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大学里,我刚进入法国文学专业,就学习了口语体语言、叙述体语言以及文章体语言在法语中的差异,了解到在我出生前后,也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活跃起来的作家之中,有一位叫做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的作家,他把与口语体语言相近的文体带进了法国文学的世界。就日语的文字表述形式来说,指的是众所周知的省略断句法,即省略号可是,那种只要不切断语句,文章就能够以一直接续的形式持续下去,创造了那种近似于口语的文章的人,就是刚才说到的塞利纳。
当时,我所想到的是以下这些内容:说到日语,口语体语言与书写体语言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不是吗?在我国,明治时代出现的言文一致文体,也就是将书写体语言与口语体语言合而为一的那种文体,不是一直延续到当代文学吗?我还回想起,在养育了我的那座靠近四国山脉中央部的小村子——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现在叫内子町大濑)里,身为孩童的我感觉到存在着两种语言。其一是每天说话的语言,在我的印象中,这种语言是作为那些没有权利的弱势者的语言而被创造出来的。这些被村里的大人用于回答权势者问话的语言,确实有一种卑屈的感觉,无力顾及自己的伦理观。尽管我还是孩子,却也意识到,在生活中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是无法进步的。
那时还处于战争时期。我家从上代传下来的行业,是把作为纸币原材料的黄瑞香那种植物的纤维进行精制并交送内阁印刷局。为了把这些原材料交送出去,需要将其做成具有一定重量和体积的捆包。我父亲为此设法制作了一台设备,用那台设备捆包,有关方面决定将其作为爱媛县“大后方”民间产业的一个小小实例进行展示。县政府的知事便来视察了,他的部下命令我父亲用那台设备演示捆包过程。在实际工作时,那台设备需要两个人从两侧保持压力的平衡,可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家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被征集走了,只留下父亲一人在家,父亲就表示“无法操作”同知事一起来的警察署长却用“你这家伙,给我演示!”或是“给我演示!”这样的语言命令父亲。我知道父亲是在赌气了,他站了起来,在设备两侧往返来回地走动,开始设法操作那设备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意识到在口语体语言中,存在着拥有这种权利的人用于强制别人的语言,以及弱势者无力反抗的语言,我的父亲就属于那种无力反抗的人。
说到弱势者的语言,记得当我母亲问及“这件事怎么样呀?”时,对方就会答以“还行,只是”然后便不再答理。“还行,只是”这句话语中有两个意思,在说了“那件事还行”之后,如果再缀上“只是”以进行强调,那就有了“还行,只是也还有问题”这种保留性语义,其中便包含了否定的意思,我也就无从知道母亲的判断了。这就是村子里常见的口语体语言。那时我就在想,用这样的语言交谈可不行。
——细说起来,对于大江先生而言,所谓“物语”据说您在老家主屋后的独间里,让祖母和母亲用唱歌一般的冷静语调讲述的“奥福”传说,是您最初听说的故事吧。您在我这个小说家的历程中是这么写的。
是的。而且,那个“物语”的讲述方式之所以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平常使用那种暧昧的口语体语言的母亲和祖母,此时却在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讲话口吻为我讲述村子里的传承故事,有关村里小小历史的故事。于是,讲述那些故事时的说话口吻,当然也有让听者产生兴趣的用意,使得话语显得非常清晰,与平常讲述事实以及信息时完全不同,是在有意识地对内容进行编排。作为听众,当时我是这么想的:存在着像这样讲述物语的口语体语言以及日常会话的口语体语言,而最为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注意到叙说方式,并用那种经过选择的叙说方式来讲述已经被说过很多遍的事物,这就是讲述物语故事的方法吧。因此,我决定完整记下母亲和祖母所说的那些话语,还曾记录在了纸面上。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该漏听并应该记录下来的话语早在您还幼小的时候,您就自觉到了这一切。那个“奥福”物语故事,当然也是极为有趣,非同寻常。据说您每当倾听这个故事时,心口就扑通扑通地跳。由于听到的只是一个个断片,便反而刺激了您的想象。
是啊,都是故事的一个个断片。祖母讲述的话语呀,如果按照歌剧来说的话,那就是剧中最精彩的那部分演出,所说的全都是非常有趣的场面。再继续听下去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很大的主轴。而形成那根大轴的主流,则是我们那地方于江户时代后半期曾两度发生的暴动,也就是“内子骚动”(1750)和“奥福骚动”(1866)。尤其是第一场暴动,竟成为一切故事的背景。在庞大的奥福暴动物语故事中,祖母将所有细小的有趣场面全都统一起来了。
奥福是农民暴动的领导者,他试图颠覆官方的整个权力体系,针对诸如刚才说到的,其权力乃至我们村子的那些权势者。说是先将村里的穷苦人组织起来凝为强大的力量,然后开进下游的镇子里去,再把那里的人们也团结到自己这一方来,以便凝聚成更为强大的力量。那场暴动的领导者奥福,尽管遭到了滑稽的失败,却仍不失为一个富有魅力的人。我就在不断思考奥福这个人的人格的过程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奥福”就是其后在同时代的游戏和m/t与森林中的奇异故事等作品中,经过种种变形之后存在于其中的那个人物吧。在大江家,家长为孩子讲述物语故事以及孩子倾听那些传说,应该是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进行的,不过,据说曾是士族的大江家祖先,您都听说了哪些内容?
我从祖母那里只听说,曾祖父曾在下游的大洲藩教过学。他处于汉学者的最基层,值得一提的是,他好像属于伊藤仁斋1的谱系,因为父亲也很珍惜论语古义以及孟子古义等书。我也不由得喜欢上了“古义”这个词汇,此后便有了奇怪的二人组合这三部曲中的kogi2,也就是古义这么一个与身为作者的我多有重复的人物的名字。
——另一方面,大江少年无意间注意到柿树枝头闪烁着光亮的水滴“受到了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足以发生巨大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显然,我借助那微微颤动着的柿树叶片,发现了围拥着峡谷的那座森林的整体状态。如果我总是不去细加观察的话,这一切便不值一提,换言之,便都是一些死物。因此,我现在无法不去注视那些树木和小草。于是,作为被周围深深吸引了的心不在焉的孩子,我被国民学校3的校长给盯上了,几乎每天都要遭到殴打。尽管如此,我也不打算改变自己生活方式中的这个新习惯,及直到战后,在长时间凝视着观察雨水的水滴之后,写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引自我这个小说家的历程)。”
这首诗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以下四行:
雨水的水滴上
映照出外面的景色
水滴之中
另有一个世界
这个用眼睛仔细观察世界的儿童大江健三郎,早在刚满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世了
是啊,被老师叱责是一个转机,使得我体会和觉悟到“如果不认真观看,就等于什么也没看”这就是我自己发现的、我少年时代的智慧。此外,我还早早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要把自己看到以及想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述出来。至于写下这首“诗”的起因,我记得很清楚,刚才已经引用过了。当时我在国民学校四年级,好像发生了一连串对我非常重要的变化。
首先,我发现了何为“思考”那时,我认为人们只要进行思考,便也能够在转瞬间作出回答,一如电子计算机那样,只要按下键钮,无论三次方程式还是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即时解答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所谓思考,因而尊敬能够当场如此答复的人。所谓思考,就是运用像是上苍降赐的能力进行回答,可自己却是那种不慢吞吞思考便无法得出结论的无能之辈。我注意到,唯有运用语言将其一个个累积起来并使之不断清晰和加强,才是在进行思考。当时我还有另一种感觉,总觉得自己的梦想已经破灭了。
也是在那一时期,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仔细观察事物的人。那时我们曾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前往海边的一个小镇,远足归来后,老师让写有关大海的作文。我是这样写的:“我为自己生活在山里而感到庆幸。假如我家在海边的话,波浪就会总在眼前滚动,涛声也将回响在耳边,那可就无法安静地生活了(笑)。”于是老师就告诉我:“对于居住在海边的那些人,你所写的这些内容是很失礼的。”他还说“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并在这里生活,却觉得山村里的人粗粗拉拉、吵吵闹闹。”
我对老师的话语感到不满,回家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气得连晚饭也没能吃下去。早晨起床后肚子早已经空空荡荡,便沿着我家屋后那个叫做弯拐河滩上的铺石小道,往下面的河滩走去,摘下柿树上已经成熟的果实吃了下去。一边吃着那柿子,我一边看着河对面的山体。四周好像并没有起风,可山林中树上的枝头却在摇摆,树梢也在摇摆。此前我认为静止不动的山林,却在如此摇曳、摆动。接着,我转而注视眼前的柿树树叶和细小的枝条,它们已经被露水打湿... -->>
在大学里,我刚进入法国文学专业,就学习了口语体语言、叙述体语言以及文章体语言在法语中的差异,了解到在我出生前后,也就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活跃起来的作家之中,有一位叫做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的作家,他把与口语体语言相近的文体带进了法国文学的世界。就日语的文字表述形式来说,指的是众所周知的省略断句法,即省略号可是,那种只要不切断语句,文章就能够以一直接续的形式持续下去,创造了那种近似于口语的文章的人,就是刚才说到的塞利纳。
当时,我所想到的是以下这些内容:说到日语,口语体语言与书写体语言的差异并不是很大不是吗?在我国,明治时代出现的言文一致文体,也就是将书写体语言与口语体语言合而为一的那种文体,不是一直延续到当代文学吗?我还回想起,在养育了我的那座靠近四国山脉中央部的小村子——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现在叫内子町大濑)里,身为孩童的我感觉到存在着两种语言。其一是每天说话的语言,在我的印象中,这种语言是作为那些没有权利的弱势者的语言而被创造出来的。这些被村里的大人用于回答权势者问话的语言,确实有一种卑屈的感觉,无力顾及自己的伦理观。尽管我还是孩子,却也意识到,在生活中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是无法进步的。
那时还处于战争时期。我家从上代传下来的行业,是把作为纸币原材料的黄瑞香那种植物的纤维进行精制并交送内阁印刷局。为了把这些原材料交送出去,需要将其做成具有一定重量和体积的捆包。我父亲为此设法制作了一台设备,用那台设备捆包,有关方面决定将其作为爱媛县“大后方”民间产业的一个小小实例进行展示。县政府的知事便来视察了,他的部下命令我父亲用那台设备演示捆包过程。在实际工作时,那台设备需要两个人从两侧保持压力的平衡,可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家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都被征集走了,只留下父亲一人在家,父亲就表示“无法操作”同知事一起来的警察署长却用“你这家伙,给我演示!”或是“给我演示!”这样的语言命令父亲。我知道父亲是在赌气了,他站了起来,在设备两侧往返来回地走动,开始设法操作那设备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意识到在口语体语言中,存在着拥有这种权利的人用于强制别人的语言,以及弱势者无力反抗的语言,我的父亲就属于那种无力反抗的人。
说到弱势者的语言,记得当我母亲问及“这件事怎么样呀?”时,对方就会答以“还行,只是”然后便不再答理。“还行,只是”这句话语中有两个意思,在说了“那件事还行”之后,如果再缀上“只是”以进行强调,那就有了“还行,只是也还有问题”这种保留性语义,其中便包含了否定的意思,我也就无从知道母亲的判断了。这就是村子里常见的口语体语言。那时我就在想,用这样的语言交谈可不行。
——细说起来,对于大江先生而言,所谓“物语”据说您在老家主屋后的独间里,让祖母和母亲用唱歌一般的冷静语调讲述的“奥福”传说,是您最初听说的故事吧。您在我这个小说家的历程中是这么写的。
是的。而且,那个“物语”的讲述方式之所以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是因为平常使用那种暧昧的口语体语言的母亲和祖母,此时却在用另一种全然不同的讲话口吻为我讲述村子里的传承故事,有关村里小小历史的故事。于是,讲述那些故事时的说话口吻,当然也有让听者产生兴趣的用意,使得话语显得非常清晰,与平常讲述事实以及信息时完全不同,是在有意识地对内容进行编排。作为听众,当时我是这么想的:存在着像这样讲述物语的口语体语言以及日常会话的口语体语言,而最为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注意到叙说方式,并用那种经过选择的叙说方式来讲述已经被说过很多遍的事物,这就是讲述物语故事的方法吧。因此,我决定完整记下母亲和祖母所说的那些话语,还曾记录在了纸面上。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不该漏听并应该记录下来的话语早在您还幼小的时候,您就自觉到了这一切。那个“奥福”物语故事,当然也是极为有趣,非同寻常。据说您每当倾听这个故事时,心口就扑通扑通地跳。由于听到的只是一个个断片,便反而刺激了您的想象。
是啊,都是故事的一个个断片。祖母讲述的话语呀,如果按照歌剧来说的话,那就是剧中最精彩的那部分演出,所说的全都是非常有趣的场面。再继续听下去的话,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很大的主轴。而形成那根大轴的主流,则是我们那地方于江户时代后半期曾两度发生的暴动,也就是“内子骚动”(1750)和“奥福骚动”(1866)。尤其是第一场暴动,竟成为一切故事的背景。在庞大的奥福暴动物语故事中,祖母将所有细小的有趣场面全都统一起来了。
奥福是农民暴动的领导者,他试图颠覆官方的整个权力体系,针对诸如刚才说到的,其权力乃至我们村子的那些权势者。说是先将村里的穷苦人组织起来凝为强大的力量,然后开进下游的镇子里去,再把那里的人们也团结到自己这一方来,以便凝聚成更为强大的力量。那场暴动的领导者奥福,尽管遭到了滑稽的失败,却仍不失为一个富有魅力的人。我就在不断思考奥福这个人的人格的过程中,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奥福”就是其后在同时代的游戏和m/t与森林中的奇异故事等作品中,经过种种变形之后存在于其中的那个人物吧。在大江家,家长为孩子讲述物语故事以及孩子倾听那些传说,应该是作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进行的,不过,据说曾是士族的大江家祖先,您都听说了哪些内容?
我从祖母那里只听说,曾祖父曾在下游的大洲藩教过学。他处于汉学者的最基层,值得一提的是,他好像属于伊藤仁斋1的谱系,因为父亲也很珍惜论语古义以及孟子古义等书。我也不由得喜欢上了“古义”这个词汇,此后便有了奇怪的二人组合这三部曲中的kogi2,也就是古义这么一个与身为作者的我多有重复的人物的名字。
——另一方面,大江少年无意间注意到柿树枝头闪烁着光亮的水滴“受到了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足以发生巨大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显然,我借助那微微颤动着的柿树叶片,发现了围拥着峡谷的那座森林的整体状态。如果我总是不去细加观察的话,这一切便不值一提,换言之,便都是一些死物。因此,我现在无法不去注视那些树木和小草。于是,作为被周围深深吸引了的心不在焉的孩子,我被国民学校3的校长给盯上了,几乎每天都要遭到殴打。尽管如此,我也不打算改变自己生活方式中的这个新习惯,及直到战后,在长时间凝视着观察雨水的水滴之后,写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引自我这个小说家的历程)。”
这首诗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以下四行:
雨水的水滴上
映照出外面的景色
水滴之中
另有一个世界
这个用眼睛仔细观察世界的儿童大江健三郎,早在刚满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世了
是啊,被老师叱责是一个转机,使得我体会和觉悟到“如果不认真观看,就等于什么也没看”这就是我自己发现的、我少年时代的智慧。此外,我还早早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要把自己看到以及想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述出来。至于写下这首“诗”的起因,我记得很清楚,刚才已经引用过了。当时我在国民学校四年级,好像发生了一连串对我非常重要的变化。
首先,我发现了何为“思考”那时,我认为人们只要进行思考,便也能够在转瞬间作出回答,一如电子计算机那样,只要按下键钮,无论三次方程式还是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即时解答出来,我觉得这就是所谓思考,因而尊敬能够当场如此答复的人。所谓思考,就是运用像是上苍降赐的能力进行回答,可自己却是那种不慢吞吞思考便无法得出结论的无能之辈。我注意到,唯有运用语言将其一个个累积起来并使之不断清晰和加强,才是在进行思考。当时我还有另一种感觉,总觉得自己的梦想已经破灭了。
也是在那一时期,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仔细观察事物的人。那时我们曾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前往海边的一个小镇,远足归来后,老师让写有关大海的作文。我是这样写的:“我为自己生活在山里而感到庆幸。假如我家在海边的话,波浪就会总在眼前滚动,涛声也将回响在耳边,那可就无法安静地生活了(笑)。”于是老师就告诉我:“对于居住在海边的那些人,你所写的这些内容是很失礼的。”他还说“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并在这里生活,却觉得山村里的人粗粗拉拉、吵吵闹闹。”
我对老师的话语感到不满,回家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气得连晚饭也没能吃下去。早晨起床后肚子早已经空空荡荡,便沿着我家屋后那个叫做弯拐河滩上的铺石小道,往下面的河滩走去,摘下柿树上已经成熟的果实吃了下去。一边吃着那柿子,我一边看着河对面的山体。四周好像并没有起风,可山林中树上的枝头却在摇摆,树梢也在摇摆。此前我认为静止不动的山林,却在如此摇曳、摆动。接着,我转而注视眼前的柿树树叶和细小的枝条,它们已经被露水打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