问老爷子,这些松木后来怎么不见了?老爷子说,解放前很艰苦,没饭吃,只好卖山上的树。一段时间卖一两棵换钱,慢慢的,这片松林就卖光了,只剩下一些芒果树。
的确,一路上我们看见不少芒果树,这些芒果树都像老榕树一样巨大。站在树底下,但见枝繁叶荗,遮天盖日,老树杆上长满青苔和蕨类植物。但失望的是,我们在山坡上,没有找到“蔡公泉”的遗迹,只发现在一座墓前,有一条乡人埋入坡中的水管,用以引泉下山,供人使用。
找不到“蔡公泉”我们一路下来。老人的心情和我一样,深有遗憾。当到他家门前时,他指着路边一口老井说:这口老井,也不知多少年了。早先,乌石村人没挖古井,都来这口井里汲水,终年不干。
我顿生好奇,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在一栋老石屋后面,确有一口老井。那是用整块山石从中掘出一个孔洞的井栏,虽然不是很规则,但黝黑坚韧。靠近井口处,石头已让经年不断磨擦的井绳,磨得光滑细腻了。看来,这一口老井,没有千年,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历经艰辛寻得遗迹
后来,通过多方问询我了解到,原来“蔡公泉”旧址,不在蔡庄方向,而在乌石村方向。但是,当我来到乌石村之后,几经查访,还是没能知道“蔡公泉”在什么地方。
多数乡人说,乌石村附近有一座“天公宫”在宫的上方,有一座寺庙,庙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玉泉”二字,是不是我要找的“蔡公泉”?后来,我又问了好几位老人,都说只知道蔡襄倡造洛阳桥的故事,不知道在乌石山上,曾有过蔡襄寻得清泉的遗迹。
在“山穷水尽”之时,有一乡人告诉我,原来在“天公宫”的附近,有一条靠山的村巷,由村巷而入,就可以到达“蔡公泉”的遗址了。
根据他的指引,我从一条小巷中穿入,后面,就是乌石山的山坡了。顺着一条羊肠小道而上,及至半山坡上,远远能看到一块石碑,于一丛繁密的红花刺后面,孤独地站着。再走上几步,就能清楚地看到这块石碑了。这是泉州市府在一九八四年六月立的一方石碑,上面写着“蔡公泉”三个楷体大字,碑文正面是:经本府于一九八三年一月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元一九八四年六月日立。
碑文的背面是:北宋泉州郡守蔡襄在此疏浚甘泉,便民提汲,乡人誉曰“蔡公泉”治平元年(公元一〇六四年)晋江令王克俊刻石。
越过那丛荗密的红花刺,在之后的一块大岩石上,刻有一排文字:“蔡公泉——治平甲辰四月二十八日晋江令王克俊”其时字据已让岁月的尘埃遮盖了,若不认真查看,确实看不出来。而用手一擦,依稀的红色油漆,还在字底下留着,可见数年之前,还是有人上来描过红的。
在刻字的山岩下面,用一排花岗岩角石砌起,护住了那块摇摇欲坠的山岩,岩石底下,有一个锅底状的土凹槽。看来,这个凹槽应该是之前的泉窟,因为日久天长,泉水干涸,加之一年又一年泥土积累,如今的“蔡公泉”也就剩下一个小小凹槽了。
不管怎么说,我总算找到了这口传说中的泉眼。此时,顿时感觉一阵欣慰,直起腰杆时,但听林间的小鸟“吱吱喳喳”地唱着歌谣。
寻古探幽话蔡庄(二)
文/图戴高山(2275字)
&n... -->>
编者按:蔡庄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江南街道玉霞社区,于乌石山下。据传,这里曾经古松成林,山上山下,数以万计,被称之为“万松庄”蔡庄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朝,一千多年来,这里曾经居住着蔡襄的一支后裔,是蔡氏族人的聚居地。早年,蔡庄人丁兴旺,最多时逾以万计,号称“万人烟”随着蔡氏人口增多、占地越来越广,名声越来越大,原来的“万松庄”自然而然就成为“蔡庄”了。
蔡庄颇具传奇,有关蔡氏家族的传说很多,这些传说多半散落民间,由老人们口口相传。古墓名泉,奇石异树比比皆是,更增添了蔡庄传奇的历史韵味。
宋代古泉鲜为人知
说起蔡襄倡建洛阳桥,泉州人可谓家喻户晓,传说甚广。但蔡襄在泉州城南的乌石山上,为乡人寻得一泉,解决乡人的日常饮用及灌溉之水,却鲜为人知。
原来,宋庆历六年秋,蔡襄改任福建路转运使之后,曾经多次前来泉州。期间,他得知乡人饮水和灌溉困难,便到处寻访,终于寻得一处水源。这水源在江南乌石山的半山腰上,是一汪清泉水,终年不断。后来,他交代地方官好生管理保护,供民众饮用和灌田,利及乡民。
北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晋江县令王克俊寻访至此,有感于蔡公的爱民之心,在泉眼上方一块山岩上,刻下了“蔡公泉——治平甲辰四月二十八日晋江令王克俊”的字样,以示怀念。
探寻古泉一路传奇
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个故事究竟是传说还是事实呢?因笔者并未亲见,故而萌生好奇之心,想着有朝一日去探访一下。这个春后下了几场大雨,趁着春和日暖,我踏上了江南寻古之路。
最先,我在朋友那得知,泉州市鲤城区的江南街道处,有一个村庄叫蔡庄,故而我想“蔡公泉”应该在蔡庄的附近。于是,那天中午,我驱车前往蔡庄。从高新科技园区进入,蔡庄就在乌石山下一条人工渠后面。过了渠道,就能看见一片老旧的村舍。
没人告诉我“蔡公泉”怎么走,在一栋老石屋前,我遇上了一对年老的夫妇。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身体硬朗,问及“蔡公泉”时,他们告诉我,在半山腰上,因土块湿润,有人埋下水管,引山泉下来饮用。所以我想,既然有泉眼,或许在附近就可以找到碑记。
跟在大爷的身后,我们慢慢向山道上走去。一路上大爷为我讲述了关于蔡庄的趣事。他说,过去这里到处都是巨大的松木林,还有许多古墓。那时候,有很多“挖棺人(盗墓贼)”半夜常来这里“挖棺”几乎把山上的古墓,都挖光了。在他小的时候,还能看到一座非常气派的古墓,前面竖起两根巨大的石柱,石柱上有石狮子。后来,这座古墓也被盗了,两根巨大的石柱不知被偷到哪去了。
老人告诉我,抗战那些年,日本鬼子的飞机常来轰炸泉州,因为这里林深树密,城里人都跑到这里来躲飞机。我问老爷子,这些松木后来怎么不见了?老爷子说,解放前很艰苦,没饭吃,只好卖山上的树。一段时间卖一两棵换钱,慢慢的,这片松林就卖光了,只剩下一些芒果树。
的确,一路上我们看见不少芒果树,这些芒果树都像老榕树一样巨大。站在树底下,但见枝繁叶荗,遮天盖日,老树杆上长满青苔和蕨类植物。但失望的是,我们在山坡上,没有找到“蔡公泉”的遗迹,只发现在一座墓前,有一条乡人埋入坡中的水管,用以引泉下山,供人使用。
找不到“蔡公泉”我们一路下来。老人的心情和我一样,深有遗憾。当到他家门前时,他指着路边一口老井说:这口老井,也不知多少年了。早先,乌石村人没挖古井,都来这口井里汲水,终年不干。
我顿生好奇,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在一栋老石屋后面,确有一口老井。那是用整块山石从中掘出一个孔洞的井栏,虽然不是很规则,但黝黑坚韧。靠近井口处,石头已让经年不断磨擦的井绳,磨得光滑细腻了。看来,这一口老井,没有千年,也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历经艰辛寻得遗迹
后来,通过多方问询我了解到,原来“蔡公泉”旧址,不在蔡庄方向,而在乌石村方向。但是,当我来到乌石村之后,几经查访,还是没能知道“蔡公泉”在什么地方。
多数乡人说,乌石村附近有一座“天公宫”在宫的上方,有一座寺庙,庙前有一块石碑,碑上刻有“玉泉”二字,是不是我要找的“蔡公泉”?后来,我又问了好几位老人,都说只知道蔡襄倡造洛阳桥的故事,不知道在乌石山上,曾有过蔡襄寻得清泉的遗迹。
在“山穷水尽”之时,有一乡人告诉我,原来在“天公宫”的附近,有一条靠山的村巷,由村巷而入,就可以到达“蔡公泉”的遗址了。
根据他的指引,我从一条小巷中穿入,后面,就是乌石山的山坡了。顺着一条羊肠小道而上,及至半山坡上,远远能看到一块石碑,于一丛繁密的红花刺后面,孤独地站着。再走上几步,就能清楚地看到这块石碑了。这是泉州市府在一九八四年六月立的一方石碑,上面写着“蔡公泉”三个楷体大字,碑文正面是:经本府于一九八三年一月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元一九八四年六月日立。
碑文的背面是:北宋泉州郡守蔡襄在此疏浚甘泉,便民提汲,乡人誉曰“蔡公泉”治平元年(公元一〇六四年)晋江令王克俊刻石。
越过那丛荗密的红花刺,在之后的一块大岩石上,刻有一排文字:“蔡公泉——治平甲辰四月二十八日晋江令王克俊”其时字据已让岁月的尘埃遮盖了,若不认真查看,确实看不出来。而用手一擦,依稀的红色油漆,还在字底下留着,可见数年之前,还是有人上来描过红的。
在刻字的山岩下面,用一排花岗岩角石砌起,护住了那块摇摇欲坠的山岩,岩石底下,有一个锅底状的土凹槽。看来,这个凹槽应该是之前的泉窟,因为日久天长,泉水干涸,加之一年又一年泥土积累,如今的“蔡公泉”也就剩下一个小小凹槽了。
不管怎么说,我总算找到了这口传说中的泉眼。此时,顿时感觉一阵欣慰,直起腰杆时,但听林间的小鸟“吱吱喳喳”地唱着歌谣。
寻古探幽话蔡庄(二)
文/图戴高山(2275字)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