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阿依黛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南京其实真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城市,太多太多的文化沉淀在里边,每一条铺就着青石砖或鹅卵石的小巷里都藏着婉约,优雅和古朴有时看看脚下的砖块,上面还刻着些字呢,很是模糊,已经很难看明白写着什么,但是总会让人止不住地想象,想象着曾经是怎么样的一个历史。
我没能经历文革时期的生活,所以很遗憾地写不出那个时代的轰动。但却生活在一个衔接的时光里,处处还留有文革后期的味道,”四人帮”却已被打倒,有点象看万花筒,成长的岁月转啊转啊,把一块块各种形状的碎片凑成一个个好看的图案,这图案就是社会所要营造的新生活。那是一段令人兴奋和难忘的岁月。
总能看见大人们异常激动地神情,很多人被平反了,很多人被退还家产了,还有很多人准备考大学了,那时我们家非常热闹,许多背着黄挎包的男女青年都找到我父亲,要求他帮助他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父亲也怀着很高的热情义务带着这些好学上进的学生,母亲为他们端茶递水,家里一派欣然的场景。
二
住过的那个地方可以有三条路的名称,好象往前面一直走就叫湖南路,穿过一个公园就到了山西路,可是往后面的一条小巷穿过去又叫作虹桥了。一直也搞不清具体是那条路,总之我们家所在的那条街叫作马台街。一条大马路的两旁便是许许多多的叫作各种名字的巷子。
小巷里住着数不清的人家。因为房子都是解放前建的,所以很多都是那些大户人家的宅院被房管所统一分给这个城市的居民住着的。走进小巷后,两边都是高高的围墙,隔段距离才会有扇高高的门。深宅老院里都是不同姓氏的家家户户的组合,一扇门里就是一个小院子,一个院子有一个院子的世界和内容,小孩子们玩在一起的单位也是各院子。
去我家的时候,要经过一个被旧庙改成的粮站,可以看见一口古老的大井,那里边的水冬暖夏凉,夏天时会有很多小孩把西瓜用个网兜装着再接上长长的绳子放在里边冰镇了再拿出来吃。
以前庙里的人便是吃这口井的水,粮站的側门还住着一个老尼姑,庙里怎么会有尼姑的问题我从前倒是未曾想过,年少单纯的日子总是漫不经心的,一不小心就丢了思索这两个字,到如今,我只能把她想作是看庙的杂工吧,因为她还有一头的黑发,只是脸上满是疤痕,看起来有点可怕。但人还是蛮和善的,印象中就没见她和谁怎么说过话,一个人住在那黑黑的小屋子不知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还要经过的两三户人家,都是围起来的四和院的那种,外人是看不见里边的,只有院子里茂盛的香椿树在拼命地伸着脖子探视着路过的人。到了我们住的那个院子,视野会一下子开阔许多,中间是条宽宽长长的过道,两边是整整齐齐排列着的住房,房子都很高,用大块的红砖堆造而成,每家都有扇红漆油过的大木窗,房子的格局都是套间,里边有客厅和房间,从四房一厅到一房一厅的都有。几乎是每三四家的后门又会有一个小院子,一般都会被人们用来种花或是树木,有香椿树,无花果树,还有葡萄藤之类的,大多是可以派上吃的用场的。
三
大家住的房子原来都是院子东头张家的,老主人是国民党水上警察局的局长,等我能认明白人时,他已经很老很老了,不过个子很高,背很直,银白的头发和胡子,他总是在大院里散步,走啊走啊走啊的,见到每一个疯跑的孩子都想去抓住。
院子里的人都叫他宁宁爷,因为他的大孙女小名叫宁宁,于是这家人所有的称呼都成了以宁宁打头的,宁宁爷宁宁爸宁宁妈,就是有个老奶奶不叫宁宁奶,而是吴莹奶,(那个奶字发音是汉语拼音的第四声)因为她是宁宁爷的二房,大房去世后她便和宁宁爷在一起生活,她照顾着宁宁爷晚年的起居生活。
宁宁爷的晚年其实是很安祥的,可能文革那段我没看到过,我所见到的是一个慈祥的老人每天沐浴着阳光微笑着看孩童戏耍,和那个国民党的拿枪的局长的形象相差甚远,宁宁爷去的时候至少是八十五以上的高龄了,他去后,人们总传说半夜里回来时就可以看见他坐在他家门前的那棵毛桑叶树上,不知真假,小孩大人一起乱传,越传版本越神奇。
宁宁妈是个名中医的女儿,她自己也是医生,那个家庭实际上一直是她在操持着,宁宁爸是个工程师,可能在文革中受了刺激有点精神病,但并没见发作过,只是不怎么说话也不和外界打交道,只有宁宁妈跑进跑出,和邻里你来我往的。她和我父母亲的关系非常好,晚饭后她常来我家坐一会,和我妈轻声地说些保健常识,儿女家事之类的话题。
宁宁的个子很高人也很漂亮,我见到她时她女儿都好几岁了,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期间,文艺复苏,生活方式也慢慢开放了,宁宁算是引领那个时代潮流的中的时尚者。她的衣着总是光鲜时髦的,还最先会跳交谊舞,听说还不时在一些电影里当当小配角过过演员瘾。
宁宁的弟弟叫军军,是他们家第二个没用宁宁名字开头的人,军军比我大了最起码九岁,但也还是在一起玩过些日子,军军后来成了名法官,八十年代中,在他们家许多台湾亲属面前还不敢说出自己的身份。
四
住在对门的是一个音乐世家,他们家的房子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栋别墅,高高的台阶上去,白门白窗,屋里一律的长条木地板,走在上面匡匡作响,我太迷恋那种散发着木质清香的气息了,想象着有一天自己的家也是这样的感觉。
房子的女主人曾经是位很有名望的音乐家,但不幸去世了,留下三个成了年的一儿两女,父亲因为另娶早已搬出另过。三个孩子下乡的下乡,工作的工作,他们家三个孩子都会一门乐器,老大是手风琴,老二是小提琴,老三是钢琴,他们回到家时,总会有悠扬的音乐响起。
但这种日子随着他们恋爱婚嫁年龄的到来而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争吵声,原因是大哥在下乡时爱上了一位出身不是很好的美丽姑娘,并且一定要娶回家来,音乐家妈妈虽不在了,可还有音乐家姨妈,俩位姨妈分别从上海和苏州赶来制止这场血统不纯正的婚姻,没想到大哥意志已定,坚不可摧,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高贵的姨妈们气忿地说出再不认他的话就走了。
不久后大哥就迎得美人归,美人真是美人,眼睛,鼻子都是欧式作派,非常大气,唇红齿白,呵气如兰可能也就是那个样子吧,我不太会形容那种美丽,总之是会令人眼前一亮的。怪不得大哥那么坚持不懈地和姨妈作斗争。
美人姓刘,上有一老妈,背驼得很严重,老太太也是面部线条非常优美清晰的那种,可以看出美人是遗传了她的漂亮。据说解放前也是位国民党军官的夫人,生有一子,之后未能去台湾,便留下来嫁给一平民,再生下一女,老伴死后便和女儿相依为命,儿子因出身问题在恋爱中失败,受刺激后有点精神失常,好了一阵子,也和老妈妹妹一家住在一起,但不久后病发绝食身亡。
老太太总是坐在门前抽烟剥毛豆,日子对她来说就是打发掉时光了,曾经属于她的风光与辉煌以及那些无法对人述说的尴尬与苦难,在她后半生的岁月里变成怎么样的一种记忆啊,她总是在不停地抽着香烟,烟雾弥漫中或许她又看到了从前?没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深处。她每天负责给他们兄妹几个做饭看家。二妹和三妹那会还没出嫁,还都住在家里,后来因为三妹和二妹的男朋友的哥哥好上了,也曾发生过激烈争吵,最后三妹退出,二妹赶紧结婚搬了出去,不久后三妹也另嫁他人搬走了。屋子里琴声再也没传出来过。
我和老太太关系一直不错,放假时经常坐在她家门口帮她一起干点摘菜之类的小活,听她给我讲过去的许多事,她说起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说起那时南京城内的河水都红了,说起她的妹夫,汪精卫的侍卫长是怎么样被人暗害的,可惜那时我太小,不懂得去细细琢磨世事,很多东西都没有深一步的去了解,等明白这点时故人已去,再也不可能了。
那会她家的小外孙都可以说话了,那个漂亮的小家伙倒是给了我不少快活的记忆。他们家里有许多好书,这在八十年代初还是很难得的,书店里的名著也在渐渐地多起来,但是他们家珍藏的那些比如,,。。在外面还是见不到的,我那阵子读他们家的书还真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因为是借来的因为是别人收藏的因为书页都泛黄了的因为字还得竖着看的总之太多这样的因素让我认认真真地去读了那么多精彩的篇章,对我的一生来讲可能都是一种财富。
五
院里的一个单间小房子里还住着位伍姑娘,叫她伍姑娘是因为她虽然头发花白了但仍是单身,她很瘦很高,戴付白框眼镜,见... -->>
一
南京其实真的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城市,太多太多的文化沉淀在里边,每一条铺就着青石砖或鹅卵石的小巷里都藏着婉约,优雅和古朴有时看看脚下的砖块,上面还刻着些字呢,很是模糊,已经很难看明白写着什么,但是总会让人止不住地想象,想象着曾经是怎么样的一个历史。
我没能经历文革时期的生活,所以很遗憾地写不出那个时代的轰动。但却生活在一个衔接的时光里,处处还留有文革后期的味道,”四人帮”却已被打倒,有点象看万花筒,成长的岁月转啊转啊,把一块块各种形状的碎片凑成一个个好看的图案,这图案就是社会所要营造的新生活。那是一段令人兴奋和难忘的岁月。
总能看见大人们异常激动地神情,很多人被平反了,很多人被退还家产了,还有很多人准备考大学了,那时我们家非常热闹,许多背着黄挎包的男女青年都找到我父亲,要求他帮助他们复习功课准备高考。父亲也怀着很高的热情义务带着这些好学上进的学生,母亲为他们端茶递水,家里一派欣然的场景。
二
住过的那个地方可以有三条路的名称,好象往前面一直走就叫湖南路,穿过一个公园就到了山西路,可是往后面的一条小巷穿过去又叫作虹桥了。一直也搞不清具体是那条路,总之我们家所在的那条街叫作马台街。一条大马路的两旁便是许许多多的叫作各种名字的巷子。
小巷里住着数不清的人家。因为房子都是解放前建的,所以很多都是那些大户人家的宅院被房管所统一分给这个城市的居民住着的。走进小巷后,两边都是高高的围墙,隔段距离才会有扇高高的门。深宅老院里都是不同姓氏的家家户户的组合,一扇门里就是一个小院子,一个院子有一个院子的世界和内容,小孩子们玩在一起的单位也是各院子。
去我家的时候,要经过一个被旧庙改成的粮站,可以看见一口古老的大井,那里边的水冬暖夏凉,夏天时会有很多小孩把西瓜用个网兜装着再接上长长的绳子放在里边冰镇了再拿出来吃。
以前庙里的人便是吃这口井的水,粮站的側门还住着一个老尼姑,庙里怎么会有尼姑的问题我从前倒是未曾想过,年少单纯的日子总是漫不经心的,一不小心就丢了思索这两个字,到如今,我只能把她想作是看庙的杂工吧,因为她还有一头的黑发,只是脸上满是疤痕,看起来有点可怕。但人还是蛮和善的,印象中就没见她和谁怎么说过话,一个人住在那黑黑的小屋子不知过着怎么样的生活。
还要经过的两三户人家,都是围起来的四和院的那种,外人是看不见里边的,只有院子里茂盛的香椿树在拼命地伸着脖子探视着路过的人。到了我们住的那个院子,视野会一下子开阔许多,中间是条宽宽长长的过道,两边是整整齐齐排列着的住房,房子都很高,用大块的红砖堆造而成,每家都有扇红漆油过的大木窗,房子的格局都是套间,里边有客厅和房间,从四房一厅到一房一厅的都有。几乎是每三四家的后门又会有一个小院子,一般都会被人们用来种花或是树木,有香椿树,无花果树,还有葡萄藤之类的,大多是可以派上吃的用场的。
三
大家住的房子原来都是院子东头张家的,老主人是国民党水上警察局的局长,等我能认明白人时,他已经很老很老了,不过个子很高,背很直,银白的头发和胡子,他总是在大院里散步,走啊走啊走啊的,见到每一个疯跑的孩子都想去抓住。
院子里的人都叫他宁宁爷,因为他的大孙女小名叫宁宁,于是这家人所有的称呼都成了以宁宁打头的,宁宁爷宁宁爸宁宁妈,就是有个老奶奶不叫宁宁奶,而是吴莹奶,(那个奶字发音是汉语拼音的第四声)因为她是宁宁爷的二房,大房去世后她便和宁宁爷在一起生活,她照顾着宁宁爷晚年的起居生活。
宁宁爷的晚年其实是很安祥的,可能文革那段我没看到过,我所见到的是一个慈祥的老人每天沐浴着阳光微笑着看孩童戏耍,和那个国民党的拿枪的局长的形象相差甚远,宁宁爷去的时候至少是八十五以上的高龄了,他去后,人们总传说半夜里回来时就可以看见他坐在他家门前的那棵毛桑叶树上,不知真假,小孩大人一起乱传,越传版本越神奇。
宁宁妈是个名中医的女儿,她自己也是医生,那个家庭实际上一直是她在操持着,宁宁爸是个工程师,可能在文革中受了刺激有点精神病,但并没见发作过,只是不怎么说话也不和外界打交道,只有宁宁妈跑进跑出,和邻里你来我往的。她和我父母亲的关系非常好,晚饭后她常来我家坐一会,和我妈轻声地说些保健常识,儿女家事之类的话题。
宁宁的个子很高人也很漂亮,我见到她时她女儿都好几岁了,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期间,文艺复苏,生活方式也慢慢开放了,宁宁算是引领那个时代潮流的中的时尚者。她的衣着总是光鲜时髦的,还最先会跳交谊舞,听说还不时在一些电影里当当小配角过过演员瘾。
宁宁的弟弟叫军军,是他们家第二个没用宁宁名字开头的人,军军比我大了最起码九岁,但也还是在一起玩过些日子,军军后来成了名法官,八十年代中,在他们家许多台湾亲属面前还不敢说出自己的身份。
四
住在对门的是一个音乐世家,他们家的房子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栋别墅,高高的台阶上去,白门白窗,屋里一律的长条木地板,走在上面匡匡作响,我太迷恋那种散发着木质清香的气息了,想象着有一天自己的家也是这样的感觉。
房子的女主人曾经是位很有名望的音乐家,但不幸去世了,留下三个成了年的一儿两女,父亲因为另娶早已搬出另过。三个孩子下乡的下乡,工作的工作,他们家三个孩子都会一门乐器,老大是手风琴,老二是小提琴,老三是钢琴,他们回到家时,总会有悠扬的音乐响起。
但这种日子随着他们恋爱婚嫁年龄的到来而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争吵声,原因是大哥在下乡时爱上了一位出身不是很好的美丽姑娘,并且一定要娶回家来,音乐家妈妈虽不在了,可还有音乐家姨妈,俩位姨妈分别从上海和苏州赶来制止这场血统不纯正的婚姻,没想到大哥意志已定,坚不可摧,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高贵的姨妈们气忿地说出再不认他的话就走了。
不久后大哥就迎得美人归,美人真是美人,眼睛,鼻子都是欧式作派,非常大气,唇红齿白,呵气如兰可能也就是那个样子吧,我不太会形容那种美丽,总之是会令人眼前一亮的。怪不得大哥那么坚持不懈地和姨妈作斗争。
美人姓刘,上有一老妈,背驼得很严重,老太太也是面部线条非常优美清晰的那种,可以看出美人是遗传了她的漂亮。据说解放前也是位国民党军官的夫人,生有一子,之后未能去台湾,便留下来嫁给一平民,再生下一女,老伴死后便和女儿相依为命,儿子因出身问题在恋爱中失败,受刺激后有点精神失常,好了一阵子,也和老妈妹妹一家住在一起,但不久后病发绝食身亡。
老太太总是坐在门前抽烟剥毛豆,日子对她来说就是打发掉时光了,曾经属于她的风光与辉煌以及那些无法对人述说的尴尬与苦难,在她后半生的岁月里变成怎么样的一种记忆啊,她总是在不停地抽着香烟,烟雾弥漫中或许她又看到了从前?没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深处。她每天负责给他们兄妹几个做饭看家。二妹和三妹那会还没出嫁,还都住在家里,后来因为三妹和二妹的男朋友的哥哥好上了,也曾发生过激烈争吵,最后三妹退出,二妹赶紧结婚搬了出去,不久后三妹也另嫁他人搬走了。屋子里琴声再也没传出来过。
我和老太太关系一直不错,放假时经常坐在她家门口帮她一起干点摘菜之类的小活,听她给我讲过去的许多事,她说起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说起那时南京城内的河水都红了,说起她的妹夫,汪精卫的侍卫长是怎么样被人暗害的,可惜那时我太小,不懂得去细细琢磨世事,很多东西都没有深一步的去了解,等明白这点时故人已去,再也不可能了。
那会她家的小外孙都可以说话了,那个漂亮的小家伙倒是给了我不少快活的记忆。他们家里有许多好书,这在八十年代初还是很难得的,书店里的名著也在渐渐地多起来,但是他们家珍藏的那些比如,,。。在外面还是见不到的,我那阵子读他们家的书还真到了如饥似渴的程度,因为是借来的因为是别人收藏的因为书页都泛黄了的因为字还得竖着看的总之太多这样的因素让我认认真真地去读了那么多精彩的篇章,对我的一生来讲可能都是一种财富。
五
院里的一个单间小房子里还住着位伍姑娘,叫她伍姑娘是因为她虽然头发花白了但仍是单身,她很瘦很高,戴付白框眼镜,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