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杜霞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写时,他们最先面对的,是客家人的千年流转,千年沉重。
将发黄的谱牒藏在身上,客家人远走他乡。对于他们来说,故乡同样是异乡。“作为汉民族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民系,他们是一群“文化流民”他们打破了安土重迁的精神枷锁,他们永远“在路上”客家的血缘是流浪的血缘,他们在经历了千年迁徙的苦痛后继续漂泊,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他们既“家而客焉”即在故乡作客,又“客而家焉”在荒芜的异乡构筑起新的家园。”(纸上的故乡)
在师兄三十多年的人生岁月中,又何尝不是“在路上”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中国人是讲究寻根溯源的。但同窗岁月里,我却一直无缘与师兄探讨一下出处的问题。只知他来自福建,初在杭州学商,后到山东从文,及至渐渐熟络时,他又去了复旦攻读博士学位。等我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河北工作后,得知他又返回了他的第二故乡,不,应该说是第三故乡山东教书。当然,在读过此书后,我反而更加困惑,对于发有师兄来说,真正的故乡又在哪里呢?是福建上杭的那片客家村落,还是黄河岸边的某处古道斜阳?
也许,这样的追问本身就隐含着无限的困惑。就像很小的时侯,父亲告诉我,我们真正的家乡是山西洪桐的那棵大槐树下。及至年长,和别人论起出处时,才发现大槐树的儿女可谓多矣,简直是五湖四海皆兄弟了。年深日久“大槐树”渐渐淡化为一个象征的背景,只是每当填写表格时“籍贯”一栏还会让我蓦然想起那个传说里的故乡,想起一棵树与生命渊源的隐秘关联。那么,对我而言,真正的故乡又在哪里呢?是无从考证的那片绿荫,还是我每每写下但依然陌生的那个河北大平原上的小村庄?
读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我不禁感动于那份“寻找”的热情,这是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寻根”之作,它已经超越了家族意义上的追本溯源,从塞北荒漠到江南水乡,一个茹姓氏族的迁移演变,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存背景上,窥视到人类飞翔的姿态。
文明的历史就是漂泊的历史——对此,英才辈出的客家人应该有着更深的体会。
也许,心中有岸,才会漂泊。每个人的心中,都该藏着一个“岸”吧,它召唤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它可以是家园,是祖国,也可以是古老的大槐树,是梦中的乐土与福祉,甚或是莫可名状的遥远的远方。
——让每一次漂泊都成为回归。“岸”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在师兄的“客家”漫步,常常会有一些暖融融的细节让我流连。师兄说,先民颠沛流离的经历使客家人对乞丐有着一份特别的同情与尊重。小时侯给乞丐打米,母亲总会反复告诫他不能反手往乞丐的布袋里倒米,否则不仅对人不尊重,而且会“造恶”当他十余岁开始远行求学时,母亲还会叮嘱他,那些指手画脚对你好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好,当你帮助别人时,你一定要站得更低。(低调的关怀)
真的,人世间真正的关怀往往是谦卑的、低调的善意。那么,让我们上路吧,怀着善良谦卑的心。
(文化随笔客家漫步 黄发有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002年4月
写时,他们最先面对的,是客家人的千年流转,千年沉重。
将发黄的谱牒藏在身上,客家人远走他乡。对于他们来说,故乡同样是异乡。“作为汉民族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民系,他们是一群“文化流民”他们打破了安土重迁的精神枷锁,他们永远“在路上”客家的血缘是流浪的血缘,他们在经历了千年迁徙的苦痛后继续漂泊,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他们既“家而客焉”即在故乡作客,又“客而家焉”在荒芜的异乡构筑起新的家园。”(纸上的故乡)
在师兄三十多年的人生岁月中,又何尝不是“在路上”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中国人是讲究寻根溯源的。但同窗岁月里,我却一直无缘与师兄探讨一下出处的问题。只知他来自福建,初在杭州学商,后到山东从文,及至渐渐熟络时,他又去了复旦攻读博士学位。等我研究生毕业,回到家乡河北工作后,得知他又返回了他的第二故乡,不,应该说是第三故乡山东教书。当然,在读过此书后,我反而更加困惑,对于发有师兄来说,真正的故乡又在哪里呢?是福建上杭的那片客家村落,还是黄河岸边的某处古道斜阳?
也许,这样的追问本身就隐含着无限的困惑。就像很小的时侯,父亲告诉我,我们真正的家乡是山西洪桐的那棵大槐树下。及至年长,和别人论起出处时,才发现大槐树的儿女可谓多矣,简直是五湖四海皆兄弟了。年深日久“大槐树”渐渐淡化为一个象征的背景,只是每当填写表格时“籍贯”一栏还会让我蓦然想起那个传说里的故乡,想起一棵树与生命渊源的隐秘关联。那么,对我而言,真正的故乡又在哪里呢?是无从考证的那片绿荫,还是我每每写下但依然陌生的那个河北大平原上的小村庄?
读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我不禁感动于那份“寻找”的热情,这是作家真正意义上的“寻根”之作,它已经超越了家族意义上的追本溯源,从塞北荒漠到江南水乡,一个茹姓氏族的迁移演变,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存背景上,窥视到人类飞翔的姿态。
文明的历史就是漂泊的历史——对此,英才辈出的客家人应该有着更深的体会。
也许,心中有岸,才会漂泊。每个人的心中,都该藏着一个“岸”吧,它召唤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它可以是家园,是祖国,也可以是古老的大槐树,是梦中的乐土与福祉,甚或是莫可名状的遥远的远方。
——让每一次漂泊都成为回归。“岸”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吧。
在师兄的“客家”漫步,常常会有一些暖融融的细节让我流连。师兄说,先民颠沛流离的经历使客家人对乞丐有着一份特别的同情与尊重。小时侯给乞丐打米,母亲总会反复告诫他不能反手往乞丐的布袋里倒米,否则不仅对人不尊重,而且会“造恶”当他十余岁开始远行求学时,母亲还会叮嘱他,那些指手画脚对你好的人并不是真正的好,当你帮助别人时,你一定要站得更低。(低调的关怀)
真的,人世间真正的关怀往往是谦卑的、低调的善意。那么,让我们上路吧,怀着善良谦卑的心。
(文化随笔客家漫步 黄发有著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00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