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周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五年,授虞州刺史,转任陕州刺史。
接连在数州任职,都有政绩。
后来由于病重,多次请求退休。
入朝任少司空。
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岁。
追赠原任官职,又赠郑、梁、北豫三州刺史。
谥号为“贞”
儿子郑诩继承爵位。
曾任纳言,担任出使陈国的使者。
后任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邵州刺史。
郑诩之弟郑译,对隋文帝有辅佐之功。
开皇初年,又追赠郑孝穆为大将军、徐兖等六州刺史,改谥号为“文”
崔谦字士逊,博陵安平人。
祖父崔辩,曾任魏国平远将军、武邑郡守。
父亲崔楷,曾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殷州刺史,追赠侍中、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等衔。
崔谦自幼聪明机敏,神色凝重。
长大以后,深沉而有识见器量。
博览经史,不拘泥于章法句式,意在增多见识。
每当看到治理天下的内容,他都非常爱读,没有不抚着书本叹息的。
孝昌年间入仕,最初担任著作佐郎。
跟随太宰元天穆讨伐邢杲,将其击败,由于战功,授辅国将军、太中大夫,又升任平东将军、尚书殿中郎。
贺拔胜镇守荆州时,任命崔谦为行台左丞。
贺拔胜虽然权重一方,但安抚百姓、督领政务等事,都委托崔谦去办。
崔谦也竭尽智谋才能,辅佐贺拔胜。
贺拔胜在南方州郡享有美名,得力于崔谦。
后来魏孝武帝防备齐神武威逼,诏命贺拔胜领兵赶赴洛阳。
军队开到广州,皇帝已经西迁。
贺拔胜犹豫不决,想返回荆州。
崔谦对他说:“从前周室失所,诸侯让出自己的封位;汉朝中途衰微,各藩国为之尽节。
如今皇家多难,主上受辱,实在是忠臣效命之时,义士立功之日。
您权重一方,总领宛、叶之军,如果仗义起兵,首倡效命王室,天下听到风声,谁不感激?应当顺应义勇之志,远近一体,加倍赶路,赴关西拜见皇帝。
然后与宇文行台一起,同心协力,声讨叛贼。
那末,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勋,就从今天开始了。
舍此不为,半道而退,就恐怕人心离散。
一旦失去机会,后悔也来不及。”贺拔胜不听,人心果然大为骚动。
还没有回到荆州,州中百姓邓诞引导侯景军队突然袭到,贺拔胜作战大败,就带领部下数百名骑兵南下投奔梁国。
崔谦也与贺拔胜一同南下。
到达梁国后,多次乞求带军赴敌去救军。
梁武帝虽然不派援军,但是嘉许贺拔胜待人的节操,允许他们回国。
于是派崔谦先回去,同时互通友好。
魏文帝见到崔谦,十分高兴,对他说:“你九死一生,投奔江南,今日得以活着回国,难道不是对你忠贞行为的报答吗?”太祖早就听说过崔谦的名望,待他十分有礼。
授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赐爵千乘县男。
贺拔胜回来后,授太师,由于崔谦有辅佐之功,又任命他为太师长史。
大统三年(537),跟随太祖活捉窦泰,参加沙苑之战,都立有战功。
晋封子爵,升任车骑大将军、右光禄大夫,授尚书右丞。
崔谦明达干练,通晓时务,担任中央要职,人们都认为称职。
四年,跟随太祖解洛阳之围,经历河桥之战,加定州大中正、瀛州刺史衔。
十五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在随郡击败柳仲礼,在魏兴平定李迁哲,都立下功劳。
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赐姓宇文氏。
魏恭帝初年,转任利州刺史。
崔谦明达颖悟,通晓治理之术,办事又很勤勉,百姓诉讼虽然很多,但他不曾有懈怠疲倦的神色。
官员和百姓们因此对他又敬又爱。
当时有蜀人贾晃迁兴兵作乱,率领党徒围逼州城。
崔谦仓促布署,只有千余士兵,他便率兵抵抗。
适逢梁州援兵到达,活捉贾晃迁,余党溃散。
崔谦杀其首领,其余的全部赦免。
十天之间,得以平定。
世宗初年,晋封作唐县公。
保定二年(562),升任安州总管、随应等十一州甑山上明鲁山三镇诸军事、安州刺史。
四年,加大将军衔,晋封武康郡公。
天和元年(566),授江陵总管。
三年,升任荆州总管、荆淅等十四州南阳平阳等八防诸军事、荆州刺史。
该州地域广大,住有蛮族,又南接陈国边境,东邻齐国强敌。
崔谦对外抵抗强敌,对内安抚军民,教化风行,人称良牧。
每年考核政绩,常常是全国第一名,多次下诏表彰。
崔谦随贺拔胜在荆州时,虽被亲信重用,但名望职位还不高。
当他担任要职以后,朝臣百姓都以此为荣。
四年,在荆州任上去世。
全州人都十分悲伤,于是共同建立祠堂,在四个节令祭祀他。
儿子崔旷承袭爵位。
崔谦非常孝顺,小时丧父,几乎因为悲伤过度而死去,同弟弟崔说特别友爱,即使二人年纪已老,各居高官,但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彼此共有。
他居家严肃,举动遵守礼法制度。
崔旷与崔说之子崔弘度等人,都遵奉他的遗训。
崔旷自小温文尔雅,仁义博爱。
最初担任中外府记室。
大象末年,升至开府仪同大将军、淅州刺史。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是汉朝尚书崔萛的十二代孙。
祖父崔挺,曾任魏国光州刺史,封泰昌县子,追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景”
父亲崔孝芬,曾任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任吏部尚书,被齐神武杀害。
崔猷自小喜好学习,风度闲静文雅,性格刚直,能筹划大事。
最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兼大行台郎中。
不久被吏部尚书李神鯭推荐,授通直散骑侍郎,代理尚书驾部郎中。
普泰初年,授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
家中遇难,从小路入函谷关。
朝见魏孝武帝时,哀号之声感动左右,皇帝也被他感动。
退下时,皇帝目送他道:“忠孝之道,集中在这一家。”于是命他以原有官职上奏门下省诸事。
大统初年,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封平原县伯,食邑八百户。
二年(536),正式任命他为黄门,加中军将军衔。
在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占沙苑等战役中,崔猷常以本官随军掌管文书。
五年,授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衔。
当时太庙刚刚落成,在四季祭祀时,还要安排优伶表演杂戏摔跤等活动,郊庙祭官也多是兼职。
崔猷多次上书劝谏,意见都被采纳。
升任京兆尹。
当时婚姻礼制废弛,嫁娶之时,多有音乐。
民间富家,衣服奢华,竟有在衣服上绣出图案的。
崔猷又请求禁止,也下令施行。
与卢辩等人创修六官之制。
十二年,授大都督、骠骑将军、淅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
十四年,侯景占据黄河以南,表示归附,派行台王思政前往。
太祖写信给王思政说:“崔宣猷智略明达,有应变才能,如果有什么疑难,可与他商量决定。”王思政原来驻兵襄城,后来打算在颍川设立行台治所,派使者魏仲奉启上奏。
又写信给崔猷,讨论移立治所。
崔猷回信说:“行军打仗,必须先有声势,后有实力,才能百战百胜,由弱变强。
襄城控制京师,实在是当今的险要之地,如有动静,容易接应。
颍川既邻近敌境,又无山川屏障,敌人如果大举入侵,可一直抵达城下。
权衡利害,不如屯兵襄城,作为行台治所,颍川置州,派郭贤镇守。
这样就会内外牢固,人心安定,即使发生意外,也难以造成祸患。”魏仲见到太祖,汇报了上述情况。
太祖当即派魏仲回去,命令依照崔猷的计策行事。
王思政再次上启,请求与朝廷立下条件:敌军如果水攻,请求以水围周城为限;陆攻,请求以三年为期。
在此期限内有事,无须救援。
超过期限,由朝廷决定。
太祖认为王思政亲任其事,又一再请求,就答应了他。
后来颍川沦陷,太祖十分后悔。
十六年,因病离职。
适逢大军东征,太祖赏赐马匹车辆,令他随军行动,同他筹划谋略。
十七年,升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赐姓宇文氏。
魏恭帝元年(554),太祖想打通梁汉旧路,命令崔猷督率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军开辟能通车辆的道路,凿山填谷五百余里,到达梁州。
就任命崔猷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
太祖驾崩后,始利、沙兴等州拥兵反叛,信、合、开、楚四州也反叛,只有梁州境内,百姓没有二心。
利州刺史崔谦请求援助,崔猷派兵六千人前往。
信州粮尽,崔猷又送去大米四千斛。
利州、信州得以保全,崔猷出了大力。
晋封固安县公,食邑二千户。
崔猷很被晋公宇文护器重,宇文护收养崔猷的第三个女儿为自己的女儿,封富平公主。
世宗即位,调他入朝,授御正中大夫。
当时,君主依照周礼称为天王,又不建年号,崔猷认为世风有浅薄有淳厚,运数有清平有动乱,所以帝王由此承续,圣人因时制宜。
如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慑天下,请求遵照秦、汉之例,称为皇帝,建立年号,朝廷议论,采纳了他的建议。
武成二年(560),授司会中大夫,仍任御正。
世宗驾崩,遗诏立高祖为帝。
晋公宇文护对崔猷说:“鲁国公宽厚仁爱,在太祖的儿子中,年纪又最大。
如今奉遵遗旨,拥戴他当君王,你认为怎样?”崔猷答道:“殷朝之道,尊其所当尊;周朝之道,亲其所当亲。
如今朝廷既然遵守周礼,就不允许轻易违背这个原则。”宇文护说:“国家事情重大,只担心毕公年纪太小。”崔猷说:“从前周公辅佐成王,召见诸侯,况且您论血缘之亲,论贤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如果照周公那样行事,才算是不辜负先帝的托付。”崔猷的意见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当时人都称赞他正直。
保定元年(561),又任命他为总管梁、利、开等十四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
随即又重新担任司会。
天和二年(567),陈国将领华皎前来归附,晋公宇文护打算南征,朝臣们不敢当面劝阻。
只有崔猷上言道:“前年东征,死伤大半,近来虽加安抚,而元气未复。
近日彗星出现,当是上天的警戒之象。
应当完善德政,以此祭祀上天,使其消除异变,怎么能一味讨伐,而使上天加重谴责?如今陈国保境安民,共同促进睦邻关系。
不允许再度违背盟约,接受其叛臣,不应毫无道理地兴师动众,只不过是贪图对方的土地。
仔细看看历史,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宇文护不听。
后来水军果然失败,裨将元定等人沦落江南。
建德四年(575),出任同州司会。
六年,调任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衔。
隋文帝登基,由于崔猷是前代老臣,授他为大将军,晋封汲郡公,食邑增至三千户。
开皇四年(584)去世,谥号为“明”
儿子崔仲方,字不齐,很早就有名气,机智颖悟,长于文献经典。
大象末年,任仪同大将军、司玉下大夫。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地人。
祖父裴思齐,被举荐为秀才,授议郎。
父亲裴欣,博览经史,任魏国昌乐王府司马、西河郡守,追赠晋州刺史。
裴侠自幼聪明,与平常的儿童不一样。
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哀悼像成年人一样。
州中任命他为主簿,举荐为秀才。
魏正光年间,任奉朝请。
后升任员外散骑侍郎、义阳郡守。
元颢入据洛阳时,裴侠捉住他的使者,烧毁赦免文书。
魏孝庄帝称赞他,授轻车将军、东郡太守,兼防城别将。
后来魏孝武帝与齐神武不和,征调黄河以南军队以作防备,裴侠率领部属赶赴洛阳。
授建威将军、左中郎将。
不久,魏孝武帝西迁,裴侠打算跟随行动,但是妻儿还在东郡。
荥阳人郑伟对他说:“天下已经动乱,尚不知谁将称雄海内。
你不如东行,和妻儿会合,从容选择明主。”裴侠答道:“忠义之道,怎能忽视?我既然拿着人家的俸禄,又怎能因为妻儿而改变主意?”于是跟随魏孝武帝入函谷关,赐爵清河县伯,授丞相府士曹参军。
大统三年(537),率领乡兵参与沙苑之战,率先冲入敌阵。
裴侠原名协,这时,太祖嘉许他的勇敢决断,说“仁者必有勇”因此令他改名。
以战功晋封侯爵,食邑八百户,授行台郎中。
王思政镇守玉壁时,任命他为长史。
不久,被齐神武围攻。
齐神武写信招降王思政,王思政令裴侠起草回信,言词壮烈。
太祖很赞许,说道:“即使是鲁仲连也无法超过。”授河北郡守。
裴侠生活俭朴,爱民如子,吃的无非是豆麦盐菜。
官吏百姓都很感激他。
该郡旧制,有渔夫、猎人共三十名供奉郡守。
裴侠说:“以口腹之欲来役使别人,我是不干的。”于是全部撤去。
另有丁夫三十人,供郡守驱使。
裴侠也不让他们为自己干活,收取他们代替服役的租税,然后让他们为官府买卖马匹。
日积月累,马匹竟然成群。
离职之时,什么也不要。
百姓歌颂他道:“肥鲜不食,役税不取,裴公清惠,世上典范。”裴侠曾与众多牧守一起拜见太祖,太祖令裴侠站在一边,对牧守们说:“裴侠清廉谨慎,一心为公,为天下第一,今天众人中如有同裴侠一样的,可以同他站在一起。”众人都默然无声,没有人敢于接话。
太祖于是厚赏裴侠。
朝廷内外都表示叹服,称他为“独立君”
裴侠又写了九世伯祖贞侯潜的传记,认为裴氏的清廉公正,从贞侯潜开始,想让后人奉行此风,凡本族中的知名之士,都给他们一份。
堂弟崔伯凤、崔世彦,当时都担任丞相府佐,讥笑他道:“人生仕进,应当生活富裕,名望又高。
像你这样清苦,究竟想干什么?”裴侠答道:“清廉是为官之本,节俭是修身之基。
况且我们是大族,世代都能成就美名,所以应当做到这样:活着,被朝廷称赞;死后,流芳千古。
如今我侥幸以平庸之才,承蒙特殊的恩遇,我安于穷困,并不是为了追求虚名。
而是志在自我修养,恐怕有辱先人。
我这样做反而被讥笑,还有什么话说?”崔伯凤等人惭愧退下。
大统九年(543),入朝任大行台郎中。
数年后,出任郢州刺史,加仪同三司衔,随即转任拓州刺史,又调任雍州别驾。
孝闵帝登基,授司邑下大夫,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衔,晋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六百户。
升任民部中大夫。
当时有奸猾官吏主管仓库,历年贪污,多至千万,等到裴侠上任,全力以赴,揭发治罪,几十天之内,将盗贼奸吏几乎全部肃清。
转任工部中大夫。
大司空府掌管钱物的典事李贵在府中悲伤哭泣,有人问什么缘故,李贵答道:“我所掌管的公物,有不少已经用去,裴公清正严厉,素有威望,我担心遭到责罚,所以哭泣。”裴侠听说这件事,允许他自首。
李贵承认贪污钱五百万。
裴侠的肃清奸猾,都像这样。
当初,裴侠曾病重,大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徽都来问候他。
裴侠所住草房,竟然透风漏雨。
宇文贵等人回去,把情况告诉皇帝。
皇帝怜悯他如此贫苦,为他建造一所宅第,并赏赐良田十顷,奴隶、耕牛、粮食等,全部备足。
士绅们都以此为荣。
武成元年(559),在任职内去世。
追赠太子少师、蒲州刺史,谥号为“贞”
河北郡前任功曹张回及官吏、百姓等人,感念裴侠留下的仁惠,作颂纪念他的清名功德。
儿子裴祥,为人忠恳谨慎,有治理繁难的才能。
早年担任成都县令,清廉不如裴侠,而果断超过他。
后来授长安县令,权贵们都害怕他。
升任司仓下大夫。
裴侠去世后,裴祥悲痛过度,竟因此而死。
裴祥之弟裴肃,正直磊落又有才能技艺。
天和年间,被举荐为秀才,授给事中士。
后来升任御正大夫,赐爵胡原县子。
薛端字仁直,河东汾阴人,本名沙陀。
是魏国雍州刺史、汾阴侯薛辨的六世孙。
世代都是河东大姓。
高祖父薛谨,曾任泰州刺史、内都坐大官,封涪陵公。
曾祖父薛洪隆,曾任河东太守。
由于薛洪隆之兄薛洪阼娶魏文成帝之女西河公主为妻,在冯翊拥有赏赐的田地,薛洪隆之子薛麟驹迁居那里,于是在冯翊的夏阳定居。
薛麟驹曾被举荐秀才,授中书博士,兼任主客郎中,追赠河东太守。
父亲薛英集,任通直散骑常侍。
薛端从小就有志向节操。
父亲去世时,服丧合乎礼制。
与弟弟薛裕,互相勉励,热爱学习,不乱交朋友。
十七岁时,司空高乾任命他为参军,赐爵汾阴县男。
薛端认为天下动乱,弃官回归故乡。
魏孝武帝西迁时,太祖命令大都督薛崇礼据守龙门,引荐薛端同行。
薛崇礼随即失守,投降东魏。
东魏派行台薛循义、都督乙干贵率军数千人向西推进,占据杨氏壁。
薛端与族人、家仆等原在杨氏壁,薛循义命令士兵逼迫薛端等人东行。
准备渡过黄河时,天色已晚,薛端与族人、家仆等悄悄逃跑。
薛循义派骑兵追赶,薛端等人骑着马边战边逃,进入石城栅栏,得以逃脱。
栅中原先已有百家,薛端与他们合力固守。
乙干贵等人多次前来招抚,知道薛端不愿投降,就率军返回黄河以东。
东魏又派遣将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据守杨氏壁。
薛端率领部下,又招集村民,在杨氏壁附近设下多处奇兵。
贺兰懿等人怀疑大军已至,立即东逃,争船淹死的有数千人。
薛端尽收其兵器军械,又返回杨氏壁。
太祖派南汾州刺史苏景恕前去镇守。
致信慰问,调薛端入京,授大丞相府户曹参军。
参与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占沙苑,都立有战功。
加冠军将军、中散大夫衔,晋封伯爵。
转任丞相东阁祭酒,加本州大中正衔,升兵部郎中,改封文城县伯,加使持节、平东将军、吏部郎中等衔。
薛端刚强正直,每有奏议,不避权贵。
太祖嘉许他,因此赐名为端,想使他名实相符。
自任选官以后,首先举荐贤能之士,即使是贵族子弟,凡是才能低微、操行轻薄的,也不予提拔。
常常对太祖说:“设官分职,本来是为了壮大事业,如果没有合适人选,还不如暂时空着。”太祖对此十分同意。
大统十六年(550),大军东征。
柱国李弼任另一路元帅,反复挑选首席属官,好几天定不下来。
太祖对李弼说:“我为您想出来一名长史,没有比薛端更合适的。”李弼答道:“真是当长史的人才。”于是派薛端担任该职。
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转任尚书左丞,仍然掌管选官之事。
升任吏部尚书,赐姓宇文氏。
薛端久居选曹,很善于鉴别人才。
他所提拔的,都能称职。
六官建立,授军司马,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衔,晋封侯爵。
孝闵帝登基,授工部中大夫,转任民部中大夫,晋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八百户。
晋公宇文护准备废去皇帝,召集群官商议,薛端颇有异议。
宇文护不高兴,派他出任蔡州刺史。
为政宽和仁惠,百姓官吏都爱戴他。
随即转任基州刺史。
基州与梁国、陈国接壤,全凭镇守安抚,总管史宁派司马梁荣催他上任。
蔡州百姓千余人,请求梁荣留下薛端。
到达基州不久去世,终年四十三岁。
遗言从俭安葬,凡府州馈赠,一律不收。
追赠原任官职,加大将军衔,追封文城郡公。
谥号为“质”
儿子薛胄,字绍玄。
自幼聪明机敏,博览群书,通达政事。
最初担任帅都督。
升上仪同,历任司金中大夫、徐州总管府长史、合州刺史等职。
大象年间,官至开府仪同大将军。
;五年,授虞州刺史,转任陕州刺史。
接连在数州任职,都有政绩。
后来由于病重,多次请求退休。
入朝任少司空。
在任上去世,终年六十岁。
追赠原任官职,又赠郑、梁、北豫三州刺史。
谥号为“贞”
儿子郑诩继承爵位。
曾任纳言,担任出使陈国的使者。
后任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邵州刺史。
郑诩之弟郑译,对隋文帝有辅佐之功。
开皇初年,又追赠郑孝穆为大将军、徐兖等六州刺史,改谥号为“文”
崔谦字士逊,博陵安平人。
祖父崔辩,曾任魏国平远将军、武邑郡守。
父亲崔楷,曾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殷州刺史,追赠侍中、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等衔。
崔谦自幼聪明机敏,神色凝重。
长大以后,深沉而有识见器量。
博览经史,不拘泥于章法句式,意在增多见识。
每当看到治理天下的内容,他都非常爱读,没有不抚着书本叹息的。
孝昌年间入仕,最初担任著作佐郎。
跟随太宰元天穆讨伐邢杲,将其击败,由于战功,授辅国将军、太中大夫,又升任平东将军、尚书殿中郎。
贺拔胜镇守荆州时,任命崔谦为行台左丞。
贺拔胜虽然权重一方,但安抚百姓、督领政务等事,都委托崔谦去办。
崔谦也竭尽智谋才能,辅佐贺拔胜。
贺拔胜在南方州郡享有美名,得力于崔谦。
后来魏孝武帝防备齐神武威逼,诏命贺拔胜领兵赶赴洛阳。
军队开到广州,皇帝已经西迁。
贺拔胜犹豫不决,想返回荆州。
崔谦对他说:“从前周室失所,诸侯让出自己的封位;汉朝中途衰微,各藩国为之尽节。
如今皇家多难,主上受辱,实在是忠臣效命之时,义士立功之日。
您权重一方,总领宛、叶之军,如果仗义起兵,首倡效命王室,天下听到风声,谁不感激?应当顺应义勇之志,远近一体,加倍赶路,赴关西拜见皇帝。
然后与宇文行台一起,同心协力,声讨叛贼。
那末,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勋,就从今天开始了。
舍此不为,半道而退,就恐怕人心离散。
一旦失去机会,后悔也来不及。”贺拔胜不听,人心果然大为骚动。
还没有回到荆州,州中百姓邓诞引导侯景军队突然袭到,贺拔胜作战大败,就带领部下数百名骑兵南下投奔梁国。
崔谦也与贺拔胜一同南下。
到达梁国后,多次乞求带军赴敌去救军。
梁武帝虽然不派援军,但是嘉许贺拔胜待人的节操,允许他们回国。
于是派崔谦先回去,同时互通友好。
魏文帝见到崔谦,十分高兴,对他说:“你九死一生,投奔江南,今日得以活着回国,难道不是对你忠贞行为的报答吗?”太祖早就听说过崔谦的名望,待他十分有礼。
授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赐爵千乘县男。
贺拔胜回来后,授太师,由于崔谦有辅佐之功,又任命他为太师长史。
大统三年(537),跟随太祖活捉窦泰,参加沙苑之战,都立有战功。
晋封子爵,升任车骑大将军、右光禄大夫,授尚书右丞。
崔谦明达干练,通晓时务,担任中央要职,人们都认为称职。
四年,跟随太祖解洛阳之围,经历河桥之战,加定州大中正、瀛州刺史衔。
十五年,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又在随郡击败柳仲礼,在魏兴平定李迁哲,都立下功劳。
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赐姓宇文氏。
魏恭帝初年,转任利州刺史。
崔谦明达颖悟,通晓治理之术,办事又很勤勉,百姓诉讼虽然很多,但他不曾有懈怠疲倦的神色。
官员和百姓们因此对他又敬又爱。
当时有蜀人贾晃迁兴兵作乱,率领党徒围逼州城。
崔谦仓促布署,只有千余士兵,他便率兵抵抗。
适逢梁州援兵到达,活捉贾晃迁,余党溃散。
崔谦杀其首领,其余的全部赦免。
十天之间,得以平定。
世宗初年,晋封作唐县公。
保定二年(562),升任安州总管、随应等十一州甑山上明鲁山三镇诸军事、安州刺史。
四年,加大将军衔,晋封武康郡公。
天和元年(566),授江陵总管。
三年,升任荆州总管、荆淅等十四州南阳平阳等八防诸军事、荆州刺史。
该州地域广大,住有蛮族,又南接陈国边境,东邻齐国强敌。
崔谦对外抵抗强敌,对内安抚军民,教化风行,人称良牧。
每年考核政绩,常常是全国第一名,多次下诏表彰。
崔谦随贺拔胜在荆州时,虽被亲信重用,但名望职位还不高。
当他担任要职以后,朝臣百姓都以此为荣。
四年,在荆州任上去世。
全州人都十分悲伤,于是共同建立祠堂,在四个节令祭祀他。
儿子崔旷承袭爵位。
崔谦非常孝顺,小时丧父,几乎因为悲伤过度而死去,同弟弟崔说特别友爱,即使二人年纪已老,各居高官,但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彼此共有。
他居家严肃,举动遵守礼法制度。
崔旷与崔说之子崔弘度等人,都遵奉他的遗训。
崔旷自小温文尔雅,仁义博爱。
最初担任中外府记室。
大象末年,升至开府仪同大将军、淅州刺史。
崔猷字宣猷,博陵安平人,是汉朝尚书崔萛的十二代孙。
祖父崔挺,曾任魏国光州刺史,封泰昌县子,追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谥号为“景”
父亲崔孝芬,曾任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兼任吏部尚书,被齐神武杀害。
崔猷自小喜好学习,风度闲静文雅,性格刚直,能筹划大事。
最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兼大行台郎中。
不久被吏部尚书李神鯭推荐,授通直散骑侍郎,代理尚书驾部郎中。
普泰初年,授征虏将军、司徒从事中郎。
家中遇难,从小路入函谷关。
朝见魏孝武帝时,哀号之声感动左右,皇帝也被他感动。
退下时,皇帝目送他道:“忠孝之道,集中在这一家。”于是命他以原有官职上奏门下省诸事。
大统初年,兼任给事黄门侍郎,封平原县伯,食邑八百户。
二年(536),正式任命他为黄门,加中军将军衔。
在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占沙苑等战役中,崔猷常以本官随军掌管文书。
五年,授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将军衔。
当时太庙刚刚落成,在四季祭祀时,还要安排优伶表演杂戏摔跤等活动,郊庙祭官也多是兼职。
崔猷多次上书劝谏,意见都被采纳。
升任京兆尹。
当时婚姻礼制废弛,嫁娶之时,多有音乐。
民间富家,衣服奢华,竟有在衣服上绣出图案的。
崔猷又请求禁止,也下令施行。
与卢辩等人创修六官之制。
十二年,授大都督、骠骑将军、淅州刺史,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
十四年,侯景占据黄河以南,表示归附,派行台王思政前往。
太祖写信给王思政说:“崔宣猷智略明达,有应变才能,如果有什么疑难,可与他商量决定。”王思政原来驻兵襄城,后来打算在颍川设立行台治所,派使者魏仲奉启上奏。
又写信给崔猷,讨论移立治所。
崔猷回信说:“行军打仗,必须先有声势,后有实力,才能百战百胜,由弱变强。
襄城控制京师,实在是当今的险要之地,如有动静,容易接应。
颍川既邻近敌境,又无山川屏障,敌人如果大举入侵,可一直抵达城下。
权衡利害,不如屯兵襄城,作为行台治所,颍川置州,派郭贤镇守。
这样就会内外牢固,人心安定,即使发生意外,也难以造成祸患。”魏仲见到太祖,汇报了上述情况。
太祖当即派魏仲回去,命令依照崔猷的计策行事。
王思政再次上启,请求与朝廷立下条件:敌军如果水攻,请求以水围周城为限;陆攻,请求以三年为期。
在此期限内有事,无须救援。
超过期限,由朝廷决定。
太祖认为王思政亲任其事,又一再请求,就答应了他。
后来颍川沦陷,太祖十分后悔。
十六年,因病离职。
适逢大军东征,太祖赏赐马匹车辆,令他随军行动,同他筹划谋略。
十七年,升任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本州大中正,赐姓宇文氏。
魏恭帝元年(554),太祖想打通梁汉旧路,命令崔猷督率仪同刘道通、陆腾等五人,率军开辟能通车辆的道路,凿山填谷五百余里,到达梁州。
就任命崔猷为都督梁利等十二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
太祖驾崩后,始利、沙兴等州拥兵反叛,信、合、开、楚四州也反叛,只有梁州境内,百姓没有二心。
利州刺史崔谦请求援助,崔猷派兵六千人前往。
信州粮尽,崔猷又送去大米四千斛。
利州、信州得以保全,崔猷出了大力。
晋封固安县公,食邑二千户。
崔猷很被晋公宇文护器重,宇文护收养崔猷的第三个女儿为自己的女儿,封富平公主。
世宗即位,调他入朝,授御正中大夫。
当时,君主依照周礼称为天王,又不建年号,崔猷认为世风有浅薄有淳厚,运数有清平有动乱,所以帝王由此承续,圣人因时制宜。
如今天子称王,不足以威慑天下,请求遵照秦、汉之例,称为皇帝,建立年号,朝廷议论,采纳了他的建议。
武成二年(560),授司会中大夫,仍任御正。
世宗驾崩,遗诏立高祖为帝。
晋公宇文护对崔猷说:“鲁国公宽厚仁爱,在太祖的儿子中,年纪又最大。
如今奉遵遗旨,拥戴他当君王,你认为怎样?”崔猷答道:“殷朝之道,尊其所当尊;周朝之道,亲其所当亲。
如今朝廷既然遵守周礼,就不允许轻易违背这个原则。”宇文护说:“国家事情重大,只担心毕公年纪太小。”崔猷说:“从前周公辅佐成王,召见诸侯,况且您论血缘之亲,论贤明,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来,如果照周公那样行事,才算是不辜负先帝的托付。”崔猷的意见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当时人都称赞他正直。
保定元年(561),又任命他为总管梁、利、开等十四州白马傥城二防诸军事、梁州刺史。
随即又重新担任司会。
天和二年(567),陈国将领华皎前来归附,晋公宇文护打算南征,朝臣们不敢当面劝阻。
只有崔猷上言道:“前年东征,死伤大半,近来虽加安抚,而元气未复。
近日彗星出现,当是上天的警戒之象。
应当完善德政,以此祭祀上天,使其消除异变,怎么能一味讨伐,而使上天加重谴责?如今陈国保境安民,共同促进睦邻关系。
不允许再度违背盟约,接受其叛臣,不应毫无道理地兴师动众,只不过是贪图对方的土地。
仔细看看历史,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宇文护不听。
后来水军果然失败,裨将元定等人沦落江南。
建德四年(575),出任同州司会。
六年,调任小司徒,加上开府仪同大将军衔。
隋文帝登基,由于崔猷是前代老臣,授他为大将军,晋封汲郡公,食邑增至三千户。
开皇四年(584)去世,谥号为“明”
儿子崔仲方,字不齐,很早就有名气,机智颖悟,长于文献经典。
大象末年,任仪同大将军、司玉下大夫。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地人。
祖父裴思齐,被举荐为秀才,授议郎。
父亲裴欣,博览经史,任魏国昌乐王府司马、西河郡守,追赠晋州刺史。
裴侠自幼聪明,与平常的儿童不一样。
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哀悼像成年人一样。
州中任命他为主簿,举荐为秀才。
魏正光年间,任奉朝请。
后升任员外散骑侍郎、义阳郡守。
元颢入据洛阳时,裴侠捉住他的使者,烧毁赦免文书。
魏孝庄帝称赞他,授轻车将军、东郡太守,兼防城别将。
后来魏孝武帝与齐神武不和,征调黄河以南军队以作防备,裴侠率领部属赶赴洛阳。
授建威将军、左中郎将。
不久,魏孝武帝西迁,裴侠打算跟随行动,但是妻儿还在东郡。
荥阳人郑伟对他说:“天下已经动乱,尚不知谁将称雄海内。
你不如东行,和妻儿会合,从容选择明主。”裴侠答道:“忠义之道,怎能忽视?我既然拿着人家的俸禄,又怎能因为妻儿而改变主意?”于是跟随魏孝武帝入函谷关,赐爵清河县伯,授丞相府士曹参军。
大统三年(537),率领乡兵参与沙苑之战,率先冲入敌阵。
裴侠原名协,这时,太祖嘉许他的勇敢决断,说“仁者必有勇”因此令他改名。
以战功晋封侯爵,食邑八百户,授行台郎中。
王思政镇守玉壁时,任命他为长史。
不久,被齐神武围攻。
齐神武写信招降王思政,王思政令裴侠起草回信,言词壮烈。
太祖很赞许,说道:“即使是鲁仲连也无法超过。”授河北郡守。
裴侠生活俭朴,爱民如子,吃的无非是豆麦盐菜。
官吏百姓都很感激他。
该郡旧制,有渔夫、猎人共三十名供奉郡守。
裴侠说:“以口腹之欲来役使别人,我是不干的。”于是全部撤去。
另有丁夫三十人,供郡守驱使。
裴侠也不让他们为自己干活,收取他们代替服役的租税,然后让他们为官府买卖马匹。
日积月累,马匹竟然成群。
离职之时,什么也不要。
百姓歌颂他道:“肥鲜不食,役税不取,裴公清惠,世上典范。”裴侠曾与众多牧守一起拜见太祖,太祖令裴侠站在一边,对牧守们说:“裴侠清廉谨慎,一心为公,为天下第一,今天众人中如有同裴侠一样的,可以同他站在一起。”众人都默然无声,没有人敢于接话。
太祖于是厚赏裴侠。
朝廷内外都表示叹服,称他为“独立君”
裴侠又写了九世伯祖贞侯潜的传记,认为裴氏的清廉公正,从贞侯潜开始,想让后人奉行此风,凡本族中的知名之士,都给他们一份。
堂弟崔伯凤、崔世彦,当时都担任丞相府佐,讥笑他道:“人生仕进,应当生活富裕,名望又高。
像你这样清苦,究竟想干什么?”裴侠答道:“清廉是为官之本,节俭是修身之基。
况且我们是大族,世代都能成就美名,所以应当做到这样:活着,被朝廷称赞;死后,流芳千古。
如今我侥幸以平庸之才,承蒙特殊的恩遇,我安于穷困,并不是为了追求虚名。
而是志在自我修养,恐怕有辱先人。
我这样做反而被讥笑,还有什么话说?”崔伯凤等人惭愧退下。
大统九年(543),入朝任大行台郎中。
数年后,出任郢州刺史,加仪同三司衔,随即转任拓州刺史,又调任雍州别驾。
孝闵帝登基,授司邑下大夫,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衔,晋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六百户。
升任民部中大夫。
当时有奸猾官吏主管仓库,历年贪污,多至千万,等到裴侠上任,全力以赴,揭发治罪,几十天之内,将盗贼奸吏几乎全部肃清。
转任工部中大夫。
大司空府掌管钱物的典事李贵在府中悲伤哭泣,有人问什么缘故,李贵答道:“我所掌管的公物,有不少已经用去,裴公清正严厉,素有威望,我担心遭到责罚,所以哭泣。”裴侠听说这件事,允许他自首。
李贵承认贪污钱五百万。
裴侠的肃清奸猾,都像这样。
当初,裴侠曾病重,大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徽都来问候他。
裴侠所住草房,竟然透风漏雨。
宇文贵等人回去,把情况告诉皇帝。
皇帝怜悯他如此贫苦,为他建造一所宅第,并赏赐良田十顷,奴隶、耕牛、粮食等,全部备足。
士绅们都以此为荣。
武成元年(559),在任职内去世。
追赠太子少师、蒲州刺史,谥号为“贞”
河北郡前任功曹张回及官吏、百姓等人,感念裴侠留下的仁惠,作颂纪念他的清名功德。
儿子裴祥,为人忠恳谨慎,有治理繁难的才能。
早年担任成都县令,清廉不如裴侠,而果断超过他。
后来授长安县令,权贵们都害怕他。
升任司仓下大夫。
裴侠去世后,裴祥悲痛过度,竟因此而死。
裴祥之弟裴肃,正直磊落又有才能技艺。
天和年间,被举荐为秀才,授给事中士。
后来升任御正大夫,赐爵胡原县子。
薛端字仁直,河东汾阴人,本名沙陀。
是魏国雍州刺史、汾阴侯薛辨的六世孙。
世代都是河东大姓。
高祖父薛谨,曾任泰州刺史、内都坐大官,封涪陵公。
曾祖父薛洪隆,曾任河东太守。
由于薛洪隆之兄薛洪阼娶魏文成帝之女西河公主为妻,在冯翊拥有赏赐的田地,薛洪隆之子薛麟驹迁居那里,于是在冯翊的夏阳定居。
薛麟驹曾被举荐秀才,授中书博士,兼任主客郎中,追赠河东太守。
父亲薛英集,任通直散骑常侍。
薛端从小就有志向节操。
父亲去世时,服丧合乎礼制。
与弟弟薛裕,互相勉励,热爱学习,不乱交朋友。
十七岁时,司空高乾任命他为参军,赐爵汾阴县男。
薛端认为天下动乱,弃官回归故乡。
魏孝武帝西迁时,太祖命令大都督薛崇礼据守龙门,引荐薛端同行。
薛崇礼随即失守,投降东魏。
东魏派行台薛循义、都督乙干贵率军数千人向西推进,占据杨氏壁。
薛端与族人、家仆等原在杨氏壁,薛循义命令士兵逼迫薛端等人东行。
准备渡过黄河时,天色已晚,薛端与族人、家仆等悄悄逃跑。
薛循义派骑兵追赶,薛端等人骑着马边战边逃,进入石城栅栏,得以逃脱。
栅中原先已有百家,薛端与他们合力固守。
乙干贵等人多次前来招抚,知道薛端不愿投降,就率军返回黄河以东。
东魏又派遣将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据守杨氏壁。
薛端率领部下,又招集村民,在杨氏壁附近设下多处奇兵。
贺兰懿等人怀疑大军已至,立即东逃,争船淹死的有数千人。
薛端尽收其兵器军械,又返回杨氏壁。
太祖派南汾州刺史苏景恕前去镇守。
致信慰问,调薛端入京,授大丞相府户曹参军。
参与活捉窦泰,收复弘农,攻占沙苑,都立有战功。
加冠军将军、中散大夫衔,晋封伯爵。
转任丞相东阁祭酒,加本州大中正衔,升兵部郎中,改封文城县伯,加使持节、平东将军、吏部郎中等衔。
薛端刚强正直,每有奏议,不避权贵。
太祖嘉许他,因此赐名为端,想使他名实相符。
自任选官以后,首先举荐贤能之士,即使是贵族子弟,凡是才能低微、操行轻薄的,也不予提拔。
常常对太祖说:“设官分职,本来是为了壮大事业,如果没有合适人选,还不如暂时空着。”太祖对此十分同意。
大统十六年(550),大军东征。
柱国李弼任另一路元帅,反复挑选首席属官,好几天定不下来。
太祖对李弼说:“我为您想出来一名长史,没有比薛端更合适的。”李弼答道:“真是当长史的人才。”于是派薛端担任该职。
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转任尚书左丞,仍然掌管选官之事。
升任吏部尚书,赐姓宇文氏。
薛端久居选曹,很善于鉴别人才。
他所提拔的,都能称职。
六官建立,授军司马,加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衔,晋封侯爵。
孝闵帝登基,授工部中大夫,转任民部中大夫,晋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八百户。
晋公宇文护准备废去皇帝,召集群官商议,薛端颇有异议。
宇文护不高兴,派他出任蔡州刺史。
为政宽和仁惠,百姓官吏都爱戴他。
随即转任基州刺史。
基州与梁国、陈国接壤,全凭镇守安抚,总管史宁派司马梁荣催他上任。
蔡州百姓千余人,请求梁荣留下薛端。
到达基州不久去世,终年四十三岁。
遗言从俭安葬,凡府州馈赠,一律不收。
追赠原任官职,加大将军衔,追封文城郡公。
谥号为“质”
儿子薛胄,字绍玄。
自幼聪明机敏,博览群书,通达政事。
最初担任帅都督。
升上仪同,历任司金中大夫、徐州总管府长史、合州刺史等职。
大象年间,官至开府仪同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