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乱世铮妍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另外一边,孙权眼见因为陆逊的不作为,导致建昌城久攻不下非常不满。但临阵换帅又会打草惊蛇,引起不必要的动荡。想来想去,让他想起了一个人,如果加派这个人到庐陵去向陆逊施压,陆逊肯定乖乖就范!
于是,老将军程普带着自己的亲兵从吴县出发,火速赶往庐陵。老头儿是孙策时代的都督,牛得一比。现在虽然人老了,胡子在胸前拖成扫把了。但一颗红心忠于东吴。不管谁是主子,他效忠的只是这块土地。这样的人,关键的时候就是要站出来的。
得到消息的徐庶和寇严同时皱紧了眉头,这是怎么了?孙权这是要疯么?用兵最忌猜忌,他就算表面上再怎么不喜欢不信任某个外将,也不会再战争进行中的时候采取会引起矛盾的措施。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他有独立判断是进或者退。
本来陆逊迟迟不动,对我方来说是好事。但现在来了个程普,这个事情就变得微妙了。程普在江东的地位非常高,徐庶是知道的,他一来,陆逊还有没有话语权?战局会不会马上就有颠覆性的变化?本来建昌顶两郡的压力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困难了,再加上庐陵,其他两郡也会闻风而动,这对我方太不利了!
无奈之下,徐庶只能派探子,快马加鞭找到黄忠,将庐陵出现的这个变故告诉了他,并且让他加快进度,攻打柴桑,如果不能夺下,便给它毁灭性的打击。徐庶搞不明白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突变,他不知道其实是他的得意门生在背后脱了他的后腿,把事情变得糟糕了。
罪魁祸首寇严在得知程普即将抵达后慌了手脚,怎么回事,怎么会突然就起了变化?或者自己真的不该去试探陆逊?手足无措的她开始后悔,后悔自己无事生非,人陆逊浑水摸鱼好好的,干嘛非要去刺激人家呢?你是不是被一次小小的胜利就冲昏头脑了?
现在怎么办?寇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焦躁不安,眼角的余光落在叠得整整齐齐的袍子上。老师的袍子已经做好了,绣上了代表高风亮节的翠竹。她做之前纠结,做的时候纠结,做完了还纠结,是马上就送去给老师呢,还是等战争结束,老师凯旋而归的时候送给他好呢?
现在,她忽然不纠结了,还是坦白从宽吧!如果隐瞒的话,瞒得越久,真想被戳破的时候,老师会更生气。趁现在还有得挽救,赶紧地道歉吧!
寇严打定主意,长出一口气,还好有老师在,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只要想到老师能有办法补救,心里就算充满歉疚也是对老师的,不会觉得自己对不起长沙人民,这么重大的担子,她挑不起啊!
徐庶很快就收到了弟子的道歉信和衣服,看见衣服的时候他黑非常感动,觉得收了女弟子就是好,又聪明又懂事还孝顺自己,这丫头现在在长沙,一定是眼巴巴地等着自己早点回去呢!可惜我现在还不能回去,战局又有了变化。
把衣服放一边,接着打开书信。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之后,简直哭笑不得,寇严原原本本地把自己的想法以及让孙绍写家书给陆逊的事情向老师汇报了。诚恳地承认错误,求老师原谅。末了还为自己辩驳,说孙绍写的家书是经过自己检查修正的,保证只是一封普通家书。
徐庶苦笑,这不是普通不普通的问题,而是你根本就不该有试探陆逊的念头。你试探他说明你心里已经有了倾向,你希望他收下这封信并明确地表示对长沙的善意。但实际上这怎么可能!
他不动,是意外之喜,你只能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哎,这是自己的过失,徐庶叹了一声之后将责任揽上了身。是自己离开前没有说清楚,才会导致弟子做出这种错误的决定。她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事,这个错误的决定本身就是她能力以外的事情,自己又怎么能怪她呢?
话虽然这么说,但道理还是要讲清楚的,作为老师,指出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是权力也是义务。徐庶反复翻看寇严的道歉信,一点都没有生气,反而越看越高兴,知错能认错,已经难能可贵了。
心情好,笔下的文字流露出的态度就和蔼了许多。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地给弟子阐述理论知识。徐庶做得很仔细,和排兵布阵一样仔细。现在寇封有黄忠教导,已经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位置,这个大弟子现在几乎成了挂名。
反倒是寇严,一直都在徐庶的庇护之下,师生关系一直很近,寇严依赖老师。徐庶也是倾其所能为她谋划,教导她。在徐庶的眼里,寇严的地位早已超越了她的师兄。只是她自己依然小心翼翼罢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寇严在书房里提心吊胆,生怕老师生气责怪她,生怕因为自己的“神来之笔”导致战事崩盘,长沙惨败,这责任太严重了。越想越怕的她几乎彻夜难眠。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寇严在书房里心神不宁的时候,甘宁和周瑜的水军对上了,而此时,黄忠和寇封的部队,离柴桑城还有大约一天的路程。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时间差,都是因为长沙没有一支成编制的骑兵,士卒都是靠双腿行军的。甘宁走水路遇到顺风顺水的时候,行船很快,醒目的“长沙甘”的大旗迎风飘扬。加上他这次奉命倾巢而出,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而柴桑是周瑜的命根子,一得到消息说有大量的战船带着长沙的旗号浩浩荡荡往柴桑来,他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当下就命令鄱阳湖水军出击迎敌。东吴水军在赤壁之前就已经威震天下,他们的反应速度之快,在甘宁的预料之中。
要知道,在遇见寇氏之前,甘宁是打算去投江东,也就是投入周瑜帐下的,他对江东水军的强悍是有充分认识的。对于这这么早的遭遇,他是有心理准备的。
另外一边,孙权眼见因为陆逊的不作为,导致建昌城久攻不下非常不满。但临阵换帅又会打草惊蛇,引起不必要的动荡。想来想去,让他想起了一个人,如果加派这个人到庐陵去向陆逊施压,陆逊肯定乖乖就范!
于是,老将军程普带着自己的亲兵从吴县出发,火速赶往庐陵。老头儿是孙策时代的都督,牛得一比。现在虽然人老了,胡子在胸前拖成扫把了。但一颗红心忠于东吴。不管谁是主子,他效忠的只是这块土地。这样的人,关键的时候就是要站出来的。
得到消息的徐庶和寇严同时皱紧了眉头,这是怎么了?孙权这是要疯么?用兵最忌猜忌,他就算表面上再怎么不喜欢不信任某个外将,也不会再战争进行中的时候采取会引起矛盾的措施。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他有独立判断是进或者退。
本来陆逊迟迟不动,对我方来说是好事。但现在来了个程普,这个事情就变得微妙了。程普在江东的地位非常高,徐庶是知道的,他一来,陆逊还有没有话语权?战局会不会马上就有颠覆性的变化?本来建昌顶两郡的压力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困难了,再加上庐陵,其他两郡也会闻风而动,这对我方太不利了!
无奈之下,徐庶只能派探子,快马加鞭找到黄忠,将庐陵出现的这个变故告诉了他,并且让他加快进度,攻打柴桑,如果不能夺下,便给它毁灭性的打击。徐庶搞不明白事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突变,他不知道其实是他的得意门生在背后脱了他的后腿,把事情变得糟糕了。
罪魁祸首寇严在得知程普即将抵达后慌了手脚,怎么回事,怎么会突然就起了变化?或者自己真的不该去试探陆逊?手足无措的她开始后悔,后悔自己无事生非,人陆逊浑水摸鱼好好的,干嘛非要去刺激人家呢?你是不是被一次小小的胜利就冲昏头脑了?
现在怎么办?寇严在书房里来回踱步,焦躁不安,眼角的余光落在叠得整整齐齐的袍子上。老师的袍子已经做好了,绣上了代表高风亮节的翠竹。她做之前纠结,做的时候纠结,做完了还纠结,是马上就送去给老师呢,还是等战争结束,老师凯旋而归的时候送给他好呢?
现在,她忽然不纠结了,还是坦白从宽吧!如果隐瞒的话,瞒得越久,真想被戳破的时候,老师会更生气。趁现在还有得挽救,赶紧地道歉吧!
寇严打定主意,长出一口气,还好有老师在,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只要想到老师能有办法补救,心里就算充满歉疚也是对老师的,不会觉得自己对不起长沙人民,这么重大的担子,她挑不起啊!
徐庶很快就收到了弟子的道歉信和衣服,看见衣服的时候他黑非常感动,觉得收了女弟子就是好,又聪明又懂事还孝顺自己,这丫头现在在长沙,一定是眼巴巴地等着自己早点回去呢!可惜我现在还不能回去,战局又有了变化。
把衣服放一边,接着打开书信。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之后,简直哭笑不得,寇严原原本本地把自己的想法以及让孙绍写家书给陆逊的事情向老师汇报了。诚恳地承认错误,求老师原谅。末了还为自己辩驳,说孙绍写的家书是经过自己检查修正的,保证只是一封普通家书。
徐庶苦笑,这不是普通不普通的问题,而是你根本就不该有试探陆逊的念头。你试探他说明你心里已经有了倾向,你希望他收下这封信并明确地表示对长沙的善意。但实际上这怎么可能!
他不动,是意外之喜,你只能当做什么都不知道。哎,这是自己的过失,徐庶叹了一声之后将责任揽上了身。是自己离开前没有说清楚,才会导致弟子做出这种错误的决定。她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事,这个错误的决定本身就是她能力以外的事情,自己又怎么能怪她呢?
话虽然这么说,但道理还是要讲清楚的,作为老师,指出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是权力也是义务。徐庶反复翻看寇严的道歉信,一点都没有生气,反而越看越高兴,知错能认错,已经难能可贵了。
心情好,笔下的文字流露出的态度就和蔼了许多。摆事实讲道理,引经据典地给弟子阐述理论知识。徐庶做得很仔细,和排兵布阵一样仔细。现在寇封有黄忠教导,已经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位置,这个大弟子现在几乎成了挂名。
反倒是寇严,一直都在徐庶的庇护之下,师生关系一直很近,寇严依赖老师。徐庶也是倾其所能为她谋划,教导她。在徐庶的眼里,寇严的地位早已超越了她的师兄。只是她自己依然小心翼翼罢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寇严在书房里提心吊胆,生怕老师生气责怪她,生怕因为自己的“神来之笔”导致战事崩盘,长沙惨败,这责任太严重了。越想越怕的她几乎彻夜难眠。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寇严在书房里心神不宁的时候,甘宁和周瑜的水军对上了,而此时,黄忠和寇封的部队,离柴桑城还有大约一天的路程。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时间差,都是因为长沙没有一支成编制的骑兵,士卒都是靠双腿行军的。甘宁走水路遇到顺风顺水的时候,行船很快,醒目的“长沙甘”的大旗迎风飘扬。加上他这次奉命倾巢而出,声势不可谓不浩大。
而柴桑是周瑜的命根子,一得到消息说有大量的战船带着长沙的旗号浩浩荡荡往柴桑来,他怎么可能无动于衷,当下就命令鄱阳湖水军出击迎敌。东吴水军在赤壁之前就已经威震天下,他们的反应速度之快,在甘宁的预料之中。
要知道,在遇见寇氏之前,甘宁是打算去投江东,也就是投入周瑜帐下的,他对江东水军的强悍是有充分认识的。对于这这么早的遭遇,他是有心理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