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中文网 www.114zww.com,中华之帝国崛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器出现,今天法国下水一艘铁甲舰,明天英国就会有两艘下水。而这样的代价是惨重的,就英法两国的军费开支各自上升了14%和21%,占两国每年财政开支的10.2%和12.9%,大量的财富被投到军队和军队的建设当中,其他的如教育、基础建设、工业等方面的投资被大大地消减,短时间内还不会体现出来,但到了1848年时值欧洲大革命这些矛盾暴露无疑,欧洲的民众纷纷要求政府消减军费保障人民生活,就连民主的英国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
面对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一面是国民的愤怒游行另一面是潜在竞争国的不断扩军,各国首脑和政府陷入了两难的局面。减军备还是不减军备,该怎么减?减完以后怎么办?自己减了对手还在增怎么办?
1849年初,就在各国纠结的时候,首站访问英国的中华帝国内阁首相陈柯杰正式向欧洲各国发出削减军备和签署军备条约的提议。陈柯杰的提议受到各国有志之士的欢迎。
三月二日,英、法、普、奥地利、奥斯曼、瑞、丹、西、荷、俄以及其余小国的首相抵达英国伦敦。
四日,加上中国的十一国首脑正式在温莎堡展开会谈。
欧陆十国就各自的海军舰船吨位作出限制,此时英国的海军总吨位已达到578000吨,法国达到457000吨两国的总吨位极其接近了两国二十年后的总吨位,远超历史上两国此时的总吨位,但英国在船坞里尚在建的吨位则达到了48900吨而法国尚在建的总吨位只有13000吨毕竟法国不像英国那么有钱而且法国还有欧陆第一的陆军要建设,其余如俄国、奥斯曼和奥地利的吨位也达到了207000吨、133000吨和175600吨。反而重视陆军的普鲁士的海军总吨位才十万吨不到。而作为这样军备竞赛的挑起者中华帝国的军备却变化不大,陆军只是换装了新的步枪和火炮,海军的总吨位在海军扩充法案通过后也一直在480900吨左右徘徊(新建军舰的吨位填补了旧舰退役后留下的吨位所以变化不大)位于英国之后排在世界第二。
裁军会议上法国要求就以已建成的舰船吨位为基准,十年内不再增加主力舰,这一提议立马引得英国反对,毕竟他的船台上还有近五万吨的军舰在造,如果法国的提议得到全会的同意,那么英国造船厂船台上的军舰就要拆除,除了那些短期内即将下水建成的军舰外别的就都是白白浪费钱。
而如俄国、奥斯曼等的国家则要求增加自己的吨为上限以满足自己的国防要求。
普鲁士则要求限制各国的陆军数量上限,尤其是法国庞大的陆军数量已经对普鲁士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总之,整个会场乱的就像菜市场...............................
最后,经过一个月的争论,最后十一国在伦敦白金汉宫签署《十一国关于军备限制和军舰吨位的协定》。
条约就海军吨位做出规定英国总吨位在62万吨以内并且今后十年内不得建造超出五万吨的主力铁甲舰,法国的吨位被限制在55万吨以内,中华帝国作为条约的发起国承诺今后十年海军发展的总吨位将不会超过58万吨的上限,而俄国、奥斯曼和奥地利各自的上限都是25万吨。也就是说今后十年英国除退役外还有一万吨的上限,其实这对于英国是有利的因为往后十年英国还将退役大量的风帆舰这些空出来吨位完全可以用来制造新的铁甲舰。其他国家也都获得了自己的吨为上限。在陆军方面对十一国的军队数量也做出了具体的限制。
“这份条约的签署事实上并没有真正限制各国海军的竞赛,只是减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缓和了各国的国内矛盾,但是事实上这场军备竞赛直到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才落幕,而这场军备竞赛的另一个作用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的进步新式步枪、后膛火炮、铁甲舰都大大的加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世界战争史·欧洲篇》
...
...
器出现,今天法国下水一艘铁甲舰,明天英国就会有两艘下水。而这样的代价是惨重的,就英法两国的军费开支各自上升了14%和21%,占两国每年财政开支的10.2%和12.9%,大量的财富被投到军队和军队的建设当中,其他的如教育、基础建设、工业等方面的投资被大大地消减,短时间内还不会体现出来,但到了1848年时值欧洲大革命这些矛盾暴露无疑,欧洲的民众纷纷要求政府消减军费保障人民生活,就连民主的英国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
面对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一面是国民的愤怒游行另一面是潜在竞争国的不断扩军,各国首脑和政府陷入了两难的局面。减军备还是不减军备,该怎么减?减完以后怎么办?自己减了对手还在增怎么办?
1849年初,就在各国纠结的时候,首站访问英国的中华帝国内阁首相陈柯杰正式向欧洲各国发出削减军备和签署军备条约的提议。陈柯杰的提议受到各国有志之士的欢迎。
三月二日,英、法、普、奥地利、奥斯曼、瑞、丹、西、荷、俄以及其余小国的首相抵达英国伦敦。
四日,加上中国的十一国首脑正式在温莎堡展开会谈。
欧陆十国就各自的海军舰船吨位作出限制,此时英国的海军总吨位已达到578000吨,法国达到457000吨两国的总吨位极其接近了两国二十年后的总吨位,远超历史上两国此时的总吨位,但英国在船坞里尚在建的吨位则达到了48900吨而法国尚在建的总吨位只有13000吨毕竟法国不像英国那么有钱而且法国还有欧陆第一的陆军要建设,其余如俄国、奥斯曼和奥地利的吨位也达到了207000吨、133000吨和175600吨。反而重视陆军的普鲁士的海军总吨位才十万吨不到。而作为这样军备竞赛的挑起者中华帝国的军备却变化不大,陆军只是换装了新的步枪和火炮,海军的总吨位在海军扩充法案通过后也一直在480900吨左右徘徊(新建军舰的吨位填补了旧舰退役后留下的吨位所以变化不大)位于英国之后排在世界第二。
裁军会议上法国要求就以已建成的舰船吨位为基准,十年内不再增加主力舰,这一提议立马引得英国反对,毕竟他的船台上还有近五万吨的军舰在造,如果法国的提议得到全会的同意,那么英国造船厂船台上的军舰就要拆除,除了那些短期内即将下水建成的军舰外别的就都是白白浪费钱。
而如俄国、奥斯曼等的国家则要求增加自己的吨为上限以满足自己的国防要求。
普鲁士则要求限制各国的陆军数量上限,尤其是法国庞大的陆军数量已经对普鲁士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总之,整个会场乱的就像菜市场...............................
最后,经过一个月的争论,最后十一国在伦敦白金汉宫签署《十一国关于军备限制和军舰吨位的协定》。
条约就海军吨位做出规定英国总吨位在62万吨以内并且今后十年内不得建造超出五万吨的主力铁甲舰,法国的吨位被限制在55万吨以内,中华帝国作为条约的发起国承诺今后十年海军发展的总吨位将不会超过58万吨的上限,而俄国、奥斯曼和奥地利各自的上限都是25万吨。也就是说今后十年英国除退役外还有一万吨的上限,其实这对于英国是有利的因为往后十年英国还将退役大量的风帆舰这些空出来吨位完全可以用来制造新的铁甲舰。其他国家也都获得了自己的吨为上限。在陆军方面对十一国的军队数量也做出了具体的限制。
“这份条约的签署事实上并没有真正限制各国海军的竞赛,只是减缓了当时紧张的气氛,缓和了各国的国内矛盾,但是事实上这场军备竞赛直到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才落幕,而这场军备竞赛的另一个作用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跨越式的进步新式步枪、后膛火炮、铁甲舰都大大的加剧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世界战争史·欧洲篇》
...
...