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沧浪行者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一
灵姑随改嫁的母亲来到排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子里。母女俩仿佛秋风中盘旋飘移的两片树叶,身不由己地在这个陌生的地方着陆。那年,她刚满十岁。
这是一个尚未分灶的传统大家庭。身为长子的继父同他的父母及几个兄弟还在一个大锅里抡马勺。转过年来,母亲为这个家庭又添了个女孩。灵姑隐隐约约地感到,爷爷奶奶的目光像锥子一样盯着她这个“带犊子”这种眼神有时让她浑身起鸡皮疙瘩。她多么希望自己变成妹妹,也能获得周围人怜爱的目光啊!
那年,村里办夜校。灵姑眼巴巴地望着一群上学的大姑娘说说笑笑地从她家门口经过,心里痒痒的。一次,实在憋不住了,就追过去拽着她们的衣角央求捎着她念书,她们起初以为这孩子闹着玩儿,便逗她:“去家里偷点儿煤油,就带你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还不知道什么叫电灯,夜校的学生每人端一盏光如豌豆的煤油灯照明。信以为真的她拿挺主意,小心翼翼地躲过爷爷奶奶的视线,做贼一样地倒了些煤油,终于也能坐在这帮十八九岁的大姐姐中间听老师讲课了。夜色下的教室里,那么多颗闪光的豌豆,让灵姑觉得自己置身于漫天星斗之间。老师讲的那些知识如一股清亮亮的小溪流过她干渴就要冒烟儿的心田,像阳光铺满她前面挤满浓雾的道路,这个看惯了冷眼的小女孩内心深处升起了一丝展翅欲飞的冲动和如获至宝的喜悦。
老师非常喜欢这个半路上插一杠子的十二三岁的小学生,问她愿意上学读书吗?她很干脆地嗯着。于是老师出面跟家长做工作,一向讨厌先斩后奏的爷爷破天荒地点了头。灵姑这回可以正大光明地拿着旧粗布片子,包着蓝皮红格的老帐本子,每天像小鸟一样飞到学校,高声大嗓地读起书来。上学真好,夜里她常常搂着书包睡着,生怕别人给抢了去,幻想着能去城里读中学,有时竟在梦里咯咯地乐醒。
一天,四叔见她上学耽误打猪草,饿得圈里的猪吱吱直叫,就气呼呼地夺过灵姑手里心肝宝贝似的书本,几把就撕成了碎片,全然不理会灵姑的苦苦哀求。老师闻讯后,把四叔批评了一顿,他也觉得短理,就没再跳出来干涉。老师又让两个同学把灵姑喊到学校,还把自己的教科书送给她,感激得她忙不迭地给这个热心的知识传播者鞠了一躬。过了些日子,她又升到邻村读高小,每天要往返十多里的土路,脚步轻快的她一点不觉得累,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汁。然而,不幸就像吐着红信儿的蛇,悄无声息地向她袭来。
原来,已经二十大几的四叔,因家里穷得叮当响,又摊上一个有了就吃、没了捱着的老爹,还没哪个姑娘肯嫁给他,就生了闯关外混事由的心。那时,社员们都被拢到生产队里,听着击打铁钟的声音起早贪黑大帮轰似的下地干活,若做个小生意或闯关外比做贼养汉也光彩不哪儿去。去人民公社开外出证明意料之中地碰了钉子,怎么办?水路不通走旱路,他像一头急于逃出铁笼的困兽,异想天开地买了块肥皂私刻了一枚公章,制了一份假证明。由于“人”字那一撇刻得太长,事情败露,破了蛋窝,这种只有在戏剧中才出现的荒唐行为害得他蹲大狱不说,灵姑也被扣上了犯罪分子侄女的帽子,紧接着就是被勒令退学。灵姑伤心极了,不得不收起心爱的书本,到生产队里挣工分,有时还受差派,不情愿地到监狱去探望那位曾经阻挠她念书而今又牵连她退学的四叔。
从那时起,下地干活、操持家务,小小的灵姑挑起了与年龄不相称的重担。她家磨面要靠人力推那笨重的石磨。在生产队干完活,还得和瘦弱多病的母亲抱着棍子围着磨台转,这活儿又脏又累。一盘磨推下来,两条重似千斤的腿,几百次画着一个同心圆,停下来的时候,脑子里还在嗡嗡地转。两个婶子看着娘俩喘得像牛一样地劳动着,她们也不闲着,这个给公公扇扇子,那个给婆婆擦汗,仿佛天底下就数她俩孝顺似的。小小年纪的灵姑愤愤不平,壮了壮胆在爷爷耳边争理:“婶子们户口还在娘家,队里不分口粮,这么一大家子人,粮食哪够吃的呀?”爷爷不爱听,总变着法子袒护:“娶得起媳妇管得起饭,养得起猪垒得起圈。”这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两个婶子的耳朵里,自然恨灵姑恨得牙根儿疼。
每次磨完面,母女俩都累得衣服上拧出水来,那两个细皮嫩肉的婶子却在树荫下张家长李家短地嚼舌头。好几次,脚下绊蒜的母亲,跌倒在磨道上。灵姑心疼地眼泪遮住了视线,同爷爷说了两回,老头子也没搭理这个茬儿。没有谁来帮一把,总不能让这抱着棍子推磨的苦差事,要了我们娘俩的命吧!实实在在挺不住了,才和母亲脱开小磨屋,不再受死累。爷爷暗暗把这笔帐记在灵姑的头上,又不好指使两个婶子,没有谁肯到磨屋里碰一下磨棍。就这样,全家吃了半年麦粒饭,后来邻村置了电磨,才结束了这个庄户人家咔嚓咔嚓吃麦粒饭的历史。
有一次,妹妹调皮地在灵姑的背后嚷:“窗户棂子。”这个含着乳名的谐音外号,让灵姑听了很生气,装做没听见。得寸进尺的妹妹掂起脚尖凑到灵姑耳朵上,大喊:“窗户棂子。”也赶上小孩子嗓门儿尖,又是个冷不防,震得她耳膜要撕裂,脑袋天旋地转,头发根儿都竖起来了,撩起她一股无名的怒火,她本想狠狠地教训一下占惯了上码的小妹妹,但出手时却软了,念及一奶同胞,余怒未消的她只是用脚踢了一下,妹妹就顺势摔在地上。灵姑哪里会预料到,方才这轻轻一踢,险些把自己踢进了鬼门关。
小孩子逗轻了乐,逗重了哭,沾个毛儿就赖个秃儿。妹妹蝎蜇狗咬似的哭着去告状,爷爷冲到院子里,象被碰了心尖子,厉声责问:“为什么打她?”灵姑理直气壮:“她骂我!”老头子吹胡子噔眼:“她骂你,你就打她?”灵姑钉嘴铁舌:“对,她骂我,我就打她!”“你个死丫头子,还敢犟嘴,”爷爷手里的竹杖带着呜呜的风声打在灵姑的后腰上。这个老头儿在大家族里那也是说一不二的主儿,吐口唾沫落在地上也是个钉儿。老爹要是咳漱几声,在几个儿子的耳朵里,好比听到“轰隆隆”几声雷鸣。扎着小辫的灵姑,既不是这家的血脉,又不是能传宗接代的男儿,此前,先斩后奏偷着上夜校、跑出磨屋不推磨、一句不让地顶嘴,这三条罪状怎不惹得爷爷青筋暴跳。继父是个孝子,心里想护着灵姑,当面又不敢顶撞老爹,还怕灵姑再挨揍,急得她只好叫她快跑,灵姑竟然站在那里像钉在地上的一样不肯逃走。两个婶子也不给上好话,在一旁煽风点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爷爷的竹杖雨点儿般地打将下来,灵姑痛得呲牙咧嘴,仍倔强地站着纹丝不动。街房邻居也觉得不对劲就过来解劝,爷爷还一口一个“搅和星”地骂着不肯停手。谁又能驳这个家族长的金面替小丫头说句公道话呢?说不出来道不出来的母亲眼瞅着女儿被这个故作老态龙钟以期躲避大跃进劳动的公爹拷打,心疼得在一旁直掉泪,实在没别的办法了“咕噔,”跪到公爹面前央求,老头子睬也不睬,直到打累了,才气哼哼地拎着竹杖踱进屋。灵姑一个泪瓣儿也没掉,看着还在地上跪着流泪的母亲,忽然感到莫大的屈辱和无助,仿佛人生走进了死胡同,四下瞅了瞅,一眼看见房东的那口水井,抬身疯跑过去,一闭眼跳了下去。她被捞了上来,后腰的伤口和衣服沾在一起,撕也撕不开,最后不得不用剪子绞。这种求生不成、欲死不能的感觉,像阴云一样笼罩在她的四周,憋得她喘不过气来。
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哇?她咬了咬牙,既然阎王爷不收我这个苦孩子,我就不甘心总这样活着。 二
十七岁那年的腊月,她头顶着红盖头,被搀进苇席围成的大马车的车厢里,耳边响起唢呐鸣奏的悠扬的“百鸟朝凤”一路颠簸地嫁到了十五里外的东乡。女孩子出嫁,要面对新的生活,走进新的家庭,灵姑盼望能由此而走出童年的阴影,过上男耕女织、相夫教子的自由日子。谁知到了婆家,她的美好憧憬顿时烟消云散。明明说丈夫二十岁,实打实地瞒了她八岁;提亲时许给五间青砖大瓦房,可过门后留给她的只有厢房;说好了就公婆两位老人,炕上却还躺着生病的爷爷。这些让她心里凉了一半截,恨不得找到那个说瞎话的媒婆,呸她一脸唾沫星子。
公婆原本没落地主,虽说老黄历掀不得了,但身不动、膀不摇的臭架子倒没撂下,新来乍到的灵姑恰恰顶了丫鬟的缺。别人吃金黄喷香的棒子饼子,她只能啃红高粱面的,这玩意儿粗皮拉草,沾牙时倒有一丝甜味,吃到肚里拉不出屎来,还只让吃半饱,多吃一口就像剜了婆婆的心头肉,饿得她眼前冒金星。回娘家的头一宗事,就是摘外间屋里的饼子筐子,那时家家户户房梁上吊一木钩,挂着饼子筐子。看着灵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躲到院子里深深地叹息。
那一次,妹妹随姐姐去了灵姑的婆家,婆婆舀了一碗白面做了小葱馅的饺子,全家陪着妹妹,惟独让灵姑一个人吃锅帮贴的谷面子饼子,灵姑有点吃不下去,就端起油瓶点在臭豆腐上两滴香油。婆婆在一旁念话儿听:“这是吃得城市的饭哪!”公公觉得过意不去,吩咐儿媳自己盛碗饺子汤喝。妹妹看在眼里,心疼得眼圈红了,连最得味的小葱馅饺子也咽不下去,原来姐姐在婆家就享这样的福啊!
灵姑出嫁后,仍然惦念那受苦受累的母亲。琢磨了很久的她,回门时瞒着继父,请来了村里的大队长和支部书记给分家,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措手不及,一下子没了主张,全懵了。当着村干部的面儿,灵姑直截了当地问爷爷:“你们跟着谁过?”爷爷奶奶嘀咕了半天:“跟你婶婶。”爷爷奶奶的口粮给了婶婶。再也不让母亲受这没边的罪了,灵姑像一株拱破硬土的小草,终于钻出芽来,舒展着囚禁的都有些伸不开的叶子,尽情地呼吸着阳光下的新鲜空气。姜终归还是老的辣,爷爷奶奶向着婶婶,过了几天又说不习惯,非要随大儿子过。两张嘴倒是捎来吃饭了,口粮还是留给了婶婶,她们不干活,也不能把人家饿死啊?这次分家,虽说爷爷奶奶耍了个小心眼,让婶婶们沾了点便宜,但这个大家庭也确实领教了灵姑的厉害。
像一件旧褂子毁做了一条裤,母亲命运总算有了些许改变,但她自己仍在痛苦的边沿上挣扎。
三
婆婆是在老礼儿的熏陶下裹着小脚长大的,自然对灵姑的一举一动看不惯,絮絮叨叨地挑眼拨刺。灵姑本是个爽朗的人,有时开怀大笑,婆婆见了,少不了在一旁训教:“抿嘴一笑、笑不露齿、笑不出声,才是妇道人家的本分。”还念念有词地说:“多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当媳妇哪有不吃苦受罪的,我婆婆就是这样待我的。”灵姑想:老猫尿房檐,辈辈往下传,等我当了婆婆,一定要善待儿媳妇。
灵姑的丈夫在外工作,她一人住在厢房里,这里面又窄又脏,冬天如冰窖,夏天似火盆。公婆的身体其实还硬朗,也摆谱装大瓣蒜,脏衣服脱下来扔给灵姑,就连穿了不知多久熏得脑仁疼、辩不清颜色的粗布裤衩子,也摁到儿媳的盆里。还要让她早晚两问安,拿尿盆、洗脚,夏天扇扇子,冬天掖被角,伺候入睡了才能离去。好象赁来的媳妇不用白不用,真应了那句老话: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你骑来任你打。丈夫不在家时,她独对孤灯,暗自神伤。
说起丈夫,人长得挺少相,白白净净,在外人眼里,脾气温和,活脱脱地一个大姑娘。由于工作踏实,家庭成分不好的他竟入了党,又很孝顺。摊上这么个丈夫,也该心满意足了吧?
有的人像西瓜一样,总把阳面呈现给外界,让人品味起来瓤沙汁甜,而阴面却味苦色暗。丈夫的吝啬、顽固、冷漠、封建,恰恰让灵姑见识了个够。每月的六十多块钱的工资,还像没娶媳妇一样,原封不动地交给母亲。灵姑面临看婆婆脸色、手心朝上的日子,丈夫根本不会在背前面后给妻子零花钱。那天,灵姑无奈主动讨要,丈夫吭哧了半天才挖心剜肺似的掏出两块钱来,气得她把钱扔到炕上,担心母亲发现,丈夫又惊慌失措地塞进口袋。丈夫还要灵姑盛到碗里、递到手里,早饭时,他一碗饭吃得见了底,顺手让灵姑盛饭。当时孩子在灵姑怀里叼着奶头正哭耍,心里长草的她赌气地说:“锅台在你身后,你没长着手啊?”灵姑的抢白,让丈夫在父母面前有点下不来台,他恼怒地吼道:“娶媳妇就是伺候人的。”灵姑强压屈辱,给这个在外有个好名声的公家人盛饭。丈夫在浓郁孝道的树盖下,很难让夫妻情这棵小草在他的脚下钻出土,更别说开花了,对妻子的苦处毫不体谅,灵姑背地里倒苦水,他要么不吱声,要么就站在母亲一边指责灵姑,休想从他嘴里吐出一句消气破火的话。这日,丈夫听急了,用鸡毛掸子打了灵姑一下,忍无可忍的灵姑跳下炕追打,不凑巧,被婆婆瞅了个满眼:“你怎么那么凶呀?”面对婆婆的兴师问罪,灵姑心头火起,对道:“你儿先动手惹得。”婆婆不依不饶:“我只看见你打人,真是无法无天了。”差点气破了肚子的灵姑,抱着孩子一挺正西回了娘家。
灵姑在娘家找了一处闲房住下,丈夫也接三差五地赶来。那时电磨只有邻村有,娘家村上舍不得花钱,有时还抱着棍子推磨,几个月大的孩子哇哇直哭,灵姑就把孩子放到磨棍上,一手揽着孩子,一手吃力地推磨,粘手的孩子就这样跟着大人一圈一圈地转,磨道上洒满了灵姑的汗水和孩子的泪水,摞了不知多少层步履艰难的脚印。丈夫闲着也不搭手,灵姑招呼他帮忙,丈夫说他是丈人门口的贵客。不动手没人怪他,把哭闹的孩子送他怀里,他还是说嘛也不接。累得死鼻子汗流的灵姑窝了一肚子火,做了贴饼子煮红薯的晚饭,丈夫插嘴就吃,灵姑气不打一处来,劈头夺过他手里的饭碗:“你不干活儿,倒有脸吃饭,这一口也没你吃的!”丈夫像一匹被夺走了嘴边猎物的狼,激怒了,把灵姑打了个满脸花,顺着鼻子口喷血。天刚麻麻亮,灵姑就跑到了娘家,丈夫抱着孩子追过来“咕噔”给灵姑下了跪,乞求大家原谅。“离婚”伤透了心的灵姑牙缝里蹦出这两个埋藏在内心深处很久的字眼。这两个字,宛如一记闷雷,把婆家的面子大厦轰然击坍。这话还没落地儿,说合的走马灯似的一拨儿顶一拨儿,还搬来娘家村的大队干部。这么些嘴说合,灵姑也想:女人出一家进一家不容易,何况还带着个孩子。可好马不吃回头草,决不能再像母亲那样过着任人指使逆来顺受的生活了。
她痛下决心,就是八抬大轿来抬,也决不再踏东乡半步。
四
她跑到乡政府要扯离婚证,卫生院的大夫愿意给这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苦命女人做证。没料到,丈夫一个当干部的亲戚,早在乡里垫了话儿,灵姑找了十多趟,只得到“骂街就得挨打,不能离婚”的答复。乡里这条路被卡死了,横下一条心的灵姑径直告到法院。一个月后,法院调解她与丈夫离婚,孩子暂随她生活。哪个月领个七八张“大团结”的丈夫不同意承担每月七块钱的抚养费,降到三元也不认头。灵姑心里话:不给孩子抚养费不要紧,有你这鸡蛋也打卤子,没你这鸡蛋也照样过初伏(按当地风俗,过初伏是要吃面条)。灵姑放弃了替孩子讨要生活费的权利。丈夫又杀了个回马枪,横竖地让孩子跟着他。但孩子尚在哺乳期,灵姑又把孩子当成命根子,抚养孩子的权利最终还是落在灵姑的名下。
离婚之后,说媒的又踢破了门槛,本村的、邻村的、南乡的、北乡的,灵姑的头摇得像拨榔鼓似的,仿佛每一次提媒,都往她受伤的心头洒一把盐。就那么个大闺女脾气的,差一点把我打死,再要碰上个厉害茬,还活不活啊!她打定主意终身不嫁,一门心思抚育孩子,盼着孩子长大成人,给自己养老送终。就这样,院里的树绿了又黄,窗外的花开了又谢,娘俩相依为命过了好几个年头,转眼怀里的婴儿长成满跑满颠、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了。有人劝她:“孩子那么大了,以后上学让他姓什么,你们娘俩住那儿呢?”灵姑想想倒是这个理儿,在娘家门口住确实不容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儿,就连这脚下的方寸地也只允许暂时落脚,况且当初她硬主着分家,早把娘家人得罪透了。思前想后,灵姑打消了永不嫁人的念头,看来真的要改变初衷,为了孩子,再成个家了!
正巧,有个从东北串亲回来的本村老汉,打听到灵姑的小家要撑不住,愿介绍她去东北。当时,男方的穷富丑俊根本不在灵姑考虑的主要范围,能不能把孩子当亲生自养的那么疼才是这个当娘的嫁人最最要紧的条件。两地一通气儿,东北那头儿死活愿意,灵姑头脑中升腾起一股闯东北的豪气,一定要过出个样儿来,再踏这方泥土。就要离别这个生活了这么些年的小村子了,很难再听到排河那夹杂着蛙噪哗哗啦拉的流水声,再也见不到田野里沟边野兔箭头般奔走的影子,她还真有点舍不得,尽管当初童年的她记不清从何处而来,更不知故乡在何方。临行前,望着银丝飘拂、掩巾而泣的母亲,灵姑禁不住两行清泪顺颊而落,在干硬的泥土上化做点点湿润。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巧合啊,当初,母亲携着童年的她随风而来,而今她又背着儿子登车而去,只是今天的她扮演了当年母亲的角色,当年牵着母亲手的她不就是背后倚肩而睡的儿子吗?在踏上列车的一刹那,她在心底呼喊:母亲、小村,我还要回来!几天几夜的北行,眼前终于来到五千里外的内蒙古,在中国版图雄鸡的冠子处,做了一位林场工人的妻子。
冰天雪地的北国啊,你能让身心疲惫、远途而来的灵姑,感受到异乡自由而美好的生活吗?
五
内蒙古的寒冷非是中原的冬天所能比拟的,天空中的冷气压得炊烟只能贴着地皮齐着房檐游荡漂移,像浓雾一样弥漫着。屋里水缸边沾了点水的舀子底儿,眨眼成了糖葫芦蘸的冰糖薄片,粘在那儿像焊上的一样结实。弱小的儿子受不了这远距离的温差气候,患上了肝炎,当父亲的见孩子病得厉害,夜里经常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去医院,第二天双眼熬得通红还得去上班。三口人吃一个人的定量,日子过得挺紧巴。这个贫寒的小家不自觉地透着丝丝亲情的甜味。
不久,灵姑又怀上了孩子,那时食品凭票供应,为了准备坐月子用来补养的鸡蛋,灵姑与丈夫单位的三个同事结伴坐火车去外地采买。回来的途中,大雨涟涟,山洪爆发,火车路过一座桥时,汽笛野兽般地嘶叫,忽然“吱”的一声停了下来。惊魂未定的乘客猜想火车可能轧了人,纷纷走出车门看个究竟,但见列车尾部的木桥连根被奔涌咆哮的山洪卷走了,真是鬼门关上走一遭。吓得人们目瞪口呆,顺着脊梁沟冒凉气,心怦怦地跳成了一个儿。刚才再慢一点,满车的人都得一个不剩掉到山涧淹进洪水见阎王去。灵姑的手僵在那里,好半天才缓过神来,扶着肚子,暗念:孩儿啊,有娘在,你不要害怕,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好好地呆着吧!
儿子的肝炎又厉害了,灵姑送孩子去很远的地方治疗。正值文革的热闹林儿,戴着红袖标穿着绿军装的造反派,革命革得连医院病房里的电灯电线也不放过,统统捋了去。太阳落山后,给儿子观察输液进度只好点着蜡头。医生见腆着个大肚子的灵姑跑前跑后,关切地问:“大概快生了,来,我给你测测预产期。”医生诊断后警告:“胎儿已进骨盆了,赶紧住院吧!”灵姑不加思索地谢绝:“小鞋小袄都没在手底下,孩子又输液,还是麻烦你开点药吧,我赶紧回去。”大夫担心孩子生在车上,灵姑也顾不得这些,心急火燎地办完出院手续。就这样,前面挺着个大肚子,后面背着有些肝腹水的儿子,左手提着暖壶,右胳膊挎着衣物,像一个难民去挤夜车。列车员把灵姑扶上车,正赶上查票的来了,让补票,灵姑腾不出手来掏钱,见这么个状态的妇女,人家动了恻隐之心,不再要票了。在列车拐弯时,列车员叮嘱大家赶快低头,挤得透不过气来的灵姑不知缘故,也下意识地弯了弯腰,刚想抬头,几颗飞来的零星子弹呼啸着射穿玻璃,又从另一端飞了过去,满车的旅客乱成一锅粥,片刻才平静下来。车开出三站地,灵姑的肚子疼得难受,心里话:孩儿啊,刚才的子弹吓着你了吧?再在娘肚子里忍一忍,这可不是你出生的地儿呀!到了四站地,灵姑费劲巴力地下了车,终于到家了。鸡叫三遍的时候,伴着东方微明的曙光,跟随母亲受尽颠簸、经历死亡之旅的女儿,把脆生生的哭声送给寂静的黎明,在这温暖的小屋里环绕。而这时,累得浑身散架的灵姑望着襁褓里欢唱的女儿再也没有一丝力气,一点精神,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儿子的肝炎越来越不好治了,女儿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三十八天,灵姑就揣着女儿、背着儿子赶到天津传染病医院。十来天的良好护理和精心治疗,儿子彻底摆脱了病魔的纠缠,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孩子。那才出满月的女儿受不了长时间的颠簸与风寒,为了哥哥的健康差点儿搭上小命。不能不承认,为了儿子的安危,灵姑或多或少地忽视女儿的存在,当时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这盏生命之灯被大风吹灭。
大儿子转眼蹿成小小少年,女儿也四岁了,小儿子又在这个贫寒的家庭闪亮登场,哇哇的哭声是他的出生宣言。灵姑的心揪得更紧了,一个孩子穷三年呀!再供养孩子上学,五口之家的日常开销,单靠七级工的丈夫一百二十元的工资,是应付不了的。灵姑舍得出汗,自己掘了几分闲地,种上土豆,不争气的土豆也只能长到乒乓球般大小。还垒了猪圈,买来猪崽儿来喂,天气冷,猪光吃食不上肉,三年也只喂出两头肥猪。孩子们好几个中秋节没尝到一块月过了,人家送来的罐头也舍不得动,再有个娘生日孩满月的就着榔头砸坷拉给送过去。烟瘾忒大的丈夫,也舍不得买包烟吸。孩子多东西少,灵姑买来两袋奶粉和几个苹果,沏开奶粉,切开苹果,三个孩子分份儿。女儿总嘟嘟囔囔地怪妈妈偏心眼儿,灵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分辨道:“孩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十个手指头咬咬哪个都疼,可你哥不是有肝炎的病根儿吗?”女儿嫌苹果小,不吃,被灵姑故意抢了填在嘴里,害得女儿不光大块的争不到,连小块的也摸不着,以后就不再挑三拣四了。为了不让孩子们晚上写功课打盹儿,灵姑就做针线活儿在一旁陪着。娘几个就这样,在灯底下用功,谁也不说话。看看孩子们实在困得受不了,灵姑便提起自己失学的事来,告诫他们要珍惜学习的大好时机:“今天的事今天做,过了今天就永远失去今天了,只能是明天了。”
后来,孩子们上中学了,离家一百多里。她让这些没出过远门的小鸟甭想家,每两周回家来一次就可以了,省了路费歇了脑子多好啊!周末,女儿的同学都回家了,诺大的集体宿舍,只剩下她孤单单的一人。外面的夜风呼呼地嚎,仿佛恶鬼叫门,她害怕极了。同学都怀疑她是不是摊上了后妈。女儿回家说起这事,灵姑鼻子酸酸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娘的何尝不想去学校看看,别冻着,别饿着,别累着,宝啊肉地呵护他们。灵姑深知,孩子们长大了,不能总搂在襁褓里,这些小鸟要飞出巢,去经受风雨的锤炼。令灵姑欣慰的是,三个儿女先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了却她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夙愿,总算等到了这一天。当年,吃四叔的瓜落儿,上不... -->>
一
灵姑随改嫁的母亲来到排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子里。母女俩仿佛秋风中盘旋飘移的两片树叶,身不由己地在这个陌生的地方着陆。那年,她刚满十岁。
这是一个尚未分灶的传统大家庭。身为长子的继父同他的父母及几个兄弟还在一个大锅里抡马勺。转过年来,母亲为这个家庭又添了个女孩。灵姑隐隐约约地感到,爷爷奶奶的目光像锥子一样盯着她这个“带犊子”这种眼神有时让她浑身起鸡皮疙瘩。她多么希望自己变成妹妹,也能获得周围人怜爱的目光啊!
那年,村里办夜校。灵姑眼巴巴地望着一群上学的大姑娘说说笑笑地从她家门口经过,心里痒痒的。一次,实在憋不住了,就追过去拽着她们的衣角央求捎着她念书,她们起初以为这孩子闹着玩儿,便逗她:“去家里偷点儿煤油,就带你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还不知道什么叫电灯,夜校的学生每人端一盏光如豌豆的煤油灯照明。信以为真的她拿挺主意,小心翼翼地躲过爷爷奶奶的视线,做贼一样地倒了些煤油,终于也能坐在这帮十八九岁的大姐姐中间听老师讲课了。夜色下的教室里,那么多颗闪光的豌豆,让灵姑觉得自己置身于漫天星斗之间。老师讲的那些知识如一股清亮亮的小溪流过她干渴就要冒烟儿的心田,像阳光铺满她前面挤满浓雾的道路,这个看惯了冷眼的小女孩内心深处升起了一丝展翅欲飞的冲动和如获至宝的喜悦。
老师非常喜欢这个半路上插一杠子的十二三岁的小学生,问她愿意上学读书吗?她很干脆地嗯着。于是老师出面跟家长做工作,一向讨厌先斩后奏的爷爷破天荒地点了头。灵姑这回可以正大光明地拿着旧粗布片子,包着蓝皮红格的老帐本子,每天像小鸟一样飞到学校,高声大嗓地读起书来。上学真好,夜里她常常搂着书包睡着,生怕别人给抢了去,幻想着能去城里读中学,有时竟在梦里咯咯地乐醒。
一天,四叔见她上学耽误打猪草,饿得圈里的猪吱吱直叫,就气呼呼地夺过灵姑手里心肝宝贝似的书本,几把就撕成了碎片,全然不理会灵姑的苦苦哀求。老师闻讯后,把四叔批评了一顿,他也觉得短理,就没再跳出来干涉。老师又让两个同学把灵姑喊到学校,还把自己的教科书送给她,感激得她忙不迭地给这个热心的知识传播者鞠了一躬。过了些日子,她又升到邻村读高小,每天要往返十多里的土路,脚步轻快的她一点不觉得累,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汁。然而,不幸就像吐着红信儿的蛇,悄无声息地向她袭来。
原来,已经二十大几的四叔,因家里穷得叮当响,又摊上一个有了就吃、没了捱着的老爹,还没哪个姑娘肯嫁给他,就生了闯关外混事由的心。那时,社员们都被拢到生产队里,听着击打铁钟的声音起早贪黑大帮轰似的下地干活,若做个小生意或闯关外比做贼养汉也光彩不哪儿去。去人民公社开外出证明意料之中地碰了钉子,怎么办?水路不通走旱路,他像一头急于逃出铁笼的困兽,异想天开地买了块肥皂私刻了一枚公章,制了一份假证明。由于“人”字那一撇刻得太长,事情败露,破了蛋窝,这种只有在戏剧中才出现的荒唐行为害得他蹲大狱不说,灵姑也被扣上了犯罪分子侄女的帽子,紧接着就是被勒令退学。灵姑伤心极了,不得不收起心爱的书本,到生产队里挣工分,有时还受差派,不情愿地到监狱去探望那位曾经阻挠她念书而今又牵连她退学的四叔。
从那时起,下地干活、操持家务,小小的灵姑挑起了与年龄不相称的重担。她家磨面要靠人力推那笨重的石磨。在生产队干完活,还得和瘦弱多病的母亲抱着棍子围着磨台转,这活儿又脏又累。一盘磨推下来,两条重似千斤的腿,几百次画着一个同心圆,停下来的时候,脑子里还在嗡嗡地转。两个婶子看着娘俩喘得像牛一样地劳动着,她们也不闲着,这个给公公扇扇子,那个给婆婆擦汗,仿佛天底下就数她俩孝顺似的。小小年纪的灵姑愤愤不平,壮了壮胆在爷爷耳边争理:“婶子们户口还在娘家,队里不分口粮,这么一大家子人,粮食哪够吃的呀?”爷爷不爱听,总变着法子袒护:“娶得起媳妇管得起饭,养得起猪垒得起圈。”这话不知怎么就传到两个婶子的耳朵里,自然恨灵姑恨得牙根儿疼。
每次磨完面,母女俩都累得衣服上拧出水来,那两个细皮嫩肉的婶子却在树荫下张家长李家短地嚼舌头。好几次,脚下绊蒜的母亲,跌倒在磨道上。灵姑心疼地眼泪遮住了视线,同爷爷说了两回,老头子也没搭理这个茬儿。没有谁来帮一把,总不能让这抱着棍子推磨的苦差事,要了我们娘俩的命吧!实实在在挺不住了,才和母亲脱开小磨屋,不再受死累。爷爷暗暗把这笔帐记在灵姑的头上,又不好指使两个婶子,没有谁肯到磨屋里碰一下磨棍。就这样,全家吃了半年麦粒饭,后来邻村置了电磨,才结束了这个庄户人家咔嚓咔嚓吃麦粒饭的历史。
有一次,妹妹调皮地在灵姑的背后嚷:“窗户棂子。”这个含着乳名的谐音外号,让灵姑听了很生气,装做没听见。得寸进尺的妹妹掂起脚尖凑到灵姑耳朵上,大喊:“窗户棂子。”也赶上小孩子嗓门儿尖,又是个冷不防,震得她耳膜要撕裂,脑袋天旋地转,头发根儿都竖起来了,撩起她一股无名的怒火,她本想狠狠地教训一下占惯了上码的小妹妹,但出手时却软了,念及一奶同胞,余怒未消的她只是用脚踢了一下,妹妹就顺势摔在地上。灵姑哪里会预料到,方才这轻轻一踢,险些把自己踢进了鬼门关。
小孩子逗轻了乐,逗重了哭,沾个毛儿就赖个秃儿。妹妹蝎蜇狗咬似的哭着去告状,爷爷冲到院子里,象被碰了心尖子,厉声责问:“为什么打她?”灵姑理直气壮:“她骂我!”老头子吹胡子噔眼:“她骂你,你就打她?”灵姑钉嘴铁舌:“对,她骂我,我就打她!”“你个死丫头子,还敢犟嘴,”爷爷手里的竹杖带着呜呜的风声打在灵姑的后腰上。这个老头儿在大家族里那也是说一不二的主儿,吐口唾沫落在地上也是个钉儿。老爹要是咳漱几声,在几个儿子的耳朵里,好比听到“轰隆隆”几声雷鸣。扎着小辫的灵姑,既不是这家的血脉,又不是能传宗接代的男儿,此前,先斩后奏偷着上夜校、跑出磨屋不推磨、一句不让地顶嘴,这三条罪状怎不惹得爷爷青筋暴跳。继父是个孝子,心里想护着灵姑,当面又不敢顶撞老爹,还怕灵姑再挨揍,急得她只好叫她快跑,灵姑竟然站在那里像钉在地上的一样不肯逃走。两个婶子也不给上好话,在一旁煽风点火:“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爷爷的竹杖雨点儿般地打将下来,灵姑痛得呲牙咧嘴,仍倔强地站着纹丝不动。街房邻居也觉得不对劲就过来解劝,爷爷还一口一个“搅和星”地骂着不肯停手。谁又能驳这个家族长的金面替小丫头说句公道话呢?说不出来道不出来的母亲眼瞅着女儿被这个故作老态龙钟以期躲避大跃进劳动的公爹拷打,心疼得在一旁直掉泪,实在没别的办法了“咕噔,”跪到公爹面前央求,老头子睬也不睬,直到打累了,才气哼哼地拎着竹杖踱进屋。灵姑一个泪瓣儿也没掉,看着还在地上跪着流泪的母亲,忽然感到莫大的屈辱和无助,仿佛人生走进了死胡同,四下瞅了瞅,一眼看见房东的那口水井,抬身疯跑过去,一闭眼跳了下去。她被捞了上来,后腰的伤口和衣服沾在一起,撕也撕不开,最后不得不用剪子绞。这种求生不成、欲死不能的感觉,像阴云一样笼罩在她的四周,憋得她喘不过气来。
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哇?她咬了咬牙,既然阎王爷不收我这个苦孩子,我就不甘心总这样活着。 二
十七岁那年的腊月,她头顶着红盖头,被搀进苇席围成的大马车的车厢里,耳边响起唢呐鸣奏的悠扬的“百鸟朝凤”一路颠簸地嫁到了十五里外的东乡。女孩子出嫁,要面对新的生活,走进新的家庭,灵姑盼望能由此而走出童年的阴影,过上男耕女织、相夫教子的自由日子。谁知到了婆家,她的美好憧憬顿时烟消云散。明明说丈夫二十岁,实打实地瞒了她八岁;提亲时许给五间青砖大瓦房,可过门后留给她的只有厢房;说好了就公婆两位老人,炕上却还躺着生病的爷爷。这些让她心里凉了一半截,恨不得找到那个说瞎话的媒婆,呸她一脸唾沫星子。
公婆原本没落地主,虽说老黄历掀不得了,但身不动、膀不摇的臭架子倒没撂下,新来乍到的灵姑恰恰顶了丫鬟的缺。别人吃金黄喷香的棒子饼子,她只能啃红高粱面的,这玩意儿粗皮拉草,沾牙时倒有一丝甜味,吃到肚里拉不出屎来,还只让吃半饱,多吃一口就像剜了婆婆的心头肉,饿得她眼前冒金星。回娘家的头一宗事,就是摘外间屋里的饼子筐子,那时家家户户房梁上吊一木钩,挂着饼子筐子。看着灵姑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躲到院子里深深地叹息。
那一次,妹妹随姐姐去了灵姑的婆家,婆婆舀了一碗白面做了小葱馅的饺子,全家陪着妹妹,惟独让灵姑一个人吃锅帮贴的谷面子饼子,灵姑有点吃不下去,就端起油瓶点在臭豆腐上两滴香油。婆婆在一旁念话儿听:“这是吃得城市的饭哪!”公公觉得过意不去,吩咐儿媳自己盛碗饺子汤喝。妹妹看在眼里,心疼得眼圈红了,连最得味的小葱馅饺子也咽不下去,原来姐姐在婆家就享这样的福啊!
灵姑出嫁后,仍然惦念那受苦受累的母亲。琢磨了很久的她,回门时瞒着继父,请来了村里的大队长和支部书记给分家,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措手不及,一下子没了主张,全懵了。当着村干部的面儿,灵姑直截了当地问爷爷:“你们跟着谁过?”爷爷奶奶嘀咕了半天:“跟你婶婶。”爷爷奶奶的口粮给了婶婶。再也不让母亲受这没边的罪了,灵姑像一株拱破硬土的小草,终于钻出芽来,舒展着囚禁的都有些伸不开的叶子,尽情地呼吸着阳光下的新鲜空气。姜终归还是老的辣,爷爷奶奶向着婶婶,过了几天又说不习惯,非要随大儿子过。两张嘴倒是捎来吃饭了,口粮还是留给了婶婶,她们不干活,也不能把人家饿死啊?这次分家,虽说爷爷奶奶耍了个小心眼,让婶婶们沾了点便宜,但这个大家庭也确实领教了灵姑的厉害。
像一件旧褂子毁做了一条裤,母亲命运总算有了些许改变,但她自己仍在痛苦的边沿上挣扎。
三
婆婆是在老礼儿的熏陶下裹着小脚长大的,自然对灵姑的一举一动看不惯,絮絮叨叨地挑眼拨刺。灵姑本是个爽朗的人,有时开怀大笑,婆婆见了,少不了在一旁训教:“抿嘴一笑、笑不露齿、笑不出声,才是妇道人家的本分。”还念念有词地说:“多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妇熬成婆
当媳妇哪有不吃苦受罪的,我婆婆就是这样待我的。”灵姑想:老猫尿房檐,辈辈往下传,等我当了婆婆,一定要善待儿媳妇。
灵姑的丈夫在外工作,她一人住在厢房里,这里面又窄又脏,冬天如冰窖,夏天似火盆。公婆的身体其实还硬朗,也摆谱装大瓣蒜,脏衣服脱下来扔给灵姑,就连穿了不知多久熏得脑仁疼、辩不清颜色的粗布裤衩子,也摁到儿媳的盆里。还要让她早晚两问安,拿尿盆、洗脚,夏天扇扇子,冬天掖被角,伺候入睡了才能离去。好象赁来的媳妇不用白不用,真应了那句老话: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你骑来任你打。丈夫不在家时,她独对孤灯,暗自神伤。
说起丈夫,人长得挺少相,白白净净,在外人眼里,脾气温和,活脱脱地一个大姑娘。由于工作踏实,家庭成分不好的他竟入了党,又很孝顺。摊上这么个丈夫,也该心满意足了吧?
有的人像西瓜一样,总把阳面呈现给外界,让人品味起来瓤沙汁甜,而阴面却味苦色暗。丈夫的吝啬、顽固、冷漠、封建,恰恰让灵姑见识了个够。每月的六十多块钱的工资,还像没娶媳妇一样,原封不动地交给母亲。灵姑面临看婆婆脸色、手心朝上的日子,丈夫根本不会在背前面后给妻子零花钱。那天,灵姑无奈主动讨要,丈夫吭哧了半天才挖心剜肺似的掏出两块钱来,气得她把钱扔到炕上,担心母亲发现,丈夫又惊慌失措地塞进口袋。丈夫还要灵姑盛到碗里、递到手里,早饭时,他一碗饭吃得见了底,顺手让灵姑盛饭。当时孩子在灵姑怀里叼着奶头正哭耍,心里长草的她赌气地说:“锅台在你身后,你没长着手啊?”灵姑的抢白,让丈夫在父母面前有点下不来台,他恼怒地吼道:“娶媳妇就是伺候人的。”灵姑强压屈辱,给这个在外有个好名声的公家人盛饭。丈夫在浓郁孝道的树盖下,很难让夫妻情这棵小草在他的脚下钻出土,更别说开花了,对妻子的苦处毫不体谅,灵姑背地里倒苦水,他要么不吱声,要么就站在母亲一边指责灵姑,休想从他嘴里吐出一句消气破火的话。这日,丈夫听急了,用鸡毛掸子打了灵姑一下,忍无可忍的灵姑跳下炕追打,不凑巧,被婆婆瞅了个满眼:“你怎么那么凶呀?”面对婆婆的兴师问罪,灵姑心头火起,对道:“你儿先动手惹得。”婆婆不依不饶:“我只看见你打人,真是无法无天了。”差点气破了肚子的灵姑,抱着孩子一挺正西回了娘家。
灵姑在娘家找了一处闲房住下,丈夫也接三差五地赶来。那时电磨只有邻村有,娘家村上舍不得花钱,有时还抱着棍子推磨,几个月大的孩子哇哇直哭,灵姑就把孩子放到磨棍上,一手揽着孩子,一手吃力地推磨,粘手的孩子就这样跟着大人一圈一圈地转,磨道上洒满了灵姑的汗水和孩子的泪水,摞了不知多少层步履艰难的脚印。丈夫闲着也不搭手,灵姑招呼他帮忙,丈夫说他是丈人门口的贵客。不动手没人怪他,把哭闹的孩子送他怀里,他还是说嘛也不接。累得死鼻子汗流的灵姑窝了一肚子火,做了贴饼子煮红薯的晚饭,丈夫插嘴就吃,灵姑气不打一处来,劈头夺过他手里的饭碗:“你不干活儿,倒有脸吃饭,这一口也没你吃的!”丈夫像一匹被夺走了嘴边猎物的狼,激怒了,把灵姑打了个满脸花,顺着鼻子口喷血。天刚麻麻亮,灵姑就跑到了娘家,丈夫抱着孩子追过来“咕噔”给灵姑下了跪,乞求大家原谅。“离婚”伤透了心的灵姑牙缝里蹦出这两个埋藏在内心深处很久的字眼。这两个字,宛如一记闷雷,把婆家的面子大厦轰然击坍。这话还没落地儿,说合的走马灯似的一拨儿顶一拨儿,还搬来娘家村的大队干部。这么些嘴说合,灵姑也想:女人出一家进一家不容易,何况还带着个孩子。可好马不吃回头草,决不能再像母亲那样过着任人指使逆来顺受的生活了。
她痛下决心,就是八抬大轿来抬,也决不再踏东乡半步。
四
她跑到乡政府要扯离婚证,卫生院的大夫愿意给这个被打得鼻青脸肿的苦命女人做证。没料到,丈夫一个当干部的亲戚,早在乡里垫了话儿,灵姑找了十多趟,只得到“骂街就得挨打,不能离婚”的答复。乡里这条路被卡死了,横下一条心的灵姑径直告到法院。一个月后,法院调解她与丈夫离婚,孩子暂随她生活。哪个月领个七八张“大团结”的丈夫不同意承担每月七块钱的抚养费,降到三元也不认头。灵姑心里话:不给孩子抚养费不要紧,有你这鸡蛋也打卤子,没你这鸡蛋也照样过初伏(按当地风俗,过初伏是要吃面条)。灵姑放弃了替孩子讨要生活费的权利。丈夫又杀了个回马枪,横竖地让孩子跟着他。但孩子尚在哺乳期,灵姑又把孩子当成命根子,抚养孩子的权利最终还是落在灵姑的名下。
离婚之后,说媒的又踢破了门槛,本村的、邻村的、南乡的、北乡的,灵姑的头摇得像拨榔鼓似的,仿佛每一次提媒,都往她受伤的心头洒一把盐。就那么个大闺女脾气的,差一点把我打死,再要碰上个厉害茬,还活不活啊!她打定主意终身不嫁,一门心思抚育孩子,盼着孩子长大成人,给自己养老送终。就这样,院里的树绿了又黄,窗外的花开了又谢,娘俩相依为命过了好几个年头,转眼怀里的婴儿长成满跑满颠、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了。有人劝她:“孩子那么大了,以后上学让他姓什么,你们娘俩住那儿呢?”灵姑想想倒是这个理儿,在娘家门口住确实不容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儿,就连这脚下的方寸地也只允许暂时落脚,况且当初她硬主着分家,早把娘家人得罪透了。思前想后,灵姑打消了永不嫁人的念头,看来真的要改变初衷,为了孩子,再成个家了!
正巧,有个从东北串亲回来的本村老汉,打听到灵姑的小家要撑不住,愿介绍她去东北。当时,男方的穷富丑俊根本不在灵姑考虑的主要范围,能不能把孩子当亲生自养的那么疼才是这个当娘的嫁人最最要紧的条件。两地一通气儿,东北那头儿死活愿意,灵姑头脑中升腾起一股闯东北的豪气,一定要过出个样儿来,再踏这方泥土。就要离别这个生活了这么些年的小村子了,很难再听到排河那夹杂着蛙噪哗哗啦拉的流水声,再也见不到田野里沟边野兔箭头般奔走的影子,她还真有点舍不得,尽管当初童年的她记不清从何处而来,更不知故乡在何方。临行前,望着银丝飘拂、掩巾而泣的母亲,灵姑禁不住两行清泪顺颊而落,在干硬的泥土上化做点点湿润。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巧合啊,当初,母亲携着童年的她随风而来,而今她又背着儿子登车而去,只是今天的她扮演了当年母亲的角色,当年牵着母亲手的她不就是背后倚肩而睡的儿子吗?在踏上列车的一刹那,她在心底呼喊:母亲、小村,我还要回来!几天几夜的北行,眼前终于来到五千里外的内蒙古,在中国版图雄鸡的冠子处,做了一位林场工人的妻子。
冰天雪地的北国啊,你能让身心疲惫、远途而来的灵姑,感受到异乡自由而美好的生活吗?
五
内蒙古的寒冷非是中原的冬天所能比拟的,天空中的冷气压得炊烟只能贴着地皮齐着房檐游荡漂移,像浓雾一样弥漫着。屋里水缸边沾了点水的舀子底儿,眨眼成了糖葫芦蘸的冰糖薄片,粘在那儿像焊上的一样结实。弱小的儿子受不了这远距离的温差气候,患上了肝炎,当父亲的见孩子病得厉害,夜里经常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去医院,第二天双眼熬得通红还得去上班。三口人吃一个人的定量,日子过得挺紧巴。这个贫寒的小家不自觉地透着丝丝亲情的甜味。
不久,灵姑又怀上了孩子,那时食品凭票供应,为了准备坐月子用来补养的鸡蛋,灵姑与丈夫单位的三个同事结伴坐火车去外地采买。回来的途中,大雨涟涟,山洪爆发,火车路过一座桥时,汽笛野兽般地嘶叫,忽然“吱”的一声停了下来。惊魂未定的乘客猜想火车可能轧了人,纷纷走出车门看个究竟,但见列车尾部的木桥连根被奔涌咆哮的山洪卷走了,真是鬼门关上走一遭。吓得人们目瞪口呆,顺着脊梁沟冒凉气,心怦怦地跳成了一个儿。刚才再慢一点,满车的人都得一个不剩掉到山涧淹进洪水见阎王去。灵姑的手僵在那里,好半天才缓过神来,扶着肚子,暗念:孩儿啊,有娘在,你不要害怕,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好好地呆着吧!
儿子的肝炎又厉害了,灵姑送孩子去很远的地方治疗。正值文革的热闹林儿,戴着红袖标穿着绿军装的造反派,革命革得连医院病房里的电灯电线也不放过,统统捋了去。太阳落山后,给儿子观察输液进度只好点着蜡头。医生见腆着个大肚子的灵姑跑前跑后,关切地问:“大概快生了,来,我给你测测预产期。”医生诊断后警告:“胎儿已进骨盆了,赶紧住院吧!”灵姑不加思索地谢绝:“小鞋小袄都没在手底下,孩子又输液,还是麻烦你开点药吧,我赶紧回去。”大夫担心孩子生在车上,灵姑也顾不得这些,心急火燎地办完出院手续。就这样,前面挺着个大肚子,后面背着有些肝腹水的儿子,左手提着暖壶,右胳膊挎着衣物,像一个难民去挤夜车。列车员把灵姑扶上车,正赶上查票的来了,让补票,灵姑腾不出手来掏钱,见这么个状态的妇女,人家动了恻隐之心,不再要票了。在列车拐弯时,列车员叮嘱大家赶快低头,挤得透不过气来的灵姑不知缘故,也下意识地弯了弯腰,刚想抬头,几颗飞来的零星子弹呼啸着射穿玻璃,又从另一端飞了过去,满车的旅客乱成一锅粥,片刻才平静下来。车开出三站地,灵姑的肚子疼得难受,心里话:孩儿啊,刚才的子弹吓着你了吧?再在娘肚子里忍一忍,这可不是你出生的地儿呀!到了四站地,灵姑费劲巴力地下了车,终于到家了。鸡叫三遍的时候,伴着东方微明的曙光,跟随母亲受尽颠簸、经历死亡之旅的女儿,把脆生生的哭声送给寂静的黎明,在这温暖的小屋里环绕。而这时,累得浑身散架的灵姑望着襁褓里欢唱的女儿再也没有一丝力气,一点精神,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儿子的肝炎越来越不好治了,女儿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三十八天,灵姑就揣着女儿、背着儿子赶到天津传染病医院。十来天的良好护理和精心治疗,儿子彻底摆脱了病魔的纠缠,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孩子。那才出满月的女儿受不了长时间的颠簸与风寒,为了哥哥的健康差点儿搭上小命。不能不承认,为了儿子的安危,灵姑或多或少地忽视女儿的存在,当时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这盏生命之灯被大风吹灭。
大儿子转眼蹿成小小少年,女儿也四岁了,小儿子又在这个贫寒的家庭闪亮登场,哇哇的哭声是他的出生宣言。灵姑的心揪得更紧了,一个孩子穷三年呀!再供养孩子上学,五口之家的日常开销,单靠七级工的丈夫一百二十元的工资,是应付不了的。灵姑舍得出汗,自己掘了几分闲地,种上土豆,不争气的土豆也只能长到乒乓球般大小。还垒了猪圈,买来猪崽儿来喂,天气冷,猪光吃食不上肉,三年也只喂出两头肥猪。孩子们好几个中秋节没尝到一块月过了,人家送来的罐头也舍不得动,再有个娘生日孩满月的就着榔头砸坷拉给送过去。烟瘾忒大的丈夫,也舍不得买包烟吸。孩子多东西少,灵姑买来两袋奶粉和几个苹果,沏开奶粉,切开苹果,三个孩子分份儿。女儿总嘟嘟囔囔地怪妈妈偏心眼儿,灵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分辨道:“孩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十个手指头咬咬哪个都疼,可你哥不是有肝炎的病根儿吗?”女儿嫌苹果小,不吃,被灵姑故意抢了填在嘴里,害得女儿不光大块的争不到,连小块的也摸不着,以后就不再挑三拣四了。为了不让孩子们晚上写功课打盹儿,灵姑就做针线活儿在一旁陪着。娘几个就这样,在灯底下用功,谁也不说话。看看孩子们实在困得受不了,灵姑便提起自己失学的事来,告诫他们要珍惜学习的大好时机:“今天的事今天做,过了今天就永远失去今天了,只能是明天了。”
后来,孩子们上中学了,离家一百多里。她让这些没出过远门的小鸟甭想家,每两周回家来一次就可以了,省了路费歇了脑子多好啊!周末,女儿的同学都回家了,诺大的集体宿舍,只剩下她孤单单的一人。外面的夜风呼呼地嚎,仿佛恶鬼叫门,她害怕极了。同学都怀疑她是不是摊上了后妈。女儿回家说起这事,灵姑鼻子酸酸的,儿行千里母担忧,当娘的何尝不想去学校看看,别冻着,别饿着,别累着,宝啊肉地呵护他们。灵姑深知,孩子们长大了,不能总搂在襁褓里,这些小鸟要飞出巢,去经受风雨的锤炼。令灵姑欣慰的是,三个儿女先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了却她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夙愿,总算等到了这一天。当年,吃四叔的瓜落儿,上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