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高后可没称帝,而且鄂邑长公主那只是参与,可比不得这太平公主把持朝政还想夺位的。”
刘备第一时间递上死亡凝视:
“三弟,那都江堰还缺……”
“俺不说就是了。”张飞赶忙住嘴。
孔明则是想起来了一个颇为现实的问题有点忧虑:
“光幕此前曾说,这李世民与那曹贼一般都有头风病。”
“这如今骤然听闻如此消息,恐……”
头风病…应该不会致人死亡吧?孔明也不太敢确定。
张飞也有点想幸灾乐祸:
“说不定那唐皇正与武后如胶似漆呢……”
孔明摇头道:
“此前光幕中唐皇曾有言语,西域未收,可见其时之早。”
庞统眼睛一亮,随即拍腿大憾:
“恨不能亲眼一观那唐皇看到如此消息之景!!”
……
甘露殿中。
长孙皇后正端坐榻上,一边给枕在她膝上的李世民按摩脑袋,一边凝神听着杜如晦的说明。
杜如晦言语简练精准,寥寥数语便让长孙皇后对如今情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也让长孙皇后解开了心中的一个疑惑:为何此前大家偶尔会兴奋异常,但问起来却又不说。
如果不是深信其秉性,长孙皇后差点都以为李世民偷偷服用了五石散。
如今知晓其忧虑之后,长孙皇后倒是笑眯眯对着膝上的李世民道:
“既能承陛下贞观之盛世,想来这武才人亦是巾帼豪杰,恰巧妾身身边缺一位机灵可儿之人。”
这便是要李世民提前将那武才人召入宫了。
李世民有点犹疑,长孙皇后巧笑道:
“如今召见,如何处置尽在陛下一念之间,大唐的千古一帝李世民陛下有何好惧?”
李世民腾的坐起来,这个称号此前还是喜欢的,但不知怎地被自己皇后大声念出来却有了一种羞耻之感。
于是只得连忙喊道:“那依观音婢便是。”
恰巧此时光幕继续徐徐滚动,李世民忙讨饶道:
“先看光幕。”
【五姓七望是唐初的说法,借着贞观的兴盛,以及如魏征、房玄龄、李勣等勋贵罔顾二凤警告争相与山东士族通婚。
士族大姓也迅速恢复元气,到高宗时五姓七望已经变成了七姓十家,当时寒门宰相李义府与山东士族攀婚遭拒,于是上告高宗。
高宗于是下令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也就是俗称的禁婚家的由来。
一纸禁令反而抬高了山东士族身价,七姓十家以称禁婚家为荣,而且禁令也没什么用,偷偷结婚就是了。
文宗时皇帝亲自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太子能娶郑覃孙女,郑覃不允并将孙女嫁给仅为九品官的崔皋。
唐文宗“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的感叹由此成了禁婚家的金字招牌,山东士族声威益重。
而李世民修《氏族志》的作用背后有个很无奈的事实:唐朝的科举相较南北朝和隋朝确实是进步,但对唐朝来说作用不大。
太宗贞观二十年,二凤巡查并州,遣派大理寺卿等二十二人巡查四方,但巡查使们很快发现并州的吏治异常败坏,二凤震怒,随即处死或免官者达近千人,这仅是并州一地。
而翻开史册,贞观二十年科举取士四人,次年七人,合计起来仅有并州官职空缺的百分之一。
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看,唐朝科举始于622年,终于904年,282年间科举开科273次,合计取士8455人,平均每年不过23人。
那么是大唐的官员人数很少吗?显然不是的,同样以早期举例:
高宗显庆二年,入流为官有一千四百人,同年科举取士仅二十二人,而显庆二年的官职空缺有多少?将近五百之数。
事实上唐朝时入仕之路五花八门,制举、恩荫、察举、辟举、冬荐、捉钱,军功,这些都是入仕途径。
其中制举、察举、辟举、冬荐四项虽然最终测试形式不同,但起点是一样的:需要当地官员推荐才能获得资格。
恩荫制度虽然历朝都有所改动,但从未废除,而唐朝是恩荫最盛的朝代,唐的绝大部分官员都是来自于此。
捉钱则是一种变相卖官制度,有捉钱令史、胥士、品子等,这个职位约等于用朝廷的钱放高利贷,每年需要给朝廷缴纳一定的钱财,到了一定年限之后就可以授官。
因为手段太多,所以导致唐朝根本不差科举的仨瓜俩枣,实际上高宗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冗官问题。
依然还是显庆二年,空缺官职不足五百,入仕合计一千四百人,而吏部等待考试入流的恩荫、军功等子弟还有七千余人,整个唐朝冗官最严重时吏部有七万余人等待考核,最久者可能要等十年。
而在恩荫、流外入流(外包转正)的这个过程中,才是《氏族志》发挥作用的地方,根据姓氏等级限制死了五姓七望荫补弟子的为官上限。
而被限制的士族们也很快发现了他们的新去处:科举才是最好的摇篮。】
写着写着给忘了时间。
(本章完)
“高后可没称帝,而且鄂邑长公主那只是参与,可比不得这太平公主把持朝政还想夺位的。”
刘备第一时间递上死亡凝视:
“三弟,那都江堰还缺……”
“俺不说就是了。”张飞赶忙住嘴。
孔明则是想起来了一个颇为现实的问题有点忧虑:
“光幕此前曾说,这李世民与那曹贼一般都有头风病。”
“这如今骤然听闻如此消息,恐……”
头风病…应该不会致人死亡吧?孔明也不太敢确定。
张飞也有点想幸灾乐祸:
“说不定那唐皇正与武后如胶似漆呢……”
孔明摇头道:
“此前光幕中唐皇曾有言语,西域未收,可见其时之早。”
庞统眼睛一亮,随即拍腿大憾:
“恨不能亲眼一观那唐皇看到如此消息之景!!”
……
甘露殿中。
长孙皇后正端坐榻上,一边给枕在她膝上的李世民按摩脑袋,一边凝神听着杜如晦的说明。
杜如晦言语简练精准,寥寥数语便让长孙皇后对如今情况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也让长孙皇后解开了心中的一个疑惑:为何此前大家偶尔会兴奋异常,但问起来却又不说。
如果不是深信其秉性,长孙皇后差点都以为李世民偷偷服用了五石散。
如今知晓其忧虑之后,长孙皇后倒是笑眯眯对着膝上的李世民道:
“既能承陛下贞观之盛世,想来这武才人亦是巾帼豪杰,恰巧妾身身边缺一位机灵可儿之人。”
这便是要李世民提前将那武才人召入宫了。
李世民有点犹疑,长孙皇后巧笑道:
“如今召见,如何处置尽在陛下一念之间,大唐的千古一帝李世民陛下有何好惧?”
李世民腾的坐起来,这个称号此前还是喜欢的,但不知怎地被自己皇后大声念出来却有了一种羞耻之感。
于是只得连忙喊道:“那依观音婢便是。”
恰巧此时光幕继续徐徐滚动,李世民忙讨饶道:
“先看光幕。”
【五姓七望是唐初的说法,借着贞观的兴盛,以及如魏征、房玄龄、李勣等勋贵罔顾二凤警告争相与山东士族通婚。
士族大姓也迅速恢复元气,到高宗时五姓七望已经变成了七姓十家,当时寒门宰相李义府与山东士族攀婚遭拒,于是上告高宗。
高宗于是下令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也就是俗称的禁婚家的由来。
一纸禁令反而抬高了山东士族身价,七姓十家以称禁婚家为荣,而且禁令也没什么用,偷偷结婚就是了。
文宗时皇帝亲自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太子能娶郑覃孙女,郑覃不允并将孙女嫁给仅为九品官的崔皋。
唐文宗“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的感叹由此成了禁婚家的金字招牌,山东士族声威益重。
而李世民修《氏族志》的作用背后有个很无奈的事实:唐朝的科举相较南北朝和隋朝确实是进步,但对唐朝来说作用不大。
太宗贞观二十年,二凤巡查并州,遣派大理寺卿等二十二人巡查四方,但巡查使们很快发现并州的吏治异常败坏,二凤震怒,随即处死或免官者达近千人,这仅是并州一地。
而翻开史册,贞观二十年科举取士四人,次年七人,合计起来仅有并州官职空缺的百分之一。
根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看,唐朝科举始于622年,终于904年,282年间科举开科273次,合计取士8455人,平均每年不过23人。
那么是大唐的官员人数很少吗?显然不是的,同样以早期举例:
高宗显庆二年,入流为官有一千四百人,同年科举取士仅二十二人,而显庆二年的官职空缺有多少?将近五百之数。
事实上唐朝时入仕之路五花八门,制举、恩荫、察举、辟举、冬荐、捉钱,军功,这些都是入仕途径。
其中制举、察举、辟举、冬荐四项虽然最终测试形式不同,但起点是一样的:需要当地官员推荐才能获得资格。
恩荫制度虽然历朝都有所改动,但从未废除,而唐朝是恩荫最盛的朝代,唐的绝大部分官员都是来自于此。
捉钱则是一种变相卖官制度,有捉钱令史、胥士、品子等,这个职位约等于用朝廷的钱放高利贷,每年需要给朝廷缴纳一定的钱财,到了一定年限之后就可以授官。
因为手段太多,所以导致唐朝根本不差科举的仨瓜俩枣,实际上高宗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冗官问题。
依然还是显庆二年,空缺官职不足五百,入仕合计一千四百人,而吏部等待考试入流的恩荫、军功等子弟还有七千余人,整个唐朝冗官最严重时吏部有七万余人等待考核,最久者可能要等十年。
而在恩荫、流外入流(外包转正)的这个过程中,才是《氏族志》发挥作用的地方,根据姓氏等级限制死了五姓七望荫补弟子的为官上限。
而被限制的士族们也很快发现了他们的新去处:科举才是最好的摇篮。】
写着写着给忘了时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